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園區規劃理論與案例》在總結我國園區規劃研究的相關經驗和吸收國內外較為成熟的園區管理理論的基礎上,全麵係統地介紹瞭園區規劃管理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本書結構完整,內容豐富,方法具體,特點是理論聯係實際,實用性、操作性強。適閤經濟研究、管理谘詢、工程谘詢領域的人員使用,也可選作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的參考教材。整體來看,這本書稿質量較好,符閤齣版要求。
內容簡介
《園區規劃理論與案例》內容介紹“現代園區經濟”已不同於一般的開發區經濟,它是經濟結構調整和實現跨越式發展中,為瞭擺脫傳統的經濟社會環境平颱和運行機製束縛,設計營建高質量的綜閤環境,實現高素質經濟主體的優化組閤,而在空間上拓展的新型經濟主體。當前,按照新園區、新概念、新環境、新創意的原則建設的各類經濟園區,正在成為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建設的亮點和熱點。園區建設規劃先行是政府決策部門、市場、管理者達成的普遍共識。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袁衛民編著的《園區規劃理論與案例》一書應運而生,它是理論和實踐緊密結閤的産物,具有很強的指導和藉鑒意義。
作者簡介
袁衛民,男,漢族,1970年9月齣生,工程碩士(投資經濟管理專業)、注冊谘詢工程師(投資)、副研究員。現任青海省工程谘詢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以第二産業為主的各類工程項目的前期谘詢及評審工作。截至2012年底,主持完成各類規劃、課題研究、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及項目評審共計120餘項。完成項目中影響較大的有:《柴達木礦産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實施方案》、《青海鹽湖資源綜閤利用開發産業鏈規劃》、《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主導産業體係規劃》、《青藏鐵路沿綫重點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思路研究》、《青藏高原經濟發展模式與産業選擇》、《青海省創建節約型社會發展模式研究》、《青海省低碳經濟發展思路研究》、《青海矽材料産業發展政策研究》、《“十二五”青海工業經濟重點産業布局研究》等。同時,在《中國工程谘詢》、《青海環境》、《經濟導刊》、《農業經濟》等期刊中發錶論文多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園區經濟與園區規劃
第一節 園區的概念及特點
第二節 園區的類型
第三節 “現代園區經濟”及其發展趨勢
第四節 國外園區管理模式
第五節 我國主要開發區的管理模式
第六節 園區規劃
第二章 園區規劃的宏觀經濟背景研究
第一節 區域研究
第二節 産業研究
第三章 園區發展能力分析
第一節 政策環境
第二節 製約因素與挑戰
第三節 資源稟賦
第四節 産業發展現狀分析
第五節 園區發展SWOT分析
第四章 産業園區的發展定位
第一節 園區功能定位
第二節 園區産業定位
第五章 園區産業鏈搭建
第一節 産業鏈概述
第二節 産業鏈規劃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産業鏈設計——以格爾木工業園産業鏈設計為例
第六章 産業園區的規劃布局
第一節 開發區用地布局規劃
第二節 功能分區——以農業園區為例
第三節 園區産業空間布局
第七章 載體鏈設計與保障體係規劃
第一節 載體鏈設計
第二節 保障體係規劃
第八章 循環經濟試驗區規劃——《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案例
第一節 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概況
第二節 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和工作基礎
第三節 發展循環經濟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第四節 循環經濟主導産業體係構建與布局
第五節 配套與技術支撐體係
第六節 資源支撐和環境協調性分析
第七節 保障措施
第九章 工業園區總體規劃——《民和縣高載能冶金工業園總體規劃》案例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現狀與問題
第三節 市場分析
第四節 規劃必要性與優勢分析
第五節 總體思路和目標
第六節 園區選址
第七節 規劃方案
第八節 原輔材料供應
第九節 基礎設施建設
第十節 環境保護
第十一節 園區的管理與實施
第十二節 規劃投資及融資方案
第十三節 效益分析
第十四節 保障措施
第十五節 政策與建議
第十章 工業園區概念性規劃——《東西颱鹽化工業小區概念性規劃》案例
第一節 總則
第二節 規劃目標、定位和規模
第三節 産業發展規劃
第四節 空間結構及用地布局
第五節 道路交通規劃
第六節 市政公用工程控製規劃
第七節 循環利用與汙染控製規劃
第八節 安全防災支持體係
第九節 景觀風貌規劃
第十節 生態綠地係統規劃
第十一節 科技創新支持體係
第十二節 政策支持體係
第十三節 組織管理支持體係
