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理論史/21世紀人類學係列教材

人類學理論史/21世紀人類學係列教材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黃劍波 著

下載链接在页面底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23


圖書介紹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186504
版次:1
商品編碼:1139587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21世紀人類學係列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45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人類學的曆史也是一部人類學傢在具體的曆史和社會中的思考和探索史,他們在其中形成問題,並運用各種思想資源來試圖做齣自己的解答,而這也正是種種理論得以生成的過程。因此,瞭解人類學的理論史有必要以思想史的高度從縱嚮把握人類學理論史的變遷過程,以社會史的寬度從橫嚮把握人類學及人類學理論與其所處社會及社會運動的互動關係。在這個縱橫坐標或骨架的基礎上,再從個人生活史的角度展開對個人生活經驗及思考的探討,從而使一個比較枯燥的理論史變得有血有肉。然而,對人類學曆史上這些關鍵人物的生活、著述以及理論産生過程的考察不是學習旅程的結束,而是研習者展開自己思考、研究,或者說理論生産的開始。

作者簡介

  黃劍波,文化人類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宗教人類學、社會邊緣群體研究等,主要著作包括《文化人類學散論》(2007)、《地方性、曆史場景與信仰錶達》(2008)、《鄉村社區的信仰、政治與生活》(2012)、《地方文化與信仰共同體的生成》(2013)等。

目錄

第1章:人類學理論史的寫法
一、人類學(理論)史的寫法
二、人類學理論史的立體撰寫
三、說明和定位
第2章:人類學、理論與曆史
第1節:作為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的人類學
一、人類學的史前史
二、人類學的“創世紀”
三、人類學的爭論與基本共識
第2節:理論的意義及理論的産生過程
一、知識的經驗性與先驗性
二、人類學理論與哲學議題
三、現代人類學的主要思想資源
第3節:人類學的曆史與曆史中的人類學
一、曆史中的人類學
二、社會中的人類學傢
三、國傢傳統與人類學的曆史
第3章:曆時範式
第1節:古典進化論
一、進化論與進化論人類學
二、摩爾根的社會進化觀
三、泰勒的《原始文化》
四、弗雷澤的巫術與宗教研究
第2節:新進化論
一、普遍進化論
二、多綫進化論和文化生態學
三、文化唯物主義
四、社會生物學和突變論
第3節:傳播論
一、傳播與傳播論
二、文化圈
三、傳播論要點
第4章:共時範式(一)
第1節:社會決定論
一、杜爾乾和“社會學派”
二、列維-布留爾和“原始思維”
三、社會決定論要點
第2節:曆史特殊論
一、博厄斯和“曆史學派”
二、文化區理論
三、文化與人格研究
第3節:功能論
一、文化功能論
二、結構功能論
三、功能論評點和反思
第5章:共時範式(二)
第4節:結構
一、列維-斯特勞斯和結構主義
二、神話的結構分析
三、結構主義的影響及迴應
第5節:認知與象徵
一、認知與“民族科學”
二、象徵研究的不同進路
三、道格拉斯的“潔淨與危險”
第6節:現象與闡釋
一、埃文斯-普理查德:現象學意義上的宗教研究
二、格爾茲的“深描”和文化闡釋
第6章:互動範式
第1節:衝突與過程
一、衝突
二、過程
第2節:馬剋思主義與實踐論
一、結構馬剋思主義
二、政治經濟學派
三、實踐論
第3節:後現代主義與人類學重構
一、後現代主義與人類學
二、反思人類學與實驗民族誌
三、阿薩德的後殖民批判和現代性批判
四、理論範式多元化與人類學重構
第7章:人類學理論的中國思想資源
一、中國人類學的理論淵源和梳理
二、作為研究對象的中國
三、人類學理論的中國思想資源
後記

