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神共欢:中国三江源地区的民俗文化》以四开的宽大开本,采用进口纸张、油墨,封面使用皮革+金属材质,稳重、大气、高档。
作者简介
郑云峰,71岁,人文地理摄影家,1941年生于安徽萧县,英国皇家摄影协会高级会士、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原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从1986年开始,郑云峰就致力于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记录性摄影工作,尤其是用了近8年的时间对蓄水前的三峡进行了全方面的摄影记录。30年间拍摄图片30万张。出版有《永远的三峡》、《典藏三峡》、《守望三峡》、《说不尽的三峡》、《唐蕃古道》等专著11部,《黄河源头探秘》、《探索长江之源》、《阿尼玛卿雪山演奏着生命的乐章》等21个摄影专题著作。在中国香港、台湾,美国、巴西举办了《永远的三峡》、《拥抱母亲河》、《母亲河的呼唤》等大型影展。先后有数十幅图片入选国际国内影展,其中14幅作品获国际国内大奖,有5000多幅图片被《中国摄影》、《英国摄影年鉴》等30多家国内外书籍刊物登载。近年来荣获:中华文化人物奖(凤凰卫视、中华文化促进会、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摄影五十年突出贡献摄影家称号(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国家图书奖(新闻出版署)、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奖、中国摄影传媒人物大奖、中国当代徐霞客奖等荣誉。
目录
第一章 “热贡六月会”中:打开“仪式——人与神的交会”,我们将会领略是热贡地区最为盛大的民间节日。作为黄河南支流域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参与人员最多的群众性节日,六月会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文化气息,在其狂放而神秘的仪式中,呈现出一种浓烈、独特的风格。而在“舞蹈——巫风与历史的融合”一节中,我们会看到巫风就是舞风,祭坛就是舞坛,每一种舞蹈都是给神灵的献祭。当一群人用同一种肢体语言,整齐划一地表达对神灵的敬仰和祈求时,观者只能在震撼中感叹信仰的力量。“血祭——狂野的献祭”一节里,会看到这样的情景:鲜血是生命之源,只有用最珍贵的东西祭祀神灵,才能表达内心的虔诚。狂舞、血祭在继续。在江源明亮的阳光下,一种深深的震撼直抵心扉……
第二章 “草原上的盛会”带领读者领略马背上的激情——赛马节、牧人的欢乐时光——赛牛节、重温光荣岁月——那达慕。江源民族对牛马的感情醇酽而浓烈。赛马节上,当骑手纵马扬鞭御风飞行之时,他即化身为英雄。牧人的日子,在赛牛的节日,骤然热烈起来。江源地方的民族虽身处高寒地带,却乐观豁达,这样的性情,在赛马节和赛牛节上得以生动体现。那达慕的历史,像历尽沧桑的羊皮经卷,逐渐褪去了原来的色彩,嬗变为草原上的狂欢节。它是传递民族记忆的一种方式,赛马、摔跤、射箭,无一不在重温金戈铁马的光荣岁月……
第三章 “花与箭的寄托”介绍了“朝山会——敬神拜山漫花儿”、“插箭节——神箭护佑众生”、“达顿节——五彩神箭之宴”这些高原节日。青海素有“十八庙会”之说,它们像一朵朵鲜花,盛开在高原人们的心头,把本来平淡无奇的日子,装扮得活色生香。时过境迁,战火硝烟、金戈铁马已成往事,但尚武精神仍在。身处盛世的道帏藏乡供奉、祭祀神箭,除了张扬血脉之中的烈性,还表达着对幸福生活的希望,寄托着人神共乐的美好信仰。五彩神箭的“五彩”,意为尖扎大地的天空之蓝、雪山之白、黄河之清、高原之黄、土地之黑、丹霞之红等诸般瑰丽之色,交汇融合,化作五彩的祈祷和祝福……
