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外国中篇小说经典:空中有苍鹰》是西格弗里德·伦茨创作的第一部篇幅较长的小说,故事发生在芬兰和俄罗斯的边境地带,依托的历史背景是1918年1月27日至1918年5月15日的芬兰内战。《外国中篇小说经典:空中有苍鹰》主人公施滕卡就是民族分裂的受害者,一名遭到新政府迫害的教师,他他越狱逃到俄、芬边境上的佩科村,投奔朋友,最终却戏剧性地落在了追踪者的手里。
《外国中篇小说经典:空中有苍鹰》于1952年被授予雷妮·希克勒奖,评委是托马斯·曼、赫尔曼·凯斯滕和阿尔弗雷德·诺伊曼。
作者简介
西格弗里德·伦茨(1926—),享有世界声誉的德国战后文学巨匠之一,也是德国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代表作家,其在当代德国文坛的地位仅次于伯尔和格拉斯。伦茨出生于东普鲁士,曾短暂参加过二战,战后在汉堡大学攻读哲学、英国文学和文学史,1951年成为职业作家。他的作品被译介到近30个国家,被译成22种语言,总销量超过2000万册。它们先后为他赢来了多种荣誉,如格哈特·豪普特曼奖、巴伐利亚国家文学奖、托马斯·曼文学奖、德国书业和平奖、法兰克福市的歌德奖、列奥·科佩列夫和平与人权奖及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等。他的代表作有《德语课》、《激流中的人》、《面包与运动》、《灯塔船》、《楷模》、《故乡博物馆》等。
目录
第一章 欺骗
第二章 尝试飞翔
第三章 彼得鲁卡
第四章 秸秆上的逻辑
第五章 做梦
第六章 绿酒
第七章 意外
第八章 凶杀
第九章 结局
第十章 最后关头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天空有苍鹰在飞。
罗斯科夫没有发觉;他站在他家客栈的窗前,正在观察一只小雌雀,雀儿从木桥的栏杆上方飞过,紧贴狭窄、奔腾的溪流的水面,又猛然折回,意外地决定落到溪畔一块丑陋、多皱的石头上。
罗斯科夫想,这鸟儿肯定口渴了。
他错了。鸟儿一次也没有将它的没有危害的鸟喙钻进水里。它摆动小而轻的头,像在等候谁似的。罗斯科夫守在窗前,太阳,那古老的太阳,照着他的须疮和黑发。一只小雄雀从木桥的栏杆上方飞来。途中,也可能更早,它就发现了皱石上的雌雀儿。两只鸟儿奔向对方,你啄我我啄你,扑打着翅膀,满怀期望似的抖动着,又突然各自飞去了不同的方向。
好吧,好吧,罗斯科夫想道。这本来不关他的事,但鸟儿们啥事也没发生过似的各奔东西,让他恼火。罗斯科夫低声嘟哝道:“我感觉鸟儿记忆力很差,还没有良心。”罗斯科夫探身窗台外。他发现一个窄胸、瘦小的男人,那人穿一件很破的俄罗斯罩衫,手拎一只硬纸箱,正抬头冲着罗斯科夫微笑。微笑或嘲笑,罗斯科夫识别不清楚。
“你也在观察鸟儿?”“是的。”拎纸箱的男人说道。
“看到什么了?”“它们头很小。”“嗯——你来这儿有什么事吗?”“我在找人。”“你来过佩科?”“是的,几年前来过。”“那你在找谁?”“马托乌斯基。”“马托乌斯基?”“对。”“你是指花店的那个马托乌斯基吗?”“对。”罗斯科夫抬头看看路,好像他必须先证实附近没人偷听才能继续讲下去似的。然后他压低嗓门说道:“你找不到那位马托乌斯基了。他们将他枪杀了,他死了。听说他给新政府添麻烦了。”那人将他的硬纸箱放到罗斯科夫客栈前的低矮长椅上,脸撇了撇,乌黑的斜眼盯着溪畔的皱石。罗斯科夫不再答理他,望向大松树,不吱声。