精彩書摘

  第1章:人類學理論史的寫法
  作為一門非常關注文化差異的學科,人類學對於自身的曆史變化也有著很強的自我意識。哈登早在1910年就在探討“人類學史”的問題,其後關於學科史,特彆是學科發展史的著作也不少見,其中甚至多有大傢之作。就中國人類學的語境來說,在專門的理論史教科書方麵,上世紀九十年代最常用的教科書當數黃淑聘和龔佩華的《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以及夏建中的《文化人類學理論流派》,更為深入的討論則有王銘銘的一係列學科理論評述。另外,莊孔韶主編的《人類學通論》和《人類學概論》中都有關於人類學理論發展史的概要介紹,事實上幾乎所有的人類學教科書都會專闢章節來介紹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
  在從外文翻譯過來的教材中,托卡列夫的《外國民族學史》曾經是一本重要的參考著作,最近比較重要的有華夏齣版社“西方人類學新教材譯叢”中推齣的巴納德的《人類學曆史與理論》和萊頓的《人類學理論入門》,均翻譯齣版於2005年。巴納德和萊頓都受訓於英國社會人類學傳統,對於人類學的理論淵源及曆史過程都有著非常精到的理解,而且他們的錶述也相當簡練明晰。無疑,這是兩本非常優秀的理論史教材。美國人類學傢穆爾的《人類學傢的文化見解》2009年由商務印書館翻譯齣版,對學科史上的一些重要人類學傢及其理論做齣瞭很精煉的素描。與這些教材相比,美國人類學傢亞當斯的《人類學的哲學之根》(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06)在哲學思辨上更為厚重,其理論概括也就更為濃縮,盡管可以說是一本不那麼嚴格的教科書。再次需要提到的是,這些年來翻譯齣版的數以十記的導論、概論等人類學教科書均有專門的人類學理論方法方麵的介紹,近幾年值得提到的就有埃裏剋森的《小地方,大論題——社會文化人類學導論》(2009),科塔剋的《簡明文化人類學——人類之鏡》(2011),皮科剋的《人類學透鏡》(2009),拉斯特的《人類學的邀請》(2008)、哈維蘭的《文化人類學》(2006)等。
  那麼,是否還有此必要為“人類學理論史”費神呢?
  一、人類學(理論)史的寫法
  或許是受進步史觀的影響,對於人類學學科史及理論史的敘述最為常見的是一種發展史,通常會以曆史時間為綫索來試圖整理齣其發展的路綫圖,其中時常還隱含瞭後麵的要優於前麵的這種樂觀傾嚮,盡管吊詭的是我們總試圖從過去尋找思想的源頭和支持。這種路徑的代錶性敘述當屬哈裏斯的《人類學理論的興起》,其文化進步史觀在“興起”一詞中就已明確地錶達齣來瞭。
  在曆史敘述中,時間當然是一個天然而且離不開的綫索,但是發展史的進路容易使得曆史過於簡單化,過於綫性,過於清晰,而掩蓋掉瞭曆史紛繁復雜的現實。發展史的敘事還可能存在的問題在於隱含地錶達瞭一種曆史必然性,或者說有一些曆史決定論的味道,而忘記瞭曆史過程的偶然性。
  以時間刻度或綫索的敘述甚至還可能被處理為簡單的編年史,其中以一些標誌性的人物,或者事件,例如某一重要著作的齣版等來加以標記。然而這不是說否定瞭那種人物-理論式的曆史描述,事實上,這方麵的優秀著作亦不少見。其中,庫伯的《人類學與人類學傢》(1983)是對英國人類學理論史的精彩概括,但其討論範圍僅僅限於現代英國社會人類學。與哈裏斯的《人類學理論的興起》太明顯的個人傾嚮相反,拉波特的《人類學傢的文化見解》的立場顯得更為持平,他選取瞭人類學曆史上他認為比較重要的學者,從早期的泰勒、摩爾根,到近期的費爾南德斯、沃爾夫,為讀者呈現瞭21幅人物素描。
  與這種類似於個人英雄史的敘述相近的一種框架是按照所謂學派來進行梳理,這種框架通常也同時是綫性進步式的發展史。我們前麵提到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內最常用的兩本中文寫作的理論史教科書總體來說屬於這個類型。這樣的錶述的好處在於容易掌握學派的理論要義,但和人物-理論的敘述一樣都難以找到理論發展的整體脈絡。
  與此不同的則是將人類學的理論加以高度概括,其標準或者是某些理論的共同特徵,或者是學科發展的某個時期的整體特徵。奧特納在1984年曾寫過一篇廣為流傳的理論綜述文章,“六十年代以來的人類學理論”,其中她將六十年代人類學理論高度概括為自然、結構、符號三個關鍵詞,然後以“實踐”為關鍵詞討論其後的相應發展。萊頓的《人類學理論入門》也是如此,主要關注瞭現代人類學的幾個仍然存在的理論範式,分彆討論功能主義、結構主義、互動論、馬剋思主義、社會生態學和後現代主義。拉波特和奧弗林的《社會文化人類學的關鍵概念》則更是從深描、暴力、傢庭、權力等具體觀念切入,分彆進行論述。這些思想史或觀念史角度的敘述都試圖從學科之“上”來加以概括,雖說較為凝練,具體脈絡卻難於嫠清,而且在曆時變化這個方麵也疏於關注。
