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揭开活人书《伤寒论》的神秘面纱,白话解读,让老百姓掌握医圣张仲景的辨证论治之道
☆把阴阳、寒热讲得明明白白,教你通过甲印、舌苔、手足、大小二便辨明自己的体质
☆跟着十二时辰学养生,把握不同时辰中的养生良机,了解气血盛衰的秘密,不同时间应该做不同的事情、治不同的疾病
☆精选13则《伤寒论》经典方剂,领略中医辨证论治之精华
☆用医生的思维告诉你那些你不知道的病,治养结合,才是活到天年的秘诀
内容简介
《伤寒论》是我国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由医圣张仲景所著,开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是祖国传统“医学之鼻祖”。
《伤寒论》是继《黄帝内经》之后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它不是单纯治疗伤寒热病之书,更是养生保健的瑰宝。无论什么疾病,都可以运用《伤寒论》的道理来衡量并解决,正如“马列主义用于社会改革一样,放之四海而皆准”。
《活到天年养生智慧:一本书读懂伤寒论》撷取伤寒精华,阐发《黄帝内经》等经典旨奥,将《伤寒论》的有关治病、养生的理论加以提炼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读者。同时,《活到天年养生智慧:一本书读懂伤寒论》还将经典方剂做了细致形象的讲解,让普通读者也能了解用方的初衷和治疗的思路。由于具有易学易用的特点,使得本书既可作为百姓大众认识了解《伤寒论》的一个向导,又可作为专业人士深究由博返约的一个阶梯,这样将有助于人们真正读懂《伤寒论》,有助于更多的人从中汲取到古代先贤医圣的智慧,领略到中医文化养生防病的独特魅力,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弘扬仲景文化,成就健康梦想。
作者简介
张林,1941年生,吉林省洮南市人。1963年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医、教、研第一线工作,退休前一直任白城中心医院主任医师、中医科主任。临床擅治肝脾胃病。
1995年以来被评为吉林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2010年11月以来出任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中医院特聘专家教授,坚持出诊为百姓诊病并带培中医学子。
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分会副主任、科普专委会特聘专家,吉林省中医药学会高级顾问、科普专委会顾问、肝脾胃病专委会名誉主任。
曾获吉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奖,吉林省中医药学会贡献奖,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为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贡献奖”,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基层优秀名中医奖”,“中医药走向世界贡献奖”。
曾主编出版《简明中医内科手册》、《金匮证治心法》、《金匮要略歌诀白话解》等医著三部,为副主编、编委、作者之著作11部;发表学术论文62篇;科普文章310余篇。
张彦秋,副主任中医师,吉林省中医药学会肝脾胃病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分会委员。
从医多年,基础理论功底扎实,临床擅治肝脾胃病,系“全国中医师读经典学名著标兵”、“吉林省基层优秀中医”。曾有多篇论文白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吉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其“自制灰油膏简便速效治疗烧烫伤”医疗技术,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批民间中医药特色诊疗项目称号。
现为白城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洮北区海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负责人。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阴阳平衡,人才活得健康
阳盛者热,阴盛者寒
借你一双慧眼,辨清真假寒热
举手投足,透露身体阳气的秘密
烦躁与躁烦,相似的面孔下潜藏着别样的阴阳
