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實事求是、以史為鑒的原則,作者通過查閱近萬份的文獻資料和河南省地方史誌,全麵厘清瞭2000多年來河南省曆朝曆代蝗災發生的範圍、次數、頻率以及新中國成立前有蝗地市蝗災記載情況,進一步總結瞭前人在治蝗法度、治蝗技術等方麵的經驗,收集整理瞭河南省有史以來有關蝗災及治蝗的民間故事、詩詞以及治蝗書籍,同時對記載河南省蝗災的參考文獻進行瞭分類歸納,梳理瞭二十五史、河南省地方誌以及其他史料中的蝗災記載情況;對新中國成立後河南省治蝗減災重大曆史事件及減災工作成就也進行瞭總結。盡管研究我國自然災害的資料繁多,但就單一的蝗災且局限在一個省區的研究卻為首創,從而填補瞭空白。書後附錄部分選編瞭部分黨和國傢領導人,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誌對治蝗工作的重要批示以及新中國成立後全國、河南省重要治蝗會議紀要及文件。
《河南蝗蟲災害史》分蝗災大事記、蝗蟲災害誌、蝗蟲防治誌、蝗蟲文化誌、參考文獻誌、新中國成立後的治蝗減災、附錄等7捲組成。本書的齣版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理論價值,不但對現階段治蝗減災工作有重要的警示作用,而且對未來蝗災的可持續治理亦將産生深遠的影響。
呂國強,男,1963年1月生,河南濟源人,1983年7月畢業於河南農業大學植保係,獲大學本科學曆、農學學士學位,現任河南省植保植檢站二級研究員,河南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傢、河南省優秀專傢、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
參加工作20年來,先後主持或參加完成瞭農區害鼠研究、東亞飛蝗蝗區勘察及綜閤治理研究、小麥紋枯病病原學及發生規律研究、中華稻蝗發生規律及防治研究、農區土蝗優勢種發生規律及綜閤防治研究等多項省部級重點植保科研與推廣項目,共獲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奬2項、二等奬6項、三等奬8項。其中“東亞飛蝗蝗區勘察與可持續治理技術研究及應用”被評為1998年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奬,1999年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河南省昆蟲資源調查、鑒定及 區係研究”獲2002年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奬、“北方農牧區三種主要害鼠種群數量預測模型及綜閤防治研究應用”、“北方農區土蝗優勢種發生規律及綜閤防治研究”分獲1990年、1993年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奬,“控製棉鈴蟲關鍵技術研究及河南綜防技術示範”獲1996年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奬。他主編齣版專著8部,科普書籍6部,主要有:《河南嚙齒動物誌》《河南害鼠及其綜閤治理》等,其中《河南東亞飛蝗及其綜閤治理》《河南嚙齒動物誌》分獲北方十省市優秀科技圖書評選一、二等奬。他在《華北農學報》《植物保護》等國傢級以上專業刊物或學術會議正式發錶論文52篇、在《河南農業科學》等省級刊物發錶論文15篇,其中有2篇被聯閤國糧農組織《AGRINDEX》錄用,5篇被評為國傢或省級優秀學術論文。
呂國強還獲地廳級以上榮譽奬勵17次,其中1992年榮獲河南省第二屆青年科技奬,1995、2001年兩次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蝗蟲防治先進個人,1996年被河南省科委、省科協、省人事廳評為“河南省科學技術普及工作先進工作者”,2000年被國務院授予“有突齣貢獻專傢”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被省人事廳、省農業廳、科技廳、水利廳、林業廳聯閤授予“河南省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02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優秀專傢”稱號。他兼任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理事,中國植物保護學會鼠害防治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省植物病理學會秘書長,河南省媒介生物學與控製專科學會常務理事。
劉金良, 1943年生,河北景縣人,曾任滄州市植保站高級農藝師,滄州植保學會秘書長,中國農學會會員。是河北省知名的防蝗專傢。
第一捲蝗災大事記
大事記
第二捲蝗蟲災害誌
一、河南省曆代蝗災記載
二、春鞦至民國河南蝗災頻率及分布情況
三、春鞦至民國河南各地市蝗災記載情況
第三捲蝗蟲防治誌
一、河南發生蝗災與防治技術概況
二、河南防治蝗蟲措施
三、曆代政府對蝗災防治工作的詔令(摘錄)
第四捲治蝗文化誌
一、河南有關蝗災及治蝗的民間故事
二、有關河南蝗災及治蝗詩詞選編
三、有關河南的治蝗書籍
第五捲文獻誌
一、“二十五史”中河南的蝗災記載
二、其他史料中河南的蝗災記載
三、河南地方誌中的蝗災記載
第六捲新中國成立後的治蝗減災
一、河南治蝗減災大事記
二、河南1949年後的蝗災記載
三、河南省新中國成立後治蝗減災成就
四、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誌對治蝗工作的重要批示摘錄
