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災後心理恢復概論/公共安全管理係列教材》主要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闡述災後心理恢復的相關概念與發展曆史;第二部分介紹災後心理恢復的特點、目標與原則;災後的主要心理反應及其影響因素;災後心理恢復工作的準備、啓動、運作與評估等;第三部分講述災後心理恢復的主要技術與方法;第四部分論述的是針對不同年齡適用的心理恢復技術與方法;第五部分是對我國災後心理恢復工作的分析與發展趨勢的探討。
《災後心理恢復概論/公共安全管理係列教材》是公共安全管理係列教材之一,偏重災後心理恢復技術與方法的分析與闡述,著重這些技術與方法的應用與實踐研究,旨在給災後心理誌願者乃至社會大眾以專業的指導與幫助。
作者簡介
楊艷玲,女,1968年齣生,漢族,河南省西華縣人。心理學碩士,全球職業規劃師。現任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從事應急心理恢復相關研究工作。
戰俊紅,女,1973年齣生,滿族,遼寜省本溪市人。曆史學碩士。現任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管理學院教科辦主任,從事公共安全管理相關研究工作。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緒論篇
第一章 災後心理恢復概述
第一節 災後心理恢復的概念
一、與“災”相關的幾個概念
二、災後心理恢復的概念
三、災後心理恢復的價值
第二節 災後心理恢復的産生與發展
一、災後心理恢復的産生和發展
二、災後心理恢復在我國的起步與發展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二部 分理論篇
第二章 災後心理恢復的目標、特點和原則
第一節 災後心理恢復的目標
一、恢復正常的心理防禦機製
二、學會應對生活壓力的方法
三、增強麵對災後人生的自信
四、獲得戰勝睏難的力量
第二節 災後心理恢復的特點
一、目標人群的特點
二、服務方式的特點
三、階段性特點
第三節 災後心理恢復的原則
一、疏導原則
二、人文關懷原則
三、長期性原則
四、係統性原則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三章 災後心理反應及影響因素
第一節 災後心理反應
一、災後心理反應的錶現
二、災後心理反應的分類和分級
三、災後心理反應的發展過程
第二節 孩子和老人的災後心理反應
一、兒童與青少年災後心理反應
一、兒童與青少年災後心理反應的年齡特點
三、特殊兒童與青少年的災後心理反應
四、老年人的災後心理反應
第三節 災後心理反應的影響因素和發生機製
一、災後心理反應的影響因素
二、災後心理應激障礙的發生機製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四章 災後心理恢復的實施
第一節 災後心理恢復工作的準備、啓動與運作
一、災後心理恢復工作的準備
二、災後心理恢復工作的啓動
二、乾預運作模式
第二節 災後心理恢復工作隊伍
一、災後心理恢復工作隊伍的組成
二、災後心理恢復工作人員的培訓
三、發揮非政府組織在心理危機乾預中的作用
第三節 災後心理恢復的效果評估
一、效果評估的意義
二、效果評估的內容
二、效果評估的時期
……
第三部分 方法篇
第四部分 實踐篇
第五部分 展望篇
精彩書摘
第一階段,嬰兒期(0~1歲)。
信任是人對周圍現實的基本態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它在第一年就開始形成,而後逐漸發展。新生嬰兒必須依靠彆人滿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從父母及他人那裏獲得滿足,就會對現實、對人生産生信任感。如果沒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滿足,就會産生不信任感。如果這種不信任感擴展下去,就會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質。
因此嬰兒期的任務是培養信任,多給孩子關懷,避免産生不信任。
第二階段,幼兒前期(2~3歲)。
該階段開始行走和學習語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圍環境,開始擺脫過去的依賴狀態,産生瞭自主的欲求,許多事情都想自己動手,不願彆人乾預,如想自己穿衣、吃飯、行走、大小便等。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許並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錶揚鼓勵孩子,那麼孩子將體驗到自己的能力和對環境的影響力,逐漸養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徵。相反,如果對孩子過分溺愛和限製,什麼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將體驗不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不能獨立、沒用,會産生羞怯、疑惑等人格特徵。
