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福楼拜文集(共五卷)
:380.00元
作者:福楼拜(法),施康强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020096749
字数:71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卷一: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它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她梦想着小说和杂志上所描写的传奇浪漫的爱情,歆慕上流社会的“优雅生活”,在发现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的平庸之后,对自己的婚姻十分悔恨,终于陷入感情上的空虚。机缘巧合下,她先后爱上了一个乡绅和一个文书,然而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她的丈夫包法利变卖所有家产,却依旧无法偿清债务;他向母亲借钱,因为不舍得将女儿送到母亲身边做伴,母子关系终于决裂。他突然发现了妻子与人偷情的信件,痛苦难当,却竟然原谅了爱玛的情夫。在承受了种种打击之后,他也撒手人寰,留下了孤苦的女儿寄养在家道贫寒的姨母家中。福楼拜以貌似冷漠的态度,非常“客观”地揭示了酿成这一悲剧的前因后果,陈述了社会所不能推卸的责任。
卷二:
《情感教育》的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莫罗出身于外省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十八岁那年来到巴黎攻读法律。可是他只对文学艺术感兴趣,试写过小说和华尔兹舞曲,还跟人学习绘画,但都半途而废。他深深爱上了画商阿尔努的妻子玛丽。玛丽虽不爱丈夫,但恪守妇道。后来,她终于被莫罗的一片痴情所打动,答应与他约会。时值一八四八年二月,巴黎爆发了革命。莫罗为了这个约会,没有去参加民众的游行。但玛丽因儿子突患假膜性喉炎,未能赴约。绝望之余,莫罗投入交际花萝莎奈特的怀抱。两人同居并生下一个儿子,不久儿子不幸夭折。莫罗与出身贵族的实业家当布勒兹交往,为了进入上流社会,他成为当布勒兹夫人的情夫。实业家去世后,两人准备结婚。但在破了产的阿尔努夫妇的家具拍卖会上,当布勒兹夫人的举动深深刺伤了莫罗的心,于是他与这位贵妇人一刀两断。他万分沮丧地回到家乡,心里尚存一线希望:与一直爱恋他的乡下姑娘路易丝共结连理。可是他恰遇路易丝与他的老同学戴洛里耶举行婚礼。莫罗返回了巴黎。一天傍晚,阿尔努夫人突然来访,两人万分激动,互诉衷肠。她剪下一缕白发留给莫罗作纪念,与他诀别。
卷三:
《萨朗波》是一部历史小说。小说描写迦太基在次布匿战争中被罗马打败,要担负巨额赔款,统治阶级荒淫无耻,挥霍无度,以致国库空虚,积欠雇佣军的军饷无法支付。雇佣军在利比亚人马托的带领下举行哗变,包围了迦太基城。马托爱上了迦太基统帅哈米尔卡尔的女儿萨朗波,在希腊奴隶史本迪于斯的引导下潜入迦太基城,盗走了由萨朗波负责守护的保佑迦太基城的神衣。哈米尔卡尔回师解救迦太基城,初战失利,亏得萨朗波只身走进马托的营盘,取回神衣,才扭转了战争局势。哈米尔卡尔用计包围了起义军,又用分化瓦解、收买叛徒的办法对起义军逐个击破,彻底消灭。马托被俘,被残忍地处死,萨朗波的目光同马托的目光相遇以后,如受雷击一般,也倒地死去。
《圣安东尼的诱惑》,取材于宗教传说,反映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制度和精神文化的绝望。作品以剧本的形式写成,细致地描述了圣安东尼一生中的一个夜晚如何面对各种严酷的诱惑。《不列颠百科全书》评价说:福楼拜在写作上精益求精,追求尽善尽美。他早就立志要给法国写出一部像《浮士德》那样的作品。一八七四年出版的《圣安东尼的诱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卷四:
《三故事》包括《淳朴的心》、《圣朱利安传奇》、《希罗迪娅》。《淳朴的心》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生活琐事,刻画了女佣费莉西泰淳朴善良、慷慨无私而博爱的品质,描绘了她凄凉宁静而无可指责的一生。《圣朱利安传奇》描述朱利安为了补赎误杀父母的罪孽,苦修行善积德,终成正果的坎坷经历,阐明了一个主题:成功或者失败,原因在于战胜自己而不是宿命。《希罗迪娅》中,藩王希罗特害怕结怨于民,不肯下令杀害施洗者约翰,阴狠刻毒的藩后希罗迪娅却设下美人计,在生日宴会上让美女莎乐美婆娑起舞俘虏藩王,终使其下令砍下了约翰的头颅。三个信徒捧着约喀南的头颅走向加利利,象征着耶和华为耶稣取代,耶稣的时代即将到来。
