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中国印谱全书:雪庐百印》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绝,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封面采用了仿古宣纸纹理,那种细腻的触感,仿佛能透过指尖触摸到古人的笔触。装帧的工艺更是考究,线装古法与现代印刷技术巧妙结合,使得整本书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实用性。尤其是那个特制的书函,颜色深沉内敛,上面烫金的“雪庐百印”四个字,在光线下熠熠生辉,低调中透着一股不凡的文人气质。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米白色,既能完美衬托出印章的朱红与黑色,又极大地保护了眼睛,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书中的排版布局也极为讲究,每一方印章都占据了足够的可视空间,周边留白得当,让人能专注于欣赏印文本身的结构美与刀法细节。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或资料汇编,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
评分作为一名篆刻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印谱的拓片质量,而《雪庐百印》在这方面几乎无可挑剔。拓印技术选用了目前顶尖的珂罗版印刷工艺,使得印泥的层次感和光泽度被高度还原。那些细如发丝的刀痕、印泥洇散在纸上的微妙变化,都清晰可见,几乎能让人感受到原印的实体质感。特别是那些朱文印的“飞白”处理,那种墨迹的枯燥与力度,在拓片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苍茫美,这是很多普通印谱难以企及的。通过对比不同印面的拓片,我能清晰地分辨出雪庐先生在不同时期的刀法倾向——早期可能更趋于瘦硬,后期则逐渐向浑厚沉稳过渡。这种对细节的忠实再现,对于篆刻学习者模仿和理解笔意至关重要,远胜于仅仅观看模糊的印泥照片。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也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并非简单地将百方印章堆砌在一起。它似乎采用了某种主题性或时间性的内在关联进行组织,虽然没有明确的分区标签,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比如,开篇的几方印往往是气势磅礴、奠定基调的,而后继则逐渐转向较为内敛、富含哲思的作品。更值得称道的是,每方印的介绍部分,虽然文字不多,但都精准地指出了其创作年代或所蕴含的文化背景,这种精炼而有力的文字说明,极大地增强了印章的文化解读性。它促使我不仅仅停留在“看热闹”的欣赏层面,而是深入到“读文字、品意境”的层次,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让印章“开口说话”。
评分从使用频率和耐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雪庐百印》的表现也相当出色。尽管它汇集了大量的珍贵图像资料,但它的装帧和用纸决定了它能够承受高强度的翻阅。我习惯于在创作间隙时随手翻阅,寻找灵感,很多时候需要反复对比印面的结构布局。这本书的平摊度非常好,不像一些精装书那样需要用手按住才能保持展开,使得双手可以解放出来进行描摹或记录。此外,尽管它是一本专注于“雪庐百印”的专集,但通过对这些经典印例的深入学习,我感觉自己在提升对篆刻整体美学的理解上受益匪浅。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本,关于如何在一方寸之间,凝聚起宏大的艺术精神与深邃的个人情怀。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令人咋舌。雪庐先生的印风,兼具魏晋古朴的雄浑与宋元文人印的秀雅,而这本《雪庐百印》可以说是对这种风格最集中的体现。它收录的印章不仅数量可观,更重要的是其选择的独到眼光——涵盖了姓名印、闲章、吉语印等多个类别,每一方印都仿佛讲述了一个独立的故事。我注意到其中几方“率性而为”的闲章,其刀法之恣肆奔放,线条的枯涩与圆润对比得恰到之妙,完全跳脱了传统印章的刻板模式,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表达。这种“百印”的集合,像是一部微缩的艺术史,展现了篆刻家在不同心境下的创作轨迹,对于研究近现代篆刻艺术流派的发展脉络,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图为《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评分2011年版,值!
评分书不错,包装很好,是正版送货快
评分中国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大约公元2世纪后半期至4世纪),然而,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中国文字的滥觞、初具艺术性早期作品的产生,无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刀)、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而且,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
评分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评分印刷质量好,内容详实。
评分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经历宋、元、明、清,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评分1)殷 甲骨文 殷商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评分印刷不太清晰,收入印章少,浪费纸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