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契丹女杰,亲子披坚执锐,统帅虎狼之师,觊觎大宋锦绣河山。
内容简介
她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多次发兵南下,亲率数十万大军。
她与北宋签订著名的“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两国绵延多年的战火。
她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巾帼英雄……
大辽皇后萧燕燕是我国历史上的契丹女杰,在她正式登上政治舞台之初,面临着母寡子弱、边防未靖的艰难局面。但她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在皇权受到威胁之时,毫不犹豫,亲手鸩杀了她的姐姐,同时广揽人才,在臣僚的辅佐下,顺应历史趋势,仿效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把辽朝国力推向了鼎盛时期。她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武功卓绝著称的皇后,而且也是推进契丹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女中豪杰……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嫁入深宫
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
定亲韩德让
选妃入宫
第二章 辅佐景宗,尽心竭力
面对乱摊子
成为皇帝的依靠
满城战败,景宗驾崩
萧太后最信任的人
战神耶律休哥
名将萧挞凛
第三章 女主摄政,御驾亲征
大战岐沟关
陈家谷之战,生擒杨业
屡次南征,与宋对峙
徐河之战
兵迫澶渊,签订和约
臣服女真
东讨高丽
兵伐阻卜
与党项结盟
第四章 励精图治,弼成盛世
擢用汉俘,任人唯贤
倚重文臣,成就盛世
改革法律,健全制度
确立南、北面官制
整顿吏治,重视农桑
营建中京
姐妹反目
崇信佛教
归政辽圣宗
精彩书摘
这个萧姓一族是有来历的。当年,辽太宗耶律阿保机初建辽国,由于敬仰汉高祖刘邦的丰功伟绩,于是就把自己的姓氏改为了刘氏。而由于在所有辅佐刘邦的大臣中,数大臣萧何的功劳最大,而且汉代当时的典制大多出自萧何之手,于是耶律阿保机也把自己身边的重臣和后族都改成了萧氏,甚至把萧姓一再扩大,将契丹八部,划了三部姓耶律,其余五部全部改姓萧。后来,因为反对改姓的人太多,阿保机只好又改回耶律氏,但萧姓却从此留了下来。
所以,辽国契丹族的人只有两个姓氏,一个是耶律,另一个是萧,并且法律规定,同姓不婚。由于辽国历代皇帝均娶萧族女子为妻,并封为皇后,所以萧姓家族渐渐就成了“后族”。所谓“后族”其实就是专门生产皇后的家族。由于萧思温是耶律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平的族侄,所以他的家族也是后族。
当时辽国的法律规定,辽国的皇帝和王族的妻子都必须从后族中挑选,这就给精明的萧思温提供了机会。既然没有可以继承自己事业的儿子,索性他就把“宝”押在了自己女儿的身上。
萧思温共有三个女儿,日后成为萧太后的萧绰是最小的女儿。萧绰有两个姐姐,大姐叫胡辇,二姐的名字历史上没有记载,但后来,她的二姐嫁给了赵王,人称“赵妃”。
为了让三个女儿将来顺利嫁人皇室,萧思温从小就把这三姐妹当成后妃的候选人加以培养。在父母的悉心教育下,这三姐妹从小就学会了如何管理后官,如何参与政治、驾驭臣下,以及如何行军布阵、带兵打仗等中原女子不可能学习的东西。在这三姐妹中,萧绰虽然最小,天资却最为聪颖,做事最为认真。一次,萧思温让姐妹三人扫地,两个姐姐潦草地挥了几下,就甩手不干了,唯独萧绰扫得仔细,把屋子打扫得千干净净。萧思温见状甚是高兴,连声夸赞:“此女将来必能成器。”
不过,因当时辽国皇室内部派系斗争激烈,这就给萧思温为女儿选夫家出了一个大难题。
当年耶律阿保机死后,继承其皇位的并不是长子耶律倍,而是二儿子耶律德光,也就是后来的辽太宗。身为长子的耶律倍则被追封为义宗皇帝,三子耶律李胡被追封为章肃皇帝,这就为日后兄弟争权埋下了隐患。
耶律德光死后,先是耶律李胡欲即位,后被耶律倍的儿子耶律阮打败,耶律阮即位,是为辽世宗。后耶律阮又被耶律察割等人杀死,继承其位的是耶律德光的儿子耶律璟,即当时在位的穆宗。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精明的萧思温认为,这三派势力此消彼长,谁都有承继大统的可能。