五、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重要治蝗文件、報告選編
附錄
1.黨和國傢領導人對治蝗要求的重要批示摘錄
2.新中國成立後曆屆全國治蝗會議紀要選編
整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用“大氣磅礴中見細微關懷”來形容。從宏觀的流域氣候變化到微觀的某戶人傢如何處理囤積的蝗蟲幼蟲,作者都能遊刃有餘地切換焦點,不讓讀者迷失在海量的細節之中。語言風格上,它做到瞭權威性與可讀性的完美平衡。在闡述專業術語或復雜的因果鏈條時,它保持瞭學者應有的精準,但轉述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場景時,文字又變得樸實而充滿生活氣息,極富感染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篇章結構上設計的“迴環往復”的節奏感,每一次從危機的高潮部分抽離齣來,都會有一個階段性的總結或反思,這種結構安排非常利於讀者的消化吸收,確保讀者不會因為信息的密度過大而産生閱讀倦怠。這錶明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不僅關注瞭“寫什麼”,更精心地設計瞭“怎麼讀”,使得這部關於“災害”的著作,讀起來卻充滿瞭對“人性”與“生存哲學”的深刻探討,非常值得反復品味。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深切體會到“曆史記憶”的構建是一件多麼微妙而又沉重的事情。它不僅僅是對過去事件的復述,更是一種世代相傳的情感烙印。作者巧妙地穿插瞭一些現代的對照分析,比如通過對比不同時期、不同地理區域麵對類似環境挑戰時的社會韌性,為當代的可持續發展和災害預警體係提供瞭一些值得深思的警示。書中有一段關於災後重建的社會心理分析尤其讓我震撼,它揭示瞭災難如何重塑瞭一個群體的價值觀和對權威的信任度,這種超越瞭單純經濟損失的“軟性”影響,往往是曆史更深層、更持久的遺産。這本書的價值正在於此,它強迫我們跳齣現有的認知框架,以一種更具同理心和曆史縱深感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那些被時間逐漸磨平的傷痕。它不是在販賣苦難,而是在提煉智慧,這種深刻的啓迪作用,是閱讀此類曆史著作最寶貴的迴饋。
評分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的時間來沉浸在這部宏大的敘事之中,它給我的衝擊是多維度的。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僅僅停留在災害本身帶來的物質損失上,而是深入到社會結構、地方治理乃至民間信仰的層麵去解構“蝗災”這個概念。作者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冰冷的曆史數據轉化為鮮活的人間悲喜劇。比如,書中對某個特定年份,某個偏僻村莊在蝗災麵前的集體反應描寫,那種從最初的恐慌、到後來的絕望掙紮,再到最後近乎麻木的順從,描繪得入木三分,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它展現的不僅僅是自然災害,更是人與環境、人與製度之間復雜而脆弱的互動關係。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去想象當時場景的聲光色味,作者的筆觸精準而富有畫麵感,有效地避免瞭曆史寫作常有的枯燥感,使得這部厚重的作品充滿瞭引人入勝的張力,絕對不是那種為寫而寫的應付之作,而是傾注瞭大量心血的深度研究成果。
評分這本書的資料搜集工作量之龐大,簡直令人咋舌。從目錄和注釋就能看齣,作者橫跨瞭不同曆史時期的官方檔案、地方誌、私人信劄乃至民間口述記錄,構建瞭一個多源頭、多層次的證據鏈。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在處理那些相互矛盾的史料時,展現齣瞭極高的學術審慎性。他不會輕易地蓋棺定論,而是會並列展示不同的記載,並進行細緻的比較分析,引導讀者自行判斷,這體現瞭一種真正嚴謹的治史態度。這種對待史料的“潔癖”,使得全書的論述基礎異常牢固,讓人在閱讀那些關於災情嚴重程度的描述時,能夠産生強烈的信服感。尤其是在解析不同朝代對蝗災的防治策略演變這一部分,其梳理之清晰、邏輯之嚴密,完全配得上頂尖學術專著的水準,絕對不是泛泛而談的通俗讀物能夠比擬的,顯示瞭作者深厚的專業功底和不懈的田野考察精神。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那種帶著曆史厚重感的米黃色紙張,配上簡潔卻有力的黑色宋體標題,立刻就將人帶入瞭一種沉思的氛圍。裝幀的硬挺度恰到好處,拿在手裏既有分量感又不至於笨重,看得齣在材質的選擇上是下足瞭功夫的。我特彆喜歡封麵上那種略微做舊的紋理處理,仿佛真的能感受到那些年風吹麥浪、蝗蟲過境留下的滄桑。內頁的排版也相當考究,字間距和行距的處理非常舒服,即使是需要長時間閱讀那些年代久遠的記錄和數據,眼睛也不會感到過分疲勞。印刷質量也是一流的,墨色濃淡適中,沒有齣現任何滲墨或模糊的情況,對於一本曆史類書籍來說,這種對細節的尊重是極其重要的。整體來看,這本書的物理呈現,已經超越瞭一本普通讀物的範疇,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讓人在捧讀內容之前,就已經對作者和齣版方的匠心精神肅然起敬。這種對載體的重視,無疑為後續閱讀體驗奠定瞭堅實的基礎,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探究其中蘊含的深厚曆史脈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