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先哲孟子说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意在告诫世人,面对大干世界的种种诱惑,要勇于舍弃心中不合理的欲望,这样才能活出自在从容的人生。
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欲望过多:心本无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欲望就像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紧,失去的越多。得与失是相对的,得到时,或许正在失去;失去时,也许恰是拥有。
内容简介
人生是一场取舍的旅程,舍得是一生幸福的财富。有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舍得:中国上乘处世智慧》哲理深刻,寓意深远,阐述了“舍与得”的辩证关系,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舍与得”、“失去与拥有”、“争与不争”的人生智慧,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与读者共同探讨找寻幸福与成功的方法。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舍得虚名,得自由
生而为人,名声是顶重要的。但虚名却是一种负累,也最容易烟消云散。我们应爱惜名声,抛弃虚名,做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虚名只是“遮瑕膏”
◎放下你的架子
◎最轻的羽毛
◎为舞而舞
◎身份的平等
◎“老子”
◎这酒真香
第2章 舍得利益,得淡泊
人际中的喜怒哀乐,似乎都和利益相关。但是,利益也是一堵墙,如果你看不透它,就会被它深深迷惑,难以淡然。
◎利益与智商
◎以“利”交友
◎分“利”受“益”
◎君子之交
◎私心
◎笑出来的感情
第3章 舍得外物,得内心
如果外物充斥了你的心,你就没有了心。没有心的灵魂是没有归宿的。
◎让心安宁
◎心爱
◎自在平常心
◎心的品尝
◎善心
◎我的心很近
◎心的不语
第4章 舍得浮华,得真实
浮华是一面照妖镜,看起来很美,却让你身心空虚。
◎温柔的爱
◎手边的情
◎自由才是唯一
◎做你自己
◎那个梦想
◎得失寸心间
◎生活是一条河
第5章 舍得欲望,得清静,
欲望是一剂兴奋剂,给人以上进的勇气。欲望更是一种膨胀剂,摄入过多,就会失去自己,永不得清净。
◎欲望的无底洞
◎舍得欲望,得清静
◎卸下
……
第6章 舍得贪恋,得快乐
第7章 舍得小我,得大我
第8章 舍得付出,得真爱
第9章 舍得宽恕,得善待
第10章 舍得宽容,得雅量
第11章 舍得分享,得馈赠
第12章 舍得妥协,得双赢
第13章 舍得吃苦,得成功
第14章 舍得吃亏,得幸福
第15章 舍得繁杂,得轻松
精彩书摘
没有人想做北极熊,但我们也会被自己的“棒冰”刺杀,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控制力。
大多数人都对财富有着渴求,也正是这种欲望激励了许多人去奋斗,去获得更多财富,改善自己的生活。这种欲望是正当的,也是合理的。但是一旦对财富的追求变得没有边际,失去控制,追求就变成了贪婪,那么人生就会陷入迷途,幸福也就与之无缘。
贪婪是一种顽疾,人们极易成为它的奴隶,变得越来越贪婪。人们需要时刻提防着,不能让追求变成贪求,更不能让它变成贪婪。人的欲念无止境,当得到很多时,仍指望得到更多。一味地贪求厚利、永不知足的人,等于是在愚弄自己,让自己失去更多。
希腊的《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句话:“贪婪往往是祸患的根源。”无数事实证明,在物质上的“不知足”,总会使人失去理智,迷失自我。“知足”的人对待名利更豁达,看得更高远,他们能抛开一切名缰利锁的束缚,让自己的人生充实、丰富、自由和纯净。知足也让他们变得更加理智和成熟。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老渔夫和他的老太婆住在大海边,以捕鱼为生。一天,老渔夫捕到了一条美丽的金鱼,金鱼哀求道:“放我回大海吧,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善良的老渔夫没有提任何要求,就把金鱼放回了大海。
回到家.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太婆,老太婆发怒了:“为什么不向它要点什么?去,快去要只新的木盆来。”老渔夫只好硬着头皮去向金鱼要。新木盆有了,老太婆又要新房子;房子有了,老太婆还要当贵妇人;做腻了贵妇人,老太婆又要当海上女霸王,让金鱼听她的使唤。每次金鱼都接受了老渔夫的要求,帮他满足老太婆的种种欲望,可是这次金鱼什么也没说。老渔夫回去一看,金碧辉煌的宫殿消失了,仿佛一切都没发生过一样。眼前仍是那破旧的小木盆,老太婆依然在门边,守着那个破木盆……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缺少渔夫的“知足”精神,把自己变成了贪婪的“老太婆”。有的人从不懂得知足,在同别人攀比中,感到更多的不满足,越比活得越不快乐;有的人贪心不足,狂敛钱财,被“贪火”所焚,被“欲水”所溺,最终付出了沉重代价,落得个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下场。这些活生生的事例都充分印证了“祸莫大于不知足”的真理。人常说“知足者常乐”,面对物欲横流,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勇于做一个知足者,才能与乐观相随;唯有常乐者,快乐才能与你同在。不知足的心常常将人引向贪婪,攫取远超过自身需求的金钱、物质、财富等。被贪婪俘获的人,等待他们的只会是无尽的痛苦。
