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利用技术(第二版)

太阳能利用技术(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运俊,何梓年,王长贵 著
图书标签:
  • 太阳能
  • 光伏发电
  • 光热利用
  • 太阳能建筑
  • 可再生能源
  • 能源技术
  • 绿色能源
  • 节能技术
  • 新能源
  • 太阳能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848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225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可持续能源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21世纪可持续能源丛书》之一。
太阳能的利用是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内容。我国是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为了普及、宣传和推广太阳能利用技术,本书对太阳能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大领域进行了叙述;包括太阳热水器、太阳灶、太阳房、太阳能干燥、太阳能温室、太阳能制冷与空调、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以及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等,对上述内容分别从原理、类型、结构设计、安装施工、运行管理和国内外典型实例进行介绍和分析。全书内容翔实,资料丰富,实用性强。
本书可供从事能源领域的技术人员及太阳能企业、研究所及高等院校师生、农村能源系统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广大能源及太阳能业余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罗运俊
1935年生,安徽徽州人。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从事太阳能研究开发及技术管理工作30多年;筹建中国太阳能学会及中国农村能源协会太阳能热利用专业委员会并任专委会秘书长多年。1984~1994年任北京市人民政府技术顾问。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编著或参编著作多部。现任北京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

何梓年
1941年生,上海人,研究员。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光热研究室顾问,兼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国太阳热水器项目专家。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太阳能热利用研究开发工作,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北京市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发表论文60余篇。

王长贵
1933年生,山东郓城人。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新能源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现已离休。从事新能源研究开发工作近40年,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主编、编著、参编著作20多部,发表论文、文章150多篇。

