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回忆录

李鸿章回忆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曼尼克思 著
图书标签:
  • 李鸿章
  • 晚清
  • 回忆录
  • 历史
  • 人物
  • 传记
  • 政治
  • 外交
  • 清史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ISBN:97875484152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4617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9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李鸿章回忆录》是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历史题材图书,正如书名,这本书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李鸿章的各个方面。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而李鸿章是在晚清时期在内政外交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同时它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对中国近代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李鸿章回忆录》的作者是一名美国人威廉?弗朗西斯?曼尼克斯,因此该书的视角与其他写李鸿章的传记有明显的不同,能给读者以新奇和独特的感觉。这本《李鸿章回忆录》的写法类似于纪传体史书,能让读者顺畅地了解到作者想要向大家传递的各个方面信息。
  哈尔滨出版社打造的这本《李鸿章回忆录》语言准确到位,不拖沓,符合人物传记的语言风格,同时能让读者能够了解到李鸿章的各个方面以及那一时期的中国历史。

目录

编者前言

前言

1.李鸿章的文学抱负

2.李鸿章对基督教的看法

3.与戈登将军的关系

4.在嫘祖圣地前

5.在饥荒时期

6.献身农业

7.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思考

8.政变即将来临

9.在沙皇加冕典礼上

10.在德国的人和事

11.在法国和英国

12.大西洋上的航行和纽约

13.美国见闻

14.日记中的短注

15.义和团危机中的任务

16.奉命拯救朝廷

17.中日朝鲜之争

18.割让台湾

19.对杰出人士的评价

20.鸦片瘾和鸦片交易

地点、人名等

前言/序言


《风云际会:晚清士人的家国变局》 一卷关于时代脉搏的深度剖析,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士人心灵史诗。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追忆某一位特定历史人物的个人往事,而是以一种更为宏大和侧重社会肌理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自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至清廷覆灭前夕,以“士”为核心的知识精英群体,在中国社会剧烈转型期所经历的思想激荡、身份重塑与抉择困境。它聚焦于“人”在“变局”中的挣扎与担当,描绘了一幅复杂、立体、充满矛盾的晚清图景。 第一部分:旧制崩塌与新知初探(约1840-1870年代) 本书开篇,将读者带回那个“天朝上国”迷梦初醒的年代。鸦片战争的炮火撕裂了传统秩序,迫使一批深受儒家教化、肩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使命的士人,不得不直面一个前所未见的外部世界。 一、从“夷夏之辨”到“师夷长技”的认知跃迁: 我们详细考察了江南、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的地方官员、儒林精英和新兴商人群体,如何从最初的轻蔑、恐惧,逐步走向对西方科技与制度的辩论与学习。重点分析了早期翻译事业(如徐家汇藏书楼、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物质基础、人员构成及其在知识传播中的实际作用与局限性。书中并不止步于罗列翻译的书目,而是深入探讨了“格致”与“义理”的内在冲突,以及传统士人如何试图将西学“中国化”的复杂心路历程。 二、地方治理的重塑与“能臣”的崛起: 太平天国运动不仅是对政权的挑战,更是对传统“士绅自治”模式的严峻考验。本书细致描绘了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兴起背后,所依赖的士人领袖(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早期实践并非孤例,而是代表了一种新的治理模式的诞生)。我们剖析了这些地方实力派在筹饷、练兵、兴办实业过程中,如何绕开中央的僵化体制,建立起一套效率更高、更具市场意识的“新官僚体系”。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治理理念上的一次深刻转型,标志着“士”的功能从纯粹的道德楷模,向“技术官僚”的蹒跚起步。 第二部分:富国强兵的实践与内部张力(约1870-1890年代中期) 随着自强运动的深入,士人群体的目光不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开始触及制度、金融乃至社会结构的深层问题。 一、洋务企业的人才困境与“半官半商”的悖论: 本书用大量篇幅分析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洋务实业的运营状况。我们发现,这些看似代表进步的企业,在人才选用上始终面临“知人善任”的难题。传统科举出身者往往缺乏实际的经营经验,而招募的通商人才又常被官僚体系的规矩所束缚。这种“半官半商”的结构性矛盾,如何导致了管理上的低效、资金挪用以及最终发展速度的受限,成为本书论述的重点。 二、思想光谱的拉开:改良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甲午战争前夕,清廷内部的思想辩论达到白热化。