《布瓦尔和佩库歇》中,布瓦尔和佩库歇是两位抄写员,两人认识后彼此感觉很投机,很快交上朋友。后来布瓦尔得以继承一笔数量可观的遗产,于是两人果断放弃职业,一起到乡间购置了别墅和地产,并开始了他们的“科学生涯”,一门接一门地研究学问,然而一事无成。小说因福楼拜突然辞世而中断,使人觉得此种徒劳无益之举,似乎无尽无休。这当然不是作家的本意。根据他留下的提纲,二人对此感到厌倦,于是重操旧业,誊写了一册“固有概念词典”。作家曾经说:“要从全书才能看出意义来。”(1877年10月5日致左拉)正如弗雷德里克与戴洛里耶那样,布瓦尔和佩库歇终也要退回起点。在此过程中,他们也要丧失一切。
卷五:
《文学书简》是福楼拜真实思想观点、性格情感的流露。书简中有不少涉及文学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美学思想、艺术主张,虽然某些观点不无矛盾,判断未必正确,好恶也不可能全都科学,但他写实主义的创作指导思想、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主张和对语言美孜孜不倦的追求却脉络清晰,贯穿始终,想必对读者理解福楼拜的文艺思想及其作品大有裨益。
《庸见词典》:“这部词典将是对人们赞同的一切的历史性颂扬。我将证明多数永远有理,少数永远有错。我将把伟人送给所有笨蛋去糟践,把殉道者送到刽子手的刀下,而且用一种*夸张的、火箭喷发一般的文体。比如说,在文学领域,我将证明——这很容易做到——平庸因为是所有人都能够得着的,才是惟一合法的。因此需要排斥任何种类的创新,认定它是危险的、愚蠢的……对于所有可能遇到的话题,人们将能在词典里按字母顺序,找到为在社会上做一个体面的可亲的人而必须说的话。”
目录
第二卷 情感教育
第三卷 萨朗波 圣安东尼的诱惑
第四卷 三故事 布瓦尔和佩库歇
第五卷 文学书简 庸见词典
作者介绍
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是十九世纪继巴尔扎克、司汤达之后跃入法国文坛的第三位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不仅在当时的法国引起爆炸性的反响,且至今仍作为经典名著享誉世界。
福楼拜毕生从事写作,而成品数量并不很多,包括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布瓦尔和佩库歇》在内,总共只有五部长篇和三个短篇。但这为数不多的作品已足以使他许多同代作家而步入大师的行列。
福楼拜对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突破,是从作品中完全排除主观抒情成分,创立了所谓“纯客观”的艺术。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证明:功力深厚的艺术家,完全可以通过他所选择的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及事件的组合,来达到批判现实的目的,而不一定要直抒情怀。这种把作者和作品拉开一定距离的写作方法,以其客观、冷漠的风格,对后来的法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因而福楼拜在二十世纪名声大振,被当代文学评论家奉为现代派艺术的先驱。文摘
序言
最近淘到了一套非常精装的《名著精选典藏系列》,虽然不是我一直追寻的福楼拜,但拿到手的时候还是被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扉页上泛黄的纸张香气给迷住了。这套书里收录的是俄国白银时代几位重量级作家的中短篇小说集,比如布宁的《薄暗的小巷》和蒲宁的几篇著名的爱情短篇。布宁的文字,带着一股子寒冷又缠绵的暮气,描述的那些逝去的贵族庄园和刻骨铭心的怀旧情绪,简直是让人一页一页地陷进去,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在冰雪覆盖的乡间小路上,徒劳地呼唤着旧日时光的幽魂。尤其欣赏其中对人物内心细微波动的捕捉,那种无可奈何的宿命感,比很多冗长的心理分析都要来得有力。而且,这套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每一卷的封面都用了不同色调的丝绒材质,拿在手里简直就是一种享受,那种触感是数码时代阅读无法替代的。我打算最近找个周末的下午,泡上一壶浓茶,就着午后的斜阳,慢慢品味这些关于逝去与追忆的故事。虽然期待中的那套文集还没找到,但这次意外的收获,让我对俄国文学的独特韵味有了更深的体会,特别是那种深沉的、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忧郁气质,确实是独一无二的。
