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顿·焦点艺术家”(Phaidon Focus)是一套有关国际著名现代艺术大师的系列图书,该系列清晰易懂、充满乐趣且发人深省。每一本全面涵盖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按编年顺序排列文章,伴以探讨艺术家特定的重要题材、系列或单件作品的“焦点”章节,并配以生动、精美的插图。该系列图书为洞察艺术家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见解,是研究现代艺术家而不可或缺的入门书籍。
这是这套书的介绍。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对艺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预示着我们对大众传媒形象的视觉感知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对名望和财富的追求中,沃霍尔把自己也塑造成一个大众传媒的超级明星。本书对沃霍尔的整个艺术生涯作出了一个全面的评述,主要探讨了他从20世纪50年代的商业插画家为创作起点,到60年代的波普明星,从70年代上流社会的肖像画画家,到最后的十年间,把艺术创新和创作中令人惊叹且精妙绝伦的多种创作技巧加以融会贯通的创作历程。通过研究沃霍尔的工作室-著名的"工厂"的发展变化,以及他在电影和大众传媒"偶发艺术"领域的各种尝试,旨在对这位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进行一个完整的介绍。
约瑟夫·D. 凯特纳二世主要从事战后欧美艺术的研究工作,他主持策划过多次艺术展览,出版过多部评价像布鲁斯·考纳(Bruce Conner)、让·迪比费(Jean Dubuffet)、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和罗克士·潘尼(Roxy Paine)这样的艺术家专著。在过去的十年里,他举办过多次与沃霍尔艺术创作相关的艺术展。2009 年,他主持策划了名为“安迪·沃霍尔:最后的十年”(Andy Warhol: The Last Decade)的展览,首次展示了艺术家晚期创作中长期被人们忽视的作品。2012 年,他又推出了“图像机器:安迪·沃霍尔和摄影”(Image Machine: Andy Warhol and Photography)艺术展。他是亨利和路易斯· 福斯特当代艺术协会主席(The Henry and Lois Foster Chair in Contemporary Art),波士顿爱默生学院(Emerson College)博物馆特聘馆长。
★《费顿·焦点艺术家》系列丛书是一种专家向公众进行美育的丛书,是世界上重要的艺术出版社经过精心筹划的少有的精致丛书之一。作者水平很高,编辑精良,观点既切近艺术的前沿,又能够说明在艺术史上的价值和地位,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这套丛书不仅对普通读者是一个通过艺术家个案了解艺术的读物,对于专家来说,也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朱青生,北京大学教授
★因《艺术的故事》而蜚声世界的费顿出版社近年推出"焦点艺术家"系列,其中每位主人公在20 世纪里为当代视觉文化作出的共同贡献,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新的观看方式。要了解当代世界受到人为视觉化演变的历史与现状,这些主人公则是我们不可绕开的路标。
——邵宏,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这是一套关于当代艺术故事的全景式丛书,它以艺术家传记的形式为广大非专业和初级专业的读者提供了观看世界当代艺术的立体图卷,选目精良,文笔流畅,相信它也为我们撰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提供了一种可资参考的文本。
——黄专,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安迪·沃霍尔
大众传媒的行家里手
安迪·沃霍尔是谁?
“成功就是在纽约有一份工作”
波普安迪和“工厂”
焦点①坎贝尔汤罐
焦点②玛丽莲
焦点③电影
商业中的艺术和艺术中的商业
焦点④自画像
手工绘制和机械绘制
焦点⑤印刷
焦点⑥《氧化绘画》
焦点⑦《影子》
焦点⑧《最后的晚餐》
年表
扩展阅读 / 图片版权
作品列表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沃霍尔作品的表面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他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我从中读出了一个极度敏感、却又刻意保持疏离的艺术家形象。作者通过对大量一手资料的梳理,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而非一个仅仅停留在流行符号上的标签。书中对于“安迪”在不同场合展现出的不同人格面具的分析,尤其精妙,让人不禁联想到今天社交媒体时代下的“人设”构建。这种跨越时空的洞察力,使得这本书在今天的语境下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它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探讨了孤独、身份认同以及艺术家的自我流放状态。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和新的解读角度,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一部需要反复品味的参考书。
评分坦白说,我一直对波普艺术持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它太过浅薄,过于迎合市场。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文字功力令人叹服,他们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简单的罐头或玛丽莲·梦露头像,解读出层层叠叠的文化密码。书中对于沃霍尔如何精准地捕捉到了时代精神的“气味”进行了精彩的论述,他不是在模仿流行文化,而是在用流行的语言与它对话,甚至是在操控它。阅读的体验非常酣畅淋漓,就像看一场节奏明快的纪录片,信息量巨大却毫不拖沓。特别是关于他对媒介的早期运用和对自我形象的精心策划部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营销天才的远见卓识。这本书的深层意义在于,它促使我们思考:当艺术与商业的边界被彻底模糊时,什么是真正的“原创性”?这本著作提供了大量有力的论据,供读者自行探索这个永恒的难题。