白天要懂夜的黑,昼夜阴阳交替对疾病有影响
虚寒之人,用“艾”升起体内的太阳
第二章 六大时辰,皆蕴含养生良机
巳、午、未是“王时”,把太阳请进身体
身体怕热,选中申酉戌好“乘凉”
往来寒热似抽风,寅卯辰治最当时
亥、子、丑三时,安静入睡最养阴
阳气不足,让“龙火”在子、丑、寅三时归根
阴尽阳生,丑、寅、卯时宜解厥证
第三章 了解身体,疾病早知道
热邪不驱,面色娇红是祸不是福
常常出汗,不是火力壮,是卫气不牢固
胃气是定人生死的阎王,一定要保护好胃气
老是记不住,是体内的瘀血阻挡了你的记忆
女人,一定要多多关注你的“好朋友”
给体内热邪一个出路,流鼻血别太慌张
尽信药不如无药,不要忽略人体的自愈力
第四章 关注吃喝拉撒,做自己的诊疗医师
胃里受寒,停杯投箸不能食
饿得快,你的胃有点热
大口喝水却不解渴,体内火气太盛
小便是身体的清道夫,要学会“察言观色”
观大便知健康,大便是来自肠内的信使
第五章 方剂解读,泽被后世的经典
初受风寒,桂枝汤是先锋
葛根汤,筋骨的润滑剂
麻黄汤,伤寒的特供良方
小青龙汤,蛟龙一摆,体内水气全消掉
健脾祛湿五苓散,摆脱只喝不尿的烦恼
灵活多变的小柴胡汤,治病的多面手
小建中汤,虚寒腹痛的大救星
瓜蒂散,古代也有催吐方
炙甘草汤,心最忠实的管家
大承气汤,泻热攻下,还肠胃一片清空
猪苓汤,淋病患者的福音
茵陈蒿汤,祛黄第一功臣
活血化瘀抵当汤,让气血畅通无阻
第六章 医家经典大解密,有些疾病你没听过
身体变沉重,不是肉多,是水多了
发汗不好,就吃泻药,纯属胡来
长久不大便也能引起头痛
肚子大,一肚子“坏水”,还是一肚子“气”
胡言乱语要信更要查,找准病根好得快
喜欢躺着不是懒,是病
第七章 生命之旨,贵在一“养”
云雨之欢要有时,健康的性福才叫幸福
不妄劳作,要给身体喘息的机会
吃好别吃饱,太饱容易使脾胃过劳
常与酒为伴,湿热易缠身
气血是个宝,养生要趁早
精彩书摘
借你一双慧眼,辨清真假寒热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现在很多东西让人真假难辨,吃的、喝的、穿的、用的,都可以以假乱真,甚至有些人为了金钱、利益,连爱情、亲情里也会掺假。所以,有一首歌里就唱“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我们这里谈中医,我就给大家说一说这样的病,它有时候也给你玩这样的把戏:本来是一寒证,它偏偏伪装成热证;或本来是一热证,它又偏偏以一派阴寒之象出现。
遇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我们有一双辨别真伪的火眼金睛,把这个寒热真假看清楚,分清它到底是真寒还是真热。弄清楚病的本质是什么,千万不能被表象给迷惑了,否则治疗中就会南辕北辙,越治人越病。
怎么来辨别这个真假呢?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看舌头。自己的舌头可以对着镜子看,别人的舌头你可以让他伸给你看,一看就明白,简单方便地很。
很多学习中医养生保健的朋友,当自己生病或者朋友、家人生病的时候,他们看面色、看发汗、看身体是发冷还是发热,就是不看舌象。而对于普通人来讲,脉象不太好掌握,舌象又不去了解,这两个最能反映疾病本质的标尺被遗忘之后,就有可能将人带入歧途。
一般而言,舌苔发白的话,就说明这个人体内有寒,他生的病也多与寒有关。即使发热,那也是虚热,因为体内太寒了,身体里剩的那点儿阳气在那儿冷得待不下去了,所以就浮到上面来了,这个时候你应该给他温阳祛寒才是。
如果这个人的舌苔是厚厚的一层黄,那说明这个人体内一定有热,他的病是热证,治疗的时候就要给他清热祛火。除此以外,大小便往往也是辨明寒热的有效途径。
如果是热证,大便一定是干的、燥结的,厉害一些的话,拉出来的屎就像是羊粪蛋一样。如果大便不干,是不能胡乱地用那些寒凉的泻下药的,容易伤正气。这一点,在《伤寒论》里张仲景曾经反复强调过。
小便也是,去厕所的时候就可以随时观察。如果尿出来的尿特别黄,而且有很大的尿臊味儿,那说明身体里有火了,有时候还会出现上厕所次数少,或者撒尿比较困难、疼痛的情况。相反,如果是寒证的话,小便一定是比较清淡的,而且也比较多。
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些真真假假的病症,有时候不光咱普通人看不清楚,就是名医大家,往往也会被其中的假象所蒙蔽。
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寒假热的例子。
徐小圃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一个有名的儿科医生。有一年夏天,他的小儿子患了伤寒病,发起了高烧。徐小圃觉得小孩子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孩子发热,那一定是热证,就给孩子开一些寒凉药治疗。可是,孩子吃药之后,热并没有退下去,反而病得越发厉害了。徐小圃想尽办法,也没有效果。无奈之际,在家人的劝说下,请来了祝味菊。
