內容簡介
中醫書籍浩如煙海,選擇哪些書籍閱讀纔能盡快地登堂入室,是初學中醫者十分關心的問題。
一些中醫專傢認為,初學中醫應當先學好“四大經典”(即《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隻有先學好理論,纔能在以後的學習中左右逢源、事半功倍。持這種觀點的醫傢有張誌聰、任應鞦、魏長春、蒲輔周等。
內頁插圖
目錄
醫學心悟
醫學實在易
醫學從眾錄
醫學三字經
精彩書摘
論下法
下者,攻也,攻其邪也。病在錶,則汗之;在半錶半裏,則和之;病在裏,則下之而已。然有當下不下誤人者;有不當下而下誤人者;有當下不可下,而妄下之誤人者;有當下不可下,而又不可以不下,下之不得其法以誤人者;有當下而下之不知淺深,不分便溺與蓄血不論湯丸以誤人者;又雜癥中,不彆寒熱、積滯.、痰水、蟲血、癰膿以誤人者,是不可不察也。
何謂當下不下?仲景雲: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少陰病,六七日腹滿不大便者,急下之;下利,脈滑數,不欲食,按之心下硬者,有宿食也,急下之;陽明病,譫語,不能食,胃中有燥屎也,可下之;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少陰病,下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傷寒六七日,目中不瞭瞭,睛不和,無錶證,大便難者,急下之。此皆在當下之例,若失時不下,則津液枯竭,身如槁木,勢難挽迴矣。
然又有不當下而下者,何也?如傷寒錶證未罷,病在陽也,下之則成結胸。病邪雖已入裏,而散漫於三陰經絡之間,尚未結實,若遽下之,亦成痞氣。況有陰結之癥,大便反硬,得溫則行,如開冰解凍之象。又雜癥中,有高年血燥不行者,有新産血枯不行者,有病後亡津液者,有亡血者,有日久不更衣、腹無所苦,彆無他癥者。若誤下之,變癥蜂起矣。所謂不當下而下者此也。
然又有當下不可下者,何也?病有熱邪傳裏,已成可下之證,而其人臍之上下左右或有動氣,則不可以下。經雲: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乾、頭眩心悸也。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欲蜷。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煩熱、身浮汗泄、欲得水自灌。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滿頭眩、食則清榖、心下痞也。又咽中閉塞者不可下,下之則下輕上重、水漿不入、蜷臥、身疼、下利日數十行。又脈微弱者不可下,脈浮大、按之無力者不可下,脈遲者不可下。喘而胸滿者不可下,欲吐、欲嘔者不可下。病人陽氣素微者不可下,下之則呃。病人平素胃弱,不能食者不可下,病中能食,胃無燥屎也不可下。小便清者不可下。病人腹滿時減,復如故者不可下。若誤下之,變癥百齣矣。所謂當下不可下,而妄下誤人者此也。
然有當下不可下,而又不得不下者,何也?夫以贏弱之人,虛細之脈,一旦而熱邪乘之,是為正虛邪盛,最難措手。古人有清法焉,有潤法焉,有導法焉,有少少微和之法焉,有先補後攻,先攻後補之法焉,有攻補並行之法焉,不可不講也。如三黃解毒,清之也。麻仁、梨汁,潤之也。蜜煎、豬膽汁、土瓜根,導之也。涼膈散、大柴鬍,少少和之也。更有脈虛體弱不能勝任者,則先補之而後攻之,或暫攻之而隨補之,或以人參湯送下三黃枳術丸。又或以人參、瓜蔞、枳實,攻補並行而不相悖。蓋峻劑一投,即以參、術、歸、芍維持調護於其中,俾邪氣潛消而正氣安固,不愧為王者之師矣。又有雜癥中,大便不通,其用藥之法可相參者。如老人、久病人、新産婦人,每多大便閉結之癥,丹溪用四物湯,東垣用通幽湯,予嘗閤而酌之,而加以蓯蓉、枸杞、柏子仁、芝麻、鬆子仁、人乳、梨汁、蜂蜜之類,隨手取效。又嘗於四物加升麻,及前滋潤藥,治老人血枯,數至圊而不能便者,往往有驗,此皆委麯疏通之法。若果人虛,雖傳經熱邪,不妨藉用。寜得猛然一往,敗壞真元,至成洞瀉,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所謂下之貴得其法者此也。
……
前言/序言
《岐黃醫道:古韻中醫的現代傳承》 洞悉生命玄機,探尋健康本源。 在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依然被古老智慧的魅力所深深吸引。而在這諸多智慧的瑰寶中,中華傳統醫學無疑是其中璀璨的一顆明珠。它並非一套僵化的教條,而是對生命、健康與疾病之間微妙關係的深刻洞察,是曆代醫者在與自然、與人體長期對話中淬煉齣的精煉精華。 《岐黃醫道:古韻中醫的現代傳承》並非要復刻那些塵封於古籍的篇章,而是旨在以一種更加貼近當代人認知的方式,揭開中醫神秘的麵紗,展現其蘊含的勃勃生機與無窮智慧。本書將帶領您踏上一段跨越時空的探索之旅,從宏觀的宇宙自然觀,到微觀的髒腑生理,從疾病的成因與辨識,到療愈的藝術與策略,層層深入,為您構建一個完整而清晰的中醫認知體係。 第一部分:天人閤一——中醫的宇宙觀與生命觀 中醫的根基,深植於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之中。本書將首先帶您領略“天人閤一”的哲學精髓,理解人作為自然界一部分的根本聯係。我們將探討陰陽五行學說的深刻內涵,解析它們如何被用來闡釋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以及人體內部的生理、病理變化。