片刻后,穿俄罗斯罩衫的那人说道:“天空有苍鹰在飞。”罗斯科夫有点吃惊。
他问:“在哪儿?”“在松树上方,但飞得很高。苍鹰的头比较大。
”“四只苍鹰。”罗斯科夫说道,他发现了那些鸟儿,它们镇定自如,几乎看不到地排成一线,在松树上空飞翔。
穿俄罗斯罩衫的那人拎起硬纸箱走了。他向木桥走去,停在栏杆旁。罗斯科夫观看苍鹰。陌生人将纸箱放在桥面,顺着陡峭、破裂的斜坡走下溪流。他伸出一条腿,用脚尖摸索丑陋的石头。石头纹丝不动。
于是他大胆地站上去,弯下腰,伸手掬起溪水就喝。
罗斯科夫还在观察苍鹰。喝完水之后,那人又从斜坡爬上来,拎起纸箱,返回客栈。
“马托乌斯基是什么时候被枪杀的?”他低声问道。
“已经有段时间了。”罗斯科夫将窗玻璃当镜子,用一块湿布擦他的须疮。他不看那人,只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施滕卡。”“噢。你是俄罗斯人?”“可我已经在芬兰生活十四年了。我最后的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锯木厂里。”“那你找马托乌斯基有什么事呢?”那人将硬纸箱放到低矮的长椅上,仰起头——简直就像鹳鸟一样,抬头看着罗斯科夫。他手朝东做了个奇怪的动作,说道:“我家在俄罗斯,离这儿也许有一万俄里①。我家里有个花园,现在园子里蓝蓟和布哈拉茑尾正在怒放。六年了,我一直想回家。我在锯木厂干活,省下了钱。可当我以为,钱足够了时……”“你又将它喝光了。”罗斯科夫站在他的窗旁,居高临下地叫道。
那人看着他的脚尖,耸耸肩。罗斯科夫相信他在哭。
“我本不想全部喝光的。”“好吧。可你找马托乌斯基有什么事呢?”施滕卡没有立即回答,过了一会儿才说:“马托乌斯基还欠我点钱。我曾经为他做过栽花的木槽。当时他就想付我钱的,可我想,在这世界上有个小小的户头是件好事。于是我请他一直欠着我这笔钱。”“你今天是来要钱的?”罗斯科夫问道,将他用来擦须疮的布塞进口袋里。
“不,我不是来向他要钱的。我只想向他要几枝花,要几枝蓝蓟。”“嗯。——马托乌斯基被枪杀了。”就在这时,那只雌麻雀又飞过了木桥的栏杆上方。
“喏,你看。”罗斯科夫说道。
两人望着溪畔丑陋、多皱的岩石。这回鸟儿将喙伸进水里,喝起水来。什么地方传来鼓声。鸟儿飞走了。罗斯科夫缓缓抬起头,等候鼓声再次响起,但一直没等到。
“昨回事?”施滕卡问道。
罗斯科夫没有回答,而是用手做了个手势,示意俄罗斯人去他店堂里。他们在一张棕色宽桌旁坐下,客栈老板从架子上拿起一瓶带绿色标签的烧酒,将两只一样大的杯子放在面前,斟满。“来,”他说道,将一只杯子递给施滕卡,“喝点吧。不必付钱。”两人伸长脖子,仰头喝起来。客栈老板望了一阵窗外,身体从桌面上方远远地探过来,说:“民兵肯定又有什么安排了。前天夜里几乎逮捕了所有教师。
新政府在搞大清洗。今天上午已经提起了第一批诉讼。据说,出庭作证的主要证人都是孩子。”施滕卡目不转睛地盯着罗斯科夫,左手手指插进纸箱的绳子下面。罗斯科夫将酒瓶放回架子里,从口袋里掏出软布轻拭他的须疮。
他的话从布下悄悄传出:“孩子们的陈述对他们的教师不利。据说都是些连最简单的算术题和单词都学不会的最愚蠢的孩子们。要他们报复教师曾经因为他们的愚蠢和懒惰而责罚他们。这大概与新启蒙也有关。”最后几句话罗斯科夫讲得很低,俄罗斯人没能听明白,他问道:“启蒙?”