这个祝味菊是个什么人呢?人称“祝附子”,是温病学的一个代表人物,尤其擅长用附子治病,看十个病就会有九个用附子。祝味菊来了之后,给小孩开的药里果然也有附子。徐小圃一看非常生气。孩子明明都烧成那样儿了,他居然还给开这么热的附子,一赌气跑到自己寝室里去了。
祝味菊就守着孩子,给孩子煎药、喂药,观察孩子的病情。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孩子的热慢慢退下去了,还开始喝米汤了。这可是一个好消息啊,徐夫人赶紧跑到徐小圃的房间去报喜。
徐小圃闻讯赶来,把孩子前前后后、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看了个遍。孩子果然好了很多,跟前几天相比简直是判若两人。这一下,徐小圃算是彻底服了祝昧菊了,当时就把门楣上的“儿科专家”牌匾摘下来了,觉得自己技不如人,枉称“专家”,并竭力要拜祝味菊为师。最后,祝味菊答应将他的孩子收在门下。
从这个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出徐小圃孩子的病其实就是真寒假热。表面看来,高烧不退,热得不得了,但反欲近衣被,故实际上是里寒证。里边已经受寒了,你再用寒凉的药来讨伐,只会使寒气更重,阳气亏虚更厉害,所以徐小圃的药没有起作用。相反,附子是温热的,用上附子,就是中医里讲的“寒则热之”的治病原则,阴阳平衡后,病自然就好了。
与真寒假热相对应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真热假寒。这个人你看上去觉得他是冷得不行,但实际上他是热证,里边热得很。
我自己就治疗过这么一个病人。七月的天,那是非常热的,酷暑当头,很多人穿着背心短裤都在不停地出汗,可是我的这个病人却穿着毛衫来看病,哈腰缩肩,还说自己冷。她说这个“冷病”一直困扰了她好几年,找了好多医生也没看好。
我看了看她以前吃过的药方,全是温阳祛寒的药。当时我就纳闷儿了,这些是治疗寒证的药啊,没有问题,怎么这么长时间了,病人的病就没有一点起色呢?
她说话的时候,偶尔会感觉到她的口气比较重,我一下子茅塞顿开,“寒包火”这个词立刻从脑子里蹦出来了。再看她的舌苔,不是寒证该有的白,而是发黄且比较厚浊的,这是明显的热证嘛。于是,我赶紧给她开了生石膏、滑石、水牛角等几味寒凉的药,让她回去吃。结果,吃完一剂之后,就没那么怕冷了。又吃了几剂,衣服也就和正常人穿得差不多了。后来,这个病慢慢就好起来了。
现在想想啊,估计先前她找的那些医生跟一开始的我一样,都被她表面的这一派寒象给蒙蔽了。
所以说,辨清真假,拨开迷雾,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当然,并非人人都能成为医生,也不需要人人都成为医生。我们更多的人只是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够健康长寿,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也需要对疾病多一些了解、多一些认识,然后我们就会多一份健康的保障。
……
前言/序言
有人说,祖国医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在这里藏着各种各样的治病救人的宝藏,《伤寒论》可以说是这众多宝藏中最为璀璨夺目、熠熠生辉的一颗宝石。它就像文学界里的《红楼梦》,几千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无数人为其皓首穷经,时至今日,依然绽放着耀眼的光芒。《红楼梦》形成了强大的“红学”研究势力,《伤寒论》也刮起了“伤寒学”的飓风。
《伤寒论》是由东汉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历代医学家都尊称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论》为医经,并称之为“活人书”。作为我国继《黄帝内经》之后第一部理、法、方、药都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之作,它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历经岁月变迁而不衰。故众称为:“医学之鼻祖,医方之圭臬”。
对中医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但是你知道吗?恰恰就是《伤寒论》为我们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可以说,学通了《伤寒论》,你也就学到了中医学的精华。只要翻阅《伤寒论》,你随时都能感觉到,全书时时处处都在根据临床体征的演变来分析病情的变化,这种思维和方法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渴望了解中医的人好好体会和学习的。