目录

第1章概论1
1?1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含义、特点及种类1
1?1?1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基本含义1
1?1?2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主要特点1
1?1?3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种类1
1?2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意义4
1?3太阳能开发利用简史7
1?4太阳能利用基本方式15
第2章太阳和太阳能16
2?1巨大的火球16
2?2无比的能量18
2?3太阳能量的传送19
2?4彩色的光谱21
2?5太阳辐照度及特点23
2?6中国的太阳能资源26
第3章太阳能集热器30
3?1概述30
3?2太阳能热利用中的传热学基础30
3?2?1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30
3?2?2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33
3?3太阳能集热器的分类34
3?3?1按集热器的传热工质类型分类34
3?3?2按进入采光口的太阳辐射是否改变方向分类34
3?3?3按集热器是否跟踪太阳分类35
3?3?4按集热器内是否有真空空间分类35
3?3?5按集热器的工作温度范围分类35
3?4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36
3?4?1平板型集热器的基本结构36
3?4?2集热器的基本能量平衡方程44
3?4?3集热器总热损系数44
3?4?4集热器效率方程及效率曲线46
3?4?5平板型集热器的热性能试验51
3?4?6平板型集热器的技术要求53
3?4?7提高平板型集热器产品性能与质量的主要途径55
3?5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56
3?5?1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57
3?5?2热管式真空管集热器61
3?5?3其他形式金属吸热体真空管集热器65
3?5?4真空管集热器的热性能试验68
第4章太阳能热水系统71
4?1概述71
4?2家用太阳能热水器74
4?2?1家用闷晒式太阳能热水器74
4?2?2家用平板太阳能热水器76
4?2?3家用紧凑式全玻璃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77
4?2?4家用紧凑式热管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77
4?3太阳能热水系统78
4?3?1自然循环太阳能热水系统79
4?3?2强制循环太阳能热水系统80
4?3?3直流式太阳能热水系统84
4?3?4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相关要求 84
4?3?5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控制技术85
4?4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86
4?4?1平板集热器的生产86
4?4?2真空集热管的生产92
4?4?3水箱的生产94
4?5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设计、安装与维修99
4?5?1家用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99
4?5?2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设计计算100
4?5?3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安装102
4?5?4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维护106
第5章太阳灶109
5?1概述109
5?2太阳灶的性能和结构类型110
5?2?1太阳灶的性能110
5?2?2太阳灶的结构类型110
5?3太阳灶的设计116
5?3?1旋转抛物面聚光太阳灶的设计116
5?3?2抛物线的制作方法117
5?3?3聚光太阳灶曲面的设计119
5?3?4太阳灶各参数的设计与确定121
5?3?5太阳灶的结构设计123
5?4太阳灶的材料与制作126
5?4?1太阳灶的壳体材料126
5?4?2太阳灶的反光材料127
5?4?3太阳灶的制作128
5?5太阳灶的使用和维护130
第6章太阳房132
6?1概述132
6?2太阳房的原理和类型134
6?2?1主动式太阳房135
6?2?2被动式太阳房137
6?2?3热泵太阳能采暖系统142
6?3太阳房的设计144
6?3?1太阳房的热工设计144
6?3?2太阳房墙体围护结构最佳保温厚度计算149
6?3?3遮阳装置的设计151
6?3?4集热?蓄热墙式太阳房的设计原则157
6?3?5附加温室(阳光间)太阳房设计原则160
6?4太阳房的评价方法161
6?4?1热性能评价161
6?4?2经济评价方法162
6?5太阳房典型实例163
6?5?1中国甘肃省某被动式太阳房163
6?5?2中国北京某主动式太阳房170
6?5?3日本供冷暖、供热水主动式太阳房175
第7章太阳能干燥182
7?1概述182
7?1?1太阳能干燥的意义182
7?1?2太阳能干燥的优点183
7?2太阳能干燥基本原理183
7?2?1干燥的基本概念183
7?2?2太阳能干燥的基本原理183
7?2?3物料的干燥特性184
7?3太阳能干燥器分类188
7?4温室型太阳能干燥器189
7?4?1基本结构189
7?4?2工作过程190
7?4?3适用范围190
7?4?4应用实例191
7?5集热器型太阳能干燥器192
7?5?1基本结构192
7?5?2工作过程193
7?5?3适用范围194
7?5?4应用实例194
7?6集热器?温室型太阳能干燥器196
7?6?1基本结构196
7?6?2工作过程197
7?6?3适用范围197
7?6?4应用实例198
7?7整体式太阳能干燥器199
7?7?1基本结构199
7?7?2工作过程199
7?7?3适用范围200
7?7?4应用实例200
7?8其他形式太阳能干燥器200
7?8?1聚光型太阳能干燥器201
7?8?2太阳能远红外干燥器201
7?8?3太阳能振动流化床干燥器201
第8章太阳能温室202
8?1概述202
8?2太阳能温室的结构类型203
8?2?1根据用途分类203
8?2?2根据室内温度分类203
8?2?3根据太阳能与温室结合方式分类204
8?2?4根据温室的结构分类204
8?2?5根据温室透光材料分类205
8?2?6按温室朝向和外形分类206
8?3太阳能温室的设计207
8?3?1太阳能温室设计的技术要求207
8?3?2温室采光的设计207
8?3?3温室的保温设计211
8?3?4温室的结构设计213
8?4太阳能温室的建造与管理214
8?4?1太阳能温室的建造214
8?4?2太阳能温室的管理218
8?5太阳能温室实例220
8?5?1日光温室220
8?5?2被动式太阳能温室221
8?5?3北纬40°典型日光温室结构225
第9章太阳能制冷与空调226
9?1概述226
9?1?1太阳能空调的意义226
9?1?2太阳能空调的优点227
9?1?3太阳能空调在现阶段的局限性227
9?2太阳能制冷系统分类228
9?2?1制冷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28
9?2?2太阳能制冷系统的类型229
9?3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229
9?3?1溴化锂吸收式制冷229
9?3?2氨?水吸收式制冷232
9?3?3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的工作原理233