评分我最近在图书馆借到了一套关于古典音乐理论的入门教材,主要讲解了巴洛克时期到浪漫主义初期,奏鸣曲式和赋格曲的结构分析。这套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大量使用乐谱的局部细节作为范例,用非常清晰的图解方式,把复杂的对位法和和声进行拆解开来。比如,对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C大调前奏曲的分析,它不仅告诉你“这里是终止式”,还会用颜色和箭头标注出声部进行中的“引导音”如何巧妙地被隐藏和释放。阅读它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因为你得一边看着文字解释,一边在脑海中甚至实际弹奏出那些乐句的走向。它让我对音乐的“建筑美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明白了那些听起来天马行空的旋律背后,是多么严谨和精确的数学逻辑在支撑。虽然不是文学作品,但这种对结构和内在秩序的探究,与文学批评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审美领域,让我明白,优秀的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叙事,一种超越语言的表达力量。
评分最近刚看完的一部日本战后文学的精选集,主要是大江健三郎和安部公房的一些中篇作品,那种特有的、既疏离又极度内省的风格,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大江健三郎的作品里,那种对残缺、异化和父子关系的探讨,总是带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执着和痛苦的自我剖析。相比之下,安部公房那些带着荒诞剧色彩的故事,比如那个关于“螺丝钉”的比喻,则将现代人的存在焦虑提升到了哲学层面。这套书的翻译质量非常出色,准确地捕捉到了原文那种语气的微妙变化,特别是安部公房那种冷静得近乎残酷的叙事腔调,被译者精准地保留了下来。我尤其喜欢他们作品中对于“外部世界”的描绘,那种模糊不清、似乎随时可能崩塌的现实感,让人觉得我们所身处的日常,不过是另一种精心搭建的幻觉。这套书的排版风格偏向简洁留白,让读者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文字本身,非常适合在安静的夜晚,关掉所有电子设备,纯粹地与文字进行一场智力与情感的搏斗。
评分手头上正在啃的是一套关于维多利亚时代工业革命后期社会风貌的非虚构历史著作,三卷本,篇幅浩大,内容细致到让人汗毛直竖。这套书聚焦于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地的工厂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特别是童工的使用、恶劣的居住环境以及新兴的贫困阶层文化。作者似乎是一位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结合体的角色,他不仅引用了大量的官方统计数据,还穿插了大量来自当时报纸的读者来信、法庭记录和医生报告,将那种赤裸裸的生存挣扎展现在眼前。我特别被其中描述纺织厂内机器轰鸣和空气中弥漫的棉絮对工人健康的影响那一段所震撼。那种压抑感是渗透在每一个字里的,你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煤烟和汗水的混合气味。阅读过程是缓慢而沉重的,因为它要求你直面人性的黑暗面和资本逻辑的冷酷无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比小说更直接、更冰冷的证据链,还原了一个被浪漫化了的时代背后最真实的血肉磨坊。每读完一个章节,都需要停下来,深呼吸好久才能继续,因为它带来的精神负担是实实在在的,但这种阅读体验的深度,却是其他轻量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一套关于二十世纪初欧洲先锋艺术运动的画册与理论文集合集,这套书的重点放在了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早期萌芽阶段。里面收录了大量的原始手稿扫描件、艺术家的私人信件以及当时重要的宣言和评论,信息量大到让人目不暇接。其中对于安德烈·布勒东的《超现实主义宣言》的解读,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潜意识创作理解的一扇窗。它不像很多当代艺术评论那样故作高深,而是直接深入到精神分析的源头,探讨梦境、自动写作和集体无意识如何被艺术化地重构。我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才把其中关于“意象的碰撞”理论消化了一半,那种逻辑的跳跃性和视觉的冲击力,着实让人感到思维被撕裂后又重组的兴奋。书中的插图,尤其是马克斯·恩斯特那些拼贴作品的清晰度,简直是博物馆级别的还原。这套书的排版也十分大胆前卫,很多文字是垂直排列或者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阅读过程本身就像是一场行为艺术。它让我意识到,文学和艺术的边界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的模糊和充满张力,充满了对既有美学规范的颠覆和挑衅,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沉浸在那种革命性的思潮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