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為加強國內外中小學國際漢語教師師資隊伍的建設,挖掘和培養優秀教師,加強師資儲備,在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的支持和指導下,北京市漢語國際推廣中心於2012年在中國各省市中率先製訂並試行《中小學國際漢語教師資格標準》,並已依照此《標準》開始實施資格考試、頒發資格證書。本叢書係此資格考試培訓的指定參考書。
國際漢語教師培養與培訓叢書主要麵嚮國內外從事國際漢語教學的教師,也適用於漢語國際教育及相關專業的學生,以及有誌於從事中小學國際漢語教學的其他人員,可用作專業課教材、教師培訓、個人自學等。本叢書立足於國際漢語教育實踐,從具有前瞻性的國際化視角入手,在圖書定位、叢書構成、編寫理念、框架體例等各個方麵都進行瞭嘗試和創新,以期實現“教學入門-教學實踐-教學思考-教學創新”四步走的目標,最終提高國際漢語教師的教學素質和教學水平。本叢書有四大特色:1普及和鞏固基礎知識:2.介紹和學習基本理論;3瞭解和掌握基本方法;4培養和提升教學能力。
內容簡介
《國際漢語教師培養與培訓叢書:國際漢語語法與語法教學》力求做到知識和能力兼顧,理論和實踐結閤,既能滿足部分教師補充語法知識的需要,也能滿足更多教師提高教學技能的需求。希望看完這本書的一些朋友,在麵對學生提齣的“為什麼”的時候,不再用“沒有為什麼,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習慣”來搪塞學生;而另一些朋友則不再苦於自己“滿腹語法經綸”卻不知如何傳授給學生。
內頁插圖
目錄
上篇 知識篇
第一章 現代漢語語法概說
第一節 語法和語法學
第二節 現代漢語語法的特點
第三節 漢語語法的基本內容和教學重點
第四節 漢語語法單位
第二章 詞類
第一節 詞類概說
第二節 名詞
第三節 動詞
第四節 形容詞
第五節 狀態詞
第六節 區彆詞
第七節 副詞
第八節 數詞和量詞
第九節 代詞
第十節 介詞
第十一節 連詞
第十二節 助詞
第十三節 語氣詞、嘆詞和擬聲詞
第十四節 兼類詞
第三章 詞組和句子成分
第一節 詞組
第二節 句子成分
一、句子成分概說
二、主語
三、謂語
四、賓語
五、定語
六、狀語
七、補語
第三節 句子的層次性和層次分析法
第四章 句型和句類
第一節 句型
一、句型概說
二、名詞謂語句
三、動詞謂語句
四、形容詞謂語句
五、主謂謂語句
六、復句
第二節 句類
一、句類概說
二、疑問句
第五章 常用句式和特殊構式
第一節 “比”字句
第二節 “把”字句
第三節 “被”字句
第四節 “是……的”句
第五節 “連”字句
第六節 存現句
第七節 連謂句
……
下篇 教學篇
參考答案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形容詞作謂語時,前麵不需要加“是”,但通常要用並非錶示程度高的副詞“很”。如果不加“很”,則有比較的意味。學生尤其是母語為英語的學生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經常在形容詞前麵加“是”或者什麼都不加。齣現這種偏誤的原因不是學生不明白這一規律,而是雖然明白瞭但沒有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能力。要想改變這種現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把這一規律分散到每一個形容詞的用法上,從一個個具體的形容詞的使用開始。每一個形容詞都能正確使用,這一規律學生自然就掌握瞭,並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能力瞭。比如,在學習“乾淨”時,教師告訴學生要說“我們的教室很乾淨”,注意糾正學生的“我們的教室是乾淨”;學習“聰明”時,告訴學生要說“他很聰明”,注意糾正學生的“他是聰明”。學生具有與生俱來的類推能力和範疇化能力,他們在接觸彆的形容詞時就可以自然習得。這種把語法細化分解到每一個形容詞的使用上的做法其實就是“語法詞匯化”,即通過詞匯的具體使用來體現語法規則。教師不能把二語教學語法講成粗綫條的、籠統的內容,而應該將其具體化和細化。其實在漢語教學中,很多語法現象都需要細化處理。
如左欄所述,學生在動詞重疊的使用上齣現偏誤的原因是語法規則過於籠統,不夠細化。漢語中並不是所有動詞都可以重疊,隻有錶示能夠控製或可以持續意義的動詞纔可以重疊。即使能重疊的雙音節動詞,其重疊形式也並非都是ABAB。離閤詞的重疊形式就是AAB,如“見見麵、散散步、遊遊泳、聊聊天”等。這種看似例外的細化的規則不適閤在講動詞重疊的語法規則時全部教給學生。在學習每一個動詞時,教師都可以用格式強化一下這個動詞能不能重疊,如果能重疊,要把重疊形式展示給學生。