9?3?4多级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235
9?4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236
9?4?1连续式制冷系统和间歇式制冷系统236
9?4?2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的工作原理237
9?5太阳能除湿式制冷系统238
9?5?1除湿式制冷系统的主要优点238
9?5?2除湿式制冷系统的分类238
9?5?3太阳能除湿式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239
9?6太阳能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240
9?6?1蒸汽压缩式制冷的工作原理240
9?6?2太阳能蒸汽压缩式制冷的工作原理241
9?7太阳能蒸汽喷射式制冷系统242
9?7?1蒸汽喷射式制冷的工作原理242
9?7?2太阳能蒸汽喷射式制冷的工作原理243
9?8中国太阳能空调系统实例简介244
9?8?1中国北方地区太阳能空调示范系统244
9?8?2中国南方地区太阳能空调示范系统251
9?9太阳能空调技术经济分析254
9?9?1太阳能综合系统与常规能源系统的设备比较254
9?9?2太阳能综合系统需增加费用的估算254
9?9?3太阳能替代常规能源消耗费用的估算255
9?9?4投资回收期估算255
第10章太阳能热发电系统256
10?1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工作原理256
10?1?1火力发电系统工作原理256
10?1?2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基本工作原理260
10?2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组成262
10?2?1集热子系统262
10?2?2热传输子系统264
10?2?3蓄热与热交换子系统264
10?2?4发电子系统265
10?3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基本类型266
10?3?1槽式线聚焦系统266
10?3?2塔式系统269
10?3?3碟式系统271
10?4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272
10?4?1发展现状272
10?4?2未来展望279
第11章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282
11?1太阳能光伏发电工作原理、运行方式、系统组成、主要应用
和发展前景282
11?1?1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工作原理282
11?1?2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运行方式283
11?1?3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283
11?1?4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应用295
11?1?5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发展前景305
11?2太阳能电池及太阳能电池方阵306
11?2?1太阳能电池及其分类307
11?2?2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制造方法309
11?2?3太阳能电池方阵的设计和安装318
11?3控制器319
11?3?1控制器的功能319
11?3?2控制器的控制方式和分类320
11?3?3常见控制器的基本电路和工作原理321
11?3?4控制器的主要技术参数327
11?3?5控制器的选择、安装和使用、维护329
11?4铅酸蓄电池329
11?4?1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定义及特点330
11?4?2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工作原理333
11?4?3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结构及生产工艺流程336
11?4?4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技术性能要求339
11?4?5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安装与检验342
11?4?6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管理与维护344
11?4?7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常见故障与处理方法346
11?5逆变器347
11?5?1逆变器的概念347
11?5?2逆变器的作用348
11?5?3逆变器的分类348
11?5?4逆变器的基本结构349
11?5?5逆变器的主要技术性能及评价选用350
11?5?6关于离网型逆变器的简介353
11?5?7关于联网型逆变器的简介359
11?5?8光伏系统逆变器的操作使用与维护检修367
11?6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安装与管理维护368
11?6?1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368
11?6?2关于用户侧分布式联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的简介374
11?6?3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与管理维护378
11?7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用实例381
11?7?1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1MW联网型太阳能光伏发电
系统381
11?7?2国家体育场(鸟巢)100kW联网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384
11?7?310kW联网光伏发电系统386
11?7?4输油输气管道阴极保护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389
11?7?521世纪中国乡村太阳能示范学校工程394
11?7?6深圳联网户用太阳能光伏示范系统399
第12章太阳能其他利用技术403
12?1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403
12?1?1概述403
12?1?2顶棚式海水淡化装置404
12?1?3平板集热器式海水淡化装置404
12?1?4真空管集热器式海水淡化装置405
12?2太阳池技术406
12?2?1太阳池的一般特性406
12?2?2太阳池的设计、建造和运行407
12?2?3太阳池的应用407
12?3太阳能菲涅尔透镜技术410
12?3?1概述410
12?3?2菲涅尔透镜的应用411
12?3?3菲涅尔透镜的研发生产412
12?4太阳能高温炉414
12?4?1概述414
12?4?2旋转抛物面聚光镜式高温炉414
12?4?3球状高温炉415
12?5太阳能混凝土构件养护416
12?5?1概述416
12?5?2太阳能混凝土构件养护池417
12?5?3太阳能混凝土构件养护罩417
12?5?4太阳能混凝土构件养护棚418
12?6太阳能辐射种子和医疗应用419
12?6?1太阳能辐射种子419
12?6?2太阳能理疗器420
参考文献422