  有鑒於此,我也曾試圖換一個角度,兼顧已有的分解與歸納的辦法,即將人類學理論進程劃分為六個主要階段或角度加以介紹。分彆為:進化論(1890年以前),傳播與社會、文化(1890—1950年代),功能論(1920—1950年代),自然、結構與符號(1950—1960年代),結構馬剋思主義與實踐理論(1970—1980年代),後現代主義與人類學的重構(1980年代以來)。這樣的錶述一方麵希望能讓讀者對重要的理論和代錶人物有一個比較詳細的認識,另一方麵也容易對人類學理論的發展進程及其理論脈絡有一個整體上的把握。
  關於人類學的學科史,巴納德很簡練地概括瞭五種進路或視角:1.事件或新理念的順序;2.時間框架延續;3.思想體係,隨時間而變化;4.一組平行的國傢傳統;5.議程跳轉(agenda hopping)的過程。我們前麵所提及的曆史敘述大概屬於前麵三種類型的一種,或者兼有兩種以上的特徵。其中提到的第4種進路得到瞭越來越多人的注意,包括巴特等人寫作的《人類學的四大傳統——英國、德國、法國和美國的人類學》。亞當斯的《人類學的哲學之根》也在很大程度上試圖處理這個問題,他明確提齣他的研究目標之一就是要揭示美國人類學與其他國傢的人類學的巨大差異,指齣英國、德國、法國的人類學與美國的人類學是源自不同之根的不同之樹,至少在20世紀裏從來就沒有什麼同一的人類學,隻有不同國傢的傳統,而且每個傳統都有其獨特的曆史淵源和意識形態根源。總體來看,這種寫法部分主要是思想史的進路,於學科之上來審視自己,同時也有社會史的角度,試圖從具體的國傢、社會、曆史的處境種來理解人類學。
  巴納德提到,他所概括的五種進路都各具特色,而且其實一般來說也兼具瞭兩種甚至更多的進路。他也坦誠自己的立場大概屬於第4和第5兩種進路,他說,“本書主要是圍繞從曆時到共識再到互動研究的曆時轉變,以及從對社會的強調到對文化的強調的曆時轉變來組織的。”
  二、人類學理論史的立體撰寫
  前麵提到,由於多數研究者限於某個單一理論內思考,或者僅僅在學科理論內思考,而基本上對其理論脈絡或思想過程不甚瞭解,不能從一個更高或更廣闊的視野來審視,因此缺乏對於人類學理論本身的反思能力,當然也就更難談得上發展和創新。其次,目前對人類學理論的認識和介紹多數以學派或個人為綫索,或者是一種簡單的編年史的綫索,而對其內在演變機製,以及外在的社會過程和大的思想背景缺乏關聯。
  我的期待是能突破這種限製,試圖從思想史的高度來從縱嚮把握人類學理論史的變遷過程,從社會史的寬度來從橫嚮把握人類學及人類學理論與其所處社會及社會運動的互動關係。在這個縱橫坐標和骨架的基礎上,再從個人生活史的深度來展開對個人生活經驗及思考的探討,從而賦予一個一般來說比較枯燥的理論史的梳理以血肉。
  在思想史方麵,亞當斯的《人類學的哲學之根》試圖梳理美國人類學主要的哲學根源,相當關注思想的傳承。亞當斯的嘗試可以給我們一點啓發。即使我們不一定也像他那樣從哲學的角度來考量人類學的理論發展軌跡,但他至少提供瞭一種探討的新角度和新方法,讓我們不再限於就理論談理論,或隻在人類學理論之內來整理人類學理論,而是找一個更高、或更深、或更廣的基點和平颱來進行審視。這也許會是人類學理論研究的一番新天地,或許還能帶給我們想象不到的驚喜和發現,因為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你絕不可能用造成問題的那個同樣的思路來解決這個問題(You can’t solve a problem with the same mind that created it.)。
  在社會史方麵,在眾多相關的著作和論述之外,葛兆光在《思想史的寫法》中對於“一般思想”的關注對於我的閱讀和思考很有意義,一方麵眼光可以在不再局限於人類學的英雄史,另一方麵更為留意到社會史的層麵,或者說對於學者個體及學科整體思考來說,其所處時代和社會強大的型塑力量。
  對於個人生活史的強調一方麵與我們非常注重對個體的深度訪談的研究方法有關,另一方麵則與巴納德所說的“議程跳轉”類似,雖然他主要談的是社會或學科整體在研究興趣或關注上的變化,但實際上個人生活何嘗不是如此呢?在不同的生活階段和生活處境下,當然也與其生活經曆相關,研究者個體的生活也在其田野研究和理論思考上起著重要的作用,甚至人類學曆史上的一些“英雄神話”也是這樣得以形成的,最著名的當屬馬林諾斯基對西太平洋島民的研究以及之後的係列著述。格爾茲在其學術自傳式的《追尋事實——兩個國傢,四個十年,一位人類學傢》(北京大學齣版社,2011)中也給我們展現瞭這樣一個絕佳的例證,他對於印尼和北非的長期研究以及相關的眾多著作其實也多與他自己的生活經曆息息相關。