《伤寒论》作为医学经典,但凡学医的,都要求熟记全书桷每条每方。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似乎很了不起,但是你要知道,理解其深层次彼此之内在联系、变化及辨证取舍用药的规律,这远比背方剂更为重要。如果不能深刻理解,那么所记的条例、方剂也就无法得到最有效的应用,误诊、下错药就在所难免,有时甚至会给病人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
《伤寒论》不仅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同时也影响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当面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时候,西医诊断不明或者久治不愈,这个时候用上《伤寒论》里的方剂,很多病人却转危为安了。所以,无论是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觉得张仲景神奇、《伤寒论》神奇,呕心沥血开始细细研究。日本古方派元老认为:“《伤寒论》作为东洋医学的祖典,实为治疗万病的规矩”。英译本《伤寒论》的译者指出,《伤寒论》可与牛顿力学在物理学中的地位,欧几里德定理在几何学中的地位相媲美。
然而《伤寒论》这本书,因为年代久远,加上文义古奥,理解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尽管历代为其注解的人很多,但基本上是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山者见山,水者见水,难免就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一些困难和迷惑,甚至会感觉到无所适从,让不少人觉得学习《伤寒论》是艰险畏途。一些有趣的朋友还化用李白《蜀道难》里的诗句,感叹“伤寒学”的难:“噫吁兮,危乎高哉,“伤寒”之难难于上青天。”
也正因为这个难,迄今为止,关于《伤寒论》的讲解注释也几乎都是面向医学专业人士的,没有一本书是讲给我们普通老百姓的。但是在中医文化大力推广普及的今天,要想让我们的百姓更广泛、更深入、更准确地了解中医,又怎么能够让他们不去认识和了解这个经典?好比给外国人介绍北京,却不讲故宫、长城,给外省人介绍吉林,却不谈长春文化,这样他们永远都只能是一个不熟悉的局外人。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遂精心编写了《活到天年养生智慧》这本书。化去了那些生硬冰冷、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讲述些《伤寒论》中的治病方略和养生经要,希望它能够把经典的中医文化更广泛地传播开来,为更多的人来认识并了解《伤寒论》、更好地感受中医魅力、更好地养生保健尽微薄之力。全书共七章。第一章从总体上来讲《伤寒论》里边蕴藏的阴阳大象,阴阳是根本,只有掌握了阴阳平衡,人才能活得健康、活得长寿;第二章从时辰上来探讨各类疾病的最佳缓减时机,同时也给予了在各个时辰如何养生的良好建议,这是《伤寒论》里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中医常常是和文学、哲学、易经紧密相关联的,这一点与张仲景对易学的研究不无关系;第三章、第四章告诉人们一定要多多关注自己的身体,仔细观察身体发出的各种信息,这是预防疾病的一个最好的方法,《伤寒论》里给我们讲述了很多辨病的方法,在这里介绍给大家,为的是帮助大家能够及时地防患未然;第五章重点讲述《伤寒论》里边的经典方剂,《伤寒论》作为我国中医方剂学的鼻祖,书中记录的方剂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囿于篇幅,我们精选了其中的13个方,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奉献给每一个中医爱好者去阅读和领略一番;第六章讲一些平时大家都不以为然的疾病,其实这些病在几千年前的《伤寒论》里边就早有记载了,为大家提供一个提醒和警醒第七章讲病愈后及平时的保养,有句话叫“三分吃药七分养”,要想身体好,必须注重平时的保养。
面对浩瀚的书海,这本书可以说是沧海之一粟,书中内容也仅仅是对仲景大论的一点心得和体会。虽然不能登堂入室,直至华厦,但它会成为您通往《伤寒论》这座华美殿堂的一条便捷小径,帮助您省去些许徘徊,减少一些迷惑。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水之流,亦可鉴影。希望本书能够抛砖引玉,启迪后人,这将是我此生最大的幸事。今生能献点滴微薄之力,也不枉为仲景的后学之人了。
作者
2013年12月
癸巳年冬
活到天年养生智慧:一本书读懂伤寒论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