前言/序言


《太阳能利用技术(第二版)》—— 汇聚前沿智慧,开启绿色能源新篇章 本书作为《太阳能利用技术》的最新升级版,不仅承袭了前一版的严谨学术基调与广泛覆盖性,更是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深刻洞察并整合了近年来太阳能利用领域最前沿的科学进展、技术突破以及市场趋势。本版内容经过全面更新与优化,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份既具深度又紧贴实际的权威指南,助力学术研究、工程实践与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核心内容深度剖析: 光伏发电理论与实践的革新: 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 深入解析了PERC、TOPCon、HJT等主流高效晶硅电池结构的物理机制、性能优势及其制造工艺的最新进展。重点关注了异质结电池在提升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方面的突破,以及TOPCon技术在简化工艺、降低成本上的潜力。同时,对多结叠层电池在光电转换效率极限上的探索进行了详尽阐述,为下一代光伏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演进: 全面梳理了碲化镉(CdTe)、铜铟镓硒(CIGS)以及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动态。特别对钙钛矿电池在稳定性、效率提升以及产业化前景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其作为潜在颠覆性技术的发展路径与挑战。 新型光伏材料与器件: 引入了量子点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OSC)等新兴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其在柔性、透明、低成本应用方面的潜力,以及在基础理论和工程实现上的最新成果。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智能化升级: 聚光太阳能热发电(CSP): 详细介绍了槽式、碟式、塔式等不同聚光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传热介质(如熔盐、导热油)的最新选择与优化。重点突出了储热技术(如熔盐储热)在提升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的关键作用,并对集成化、模块化设计的最新趋势进行了阐述。 低/中温太阳能热利用: 涵盖了太阳能集热器(平板型、真空管型)的结构优化、性能提升技术,以及在建筑供暖、热水供应、工业过程热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详细分析了太阳能与传统能源耦合利用的模式,以及智能控制策略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应用。 太阳能与其他能源系统的融合: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与光伏交通一体化(TIPV): 深入探讨了如何将光伏组件设计融入建筑材料与交通基础设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与多功能融合。分析了相关标准、设计规范以及市场推广策略。 多能互补与智能电网: 详述了太阳能发电与风能、储能、氢能等其他能源形式的协同作用,以及如何在智能电网环境下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与优化调度。重点关注了虚拟电厂、需求侧响应等先进理念在提升系统韧性中的应用。 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运维: 系统设计软件与工具: 介绍了几款主流的太阳能系统设计软件,并讲解了如何利用它们进行选型、布局、发电量预测及经济性分析。 安装技术与安全规范: 提供了详尽的安装指南,包括支架系统选择、接线规范、防雷接地等关键环节,并强调了安全施工的重要性。 运维管理与故障诊断: 详细阐述了系统性能监测、定期维护、故障识别与排除的方法,以及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运维效率的实践案例。 政策法规与市场经济性分析: 全球与区域性政策导向: 梳理了各国和地区在鼓励太阳能发展方面的激励政策、补贴机制、并网规定等,为读者提供政策参考。 经济性评估与投资回报: 提供了详细的太阳能发电项目经济性评估方法,包括成本构成、收益分析、投资回收期计算等,帮助投资者做出明智决策。 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预测: 基于当前市场数据和技术发展趋势,对太阳能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潜在市场机遇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 本书的特色亮点: 内容全面且深入: 覆盖了太阳能利用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理论到应用实践,从技术创新到市场分析,力求做到无所不包,深入浅出。 紧跟时代步伐: 整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业动态,反映了太阳能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阐述科学原理的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工程案例、技术细节和实践指导,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多学科交叉视角: 融合了物理学、材料学、工程学、经济学、政策学等多学科知识,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插图与图表丰富: 大量高质量的插图、图表和示意图,直观地展示了复杂的概念和技术原理,有助于读者理解和记忆。 权威性与实用性兼备: 由该领域资深专家团队编撰,内容严谨可靠,同时兼顾实际应用需求,是科研人员、工程师、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以及对太阳能技术感兴趣的读者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太阳能利用技术(第二版)》不仅是一本知识的集大成者,更是一把开启绿色能源未来的钥匙。无论您是希望深入了解太阳能技术的学生,还是致力于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工程师,亦或是寻求投资机会的企业家,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坚实的支持,共同迈向一个更加清洁、可持续的能源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像一本沉甸甸的知识宝库,让我每次翻开都能有所收获。我之前对太阳能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清洁能源”、“环保”这种比较宏观的概念上,具体到技术层面,就显得非常模糊了。而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循序渐进地为我揭开了太阳能利用技术的神秘面纱。从最基础的光伏效应原理,到各种类型的太阳能电池板的结构、工作机制,再到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评估和衰减分析,这本书都讲得极其详尽。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理论知识时,会穿插大量的工程实例和数据图表,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物理和化学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更容易理解。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通过对这些公式背后物理过程的深入剖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太阳能技术会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其他样子。特别是关于光电转换效率的影响因素,从材料的禁带宽度、载流子寿命,到器件的表面复合、电荷收集效率,这本书都给出了非常细致的阐述,甚至还涉及到了一些前沿的量子点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这让我对太阳能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完关于光伏发电的部分,我感觉自己已经具备了初步分析一个光伏项目可行性的基本知识。