在这种混沌不清的局势下,绝不可鲁莽行事,于是精于政治的萧思温便开始精心安排起了女儿们的婚事。在他的安排下,长女萧胡辇嫁给了耶律德光一系的太平王罨撒葛,次女嫁给了耶律李胡一系的赵王喜隐。
剩下最小的、也是自己最器重的女儿,应该给她找个什么样的夫家呢?萧思温更加谨慎地盘算着。一番思忖之后,萧思温决定将三女儿嫁给耶律倍一系的世宗之子耶律贤。
不得不说,萧思温的如意算盘打得真是精细周全,如此一来,不管是哪一系的人马做了皇帝,他都会有一个女儿能坐上皇后的宝座,他都是铁定的国丈大人。然而,这些想法都是萧思温自己的一厢情愿。女儿萧绰却不这么想,她早已有了意中人,此人便是韩德让。韩德让何许人也?说来,韩德让的家族在辽国乃是名门望族。
……
前言/序言
辽是由契丹民族建立的政权,皇族耶律氏和萧氏世代联姻,皇后多为萧氏,所以在辽国历史上,不止有一位萧太后。我们经常说的这位萧太后,指的就是辽景宗耶律贤的妻子萧燕燕。
萧燕燕就是《杨家将》里面杀伐决断的萧太后,她在中国老百姓的心中,并不陌生。不过,历史上的萧太后并不像戏文所描写的那样,是一个不断挥师南下、侵占北宋领土、率领虎狼之师大战燕云十六州的母夜叉。真正的萧太后,是一个清正贤良、深明大义,为辽朝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女政治家。
辽景宗继位时,面对混乱的局面,他的确想励精图治大干一番。但是,他的身体一直不好,所以军国大事的处理除了依靠蕃汉大臣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他的皇后萧燕燕。他曾对大臣说:在书写皇后的言论时,也应称“朕”,这说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萧燕燕一直在代行皇帝的职权。
乾亨四年(982年)九月,辽景宗驾崩,辽圣宗即位,萧燕燕被尊为皇太后,摄政当国。当时萧太后只有三十岁,圣宗年仅十二岁,在大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的辅佐下,太后和圣宗的地位得以巩固。统和元年(983年)六月,辽圣宗率群臣给萧燕燕上尊号为“承天皇太后”。
萧燕燕以“承天皇太后”的身份,总摄军国大政,就此便开始了辽代历史上著名的“承天后摄政”时期。在摄政期间,萧燕蒸虚心诚恳、用人不疑,这一点也一直为后世政治家所效法。
她有男子一般的气魄,执法严明,毫不软弱,甚至“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在她的亲自指挥下,把北宋部队杀得尸横遍野,生擒北宋名将杨业。
几年后,她又和宋真宗确立“澶渊之盟”,开创了宋、辽和平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萧燕燕在摄政期间励精图治,选用汉人,开科取士,消除蕃汉不平等待遇,劝农桑、薄赋徭,内政修明,军备严整,纲纪确立,上下和睦,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使辽朝达到鼎盛时期。
萧太后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而且还是军事阅历十分丰富的女军事家,萧太后能够“亲御戎车,指麾三军”,率领数十万大军攻城略地,是历史上少见的女中豪杰。
《辽史》的编纂者认为,“澶渊之役”是她军事生涯中最光彩的一笔,萧太后和辽圣宗挥师南下,辽军在萧太后的指挥下避实击虚,绕过宋军固守的城邑长驱直进,直抵黄河之滨的重镇澶州(今河南濮阳),对北宋都城构成严重的威胁。北宋方面在寇准的一再催促下,宋真宗御驾亲征,并亲自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军士气为之一振。于是出现两军对峙的局面。最终双方合议休战,宋王朝每年向辽输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交战的双方停止战争,使得双方进入和平发展的阶段。
本书以萧太后的生平事迹为线索,浓墨重彩地记录了萧太后传奇的人生,使我们透过历史的风尘,看到这位契丹族女政治家、女军事家英姿飒爽的身影。