因此幼兒前期的主要任務是要發展自主,大膽讓孩子自己活動,避免産生羞怯、膽小。
第三階段,幼兒後期(4~5歲)。
這時兒童開始發展自己的想象力,特彆好奇、好問,主動探索的欲望很強,善於提齣各種設想和建議。如果成人能耐心對待並細心迴答他們的問題,適當評價鼓勵他們的活動和建議,就可以發展他們的判斷能力,形成大膽的創造精神。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對待他們提齣的問題或設想,甚至過分限製、譏笑,就會形成膽怯、懊悔、內疚等人格特徵。
因此幼兒後期的任務是要進一步發展孩子的主動性,鼓勵支持孩子的活動,避免産生懷疑、內疚。
第四階段,學齡期(6~11歲)。
進入小學,兒童追求自己學習上獲得成功和得到贊許。若通過勤奮學習而獲得瞭成功與贊許,他們就會繼續勤奮努力,樂觀進取,養成勤奮學習、勤奮工作的品質。如果屢遭失敗,就會喪失自信和進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徵。
因此學齡期的主要任務是要力促兒童學習成功,培養努力勤奮的品質,避免産生自卑。
第五階段,青年初期(11~18歲)。
這是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時期。自我同一性是在前四個階段發展的基礎上對自己心理麵貌的整閤,即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自己與彆人的異同,以及認識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在社會生活中的關聯方式。如果在前四個階段建立起信任、自主、主動、勤奮等人格特徵,所想所做符閤自己的實際身份,就能獲得或建立起同一性,從而順利地進入成年期。相反,如果在前四個階段形成過多的不信任、羞怯、內疚、自卑,就會産生同一性混亂或角色混亂,陷入無所適從。如對自己的自我評價與社會評價不一緻,懷疑自己,經常處於猶豫狀態,缺乏自信,導緻生活節奏緩慢,做事拖拉,沒有活力,甚至極度孤僻。
……
前言/序言
《創傷療愈的藝術:重建心靈的力量》 引言 人類的生存史,是一部與苦難共舞的史詩。戰爭的硝煙、自然的怒吼、突發的災禍,如同無情的巨浪,一次次席捲而來,在個體與集體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烙印。當生存的危機暫時平息,另一種更為隱秘而持久的挑戰便悄然顯現——創傷。它如同潛伏的陰影,侵蝕著人們的內心,剝奪平靜,扭麯認知,甚至改變生命的軌跡。然而,人類亦是堅韌的生命體,在廢墟之中,總有重建的希望,在痛苦深處,也蘊藏著療愈的力量。 本書《創傷療愈的藝術:重建心靈的力量》旨在深入探索人類在經曆重大創傷事件後,如何逐步走齣陰霾,重拾心理健康的藝術。它不是對災難本身的羅列,也不是對管理應對機製的詳述,而是將目光聚焦於創傷對個體心理産生的深遠影響,以及蘊藏在人類內心深處的強大復原力。我們將一起揭示創傷的本質,理解其在不同生命階段和個體差異中的錶現,並係統性地梳理和呈現一係列經過實踐檢驗的、切實有效的心理療愈方法與策略。 第一章:理解創傷的本質與影響 創傷,遠不止是事件本身。它是一種對個體生命安全感、掌控感和連貫性敘事造成顛覆性打擊的經曆。在本章中,我們將撥開迷霧,深入理解創傷的定義、成因及其在生理、心理和行為層麵的多維度影響。 創傷的定義與分類: 我們將區分急性創傷、慢性創傷和復雜性創傷,探討不同類型的創傷事件(如自然災害、事故、暴力事件、重大失落等)對個體可能産生的獨特影響。 創傷的生理反應: 詳細闡述創傷如何激活身體的應激反應係統,如“戰逃反應”,以及這些生理變化(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腎上腺素飆升等)在短期和長期可能造成的身體健康問題。我們將探討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核心生理機製。 創傷的心理影響: 深入剖析創傷對個體認知、情緒和人際關係的深刻改變。這包括但不限於: 認知扭麯: 對自我、他人和世界的負麵信念,如“世界是危險的”、“我無能為力”、“沒有人可以信任”。 情緒失調: 持續的焦慮、恐懼、抑鬱、憤怒、麻木感,情緒起伏劇烈,難以自我調節。 記憶問題: 閃迴、噩夢,對創傷事件的記憶碎片化或過度清晰,以及迴避與創傷相關的刺激。 社會隔離: 感到與他人疏遠,難以建立和維持親密關係,對人際互動感到恐懼或不信任。 身份認同的挑戰: 對“我是誰”産生睏惑,創傷經曆可能吞噬原有的自我概念。 創傷的代際傳遞: 探討創傷經曆如何可能通過傢庭環境、行為模式和情緒錶達方式,在代際之間産生影響。 第二章:復原力:內在與外在的支撐係統 在目睹或經曆巨大的痛苦後,並非所有人都走嚮瞭長久的沉淪。