第十一章 工業園區控製性詳細規劃——《察爾汗金屬鎂一體化工業園區控製性詳細規劃》
案例
第一節 總則
第二節 規劃目標、定位、規模及産業發展
第三節 用地布局
第四節 土地使用控製規劃
第五節 道路交通工程規劃
第六節 市政公用工程控製規劃
第七節 綜閤防災規劃
第八節 環境保護規劃
第九節 綠地規劃
第十節 空間景觀規劃
第十一節 奬勵與懲罰
第十二節 附則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三、國內幾個典型開發區管理模式的分析
開發區的管理體製是與開發區的區劃和功能定位有關的,下麵重點分析幾個典型開發區管理體製的特點與優劣勢。
1.上海浦東開發區模式
上海浦東開發區是由川沙縣及3個上海市區交界地組成的,共500多平方公裏。成立浦東開發區以後,撤銷川沙縣政府,成立開發區管委會,保留原縣、區下麵的鄉鎮和街道機構,實行管委會和鄉鎮、街道兩級管理,實現瞭浦東新區的統一領導。浦東新區下設4個主要的開發區,各區的開發T一作由開發公司負責。開發公司行使經濟開發職能,沒有行政管理職能。經過8年的建設,隨著上海浦東的開發規模擴大和經濟增長,浦東新區的城市功能越來越齊全,準政府的方式已經難以發揮作用。因此,2000年8月上海浦東開發區成立浦東區政府,實現瞭準政府嚮行政區政府的過渡。
2.北京中關村科技試驗區模式
北京中關村科技試驗區是由分布在各區縣的相互獨立的5園I區組成的。為瞭加快首都北京的高科技産業發展,實行統一規劃和統一政策,1998年,國務院批準建立北京中關村科技試驗園區,成立瞭大管委會,實行大管委會和各園區管委會兩級管理體製。中關村園區管委會主要負責製定政策,各園區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每個開發區的具體政策和規劃基本是由所屬政府決定。如海澱園采取管委會與行政區分離的方式,稅收、工商都由海澱區政府負責,管委會進行落實政策,協調企業與政府各方麵的關係,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和企業服務等。在大興區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國傢級開發區,釆取封閉式的管委會管理體製。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上的主要問題是各獨立園區之間的政策不統一,形成競爭;轉變政府職能和製度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受原有行政體製的製約,如大管委會確定的有些政策和製度創新難以在行政區體係中得到貫徹。
3.深圳高新技術開發區模式
深圳市是全國的特區,由於特區的行政管理體製改革和政策優惠都優於其他地區。因此,深圳特區興辦高新技術開發區的主要目的不是為瞭進行體製改革試點和政策優惠,而是發揮集聚效應,創造高新技術開發區品牌。深圳高新技術開發區建立於1996年,是在原有4個獨立的功能性開發區和加工區基礎上組建的。當年組建深圳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目的就是要把分彆隸屬於不同主管部門的獨立開發區組閤起來,把分散的審批權歸還給有關行政管理部門。
……
前言/序言
“園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産物。1984年,鄧小平同誌親臨深圳視察,在對興辦經濟特區的決策給予充分肯定之後,提齣:“我們建立特區,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除現在的特區之外,可以考慮再開放幾個點,增加幾個港El城市,這些地方不叫特區,但可以實行特區的某些政策。”1984—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陸續設立瞭14個國傢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不叫特區的“特區”)。
此後,各類、各級開發區在全國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開發區本身是應改革開放而生的,創新是其本質特徵。在30年的發展曆程中,類型越來越多樣化,管理也越來越規範,逐漸形成瞭功能強大的“園區經濟”。
“現代園區經濟”已不同於一般的開發區經濟,它是經濟結構調整和實現跨越式發展中,為瞭擺脫傳統的經濟社會環境平颱和運行機製束縛,設計營建高質量的綜閤環境,實現高素質經濟主體的優化組閤,而在空間上拓展的新型經濟主體。園區經濟是開發區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微觀尺度的區域經濟的現代形式,是一種新型的地域經濟綜閤體。當前,按照新園區、新概念、新環境、新創意的原則建設的各類經濟園區,正在成為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建設的亮點和熱點。
園區建設規劃先行是政府決策部門、市場、管理者達成的普遍共識。青海省工程谘詢中心是國傢發展改革委首批頒證認定的青海省綜閤類甲級資質的工程谘詢單位,承擔瞭大量園區規劃、谘詢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關注國內外園區規劃理論的發展,重視新技術的運用。《園區規劃的理論與案例》一書就是理論和實踐緊密結閤的産物。
書稿寫作中參考瞭大量文獻資料,有的文中列齣;有的資料,特彆是網絡資料因無署名,作者無法一一標注;案例部分在文中做丫腳注,標明項目的主持人和主要參加者,有的參與者沒有列名,在此對這些文獻的作者們一並錶示感謝!
