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说明
引言
第一编 先秦时期
第一章 音乐交流之谜
第一节 中国的伶伦律管是来自西亚古国巴比伦吗?
第二节 中国的西周穆王到过古代西亚一带进行音乐交流吗?
第二编 秦汉时期
第二章 与东邻、南邻音乐交流的端绪
第一节 朝鲜歌曲《公无渡河》与箜篌瑟
第二节 倭人的铜铎和以“歌舞”为丧礼
第三节 马援与铜鼓及其传播
第三章 与西域音乐交流的开篇
第一节 张骞是否从西域带回《摩诃兜勒》?
第二节 细君远嫁乌孙和长颈圆盘式琵琶的流传
第三节 西汉宣帝以歌吹赐龟兹王夫人——弟史公主
第四节 东汉灵帝喜爱胡箜篌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第四章 繁花似锦的胡乐植根中原
第一节 雅乐更趋衰落,胡乐炽热宫廷
第二节 胡乐在隋唐宫廷乐部中的确立
第三节 西域乐伎
第四节 安国、康国、石国的乐舞
第五节 隋宫廷“议正乐”和龟兹乐师苏祗婆七调的印度渊源
第六节 《拨头》、《秦王破阵乐》和《霓裳羽衣曲》
第七节 印度佛教音乐启示下的中土佛教音乐和变文
第五章 与东邻、南邻音乐交流的鼎盛辉煌
第一节 与高句丽、百济、新罗的音乐交流
第二节 日本国对唐乐的崇奉和日本化的“雅乐”
第三节 传世的日本化“雅乐”、乐学和唐代曲谱
第四节 与东南亚诸国的音乐交流一一古代越南、扶南、骠国、诃陵、室利佛逝
第六章 基督教赞美诗音乐始人中土
第四编 宋元时期
第七章 与东邻、南邻音乐交流的赓续绵延
第一节 与高丽国音乐交流的发展
第二节 日本国的能乐、催马乐、尺八音乐和音乐文献
第三节 中国戏曲艺术对安南的影响
第八章 与中亚、西亚音乐交流的延续
第九章 基督教音乐再传中国和中土音乐信息西传
第一节 元代时期基督教音乐的传播
第二节 元初基督教聂斯脱利派的教会音乐和马可·波罗在中国所见的世俗音乐
第五编 明清时期
第十章 与东邻、南邻音乐交流的深入发展
第一节 朝鲜音乐家朴埂和成伣的业绩
第二节 多方面吸收中国音乐的日本音乐新成果
第三节 与东南亚、南亚、西亚诸国的民间俗乐交流
第四节 清代宫廷宴乐中的安南乐、缅甸乐、廓尔喀乐
第十一章 与中亚、西亚音乐交流的重要成果
第一节 木卡姆音乐的流传和珍贵文献《乐师史》
第二节 扬琴和唢呐在中土植根
第十二章 西方音乐东流的渐趋高涨和中国音乐的西传
第一节 明末清初西方来华传教士对东西方音乐交流的贡献
第二节 朱载堉的十二等比律理论是否曾秘传欧洲?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西方基督教在华的教堂音乐和
教会学校的音乐教育
第四节 西式管弦乐队和军乐队在中国开始建立
第五节 清末时期中国音乐的西传
第十三章 清末时期学堂乐歌的兴起及其内因与外力
结语 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回顾与展望
参考书目文目录要
索引
后记
当我看到书中关于清末时期音乐变革的部分时,我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和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那是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西方音乐像一股洪流涌入,传统音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书中详细描绘了西方乐器、乐理、音乐教育体系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以及由此引发的传统音乐人的困惑、抵制与尝试。我看到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国传统乐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努力寻求生存的空间;我也看到了那些新兴的音乐形式,如何迅速赢得年轻一代的青睐。这种变革不仅仅是音乐形式的改变,更是整个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种变革评判为“进步”或“落后”,而是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呈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它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交流并非总是顺畅的,有时甚至伴随着巨大的阵痛和失落。但正是这种阵痛,催生了新的生命力,孕育了新的可能。读到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音乐人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希望,也更加理解了中国音乐如今所呈现的多元面貌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渗透力。我本以为“中外音乐交流”会是那种你来我往、轰轰烈烈的对垒,但《中外音乐交流史(先秦·清末)》所展现的,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书中对早期中国音乐如何受到来自西域、印度等地音乐元素的影响,是如何在吸收中进行改造,最终融入本土音乐体系的描写,就非常细腻。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在借鉴中进行再创造,形成了一种既有异域风情又不失中国韵味的独特风格。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时期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在交流中的差异化表现,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反映出当时社会阶层的不同文化需求。它让我明白,音乐交流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多维度的互动过程。它也让我重新思考“本土文化”的定义,很多我们视为“传统”的东西,可能本身就承载着古老而遥远的异域记忆。