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教育,对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叶圣陶教育箴言》收录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语录。《叶圣陶教育箴言》从教育杂谈、教学杂谈、语文杂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所选箴言大都具有时代的教育意义,集中体现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教育具有着启发意义,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
《叶圣陶教育箴言》适合教师阅读及培训。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愚者之得
一、教育必须为孩子的生命奠基
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三、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四、教师是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五、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六、童年的长度需要国家的高度
七、父母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
八、成功是成功之父
九、生命的意义在于挑战不可能
附录 朱永新教授主要著作
精彩书摘
一、教育必须为孩子的生命奠基
教育固然有一点缓不济急之嫌,然而总是我们程途中的一盏灯,能够照着我们的四周使之光亮起来,又能照见我们的目的地,使我们加增前进的勇气。我们有了它,虽然感觉现在站得不大稳定,但并不感觉空虚,因为丰美的秩序和境界出现在我们的想象中了。
教育本身并非目的,而是工具。这种工具,大而言之可以挽救国家社会,小而言之可以指导个人,改造个人的错误,实现个人的本能,它的作用是很大的。
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作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结果使这些选手光荣显耀,站在众人的头顶上,伸出手来,收受众人的供养。
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凡是人生的一切,从“外铄”得来的,虽言表名理,行合正谊,也不过是被动的;若是从“自觉”得来的,便灵心澈悟,即知即行。
要知道处理现实生活是目的,读书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许多手段之一。
教育不以生活为本位而以知识为本位,是一个大毛病。
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
严格说起来,进小学中学大学都不是去读书,而是去受教育。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为了做社会的合格成员,国家的合格公民。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因而不能不注意教育与人生的关系。
假定学生的不行是真的不行,教育者自问无能为力了,只得推出去完事,这无异宣告他们对于教育事业完全不能胜任。教育事业是应该锲而不舍的,无论怎样不行的材质,总得不放手地加功夫上去。
关于教育的见解,千差万别,可是扼要地区别起来,也很简单,大致可以分为相反的两派。就教育的目标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工具;另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人,独立不倚的人,不比任何人卑微浅陋的人。
凡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无论哪一级的行政领导和哪一所学校的教职员工,都应该时常想一想,问一问:为什么要办教育?教育究竟是干什么的?教育这个词儿究竟包含哪些内容?这一类问题好像问得太愚笨了,其实都是带根本性的问题,非认清楚辨明白不可。
教育要变,就得在精神上变,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认定以老百姓为本位,学制与课程之类也不是不重要,然而精神不立,单就这些上讨论如何如何更改,就是舍本逐末,必然没有什么好处。
……
前言/序言
一笔沉甸甸的精神财富
有时候,缘分是一条道路,让人不知不觉间寻幽探胜,发现别样的风景。我这一生与叶圣陶先生的缘分,就是这样。
在苏州时,我家北窗外,就是草桥小学。相距不过百米,就是苏州一中。这些叶老曾经工作与生活过的地方,虽然旧房已被更迭为新楼,但每一次凭窗凝望,或每一次经过一中的校门,叶老的面容就在我脑中浮现,似乎他与我近在咫尺,仍在那校园里教书。到北京后,我服务的民进中央大楼的大厅中央就矗立着叶老的塑像,曾担任民进中央主席的叶老为民进留下的,是一笔沉甸甸的精神财富。我主持的新教育实验,许多思想更是来源于叶老的教育智慧,后来我开始为广大父母们撰写“新父母晨诵”系列短文,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围绕着叶老的著作进行解读。
所以,当吴法源兄约我编辑一本《叶圣陶教育箴言》时,我非常愉快地应承了。我们正在逐渐步入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思想的传播也随之朝着简短精悍的方向发展。对读者来说,通过阅读箴言的方式,能用最少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全面了解叶老的教育思想,对我来说,能用适宜的方式将叶老的教育思想重新选编,也是一次温故知新的过程。
作为教育家的叶圣陶先生,在教育上虽然没有大部头的著作,不追求理论体系的构建,但他提出的一些思想和观点,如“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习惯”、“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等,以及他对怎样做教师的论述、对语文教育的思考,紧贴教育教学实践,平实而深刻,是中国教育思想的宝贵财富。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有人发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叹。的确,琐屑忙碌的生活会逐渐磨灭心灵最初的敏锐。此时,智者之言就是拂去尘埃,让人得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恍然大悟。
这本《叶圣陶教育箴言》,是从先生25卷文集中选编的,主要选自第ll卷至16卷关于教育和语文教学的两大内容。囿于眼光和水平,难免会有遗珠之憾。祈望读者诸君指正。
朱永新
2013年8月22日
《静水流深,智慧之光:二十世纪中国教育思想的璀璨星河》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灯塔般照亮前行的道路;总有一些思想,如种子般孕育着文明的繁盛。二十世纪的中国,在剧烈的变革与不懈的探索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心怀教育、情系民族的先贤。他们以深邃的洞察力,对当时中国的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以宏大的视野和坚定的信念,为民族的未来描绘了教育的蓝图。本书《静水流深,智慧之光》正是这样一部集结了二十世纪中国教育领域群星璀璨的思想精粹的著作,它不拘泥于单一学派的藩篱,而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呈现了那个时代教育思想的多元图景与深刻内涵。 本书的编纂,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发展脉络的宏观框架,并深入剖析其中几个关键性的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教育主张。我们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时代浪潮中,以教育为事业、以育人为己任的大家。他们或来自学界泰斗,或来自教育实践的先驱,或来自文化巨匠,他们的思想,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时代的教育洪流,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教育的走向。 