袁衛民
於青海西寜
2013年10月
《城市肌理的演進與塑造:從曆史脈絡到當代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城市肌理的生成、演變及其在當代城市規劃與設計中的關鍵作用。我們並非僅僅關注宏觀的城市布局或孤立的建築單體,而是將焦點置於構成城市有機生命體的微觀尺度——那些由道路網絡、地塊劃分、建築形態、公共空間以及人流活動共同編織而成的復雜而動態的“肌理”。通過梳理城市肌理的韆年演進曆程,從古老的城邦網絡到現代的都市蔓延,本書力圖揭示其背後蘊含的曆史、社會、經濟、文化以及技術驅動力。 第一章:肌理的起源與早期形態 本章將追溯城市肌理的源頭,考察早期人類聚落是如何在自然環境中選擇營建,並逐漸形成具有基本功能的空間組織。我們將審視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等文明的城市規劃理念,重點分析其獨特的道路網格、防禦體係、公共廣場以及住宅區的布局特點,理解這些早期肌理形態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和經濟活動。例如,古羅馬城市規劃中嚴謹的網格係統,不僅是為瞭軍事防禦和行政管理,也體現瞭其高度集權的社會組織。而希臘城邦的開放廣場(Agora)則成為瞭市民生活、政治討論和商業交流的中心,其肌理直接服務於公民的社會交往需求。本書將通過大量曆史遺址的分析,展現這些早期肌理的物質形態及其承載的意義。 第二章:中世紀的有機生長與防禦型肌理 進入中世紀,歐洲城市經曆瞭不同於古典時代的有機生長模式。本書將分析中世紀城市肌理的特點,包括不規則的街道網絡、封閉的城牆、以及教堂、市場等核心公共空間的齣現。我們將探討宗教在城市空間塑造中的作用,以及手工業和商業的興起如何影響城市肌理的形成。諸如法國卡爾卡鬆、意大利锡耶納等典型中世紀城市,其蜿蜒麯摺的街道、高聳的塔樓以及緊湊的建築布局,都是應對外部威脅和適應集約化居住需求的直接體現。本書將通過案例分析,揭示中世紀城市肌理如何在有限的土地和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環境中,展現齣獨特的韌性和生命力。 第三章:文藝復興至工業革命:秩序、規則與擴張 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重新拾起瞭古典的秩序與理性,對城市肌理的規劃開始強調對稱、比例與幾何美學。本書將探討這一時期城市空間的理性化改造,包括新廣場的齣現、軸綫對稱的布局,以及紀念性建築對城市天際綫的塑造。隨後,工業革命的到來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變瞭城市的麵貌。本書將深入分析工業革命對城市肌理造成的巨大衝擊:工廠的崛起、人口的快速增長、交通方式的變革(鐵路、蒸汽船)以及貧民窟的齣現,都催生瞭全新的城市肌理形態。我們將對比分析早期工業城市的混亂擴張與後續規劃改革的嘗試,例如霍華德的“花園城市”理念,試圖在工業化浪潮中尋找更人性化的城市組織模式。 第四章:現代主義城市規劃的激進變革與批判 20世紀初,現代主義思潮席捲瞭城市規劃領域,倡導功能分區、高層建築、大尺度的開放空間以及機動車交通的優先。本書將詳細梳理現代主義城市規劃的經典理論與實踐,如勒·柯布西耶的“光輝城市”設想,以及戰後大量重建項目中的功能主義規劃模式。然而,現代主義的實踐也帶來瞭諸多負麵影響,例如社區的割裂、城市活力的喪失、以及對曆史肌理的破壞。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些批判,探討現代主義規劃的局限性,並為理解當代城市規劃的轉型奠定基礎。 第五章:後現代與當代城市肌理的復雜性 麵對現代主義的失誤,後現代主義和解構主義思潮開始反思城市空間的單一性與封閉性。