  簡言之,關於人類學理論史,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包含瞭思想史、社會史和個人生活史三個維度的立體撰寫。 這並不是說試圖對於同一個曆史用三次或三種的方法來敘述,如同柯文在《曆史三調》中對於義和團的曆史敘述那樣,而是試圖將在敘述中同時考慮到這三個維度。然而,就目前看到的包括國內外的理論史概括,除瞭那些就理論談理論的簡單介紹之外,比較深入的探討基本上隻注重前述三個維度的其中之一,或最多兩個,因此還不能達到我們所期待的那種比較立體的呈現。實際上我在這裏所呈現齣來的也還遠遠達不到這個期待,但至少是心嚮往之。
  這樣進行處理的另一個原因在於我一方麵相信“英雄造時事”,同時也承認“時勢造英雄”。或者說,這些在人類學理論發展過程中得以留下印跡的學者個體本身一方麵無法完全脫離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整體思潮或問題關注,同時又需要看到正是由於他們對於當時的思想框架的某一點超越而構成瞭對於原有理論的挑戰和推進。因此,我們不但看到的是被社會結構所型塑的人類學傢個體,也看到瞭人類學傢對於其學術共同體及更大的社會結構的衝擊和型塑。
  更為重要的是,透過思想史、社會史和個人生活史的立體式梳理要處理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對於處於今天的中國人類學或作為個體的我們來說,這意味著什麼,能對於我們的思考和研究有何可藉鑒之處,或者說,曆史上這些人物和理論的生成過程纔是我們所真正關注的問題。因此,最後關於中國思想資源的探討既是我們這裏全部的閱讀的落腳點,也是我們有可能對普遍意義上的人類學有所貢獻的齣發點。
  三、說明和定位
  在論述框架上,我綜閤瞭采納瞭巴納德、萊頓以及其他學科理論史傢的方案,一方麵用曆時、共時和互動三個主要的範式來進行高度概括,同時在其下也盡量顧及一般所論及的學派、人物-理論及時代發展的說法,總之希望是對現代人類學的百年理論史有一個比較清楚的把握。但是,盡管有這樣的立意,實際上必須承認的是沒有任何的曆史事實是可以被規範化地描述齣來的。因此,這裏有必要先做幾個簡要的說明,並交代以下本書的基本定位。
  首先要說明的是分類或範式的問題。大體上我采用巴納德的說法,曆時範式部分討論進化論、傳播論;共時範式部分討論社會決定論、曆史特殊論、 功能論、結構主義、象徵研究、闡釋論;互動範式部分討論衝突論和過程論、實踐論、後現代主義。但是,無論哪種框架其實都無法完全準確地描述事實,隻不過勉強加以歸類和概括,以便從整體上掌握。一些理論觀點可能既有一部分是曆時性的,也有一部分是共時性的,例如文化區域研究。也有一些理論觀點同時是共時性的和互動性的,例如功能論和闡釋論。而馬剋思主義則既有互動性的方麵,也在一定意義上是曆時性的,因為它也試圖處理文化或社會的變遷的問題。
  其次,我選取瞭十餘位人類學傢作為重點介紹,其中一些人物的選擇顯然有很大的主觀性和個人性,例如阿薩德。另外,在他們的理論歸類上也有很多可商榷之處,其中既有他們的理論觀點本身是綜閤性的,難以歸類,例如埃文斯-普理查德,他既可以說是英國社會人類學大傳統之下,也可以因為其對現象學及闡釋學的強調而歸入闡釋主義的立場。薩林斯這樣的情況就更是難以簡單歸類瞭,他既有早期的新進化論立場,又有後期逐漸發展的實踐論進路,甚至文化符號決定論的傾嚮。
  其三,時間的問題。盡管本書試圖按照理論之時段來安排,但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時間先後。眾所周知,一些理論流派的發展和影響跨越瞭幾個不同的時代,並沉積在整個學科的大理論庫中。同樣,每個時期又有不同的理論模式共存,隻能說在某個時期某個或某幾個理論模式占據主導地位,尤其是1990年代以後的人類學幾乎可以說進入瞭一個壟斷性的“主義”缺失的時代。
  最後關於本書的定位。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人類學具有很強的理論性。然而我們注意到在很多人類學研究中,其田野研究與理論思考幾乎是脫節的,這顯然與研究者對於相關理論本身的把握不準確甚至誤解有關,更為重要的則是因為對理論的當有角色和意義,以及人類學理論的思想淵源和産生過程缺乏認識。在相當多的研究中,理論要麼被當成一種擺設甚至炫耀,尤其是簡單藉用一些看似玄奧的宏大術語用來嚇唬人,要麼則是簡單套用。事實上,從整體來說,目前國內的人類學研究基本上仍然處於簡單藉用西方成論的階段,因此國內的研究很容易流於一種簡單的理論套用,常常隻是為某一理論提供素材和注腳。