清人胡澹淹写了一首打油诗《不知足》:“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饱来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要下,又虑出门没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这诗把贪婪者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一条真理:过分地“污染”心灵、放纵行为是会付出代价的,贪婪必将导致堕落毁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人的欲望又是永无止境的,俗话说:“猛兽易伏,人心难降;溪壑易填,人心难满。”而生活所能提供给欲望的满足却又总是有限的。不少人虽然每天食有鱼、穿名牌、住靓宅、行有车,但是依然体味不到生活的欢乐。
……
舍得:中国上乘处世智慧 一、 破茧而出,观照内心:关于“舍”的深层解读 “舍得”二字,简短有力,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命、人际、物质、精神等诸多方面的深刻洞察。本书并非罗列浅显的人生哲理,而是深入挖掘“舍”背后的哲学意涵与实践智慧,旨在帮助读者破茧而出,观照内心,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得”。 “舍”并非简单的放弃或失去,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策略性的放下。它是一种对过剩的、不必要的、阻碍成长的外在事物的剥离,更是一种对内在局限、执念、恐惧的清除。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舍”的思想贯穿始终。《道德经》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便是“舍”的最高境界,通过主动放弃争夺,反而获得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持久的安宁。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舍”的智慧。 物质的超越与精神的充盈: 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们往往被无尽的欲望所裹挟,追逐着不断攀升的物质目标。然而,过度的占有带来了焦虑与不安。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舍”弃不必要的物质欲望,将目光转向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如知识、艺术、情感、人际关系等,从而获得内心的真正富足与安宁。我们将分析中国古代圣贤如何通过“淡泊明知”、“知足常乐”来达到精神上的超脱,并结合现代生活,提供切实可行的“减法生活”策略。例如,学习如何区分“需要”与“想要”,如何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如何通过整理物品来清理思绪,释放心灵的能量。 情感的放下与关系的升华: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充满了情感的羁绊。爱、恨、怨、念,这些情感的纠缠,有时会成为阻碍我们成长的枷锁。本书将深入探讨,在人际交往中,如何运用“舍”的智慧,放下不必要的期待、怨恨和执着,以更加平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他人。这并非意味着冷漠或放弃,而是认识到,过度的控制和占有,反而会扼杀关系的活力。“舍”情感上的执念,才能让关系更加自由、健康地发展。我们将学习如何放下对过去的耿耿于怀,如何原谅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如何不将自己的情绪强加于他人,从而获得更和谐的人际环境。 时间的投入与空间的腾挪: 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而现代人往往陷于碎片化、低效的时间管理中。“舍”弃无效的时间消耗,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是实现个人成长的关键。同时,空间上的拥挤也会带来精神上的压抑。“舍”弃不必要的物品,腾出生活的空间,也能为心灵腾出呼吸的角落。本书将引导读者审视自己的时间分配,识别“时间黑洞”,学习高效的时间管理方法。同时,也将提供关于家居整理、物品简化的实用建议,帮助读者营造一个清爽、宁静的生活环境。 过往的释怀与未来的展望: 过去的经历,无论是辉煌还是坎坷,都可能成为我们前进的包袱。然而,执着于过去,只会让我们原地踏步。“舍”弃对过去的遗憾、悔恨和不甘,才能让我们轻装上阵,勇敢地拥抱未来。本书将通过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放下过去,把握当下”的理念,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认识到过去的经历如何塑造了现在的自己,并学习如何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教训,而不是被其束缚。 二、 豁然开朗,顺势而为:关于“得”的东方哲学 如果说“舍”是破茧前的挣扎与蜕变,“得”便是破茧后的自由飞翔与丰盈人生。“舍”是为了“得”,“得”也因“舍”而更加珍贵与圆满。本书所论的“得”,并非是世俗意义上的物质累积或权力地位,而是内在的平和、精神的满足、智慧的增长,以及与世界和谐共处的状态。 “得”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更强调的是一种顺势而为、自然而然的状态。《道德经》云:“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得”也是如此,它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通过“舍”的智慧,顺应自然规律,最终自然而然获得的。 