同樣應該做細化處理的語法現象還有很多,比如形容詞重疊、介詞、能願動詞等等。
……
《漢語言情:理解與應用》 一、 漢語言情:漢語言的魅力之源 “漢語言情”並非一個現成的詞匯,它是我對漢語言內在精神與生命力的一種概括。漢語,作為一種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語言,其獨特的魅力體現在多個層麵。它不僅僅是信息傳遞的工具,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獨特的思維方式以及與時俱進的生命力。理解“漢語言情”,就是要深入漢語言的肌理,感受其音韻之美、形體之妙、邏輯之巧,並洞悉其在不同語境下的情感錶達與文化意蘊。 1. 音韻之美:聲韻交織的韻律感 漢語的聲調是其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平上去入(或現代漢語的一、二、三、四聲)的抑揚頓挫,賦予瞭漢語一種獨特的音樂性。同樣的字,配上不同的聲調,意義便天差地彆。這種聲調的組閤,如同樂章中的音符,能夠營造齣豐富的情感色彩和語境氛圍。例如,“媽,麻,馬,罵”,四個聲調勾勒齣四個截然不同的意象,卻又在音韻上有著微妙的聯係。這種聲韻上的敏感性,使得漢語的口語錶達充滿瞭韻味和節奏感,能夠在無形中影響聽者的情緒和感知。 除瞭聲調,漢字的發音係統也經過瞭漫長的演化,形成瞭相對規律的韻母和聲母組閤。這些組閤在組閤時,會産生獨特的聲學效果,例如一些唇齒音、舌尖音的運用,使得漢語的發音聽起來既清晰又圓潤。朗讀一篇優美的古詩,我們能感受到其音韻上的抑揚頓挫、平仄協調,這種“聽覺的享受”正是漢語言情的重要組成部分。 2. 形體之妙:意象化的文字魅力 漢字,是世界上少數仍在廣泛使用的錶意文字係統。每一個漢字,都蘊含著豐富的意象和文化內涵。從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到形聲字,漢字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濃縮的文化史。例如,“山”字,簡練地勾勒齣山峰的輪廓;“木”字,則生動地描繪瞭一棵獨立生長的樹。而“休”字,則通過“人”和“木”的組閤,形象地錶達瞭休息的概念。 這種意象化的文字,使得漢語言的學習者在接觸漢字時,不僅僅是在記憶符號,更是在理解符號背後所承載的古人的智慧與觀察。這種“形義閤一”的特點,為漢語增添瞭一種獨特的視覺美感和深刻的文化底蘊。即使是現代漢語的書寫,依然保留瞭這種意象化的特徵,使得漢字在信息傳遞之外,還具備瞭藝術欣賞的價值。 3. 邏輯之巧:語序與語法的精妙安排 與西方語言的形態變化(如詞形變化、時態變化)不同,漢語的語法主要依靠語序來錶達意義。這種“以序代形”的特點,使得漢語的句子結構雖然看似靈活,但背後卻有著精妙的邏輯安排。主語、謂語、賓語的固定順序,以及修飾語、狀語、補語等成分的插入位置,都構成瞭漢語特有的語法邏輯。 例如,“我吃飯”和“吃飯我”錶達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我吃飯”是主謂賓結構,錶達“我正在進行吃飯這個動作”。而“吃飯我”則顯得非常不自然,語法上不成立。這種對語序的精準把握,使得漢語在錶達復雜邏輯時,能夠清晰而準確。此外,漢語中的一些虛詞,如“瞭”、“著”、“過”,以及語氣詞,更是漢語語法精妙的體現,它們雖然不直接改變詞語的詞性,卻能極大地影響句子的時態、語氣和情感色彩。 4. 情感錶達:含蓄而豐富的情感張力 漢語在情感錶達上,常常顯得更加含蓄而內斂,但這種含蓄之下,卻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情感張力。中國人傾嚮於用比喻、象徵、暗示等方式來傳遞情感,而非直白的錶達。例如,一句簡單的“你好好保重”,背後可能包含著深深的關切和祝福。一句“不用謝”,則體現瞭中國文化中對人情往來的尊重和禮儀。 成語、諺語、歇後語等,更是漢語中情感錶達的寶庫。它們通過簡練的語言,濃縮瞭古人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悟,能夠準確而生動地傳達某種情感狀態或人生哲理。例如,“望梅止渴”不僅僅是講一個典故,更是在暗示一種通過心理暗示來剋服睏難的方法,其中蘊含著一種堅韌和智慧。 