本書將探討後現代城市肌理的多元化特徵,包括混閤功能的倡導、對曆史肌理的尊重與再利用、以及公共空間的重新激活。我們將分析當代城市規劃中湧現齣的各種新理念與實踐,如“緊湊城市”、“步行城市”、“韌性城市”以及“智慧城市”等。這些理念如何通過對街道、地塊、建築形態、綠地係統以及交通網絡的精細化設計,重塑城市的微觀肌理,增強城市的適應性和宜居性。例如,通過“新城市主義”的理念,對傳統街區模式的迴歸,強調社區尺度、鄰裏中心以及人本交通,重新激活瞭被遺忘的城市生活。 第六章:肌理分析的方法與工具 本章將介紹分析城市肌理的多種理論方法與實踐工具。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曆史地圖、航拍影像、實地考察以及GIS(地理信息係統)等技術手段,對城市的道路網絡、地塊肌理、建築密度、空間形態等要素進行量化與可視化分析。同時,也將介紹諸如“空間句法”(Space Syntax)等先進的分析理論,以揭示城市空間的結構性特徵及其與社會行為的關聯。理解並掌握這些分析工具,對於深入洞察城市肌理的內在邏輯、診斷城市問題、並指導未來的規劃設計至關重要。 第七章:肌理塑造的策略與案例研究 本章將聚焦於如何在當代城市規劃與設計中,通過有意識的策略來塑造和改善城市肌理。我們將圍繞“街道網絡的設計與優化”、“地塊劃分與容積率的精細控製”、“公共與私密空間的界定與聯係”、“建築形態與城市天際綫的協調”、“綠地係統與生態廊道的整閤”以及“慢行交通係統與社區活力的激發”等議題,進行深入的探討。本書將選取全球範圍內一係列成功的城市肌理更新與塑造案例,包括曆史街區的保護與活化、城市濱水區的再開發、老工業區的轉型以及新型社區的建設等。通過對這些案例的詳細剖析,我們將學習如何將理論應用於實踐,如何應對復雜的現實挑戰,並最終實現城市肌理的可持續發展。 第八章:肌理與城市記憶、身份認同 除瞭物質形態,城市肌理還承載著豐富的城市記憶與身份認同。本章將從社會學、文化學等角度,探討肌理如何成為城市曆史的物質載體,如何影響居民的歸屬感和社區認同。我們將分析那些具有強烈地方特色和曆史印記的肌理元素,以及它們在塑造城市精神和文化魅力中的作用。通過對具體社區的案例研究,我們將理解肌理的變遷如何伴隨著城市記憶的更新或遺忘,以及如何在規劃設計中,通過尊重和強化肌理的文化屬性,來傳承和發展城市的獨特身份。 第九章:未來城市肌理的展望 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和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麵前,未來的城市肌理將呈現怎樣的趨勢?本章將對未來城市肌理的發展方嚮進行展望。我們將探討技術進步(如大數據、人工智能、模塊化建築)對城市肌理可能帶來的影響,以及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等全球性挑戰如何重塑我們對城市空間的理解。本書將呼籲一種更加精細化、人性化、韌性化以及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肌理發展模式,強調在快速變革中,保持對城市肌理的深刻理解與審慎塑造,以創造更美好的城市未來。 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通過豐富的曆史文獻、詳實的案例分析以及前沿的理論探討,為讀者勾勒齣一幅關於城市肌理的宏大畫捲。我們希望通過此書,能夠啓發城市規劃師、建築師、城市研究者以及所有關心城市未來的人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我們身邊的城市,並共同探索塑造更宜居、更具韌性、更富魅力的城市肌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