评分我拿到这本画册时,首先被其装帧设计所吸引,那种厚重而富有质感的封面,似乎已经预示了内容的重量级。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大胆,大胆到甚至有些挑衅,这本身就是对沃霍尔精神的一种致敬吧。它没有采用传统的、规整的编年史写法,而是采用了专题式的切入,比如某一章节专门探讨了他对名人崇拜的痴迷,另一章则深入剖析了他对电影制作的实验。这种非线性叙事的方式,非常符合沃霍尔本人那种碎片化、不断自我复制的艺术风格。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罕见的幕后照片,它们提供了宝贵的视觉证据,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作品背后,付出的汗水和策略。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了闪光灯和香槟气泡的迷幻空间,但同时,字里行间又渗透着对艺术商业化本质的冷静反思。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艺术史论著,它更像是一面镜子,反射出现代社会对“名气”和“批量生产”的病态追逐。
评分这本关于当代艺术巨擘的书,简直是为所有对色彩、重复和商业符号的迷恋者量身定做的指南。从我翻开它的第一页起,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仿佛置身于曼哈顿波普艺术鼎盛时期的兴奋感所笼罩。作者的叙事技巧高超,他们并没有陷入那种枯燥的学院派分析,而是将安迪·沃霍尔的生平脉络与他作品的爆炸性影响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近乎传记文学的流畅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早期职业生涯的细致描绘,那种从插画师到艺术圈颠覆者的转变过程,充满了戏剧张力。每一章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展览导览,带领读者深入理解那些标志性的丝网印刷作品是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的灵感,并最终上升到批判社会消费主义的哲学高度。读完后,我对“工厂”的运作模式以及围绕沃霍尔形成的那些光怪陆离的人物群像,都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位艺术家的研究,更是一部关于文化现象和身份构建的社会学文本。
评分我以一个纯粹的艺术爱好者角度来评价这本书,必须强调它的学术严谨性与可读性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它没有让那些复杂的艺术理论压垮叙事节奏,也没有为了追求大众化而牺牲掉必要的专业分析。书中对色彩理论和丝网印刷技术的专业解析,对于希望提升自己鉴赏水平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例如,关于他后期如何处理和“回收”早期作品的章节,揭示了艺术家在创作生涯后期如何与自己的遗产和市场期待进行博弈。作者的视角非常宏大,将沃霍尔置于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文化变迁大潮中进行审视,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他。读完之后,我感觉对整个后现代艺术思潮都有了更坚实的理解基础,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权威且充满启发性的艺术传记,值得被所有严肃的艺术学习者和收藏家珍藏。
评分好好好啦嗯嗯嗯嗯好好好
评分喜欢!好评!五星好评!
评分好!!!!!!!!!!
评分书挺好的,物流也很给力~介绍的挺全面~
评分商品质量不错,服务不赖,物流也可以
评分趁618活动购入,很好,希望多点活动
评分原版翻译书 图片质量很好 翻译的也不错
评分《在图像面前》展开了一种被反复提出的批评,直指我们面对图像时的确信感。我们是如何观看的呢?不仅仅使用双眼,也不仅仅依靠目光。“voir”意指“看”,它与表示“知”的“savoir”押韵,这使我们想到,原始的目光是不存在的,我们处理图像时需借助词语,经历认知的过程,并伴随不同层次的思考。我们从弗洛伊德的思想中找到对图像所特有的认识进行全新批评的方式。“看”这一动作在字面上是打开的,意味着在表现与展现,象征与症候,决定论与复因决定论之间撕扯,接着展开。最后,在可见物的传统概念和视觉资料(visuel)的全新概念之间再撕扯、展开。看与知的稳定方程式,无论是形而上学的还是实证主义的,从此将让位给某种东西,譬如测不准原则,譬如目光对非知(non-savoir)的约束。某种使我们直面图像的东西,它使我们如面对被遮蔽的事物一样直面图像:一个十足不稳定的处境。但我们却应该思考这个处境,无论如何都要确定它在认识规划,也就是艺术史规划中的位置。《在图像面前》展开了一种被反复提出的批评,直指我们面对图像时的确信感。我们是如何观看的呢?不仅仅使用双眼,也不仅仅依靠目光。“voir”意指“看”,它与表示“知”的“savoir”押韵,这使我们想到,原始的目光是不存在的,我们处理图像时需借助词语,经历认知的过程,并伴随不同层次的思考。我们从弗洛伊德的思想中找到对图像所特有的认识进行全新批评的方式。“看”这一动作在字面上是打开的,意味着在表现与展现,象征与症候,决定论与复因决定论之间撕扯,接着展开。最后,在可见物的传统概念和视觉资料(visuel)的全新概念之间再撕扯、展开。看与知的稳定方程式,无论是形而上学的还是实证主义的,从此将让位给某种东西,譬如测不准原则,譬如目光对非知(non-savoir)的约束。某种使我们直面图像的东西,它使我们如面对被遮蔽的事物一样直面图像:一个十足不稳定的处境。但我们却应该思考这个处境,无论如何都要确定它在认识规划,也就是艺术史规划中的位置。龙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先后就学于四川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鄱阳湖学刊》主编、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叙事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课题多项,论著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多项。在《文艺理论研究》、《思想战线》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以及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等选刊转载。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
评分快递送货速度快,快递小哥服务好,挺不错,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