人類內心蘊藏著驚人的復原力(Resilience),這是一種在逆境中適應、學習、成長並最終恢復的能力。本章將聚焦於挖掘和培養這種內在的力量。 復原力的多重維度: 我們將探討復原力並非單一的特質,而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包括: 內在資源: 個體的性格特質(如樂觀、堅韌、自我效能感)、積極的應對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認知和希望感。 外在支持: 傢庭、朋友、社區、文化、宗教等社會支持網絡的穩固性和質量。 積極心理學的視角: 引入積極心理學中關於感恩、希望、意義感、正念等概念,闡述它們如何在創傷後幫助個體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嚮和價值。 認知重構與意義尋覓: 探討個體如何通過挑戰負麵思維模式,重新解讀創傷經曆,並從中發現新的意義和成長,這並非否定痛苦,而是將其整閤進更宏大的生命敘事中。 培養核心自信: 分析如何通過一係列小的成功和積極的經驗,逐步重建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和核心自信。 第三章:心理療愈的基石:安全感與信任的重建 創傷的核心往往是對安全感和信任的剝奪。因此,在心理療愈的初期,建立一個安全、穩定、可信賴的環境至關重要,這是通往深層療愈的基石。 安全空間的創建: 無論是物理空間還是心理空間,確保個體的基本安全是首要任務。探討如何創造一個不被評判、充滿接納的環境。 建立可信賴的關係: 強調治療師、傢人、朋友在療愈過程中的角色,以及如何通過真誠、 empaty(同理心)和一緻性來建立信任。 情緒的識彆與錶達: 學習如何安全地識彆、接納和錶達自己的情緒,避免壓抑或爆發,為情緒的疏導和轉化創造條件。 身體的覺察與安撫: 創傷常常以身體癥狀呈現,本章將介紹一些基礎的身體覺察技巧,幫助個體重新連接身體,緩解緊張和不安。 第四章:深度療愈的路徑:專業技術與實踐 在安全和信任的基礎上,我們將深入探討一係列經過科學驗證的、有效的心理療愈技術,幫助個體處理創傷記憶、修復心理創傷。 認知行為療法(CBT)及其變體: 暴露療法: 講解如何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在安全的環境下,逐漸麵對和處理與創傷相關的記憶、情境和情緒,從而降低其殺傷力。 認知重構: 學習識彆和挑戰創傷後産生的非理性或負麵思維模式,發展更適應性的思考方式。 創傷聚焦認知行為療法(TF-CBT): 專門針對兒童和青少年創傷的療法,強調傢長參與和敘事療法。 眼動脫敏再加工療法(EMDR): 詳細介紹EMDR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探討其在處理創傷記憶、減輕PTSD癥狀方麵的獨特優勢。 敘事療法: 引導個體重新梳理和書寫自己的生命故事,將創傷經曆視為生命故事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從而賦予創傷新的意義。 身心整閤療法: 介紹如正念減壓(MBSR)、身體為基礎的療法(如Somaric Experiencing)等,強調身心的連接,幫助個體處理身體的創傷記憶和生理反應。 團體療法與互助小組: 探討在相似經曆者的陪伴下,分享、理解和支持如何成為強大的療愈力量,減輕孤立感,增強歸屬感。 第五章:創傷後的成長與新生 創傷並非終點,它也可以成為個體深度蛻變和成長的契機。本章將聚焦於創傷後的積極轉變,即“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創傷後成長的錶現: 識彆在經曆創傷後齣現的積極變化,如對生命更深的感激、更緊密的人際關係、更強的個人力量感、新的人生方嚮和精神意義。 如何促進創傷後成長: 積極的應對機製: 強調主動尋求支持、參與有意義的活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發展個人興趣等。 從痛苦中提取智慧: 鼓勵個體反思創傷經曆帶來的學習和啓示,將其轉化為內在的成長動力。 重新定義“成功”: 在創傷後,個體可能會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尋找更符閤內心需求的“成功”。 將創傷經曆轉化為服務他人的力量: 探討一些幸存者如何將自己的經曆轉化為幫助他人的動力,成為倡導者、誌願者或專業人士,用自己的光芒照亮他人。 結語 《創傷療愈的藝術:重建心靈的力量》並非一本“速成指南”,它是一段踏實的旅程,一段關於勇氣、韌性與希望的探索。我們相信,即使是最深的傷痕,也能在悉心的照料和堅定的信念下,轉化為生命中獨特的印記,而非無法愈閤的傷口。通過理解創傷的復雜性,發掘內在的復原力,掌握有效的療愈技術,並最終擁抱創傷後的成長,我們能夠幫助個體乃至整個社群,在經曆風雨後,重建起更加堅韌、豐盈和充滿意義的心靈世界。這門藝術,關乎個體,也關乎我們共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