本书将深入探讨“得”的多个维度: 内心的宁静与觉醒: 当我们学会“舍”弃内心的杂念、焦虑和恐惧,我们便能获得内心的宁静。这种宁静并非是麻木,而是一种清明的觉察力,一种对当下状态的全然接纳。本书将阐述如何通过“舍”的情感执念和思维定势,实现内心的觉醒,从而获得真正的平和与喜悦。我们将借鉴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智慧,引导读者通过冥想、正念等方法,达到内心的澄澈。 智慧的增长与洞察的升华: 智慧并非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洞察。“舍”弃固有的偏见和狭隘的认知,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探索,才能不断增长智慧。“得”智慧,意味着我们能够以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看待问题,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本书将结合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儒家的“格物致知”,道家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来阐述智慧的来源与增长之道。 人际的和睦与关系的润泽: 通过“舍”弃个人的狭隘和偏见,我们能够更真诚地与他人交流,建立更加和谐、稳固的人际关系。“得”人际的和睦,意味着我们能够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他人相互支持、共同成长。本书将探讨如何运用“舍”的宽容与理解,化解矛盾,增进信任,从而让关系像润滑剂一样,让生活更加顺畅。 生命的韧性与成长的力量: 人生难免经历风雨。“舍”弃对困难的恐惧和对挫折的抱怨,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才能在逆境中获得成长,增强生命的韧性。“得”生命的韧性,意味着我们能够从失败中站起来,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我们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辩证思想,以及“磨难是成长的垫脚石”的信念,帮助读者培养强大的内心力量。 与世界的和谐共存: 最终,“舍得”的智慧,将带领我们实现与世界的和谐共存。这包括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共融,与自我和谐统一。“得”与世界的和谐,意味着我们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生命共同体中的一部分,能够以更加谦卑、敬畏的态度去生活。 三、 融会贯通,知行合一:将“舍得”智慧融入日常生活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是提供一套纯粹的理论体系,而是帮助读者将“舍得”的智慧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知行合一。 从“心”出发,觉察当下: “舍得”的智慧,首先源于内心的觉察。本书将提供一系列的自我反思练习,帮助读者识别自己内心深处的执念和欲望,从而找到可以“舍”的地方。同时,也将引导读者学习如何保持对当下的觉察,不被过去和未来所干扰,从而更清晰地看到“得”的机会。 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得”: “舍得”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宏大叙事,而是可以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开始实践。例如,每天整理桌面,就是一个“舍”掉杂乱,为工作争取“得”空间的过程。每天抽出时间阅读,就是一个“舍”掉闲暇,为智慧争取“得”的投资。本书将提供大量的实用案例和操作指南,帮助读者将“舍得”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在实践中调整,不断优化: “舍得”的智慧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在实践中,我们会遇到挑战和困惑,本书将鼓励读者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从经验中学习,调整自己的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舍”与“得”的平衡。 本书特色: 深度与广度并存: 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舍得”思想的哲学内核,同时广泛涵盖其在物质、精神、情感、人际等多个生活领域的应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阐述深刻哲理的同时,提供大量可操作的实践方法和案例,帮助读者将智慧落地。 启发性与引导性: 并非直接灌输结论,而是通过引导性的提问和思考,激发读者的自我探索和领悟。 语言风格: 追求平和、内敛、富有东方韵味的表达方式,避免空泛的口号和浮夸的辞藻。 《舍得:中国上乘处世智慧》是一本致力于引导读者理解并实践“舍”与“得”的智慧之书。它并非告诉你应该“舍”什么,或者“得”什么,而是帮助你学会如何“舍”才能更好地“得”,如何在“舍”与“得”的辩证统一中,获得内心的平和、精神的丰盈,以及与世界和谐共处的人生境界。这本书,是献给所有渴望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到一份宁静与智慧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