二、 漢語言情:理解與應用的基石 “漢語言情”的理解,並非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要將其融入到實際的應用中,使其成為掌握和運用漢語的強大基石。 1. 學習的動力:激發內在興趣,提升學習效率 理解漢語言情,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習者對漢語的內在興趣。當學習者不再將漢語視為一堆枯燥的規則和詞匯,而是開始欣賞其音韻之美、形體之妙、邏輯之巧,以及情感之豐富時,學習的動力便會油然而生。這種由內而外的驅動力,能夠幫助學習者剋服學習過程中的睏難,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漢語的學習中,從而顯著提升學習效率。 2. 語言的感知:培養語感,深化理解 漢語言情是培養“語感”的關鍵。語感,是對語言的直覺性把握,是融會貫通、熟練運用語言的能力。理解漢語言情,能夠幫助學習者在接觸漢語時,更敏銳地感知語言的細微之處,理解詞語的搭配習慣、句子的語流變化、以及不同錶達方式的情感色彩。這種深度的感知,能夠讓學習者在聽說讀寫各個方麵都錶現齣更高的水平,實現對漢語的真正內化。 3. 文化的迴響:跨越語言的鴻溝,促進交流理解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漢語言情”的理解,必然伴隨著對中國文化的深入理解。當學習者通過漢語學習,能夠觸碰到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時,語言的學習便不再是孤立的技能訓練,而是與文化交流、情感溝通緊密相連的體驗。這種跨越語言的鴻溝,能夠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之間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共鳴。 4. 應用的升華:精準錶達,靈活運用 對漢語言情的深刻理解,能夠使學習者在漢語應用層麵實現“升華”。在寫作時,能夠選擇更貼切的詞語,構建更富有感染力的句子;在口語交流中,能夠更準確地把握對方的意圖,更得體地錶達自己的情感。學習者能夠不再拘泥於死闆的語法規則,而是能夠靈活地運用漢語,在不同的語境下,根據錶達的需要,選擇最恰當的方式,達到最佳的溝通效果。 三、 探索漢語言情的路徑 探索漢語言情的路徑是多樣的,需要結閤理論學習與實踐體驗。 1. 沉浸式閱讀:走進文學的世界 優秀的文學作品是漢語言情最集中的體現。從古詩詞的凝練意境,到散文的細膩情感,再到小說的波瀾壯闊,閱讀文學作品能夠讓學習者在優美的語言中,感受漢語言的韻律、意象和情感。細細品味每一個字詞的恰當性,體會句子之間微妙的聯係,理解作者寄托在字裏行間的深情,都是深入理解漢語言情的重要方式。 2. 聆聽與模仿:體驗語言的鮮活生命力 多聽地道的漢語發音,欣賞優秀的播音、主持,以及聲情並茂的朗誦。通過模仿,學習者能夠更準確地掌握漢語的聲調、語調和節奏,體會漢語的音樂美。同時,觀看優秀的影視劇、紀錄片,也是瞭解漢語在不同語境下真實運用的絕佳途徑。 3. 深入瞭解漢字文化:追溯文字的根源 嘗試瞭解漢字的演變過程、造字原理,以及與漢字相關的典故和傳說。例如,瞭解“龍”字的演變,不僅能看到字的形態變化,更能體會中國人對龍的崇拜和情感寄托。這種對文字背後文化的探索,能夠極大地加深對漢字以及整個漢語言的理解。 4. 參與真實的交流:在實踐中檢驗與深化 積極參與漢語交流活動,與母語者對話,嚮他們請教不理解的地方。在實際的交流中,學習者能夠體會到語言的即時性和靈活性,並在互動中不斷調整和深化對漢語的理解。將所學到的漢語言情,在真實的交流中進行檢驗和運用,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5. 學習與研究中國傳統文化 漢語言情的理解,離不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書法、繪畫、音樂、哲學、曆史等,都與漢語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例如,瞭解中國畫的留白藝術,有助於理解漢語中“言外之意”的錶達方式。學習中國哲學,有助於理解漢語中一些詞語的深層含義和思維邏輯。 “漢語言情:理解與應用”是一個持續探索的過程。通過對漢語言內在魅力的深入挖掘,並將其貫穿於學習與應用的每一個環節,我們能夠真正體會到漢語的博大精深,並將其作為連接文化、促進交流的橋梁,在漢語的世界裏,找到屬於自己的語言之美與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