第四章 “信仰的力量”介绍了三个关于信仰力量的故事。“穆斯林的节日——朝向圣地的虔诚身影”一节中,你将看到:月亮升起又落下,转眼到了斋月二十七。“盖德尔之夜”随着晶莹的月牙儿来临。斋月里,穆斯林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坚韧、刚强、廉洁的美德。“佑宁寺观经——通向信仰之路”里,你将看到:一到农历正月,在被誉为“湟北诸寺之母”的佑宁寺,土族地区藏传佛教盛大的观经活动就开始了。舞蹈中的每一个角色都象征着某一位护法神,他们令人畏惧的形象,正是佛教对邪魔战无不胜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於菟舞——巫风楚韵”一节里,野性的仪式让人神往。黄南州同仁县年都乎村是一个土族村庄,腊月二十这一天,一只只暴怒的“於菟”手持经文裹定的木棍冲出庙门,围绕煨桑台纵情跳跃。忽然,村口一声枪响,“於菟”们便气势汹汹冲出神庙,直扑村里……
第五章 “河湟古风中,我们将会看到:“纳顿节——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河湟社火——追忆与感恩”、“九曲黄河灯——遗落人间的天上银河”等内容。在黄河岸边安身立命的土族群众,把这个规模盛大的节日称为“纳顿”,意思是“玩”。人们穿着华美的的服装,追随鼓点,探亲访友,流露出对丰收的喜悦,对神灵的敬戴和对好日子的祝愿。散布在山峦峰丛中的村庄里,打碾场上响起阵阵锣鼓声。男女老少在铿锵的鼓点中,扭动着身躯,温习着传承了悠久岁月的社火。骑着高头大马、面目涂得黝黑的“老爷”在马背上晃晃悠悠,似醉非醉,行至各家门前,满饮青稞酒,送上吉祥语。而那些九曲黄河灯,在湟水河流域熠熠生辉,光耀了600多年,把老百姓的心照得亮堂堂的。有了它,七里店的春节就有了日月的秘密和与众不同的内容,村庄的日子仿佛一碗用腌白菜红萝卜调和的拉面,色泽鲜艳,滋味敦实……
第六章 “高原之韵”介绍了皮影——毛驴驮来的戏剧、藏戏——草原上的阿吉拉姆、《格萨尔王》——英雄的史诗等内容。“唱影子”的走进村子。村中男女老少都已闻声而出,纷纷上前问候寒暄,并簇拥着那些翻山渡河走村过乡而来的客人走进某户东道人家。夜已深,终于曲终人散。村民们或说或笑或哼唱,或余兴未尽地叹息,回家去。艺人们劳累一天,倒头酣睡,明天他们还要跋涉数十里,去另一个村庄演出。每年藏历七月,丰收时节,是藏戏演出的季节。藏戏一出戏的演出时间并不确定,少则一天,多则六七日。人美、妆美、歌美、舞美、情景美、语言美、故事美……藏戏这朵高原艺术奇葩,穿越沧桑历史,仍然生机勃勃。它受到越来越多的热爱和精心培育,因而愈加娇艳美丽,在戏剧的百花园中卓然绽放,芬芳永存。《格萨尔王》,是一部藏族人民伟大的英雄史诗,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藏族有句谚语:“每个藏族人嘴里都有一部《格萨尔王》。”《格萨尔王》这部史诗代表着藏族说唱艺术的最高成就,熔铸了藏族古老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文学形式的长处,几乎包含了藏族语言的全部精华。
前言/序言
《三江源》图集在内容上全景式展示了三江源的历史由来、地形地貌、山光水色、自然风物、民族习俗、信仰崇拜、人文艺术方方面面,称得上一部沉甸甸的视觉档案。在摄影的手法上,既是由衷的赞美与讴歌,也是忠实的记录;在编排结构上,常常采用对比的方式,以呈现三江源近二十年负面变化的真实,具有批判与警醒的意义。
这样一部巨型的摄影集,应是郑云峰辛苦一生的一次总结,同时表达了他心中强烈的愿望,即呼唤所有中华儿女——深爱母亲河和保护母亲河;为了她的过去,也为了民族的未来。
我有幸做为这部摄影图集的第一位读者,情不自禁地想对郑云峰这位当代中国罕见的自然人文的苦行僧深深道一句:谢谢!
人神共欢:中国三江源地区的民俗文化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