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对实际工程应用中各种挑战和解决方案的全面梳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能感受到作者团队在工程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比如,在讨论太阳能电站的选址和设计时,书中详细分析了地理条件、气候因素、电网接入等一系列关键要素,并给出了相应的技术参数和计算方法。特别是在讲解光伏电站的系统集成方面,从逆变器的选择、组串设计,到直流汇流箱、交流配电柜的配置,再到电站的监控和运维,书中都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指导。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光伏政策和技术标准也有所涉及,这对于了解国际太阳能市场的动态非常有帮助。而且,它还非常注重对太阳能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讨论,例如,关于防雷、防风、防水设计,以及如何应对极端天气的影响,这些细节的处理,都体现了作者在工程实践中的审慎和专业。读完这些内容,我感觉自己就像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太阳能项目的设计和建设过程。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它所包含的技术知识本身,更在于它所展现出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前瞻性的发展眼光。作者在阐述每一项技术时,都力求做到科学准确,并且会引用大量的研究文献和工程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使得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同时,书中也对太阳能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如何通过材料科学的突破来提升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来优化太阳能电站的运行管理,以及如何将太阳能技术与其他能源技术进行集成,构建更加智能和可持续的能源系统。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太阳能技术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我感觉,读完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了一些技术知识,更是对整个能源行业的未来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太阳能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一次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我原本以为自己对太阳能的了解已经算是不错了,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成熟的太阳能技术,还对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下一代太阳能技术”的章节所吸引,它探讨了高效光伏材料的研发进展,比如如何通过材料改性、纳米结构设计来提升光电转换效率,以及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书中对这些前沿技术原理的讲解,虽然有一定深度,但作者依然能够用清晰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示来辅助说明,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够大致理解其中的精髓。而且,书中还对太阳能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例如,人工智能在太阳能电站智能运维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构建更加智能和高效的分布式能源系统。这些内容让我对太阳能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一个非常突出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太阳能利用技术”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利用自然的力量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指南”。它从最基础的光伏效应讲起,到如何设计和建造高效的光伏电站;从太阳能的集热原理,到如何将其应用于建筑供暖和工业生产;再到太阳能与储能技术的结合,以及在交通、通讯等领域的创新应用,这本书几乎涵盖了太阳能利用的方方面面。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技术方案的优劣势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并且会结合实际的工程案例来佐证。例如,在对比不同类型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和成本时,书中就给出了非常详细的表格和图表,让我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出它们的差异。而且,书中还对太阳能系统的运维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如何进行故障诊断、性能评估和设备维护,这对于确保太阳能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如此着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描述技术原理时,能够深入浅出,并且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在讲解一些复杂的物理和化学概念时,并没有直接抛出公式,而是先从宏观的现象入手,然后逐步深入到微观的机制。例如,在讲解半导体材料掺杂的原理时,作者就以“改变材料的‘性格’”为比喻,让我很容易就理解了掺杂对于导电性的影响。而且,书中对太阳能技术的历史发展脉络也有所介绍,让我了解了这项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这有助于我更深刻地理解其价值和意义。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了太阳能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这种宏观的视野和深刻的思考,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能源未来的思考录。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和内容给我的感觉非常严谨和科学,同时也充满了实用性。它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介绍基础原理,而是深入到工程设计的每一个细节。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太阳能系统安全性方面的论述,例如,如何进行电气安全设计,如何防止火灾隐患,以及在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机械安全问题。书中详细列举了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供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案,这对于实际的工程操作人员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指导。而且,书中对太阳能项目的经济性分析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初始投资、运行维护成本,到发电收益、投资回报期,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计算模型和案例分析。这让我明白,除了技术可行性,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同样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让我看到,太阳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离不开严谨的工程实践和科学的经济评估。