您將明白,中醫並非僅僅關注疾病本身,而是將人置於廣闊的天地之間,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和諧統一。 陰陽五行,辯證統一: 深入解析陰陽對立統一的哲學思想,以及五行相生相剋、生化不息的運動規律,理解這些基本概念如何貫穿於中醫的理論體係之中。 四季更迭,順應自然: 探討中醫如何根據季節、氣候的變化來調整養生與治療的策略,強調順應自然規律是維護健康的關鍵。 人本關懷,整體觀念: 闡述中醫“以人為本”的治療理念,以及“形神閤一”的整體觀念,理解中醫是如何將人體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並關注個體的情誌、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 第二部分:髒腑經絡,氣血津液——人體運轉的奧秘 深入人體內部,我們將聚焦中醫對人體結構與功能的獨特理解。不同於西方解剖學以形體結構為主導,中醫更側重於功能、聯係與動態。本書將詳細介紹五髒(心、肝、脾、肺、腎)與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相互關係,以及它們如何協同工作,維持著人體的生命活動。 五髒六腑,各司其職: 細緻解讀心藏神、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肺主呼吸、腎藏精等核心概念,揭示每個髒腑在生命活動中的關鍵作用。 經絡縱橫,氣血通暢: 探索縱橫交錯的經絡係統,理解它是如何如同人體內的“高速公路”,承載著氣血的運行,濡養全身,抵禦外邪。我們將介紹主要的經絡走嚮與關鍵穴位,為理解針灸、推拿等療法奠定基礎。 氣血津液,生命之源: 闡述氣、血、津液在中醫理論中的核心地位,理解它們如何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以及它們的生成、運行、消耗與失調可能導緻的疾病。 第三部分:病因病機,辨證論治——識彆與應對疾病 疾病的發生並非偶然,中醫認為其背後有著復雜的病因與病機。本書將係統梳理中醫對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等緻病因素的認識,並深入剖析疾病在人體內部發生、發展的動態過程,即病機。 六淫七情,辨析病因: 瞭解外在環境變化和內在情緒波動如何成為疾病的誘因,以及它們在中醫辨證中的重要性。 病機 the Core: 深入理解“虛實”、“寒熱”、“錶裏”、“升降”等中醫病機學說,掌握疾病發生發展的內在規律,為後續的辨證治療提供理論支撐。 辨證論治,中醫精髓: 詳細闡述“辨證論治”這一中醫核心治療原則。您將瞭解到,中醫並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通過“望、聞、問、切”四診閤參,全麵分析患者的癥狀、體徵,歸納齣疾病的證候,然後根據證候製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第四部分:治未病與養生——中醫的預防與保健智慧 中醫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其治病的能力,更在於其“治未病”的超前理念。本書將重點介紹中醫的養生保健之道,教您如何通過調整生活方式,達到預防疾病、延緩衰老、提升生命質量的目的。 未病先防,重在養生: 強調中醫“未病先防”的指導思想,從日常飲食、起居、情誌、運動等多方麵入手,提供切實可行的養生建議。 食療藥膳,調理身心: 介紹中醫飲食養生的原則,以及如何利用藥食同源的食材,通過食療藥膳來調理身體,增強體質。 情誌養生,安撫心靈: 探討情誌對健康的影響,傳授中醫調節情誌的方法,幫助您達到內心平和,從而促進整體健康。 運動養生,舒筋活血: 介紹中醫推崇的傳統運動方式,如太極拳、八段錦等,解析其如何通過調和氣血、舒展筋骨來促進健康。 第五部分:中醫的現代價值與未來展望 盡管中醫源遠流長,但它並非停滯不前的古老學說。《岐黃醫道:古韻中醫的現代傳承》還將探討中醫在現代社會中的獨特價值與應用。我們將結閤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解釋中醫理論的科學性,並介紹中醫在慢性病管理、亞健康調理、康復治療等領域的應用前景。 理論與實踐的融閤: 探討如何用現代科學的語言來解讀中醫的理論,彌閤傳統與現代的認知鴻溝。 中醫的臨床應用: 介紹針灸、推拿、拔罐、颳痧、中藥等常用療法的原理與適用範圍,以及它們在現代醫療體係中的地位。 走嚮世界: 探討中醫如何走嚮國際,成為人類健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書特色: 語言通俗易懂: 摒棄艱深晦澀的術語,力求用現代人易於理解的語言,深入淺齣地闡釋中醫的精髓。 體係完整全麵: 從哲學基礎到具體療法,構建一個係統性的中醫知識框架,讓讀者能夠全麵掌握中醫的脈絡。 理論與實踐結閤: 不僅講解理論,更注重提供實用的養生保健方法和應對疾病的思路。 曆史與現代並重: 追溯中醫的曆史淵源,同時探討其在現代社會的價值與發展前景。 《岐黃醫道:古韻中醫的現代傳承》是一本為所有對生命健康充滿好奇、渴望探尋傳統智慧的人士而準備的讀物。無論您是初學者,希望對中醫有一個初步的瞭解;還是對中醫已有一定認識,希望係統梳理和深化理解;抑或是關注自身健康,尋求自然療愈方法的人,本書都將是您不可多得的良師益友。 擁抱中醫,就是擁抱一種更深刻、更和諧的生活方式。讓我們一同在這古老而充滿活力的醫道中,探索生命的奧秘,啓迪健康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