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双语名家名作:非均衡的中国经济(汉英对照)》十年前首次出版,但今天读起来仍像是刚刚出版,这就足以说明厉以宁教授思想的深刻性、超前性,时间也必将证明本书在新世纪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曾在1998年被评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十本经济学著作”之一;是厉以宁教授视为“最能反映我关于当前中国经济的学术观点的著作”。
海报:
《博雅双语名家名作:非均衡的中国经济(汉英对照)》从政府、企业、市场三者关系的角度分析了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制度创新和经济波动等问题,深入揭示了中国经济宏观和微观运行机制的特点,提出唯有通过所有制改革,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才能适应价格改革的进程。该书对非均衡理论及国有企业活力问题的创新式研究,为中国1992年以来成功的所有制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厉以宁,祖籍江苏仪征,生于南京,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现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出版《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等学术专著二十多部,并因为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多次获奖。他的经济理论对我国三十多年来经济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Chapter 1 Exploring the Issues in Resource Allocation
Chapter 2 Market Regulation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Chapter 3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Chapter 4 The Mechanism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Economy
Chapter 5 Rationing Equilibrium of the Commodity Market
Chapter 6 Easing Supply and Demand Mismatch Under Economic Disequilibrium Conditions
Chapter 7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Chapter 8 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Agriculture
Chapter 9 Establishing the Order of the Socialist Commodity Economy
Chapter 10 The Standardization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Glossary
前言
第一章 资源配置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从非均衡的角度看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问题
第二节 资源配置失调与社会主义经济中“滞胀”的可能性
第二章 市场调节与资源配置
第一节 市场选择与市场引导
第二节 投资主体、投资行为 与资源配置
第三节 消费主体、消费行为与资源配置
第四节 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市场自我制约
第三章 政府调节与资源配置
第一节 政府调节的含义
第二节 政府行为的非理想化及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第三节 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行为的适度与优化
第四章 经济运行的机制
第一节 经济运行的二元机制
第二节 经济运行中的摩擦
第五章 商品市场配额均衡
第一节 数量一价格调节下的商品市场均衡
第二节 商品市场上数量一价格调节措施的运用
第六章 经济非均衡条件下供求矛盾的缓解
第一节 政府价格调节的逆效应
第二节 企业运行机制的改造
第七章 产业结构调整
第一节 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内资金来源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行为的长期化
第三节 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的不平衡增长
第八章 政府对农业生产的调节
第一节 非均衡条件下的农产品供求
第二节 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趋势
第九章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的建立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建立的必要性和困难
第二节 建立商品经济秩序过程中的利益调整问题
第十章 制度创新的规范化
第一节 政府在制度创新规范化中的作用
第二节 制度变型与制度创新规范化
这本书,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的。当时正在寻找一些关于中国经济转型历程的深度解读,正好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博雅双语名家名作:非均衡的中国经济(汉英对照)》。“非均衡”这个词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脑海中浮现出中国经济发展中那些激动人心又充满挑战的画面,比如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的差异等等。名家名作的标签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总觉得这样的组合,一定能带来一些深刻的洞见。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凭书名,我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重量和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的书,更像是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中国这个庞大经济体在崛起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不平衡”,以及这些不平衡背后复杂的成因和可能带来的影响。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运用双语的形式来呈现这些内容,是仅仅翻译,还是会借此展现不同文化视角下的理解?这种思考本身就已经让阅读这本书的期待值拉满了。
评分读罢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经济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数据和现象,而是深入剖析了“非均衡”背后的深层逻辑。他/她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案例,从东部沿海的繁荣到中西部地区的潜力,从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到新兴产业的崛起,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而具体的图景。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看似微观的现象进行了宏观的解读,比如农民工的迁徙如何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再比如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如何折射出投资驱动模式的局限性。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直面挑战,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思考。读到后面,我发现作者不仅仅是在描述“非均衡”,更是在探讨如何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改革来逐步弥合这些差距,实现更加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发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大众的可读性,尤其是在双语对照的呈现方式下,使得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双语”的精髓,它不仅仅是将内容进行翻译,而是借由两种语言的张力,展现了对中国经济理解的多元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细节的把握,不仅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思,更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情感和风格。这使得读者在阅读英文部分时,依然能够感受到中国语境下的某些特有之处,反之亦然。这种“不失真”的呈现,对于我这样既对中文经济表达有兴趣,又希望获得国际视野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书中对“非均衡”的探讨,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范畴,还涉及到了社会学、政治学甚至哲学层面。例如,当讨论到城乡二元结构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经济差距上,而是进一步探讨了由此引发的社会流动性问题、文化认同的差异等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非均衡”并非是经济发展的“病症”,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发展模式下,中国经济的内在特征,理解并管理好这种“非均衡”,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就必须理解它的经济。而中国经济的“非均衡”性,恰恰是理解其复杂性和未来走向的关键。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了中国经济肌体的各个角落。我惊叹于作者对中国经济发展脉络的深刻洞察,他/她能够将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变迁等诸多因素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书中对“非均衡”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数据差异,更是触及了制度、文化、历史等更深层次的原因。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参与到了一场关于中国经济的深度对话中。作者提出的问题,也促使我不断反思,例如,如何在发展的同时兼顾公平?如何在效率和均衡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答案,更多的是启发,是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的火花,这种思维的启迪,远比单纯的知识获取更为宝贵。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论文的严谨,又不乏散文般的细腻。作者在探讨“非均衡”这个宏大主题时,并没有使用枯燥的经济术语堆砌,而是将复杂的经济原理融入到引人入胜的叙述中。我尤其喜欢书中穿插的那些关于普通人生活的故事,这些故事如同散落在经济分析中的珍珠,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也让那些抽象的经济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在描述区域发展不平衡时,作者没有仅仅列出GDP的差距,而是描绘了一个边远山区孩子为了上学需要翻越多少山路的艰辛,以及沿海城市年轻人追求梦想的活力。这种对比,让“非均衡”不再是一个冰冷的词语,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双语对照的设计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我可以一边感受中文原文的韵味,一边通过英文来对照理解,仿佛站在了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同一个问题,这种跨文化的解读方式,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
评分好书,值得推荐呀,正版
评分好书,值得推荐呀,正版
评分又快又好,赞一个?!
评分很好!!!!!!!!!!!!!!
评分又快又好,赞一个?!
评分厉老师的书,精品
评分朋友推荐买的朋友推荐买的
评分虽然贵了点,但是物有所值,希望能全部看懂。
评分书是正品,质量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