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画卷,徐徐展开,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多元的中国音乐史,它不仅仅是关于“中国”音乐,更是关于“世界”在中国音乐中的印记。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中外音乐交流史(先秦·清末)》的预期是比较现实的,想着大概就是一本偏学术、严谨的参考书,充斥着各种年代、人名、曲名,或许还有一些考据分析。但翻开之后,那种强烈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让我瞬间警醒——这绝非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消遣读物。作者在考证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每一处论断都力求有据可依,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有些甚至是我闻所未闻的。这种严谨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极大的信任感,但也确实对我的阅读能力提出了一点挑战。我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那些专业的音乐术语,去追溯那些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不过,正是这种挑战,也激发了我更深层次的学习欲望。我开始尝试去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去理解那些音乐形式的演变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紧密相连的。这本书更像是一张精密的地图,指引着我在这片广阔的音乐史领域进行深入的探索,让我看到了中国音乐并非孤立发展,而是始终与外部世界进行着复杂而又微妙的互动,这种互动塑造了它独特的面貌。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是《中外音乐交流史(先秦·清末)》,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怀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和一丝小小的忐忑。毕竟“中外音乐交流史”这个题目就显得相当宏大,而“先秦·清末”这个时间跨度更是令人望而却步,从那个遥远的、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代中国,一直延伸到风云变幻、剧烈动荡的近代,这中间隔着厚重的历史长河,想必其中蕴藏着无数的故事和学问。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将如此浩瀚而又驳杂的音乐交流史梳理得清晰有序,又是如何在这种宏大的叙事中,捕捉到那些细微而又至关重要的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瞬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部精心编织的丝绸,在展现中国音乐如何在漫长的岁月里,如同海绵一样吸收外来养分,又如何在不同的时期,以何种方式影响着周边乃至更远的世界。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能够通过生动的笔触,勾勒出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音乐家的身影,那些流传千古的乐曲,以及那些因音乐而产生的,跨越山海的情感和智慧。我更希望,阅读这本书能够让我对中国音乐的根源和发展脉络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亲眼见证那些音乐文明的交融与蜕变。
评分总而言之,《中外音乐交流史(先秦·清末)》这本书,远超出了我最初的想象。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音乐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文化、关于历史、关于人类文明交流的书。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中国音乐的“过去式”和“现在进行时”,也看到了它通往“未来式”的无数可能性。从先秦时期那片朦胧的音乐起源,到清末时期西方音乐的强势登陆,每一个篇章都像是一次次的相遇,一次次的碰撞,一次次的融合。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忽略的音乐细节,在书中得到了细致的梳理和有趣的解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中国音乐是如何在与世界的对话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又如何在吸收外来养分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特品格。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著作,每一次阅读,我相信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璀璨音乐文化。
评分《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评分非常好
评分《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评分教育智慧求妙点.从知识到能力,从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进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表现为对教育本
评分非常好
评分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评分很好的书
评分我看了这本书籍很好,有不错的感想。认真学习了这本书,给我几个感受
评分不错的书,应该是正品,发货到货也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