……
前言/序言
中篇小说的“合法性”——“中经典”总序毕飞宇在中国的当代文学里,“中篇小说”的合法性毋庸置疑。依照长、中、短这样一个长度顺序,中篇小说就是介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间的一个小说体类。依照“不成文的规定”,十万字以上的小说叫长篇小说,三万字以内的小说叫短篇小说,在这样一个“不成文”的逻辑体系内,三万字至十万字的小说当然是中篇小说。
然而,一旦跳出中国的当代文学,“中篇小说”的身份却是可疑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常识告诉我们,尽管《阿Q正传》差不多可以看做中篇小说的发轫和模板,可是,《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的时候,中国的现代文学尚未出现“中篇小说”这个概念。
如果我们愿意,跳出汉语的世界,“中篇小说”的身份就越发可疑了。在西语里,我们很难找到与“中篇小说”相对应的概念,英语里的Longshortstory勉强算一个,可是,顾名思义,Longshortstory的着眼点依然是短篇,所谓的中篇小说,只不过比短篇小说长一些,是加长版的或加强版的短篇。
那一次在柏林,我专门请教过一位德国的文学教师,他说,说起小说,拉丁语里的Novus这个单词无法回避,它的意思是“新鲜”的,“从未出现过”的事件、人物和事态发展,基于此,Novus当然具备了“叙事”的性质。意大利语中的Novella、德语里的Novelle和英语单词Novel都是从Novus那里挪移过来的。——如果我们粗暴一点,我们完全可以把那些单词统统翻译成“讲故事”。
德国教师的这番话让我恍然大悟:传统是重要的,在西方的文学传统面前,“中篇小说”这个概念的确可以省略。姚明两米一六,是个男人;我一米七四,也是男人,绝不是“中篇男人”。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小说家需要对西方的文学传统负责任么?不需要。这个回答既可以理直气壮,也可以心平气和。
我第一次接触“中篇小说”这个概念是在遥远的“伤痕文学”时期。“伤痕文学”,我们也可以叫做“叫屈文学”或“诉苦文学”,它是激愤的。它急于表达。因为有“伤痕”,有故事,这样的表达就一定比“呐喊”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篇幅。但是,它又容不得十年磨一剑。十年磨一剑,那实在太憋屈了。还有什么比“中篇小说”更适合“叫屈”与“诉苦”昵?没有了。
我们的“中篇小说”正是在“伤痕文学”中发育并茁壮起来的,是“伤痕文学”完善了“中篇小说”的实践美学和批判美学,在今天,无论我们如何评判“伤痕文学”,它对“中篇小说”这个小说体类的贡献都不容抹杀。直白地说,“伤痕文学”让“中篇小说”成熟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从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到晚生代文学那里读到中篇佳构的逻辑依据。中国的当代文学能达到现有的水准,中篇小说功不可没。事实永远胜于雄辩,新时期得到认可的中国作家们,除了极少数,差不多每个人都有拿得出手的好中篇。这样的文学场景放在其他国家真的不多见。——中国的文学月刊太多,大型的双月刊也多,它们需要。没有一个国家的中篇小说比中国新时期的中篇小说更繁荣、成气候,这句话我敢说。嗨,谁不敢说呢。
说中篇小说构成了中国当代小说的一个特色,这句话也不为过。
当然,我绝不会说西方的中篇小说不行,这样大胆的话我可不敢说。虽然没有明确的“中篇”概念,他们的“长短篇”或“短长篇”却是佳作迭出的。我至今记得一九八三年的秋天:《老人与海》让我领略了别样的“小说”,它的节奏与语气和长篇不一样,和短篇也不一样。——铺张,却见好就收。
所以说,“合法性”无非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它始于“非法”,因为行为人有足够的创造性和尊严感,历史和传统只能让步,自然而然地,它“合法”了。
外国中篇小说经典:空中有苍鹰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查看全部
评分
☆☆☆☆☆
对于芬兰的历史并不了解,然而,这样的迫害不仅仅只是在芬兰出现而已。主人公戏剧性的命运,似乎在讽刺新政府的行为。
评分
☆☆☆☆☆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开卷有益,能安安静静的看书,在哪里都是个快乐时光,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
☆☆☆☆☆
罗斯科夫没有发觉;他站在他家客栈的窗前,正在观察一只小雌雀,雀儿从木桥的栏杆上方飞过,紧贴狭窄、奔腾的溪流的水面,又猛然折回,意外地决定落到溪畔一块丑陋、多皱的石头上。
评分
☆☆☆☆☆
西格弗里德·伦茨(1926—),享有世界声誉的德国战后文学巨匠之一,也是德国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代表作家,其在当代德国文坛的地位仅次于伯尔和格拉斯。伦茨出生于东普鲁士,曾短暂参加过二战,战后在汉堡大学攻读哲学、英国文学和文学史,1951年成为职业作家。他的作品被译介到近30个国家,被译成22种语言,总销量超过2000万册。它们先后为他赢来了多种荣誉,如格哈特·豪普特曼奖、巴伐利亚国家文学奖、托马斯·曼文学奖、德国书业和平奖、法兰克福市的歌德奖、列奥·科佩列夫和平与人权奖及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等。他的代表作有《德语课》、《激流中的人》、《面包与运动》、《灯塔船》、《楷模》、《故乡博物馆》等。《外国中篇小说经典:空中有苍鹰》是西格弗里德·伦茨创作的第一部篇幅较长的小说,故事发生在芬兰和俄罗斯的边境地带,依托的历史背景是1918年1月27日至1918年5月15日的芬兰内战。《外国中篇小说经典:空中有苍鹰》主人公施滕卡就是民族分裂的受害者,一名遭到新政府迫害的教师,他他越狱逃到俄、芬边境上的佩科村,投奔朋友,最终却戏剧性地落在了追踪者的手里。
评分
☆☆☆☆☆
查看全部
评分
☆☆☆☆☆
罗斯科夫没有发觉;他站在他家客栈的窗前,正在观察一只小雌雀,雀儿从木桥的栏杆上方飞过,紧贴狭窄、奔腾的溪流的水面,又猛然折回,意外地决定落到溪畔一块丑陋、多皱的石头上。
评分
☆☆☆☆☆
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