我们不再将论战简单地视为“开明”与“顽固”的对立,而是深入探究了不同派系士人之间的知识来源和阶层利益。书中详细梳理了早期维新思潮(如王韬、薛福成等人的海外见闻与著述)与保守派(如荣鸿志、端绪良等)在“中体西用”的解释权上的争夺。这种争夺,反映了精英群体在面对全球化冲击时,对“中国性”的定义权的不同诉求。 第三部分:危局中的彷徨与最终的断裂(约1895年-1912年) 甲午战败成为一座分水岭,它彻底击碎了部分士人对“体面自强”的幻想,加速了政治变革的进程。 一、公车上书及其后续的政治参与: “公车上书”不仅是士人对时政的集体发声,更标志着知识群体开始以更激进、更具组织性的方式介入国家核心决策。本书探讨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创立学会、出版报刊过程中,如何利用新的传播媒介(如印刷术的普及)来动员和塑造公众舆论,从而形成一种超越地方精英的“全国性知识共同体”。 二、新政与立宪运动中的士人角色: 清末新政时期,士人阶层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部分人被吸纳进入新设立的中央和地方机构,成为新政的实际推行者;另一部分人则转向立宪运动,试图通过渐进式的制度变革来挽救危局。我们重点分析了立宪派(如张謇、汤寿潜等)的进退策略,他们既希望保留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对地方的控制权,又必须迎合变革的潮流,这种“骑墙”心态如何影响了立宪运动的成败,值得深思。 三、身份的消亡与历史的转身: 本书的结尾部分,将目光投向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科举制度的废除,宣告了一个两千年政治精英选拔体系的终结,也彻底摧毁了传统士人的身份合法性基础。那些曾经在洋务、维新、立宪的各个阶段扮演了核心角色的知识分子,最终如何面对帝制的覆灭,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在新兴共和体制中的价值,构成了对一个历史阶层最终命运的深刻反思。 【本书特色与价值】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拒绝将晚清历史简化为“进步”与“落后”的二元对立。我们着重展现了: 1. 知识的困境: 传统教育与现代知识的冲突如何具体影响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2. 行动的张力: 地方精英在维护自身利益与推动国家变革之间的艰难平衡。 3. 人性的复杂: 在剧烈动荡中,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观念分歧、利益算计与真诚的爱国情怀交织并存的真实面貌。 《风云际会:晚清士人的家国变局》提供了一个观察晚清历史的独特切口——从“人”的视角切入,理解一个伟大文明在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其内部知识阶层所经历的痛苦蜕变与历史责任。它不仅是研究晚清史的必备参考,也是对任何面临剧烈社会转型期的知识群体的一面镜子。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李鸿章回忆录》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总觉得历史人物的回忆录难免会有些官腔和避重就轻。但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以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了一个真实、立体的李鸿章。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天津教案的处理过程。在那个民族情绪高涨、充满误解和偏见的年代,他能够顶住压力,通过谈判和妥协,避免了更大规模的冲突,这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牺牲,是现在许多人难以想象的。他不仅仅是一个决策者,更是一个承受者,承受着来自朝廷的猜忌,承受着外国人的刁难,承受着百姓的误解。书中对曾国藩的描写也让我受益匪浅,两位在乱世中砥砺前行,互相支持,那种君子之交的深情,读来令人动容。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他如何处理与外国传教士的关系的篇章,那些复杂的博弈和权衡,展现了他作为外交家的深谋远虑。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段历史的理解更深了,也对李鸿章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有了更全面的看法,不再是简单的好与坏来评判,而是看到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复杂人物。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娓娓道来自己的经历。我最先注意到的是书中对“权谋”的描绘,各种政治斗争、利益交换,被写得惊心动魄。我以前总觉得历史人物都是在做一些宏大的决策,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们也是凡人,也有烦恼,也有失误,也有挣扎。特别是在描述甲午海战失败后的情景时,那种痛苦和无奈,仿佛透过文字就能感受到。他回忆起与日本谈判的过程,那种在失去优势下的谈判,读来让人心痛。书中对一些具体事件的描述,比如海防建设的资金问题、军事装备的采购困境,都让我深刻理解了晚清时期国家面临的巨大挑战。虽然作为读者,我有时会为他的选择感到惋惜,但又不得不承认,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的很多决策或许是当时最优的选择。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真实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探一个伟大时代和一位伟大人物的内心世界,那种身不由己的命运感,以及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都让人印象深刻。