首先,本书将带领读者回顾和审视那个时期教育思潮的起点与演进。在国家积贫积弱、民族危亡之际,教育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如何通过教育改造国民性,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现代人才,成为了摆在教育家们面前的迫切课题。本书将梳理这一时期教育改革的背景,分析其历史动因,并呈现不同派别的教育家们在这一宏大命题下的不同思考与实践。 本书将重点呈现“学养型”教育思想的独特魅力。这类教育家们,往往将教育视为一项崇高的事业,强调教师的德行修养、学识渊博以及对学生的精神感召。他们推崇“身教重于言传”,认为教师自身的学养是教育最深刻的力量。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教育家如何理解“为师之道”,他们对教师职业的道德操守、人格魅力以及专业知识的要求,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在学生心中播下热爱知识、追求真理的种子。这些思想,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根植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并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的结晶。 与此同时,本书也将深入探讨“社会改造型”教育思想的勃勃生机。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许多教育家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改造社会、启蒙民智的重要手段。他们将教育视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民族解放的先锋。本书将剖析这些教育家如何看待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他们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如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他们可能强调普及教育的重要性,可能致力于发展职业教育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可能将教育视为传播科学民主思想、激发民众批判精神的武器。这些思想,往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关怀,它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教育事业而奋斗。 当然,任何一个时代的思想都是多元的。《静水流深,智慧之光》不会忽略那些“素质教育先驱”的探索。在应试教育的阴影尚未完全笼罩之前,一些具有远见的教育家已经开始倡导素质教育的理念,他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个性解放、兴趣培养以及创新精神的养成。本书将呈现他们是如何批判当时教育的弊端,是如何构想一种更加人本、更加符合儿童天性的教育模式的。他们可能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可能倡导艺术与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也可能主张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成为独立思考、富有创造力的人。这些理念,在当时可能显得超前,但却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教育科学化”的探索。随着西方教育思潮的涌入,一些教育家开始尝试将科学的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和实践。他们可能关注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以及教育测量学等领域,力求将教育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本书将呈现这些教育家是如何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经验的,他们如何将这些经验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并试图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体系。 为了使这些教育思想更加生动鲜活,《静水流深,智慧之光》还将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史实来加以佐证。我们将选取那些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教育实践,例如某些具有开创性的学校的办学理念,一些教育家在特定历史时期进行的教育改革实验,以及他们与学生、家长、社会之间的互动。这些生动的案例,能够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教育理念,感受那个时代教育家们为教育事业付出的心血和智慧。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在于其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深刻洞察。教育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承、民族的精神息息相关。本书的作者们将深入分析二十世纪中国教育思想如何回应当时的社会现实,如何处理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们如何理解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如何吸纳西方先进的文明成果?他们如何看待教育在构建现代民族国家中的作用?这些宏大的视角,将使读者对教育的本质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行文风格上,《静水流深,智慧之光》力求严谨而不失生动,深刻而不失通俗。我们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清晰流畅的语言,将复杂的教育思想娓娓道来。同时,我们也注重对教育家个人经历和心路历程的呈现,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与挣扎,以及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矢志不渝。本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教育思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走进读者的内心,引发共鸣。 本书的读者群非常广泛。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这是一部可以汲取理论滋养、反思实践的宝贵文献。对于关心下一代成长、关注中国教育发展的家长而言,本书能够帮助他们理解教育的深层意义,更好地与学校沟通合作。对于历史研究者和思想史爱好者而言,本书则是一份珍贵的史料,能够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对于每一个对教育抱有热情、对未来有所期许的普通读者来说,《静水流深,智慧之光》都将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和精神洗礼。 总而言之,《静水流深,智慧之光》并非仅仅是一部教育思想的汇编,它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先贤的灵魂交流。它试图在喧嚣的时代中,为我们注入一份宁静的力量,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感悟教育的真谛,并从中汲取前行的智慧。这束智慧之光,穿越历史的迷雾,依然闪耀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指引着我们不断探索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