  近些年來則齣現瞭另一種有意思的傾嚮,即簡單的拒絕現代人類學已有的知識體係和學科規範,將其斥為西方文化霸權而加以抵製。這種對本土知識的主體性和自覺性的強調當然是有意義的,甚至可以說是必要的,但有些時候則極端化為過度的民族主義甚至民粹主義。在倒掉“洗腳水”的同時,把“孩子”也給扔掉瞭。
  因此,我在這裏的目標絕不是所謂重寫人類學史,或人類學理論史,也更沒有企圖重新界定人類學,盡管在最後關於中國人類學的思想資源和走嚮的討論時會提及一些新的綫索和發展。我試圖錶達的也絕不是“曆史就是如此”(the history),而不過是曆史敘述的一種(a history)。另外,我所做的也不過是一個簡要的梳理(brief history),這不僅體現在涉及範圍的有限性,也體現在對眾多具體理論介紹的簡略性上。可以說,這更像是一個理論史綱。因此,我更願意將本書定題為“簡明人類學理論史”。
  略言之,我的工作目標可以錶述為:梳理作為一門現代學科的人類學之理論淵源及其發展,從其中一些關鍵人物的生活及著述體察理論的産生過程,從而幫助人類學研習者展開自己的思考和研究。
  最後略為交代一下本書的具體章節安排:第1章導論,介紹人類學理論史的寫法。第2章分彆處理這一論題的三個關鍵詞:人類學、理論、史。接下來4章按照曆時、共時與互動三個框架來分彆介紹人類學曆史上的主要理論發展和論述。第7章是關於中國思想資源對於人類學的可能意義和貢獻的一個簡要討論。
  推薦閱讀:
  Stanley R. Barrett. 2009. Anthropology: a Student’s Guide to Theory and Method. 2nd ed..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Adam Kuper. 1983. Anthropology and Anthropologists: The Modern British School.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George Stocking. 1996. After Tylor: British Social Anthropology, 1888-1951.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Marvin Harris. 1968. The Rise of Anthropological Theory. New York: Crowell.
  巴納德:《人類學曆史與理論》,王建民等譯,北京,華夏齣版社, 2005年
  萊頓:《他者的眼光——人類學理論入門》,濛養山人譯,北京,華夏齣版社,2005年
  拉波特、奧弗林:《社會文化人類學關鍵概念》,鮑雯妍、張亞輝譯,北京,華夏齣版社,2005年
  埃裏剋森:《小地方,大論題——社會文化人類學導論》,董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亞當斯:《人類學的哲學之根》,黃劍波、李文建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06年
  科塔剋:《人類學——人類多樣性的探索》,黃劍波、方靜文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12年
  穆爾:《人類學傢的文化見解》,歐陽敏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巴特等:《人類學的四大傳統——英國、德國、法國和美國的人類學》,高丙中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黃淑聘、龔佩華:《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齣版社,1998年
  夏建中:《文化人類學 人類學理論史/21世紀人類學係列教材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人類學理論史/21世紀人類學係列教材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人類學理論史/21世紀人類學係列教材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人類學理論史/21世紀人類學係列教材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人類學的獨特貢獻在於對“他者”(others)的關注和探求,盡管這個他者並不一定是地理上或時間上的他者,而是文化意義上的“他者性”(otherness),因為他者緊緊地聯係著對自身的研究與認識。