评分

《李鸿章回忆录》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复杂性。书中所述的每一件事,都仿佛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让人感受到历史前进的艰辛和曲折。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他与同僚、与下属之间关系的描写。那种复杂的利益纠葛、尔虞我诈,以及偶尔闪现的人性光辉,都让我对当时的政治生态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写到自己处理一些棘手问题时,那种如履薄冰的心情,读来让人感同身受。书中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记述,比如参与签订《马关条约》时的种种考量,虽然读起来令人沮丧,但却能感受到他作为国家代表的沉重责任。我以为,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一个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而非简单的英雄主义或反派刻板印象。它鼓励我去独立思考,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去认识到人物的多面性。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件,更是活生生的人物,活生生的情感,活生生的抉择。

评分

我被《李鸿章回忆录》中关于他个人生活和思想的部分深深吸引。书中并没有一味地强调政治上的功绩,而是将许多篇幅用在了他对自己日常事务、家庭生活、以及个人感悟的记录上。我尤其欣赏他对子女的教诲,以及他对一些生活细节的关注,这让我感觉他不仅仅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读到他回忆起早年的一些经历,比如科举之路的艰辛,以及他如何从一个普通读书人一步步走到权力中心,这其中的奋斗和坚持,对我来说是很大的鼓舞。书中的一些哲学思考,关于人生、关于责任、关于命运,都让我受益匪浅。他并非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困惑和迷茫。在处理一些重大事务时,他也会表现出人性的脆弱和疲惫,这反而让他更加真实可信。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在与你对话,分享他的人生智慧,让我觉得读起来非常舒服,也很有启发。

评分

啊,这本《李鸿章回忆录》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拿到书的时候,我就被它厚实的装帧和泛黄的书页吸引了,仿佛一下子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史书,但读进去才发现,简直比小说还精彩。作者的笔触细腻,将晚清那个错综复杂的世界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书中所述的洋务运动深深吸引,那些关于造船、铁路、电报的建设,还有那些充满智慧和远见的决策,都让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卖国者”的标签所能概括,书中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政治家、实业家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读到他处理外交事务的部分,那种在强敌环伺下的周旋和斡旋,读来让人心惊肉跳,又不得不佩服他的老辣和韧性。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他对官员的管理、对人才的任用,都体现了他务实的一面。即使是在那些看起来是失败的条约签订背后,也能感受到他试图为国家争取最大利益的无奈与努力。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李鸿章个人的回忆,更是对晚清那段历史的一部生动写照,读完让人深思。

评分

还可以吧

评分

好,很爽,你懂得!非常棒!!!

评分

李鸿章回忆录李鸿章回忆录李鸿章回忆录

评分

还可以吧

评分

还可以吧

评分

书是正版,内容只是一名外国人把李鸿章的一些资料。由中文翻译成外文,按照时间顺序给编排了一下而已。在外国人看来可能是一本著作,在中国人来说只是一些材料的罗列。是销售商,宣传的夸大了。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书是正版,内容只是一名外国人把李鸿章的一些资料。由中文翻译成外文,按照时间顺序给编排了一下而已。在外国人看来可能是一本著作,在中国人来说只是一些材料的罗列。是销售商,宣传的夸大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