评分

除了光伏发电,书中对太阳热利用技术也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这让我对“太阳能”这个概念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之前我总觉得太阳能就是发电,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太阳能还可以用来直接加热,而且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从简单的家用太阳能热水器,到大型的太阳能集热器阵列,再到更复杂的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这本书都做了详细的介绍。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平板型和真空管型集热器的对比分析,它们在传热效率、保温性能、耐用性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各自适合的应用场景,书中都给出了非常中肯的评价。而且,它还不仅仅停留在集热器的介绍,更深入地探讨了热能的储存和输送,比如各种储热介质的性能特点,以及如何通过高效的管道系统减少热量损失,这些都是实际工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讲解了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相结合的理念,以及如何利用太阳能进行供暖、制冷和工业余热回收,这些内容为我拓展了思路,让我看到了太阳能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巨大潜力。我甚至开始思考,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如何更有效地将太阳能热利用技术融入其中,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在阐述复杂技术概念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性和清晰度。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能够将晦涩难懂的物理原理,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图解,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例如,在讲解半导体p-n结的形成和载流子漂移扩散机制时,书中运用了“水流”和“阻挡”等比喻,让我瞬间就明白了电流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且,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合理,每一章节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宏观的太阳能技术发展概况,到微观的电池片内部电子行为,再到宏观的电站系统设计,整个知识体系搭建得非常完整。我尤其喜欢书中在介绍每一种技术时,都会将其与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场景相结合,比如,讲述不同效率的太阳能电池板在屋顶、地面、水面等不同安装条件下的发电量预测,以及它们的经济性分析。这些实际的案例,让理论知识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落地的支撑。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让我感到震撼。我原以为太阳能技术无非就是那几种,但通过阅读,我才发现其背后蕴含着如此庞大的体系。它从最基础的材料科学入手,深入探讨了硅基、薄膜、多晶硅等不同类型太阳能电池的材料特性、制备工艺以及各自的优缺点。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对一些新兴的太阳能技术,比如有机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甚至是仿生太阳能电池,都进行了前瞻性的介绍和分析,虽然这些技术可能还处于实验室阶段,但了解它们的发展方向,对于把握整个行业未来的脉搏至关重要。而且,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太阳能的发电和集热,它还扩展到了太阳能与其他能源形式的耦合应用,比如与储能技术的结合,以及在交通、农业、通信等领域的多元化应用。特别是关于光伏制氢和太阳能驱动的海水淡化等内容,让我看到了太阳能技术在解决全球性挑战方面的巨大潜力。

评分

3.5.4 真空管集热器的热性能试验

评分

2.5 太阳辐照度及特点

评分

看了帮助不大,没什么意思。

评分

5.3.1 旋转抛物面聚光太阳灶的设计

评分

3.4.7 提高平板型集热器产品性能与质量的主要途径

评分

1.2 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意义

评分

4.5 太阳热水器的设计、安装与维修

评分

3.3 太阳集热器的分类

评分

6.4 太阳房的评价方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