铁马红颜:铁血王朝的女儿与她的时代 (此简介旨在描绘一个与《红颜春秋系列·铁马红颜:萧燕燕》主题和人物背景相似,但内容上完全独立、聚焦于不同历史人物或侧重不同角度的宏大历史叙事。) 第一卷:风起辽河——契丹贵女的崛起 辽太祖神册年间,铁蹄踏碎了旧有的秩序。故事的焦点,不再是那位最终登上权力巅峰的萧绰,而是她的堂姐——辽国贵族耶律氏家族中的一位异数,耶律·勃烈哥。 勃烈哥自幼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她不像同龄的贵族女子那样热衷于刺绣和宫廷礼仪,反而对马术、射箭和兵法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她的父亲,一位赫赫有名的戍边大将,不顾世俗的眼光,将自己的军事学识倾囊相授。 然而,辽国的权力斗争如同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勃烈哥的家族在一次针对皇室的政治清洗中遭受重创。她的父亲被诬陷谋反,含冤而死。年仅十五岁的勃烈哥,眼睁睁看着家族的荣光在一夜之间化为尘土,她的命运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被彻底吹灭。 她没有选择隐忍或逃亡,而是决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在阴影中蛰伏。她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成功嫁入当时权势熏天的耶律党详(皇后的母族),但这并非爱情的结合,而是复仇的筹码。在深宫之中,她小心翼翼地收集证据,编织着一张等待时机成熟便会撒下的巨网。 本书细致描绘了勃烈哥如何在看似安逸的贵族生活中,扮演一个顺从的妻子和贤淑的妯娌,同时暗中与心怀不满的部族势力建立联系。她不仅仅是复仇的工具,更是一位早期展现出卓越政治手腕的女性,深谙在男权至上的契丹社会中,如何借力打力,将柔弱的外表转化为最锋利的武器。 第二卷:草原铁律——边境军务与血色试炼 随着年龄的增长,勃烈哥发现,仅凭宫廷内的权谋无法洗清父亲的冤屈。真正的力量,掌握在手握兵权的大军阀手中。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安逸的京城,以“慰问边境将士”的名义,踏入了血与火交织的草原前线。 在边境,她不再是那个需要依靠男性的贵族小姐。她深入军营,与那些常年与宋朝、吐蕃交战的底层将士同吃同住。她的马术和射术,很快赢得了那些桀骜不驯的勇士的尊重。她不是一个花瓶式的赞助人,而是一个能够提出实际战术、甚至在局部冲突中亲自指挥的军事顾问。 小说花费大量笔墨,刻画了辽国与宋朝之间一系列重要的边境摩擦战役。勃烈哥并非一味主战,她深知辽国与宋朝的国力差异,主张“以战养战,争取和平窗口”。在一次代号为“黑水突围”的战斗中,她凭借对地形的精确把握和对敌军心理的准确预判,以少胜多,解救了一支被宋军重重包围的辽军主力。这次战役不仅为她赢得了“草原女将”的称号,更让她得到了关键人物——当时手握重兵、对朝廷心存芥蒂的耶律大汗的真正信任。 然而,草原的铁律是残酷的。权力意味着牺牲。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她不得不做出一些违背初心的决定,甚至在关键时刻,选择牺牲了与她有深厚情谊的部下,以确保更宏大的复仇计划能够顺利进行。这段挣扎,展现了她复杂的人性——她既是为亲人复仇的女儿,也是一位肩负国家命运的实际领导者。 第三卷:双面帝王——权力核心的博弈 当勃烈哥终于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和政治资本,她回到了京城。此时的朝堂正处于微妙的平衡之中,皇帝年幼,权臣跋扈,藩王蠢蠢欲动。 勃烈哥不再躲藏于幕后,她开始利用自己掌握的军事力量和民间声望,一步步瓦解旧有的权力集团。她与宫中的皇后(萧绰的姑母或姐妹一辈)形成了微妙的同盟,共同对付那些企图架空皇权的保守派大臣。 故事的高潮在于对“谋反案”的彻底翻案。勃烈哥不仅揭露了当年诬陷她父亲的幕后主使,更巧妙地利用这次清洗,将那些对皇权构成潜在威胁的军阀也一并清除。她没有选择自己登顶,而是选择了辅佐一位更年轻、更易于掌控的继承人,确保家族的复仇成果能够稳定地转化为对国家的长治久安。 《铁马红颜》描绘的,是一个在辽国初创时期,女性如何凭借超凡的智慧、军事才能和铁石心肠,在血腥的权力更迭中,不仅幸存下来,更成为了推动历史进程的关键力量。她的一生,是关于忠诚、背叛、复仇与国家大义的史诗。 她最终站在了权力的边缘,以一位幕后“定海神针”的形象,塑造了铁血王朝的下一个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