評分

沒事兒讀讀

評分

不錯

評分

值得購買,好好好好好

評分

《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空間敘事研究》既全麵研究瞭傳統的以文字寫成的文學文本的空間敘事問題。也深入考察瞭本身就被理論傢們稱之為“空間藝術”的圖像的空間敘事問題(跨媒介),還把研究的觸角伸嚮瞭曆史敘事領域(跨學科),對曆史敘事的空間問題提齣瞭自己獨特的看法。龍迪勇本人的學術修養(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收藏的書、讀過的書是相當多的,而他的理論修養和文學史、藝術史方麵的學識在同行中也經常被傳為美談),也是他能夠在如此寬闊的鋒麵上遊刃有餘的條件:隻有把這個似乎形而下的問題哲學化、抽象化,纔有可能潛到彆人未敢到達的根源湧發的大海深處。還不錯。龍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齣生,文學博士,文藝學、藝術學博士後,先後就學於四川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現為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鄱陽湖學刊》主編、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敘事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敘事學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敘事學和文藝學基礎理論研究,主持過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和省級課題多項,論著獲省級以上科研成果奬多項。在《文藝理論研究》、《思想戰綫》等CSSCI期刊發錶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以及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等選刊轉載。近年來所從事的空間敘事研究,拓展瞭敘事學研究的領域,是國內最早提齣建構“空間敘事學”的學者。不錯。龍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齣生,文學博士,文藝學、藝術學博士後,先後就學於四川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現為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鄱陽湖學刊》主編、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敘事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敘事學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敘事學和文藝學基礎理論研究,主持過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和省級課題多項,論著獲省級以上科研成果奬多項。在《文藝理論研究》、《思想戰綫》等CSSCI期刊發錶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以及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等選刊轉載。近年來所從事的空間敘事研究,拓展瞭敘事學研究的領域,是國內最早提齣建構“空間敘事學”的學者。還可以。龍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齣生,文學博士,文藝學、藝術學博士後,先後就學於四川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現為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鄱陽湖學刊》主編、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敘事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敘事學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敘事學和文藝學基礎理論研究,主持過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和省級課題多項,論著獲省級以上科研成果奬多項。在《文藝理論研究》、《思想戰綫》等CSSCI期刊發錶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以及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等選刊轉載。近年來所從事的空間敘事研究,拓展瞭敘事學研究的領域,是國內最早提齣建構“空間敘事學”的學者。還是不錯吧。

評分

沒事兒讀讀

評分

人類學的獨特貢獻在於對“他者”(others)的關注和探求,盡管這個他者並不一定是地理上或時間上的他者,而是文化意義上的“他者性”(otherness),因為他者緊緊地聯係著對自身的研究與認識。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人類學理論史/21世紀人類學係列教材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