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前沿译丛:创新、产业动态与结构变迁》提供了一系列具有产业动态和产业演化特征的熊彼特演化相关研究。在其中主要的分析焦点是随时间变化的产业演化和产业结构变迁,并且在这一动态过程中知识和技术、参与者的能力和动机、新产品和工序(包括已有产品和工序的变化)以及制度会影响和约束产业的变化。而这种影响和约束有时是平缓的,有时是剧烈的。如此以来,这里所说的结构和结构变化并不是传统的市场结构观点(例如反映在对熊彼特假说的传统讨论上),而是那些所有参与者、知识和技术之间的要素和关联。这些要素和关联推动创新活动并极大地影响一个产业的经济绩效。深入探究这些复杂现象显示出实证研究间的深度依赖,揭示出产业结构及其交替变化的丰富规律和典型事实,而相关的理论分析也从有价值的推理到更为正式的模型构建逐步发展起来。
作者简介
肖兴志,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产业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兼任全国产业经济学一级学术团体——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委员,《产业组织评论》主编,天则公用事业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高级研究员。肖兴志教授入选2005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系2009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二届青年教师基金奖励。曾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第一部分 创新、创业、企业与产业演进创新与产业演进企业家精神、演化与人类心智劳动分工与知识分工:企业演化理论的因果关系
第二部分 新企业和小企业的进入高技术产业中年轻企业的成长:创始人的人力资本作用快速成长产业的产品进入:局域网交换机市场
第三部分 网络外部性与创新者网络网络效应与移动通讯运营商的选择创始者的演化网络企业披露知识的原因及其重要性区域内中小型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分析:企业特征、企业家特质、环境因素及相互关系
第四部分 不同领域的创新与产业转型传统产业的新组合:轮胎制造业根本性创新的引入创意产业协调的决定因素:1992~2003年好莱坞电影制作行业纵向研究天然气液化技术和技术策略的环境选择:挑战固有轨迹欧洲国家的创新与就业:基于产业视角
第五部分 知识扩散、溢出与企业战略知识扩散动态的实验室研究创新还是转让:基于土耳其的外国企业及其溢出效应的研究动态能力势差集合与实际能力势差集合的发展:基于企业战略的能力空间与机会空间的演化过程
第六部分 专利策略与专利影响创新策略与企业的专利获取行为专利行为对企业成长的效应:来自德国初设企业的面板数据分析
第七部分 公共政策——竞争政策与专利制度竞争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是优化市场结构还是鼓励创新行为?专利制度的社会效率与技术效率
精彩书摘
2熊彼特在米兰 熊彼特注重区分经济发展理论与充分协调经济理论。内生发展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相比而言,尽管钦佩瓦尔拉斯(Walras)对这一结果的分析,但熊彼特却不相信人类自身(human agency)能够充分地协调经济。虽然经济可以表示为一个一般均衡体系,等价于每个人都是完全理性的最优者的体系,但是熊彼特认为这是一种错觉。“在一定条件下……因为面临的问题是使自己适应条件,且只是服从经济系统的客观需要,并不是期望改变它,那么对于个人来说就只有一种并且是唯一的一种行为方式可采用”(Schumpeter,1934,p40)。尽管在这种情况下,这种特定的行为方式在结果和方法上确实是有效率的,但是却不能通过理性的选择来实现,只不过是“推动人们去理解客观事物的逻辑”(Schumpeter,1934,p80)。经济学家们没能提供任何符合一般均衡模型的基本原理的均衡解释,这一点巩固了熊彼特的地位。由于熊彼特在稳定环境中依赖于隐性选择(implicil selection)过程来实现协调,因此我们可以将他视为一个演化经济学家,但要将他的思想与生物进化观念加以区分,因为他本人也确实希望如此。 人们一遇到最优行为要求改变惯例(routine)时,理性的不真实性就被揭露出来:“新方法的选择不单纯是理性经济行为的一个要素,而是一个独特的过程,它需要特殊的解释”(Schumpeter,1934,p80,脚注2)。熊彼特给出的特殊解释要求创造“新的组合”(new combination),这种“新的组合”不能通过逻辑推理或基于经验的惯例的应用来得到(为什么惯例的应用是有限的,这将在第4部分给予解释)。它同样需要一种动机(motivation),这是无法被轻易纳入传统偏好函数或现代激励分析的。实际上,动机意味着一种不同的心理基础,它支持着能力、信心与决定以实现主要的改变。想象力、技能和动机的这种组合定义了熊彼特的企业家概念。 我认为,在米兰召开的熊彼特会议(Schumpeter Conference)对于探究企业家精神的心理基础是理想的契机。因为1861年在这里,卡罗·卡塔内奥(Carlo Cattaneo)出版了他的论文“Del pensiero come principio d’e economia pu-blica”,近期已被翻译为英文出版,题目是《智力作为公共经济的一项原则》(Intelligence as a Principle of Public Economy,Cattaneo,2001)。卡塔内奥将经济学的发展追溯至对土地、劳动、资本与产量之间关系的研究。 ……
前言/序言
产业动态演进是当今产业经济研究的重要议题,有助于深入地揭示产业动态变化的过程、机理与规律,尤其是着眼于具体产业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在理论、计量经济模型方面的贡献,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们对创新、产业动态、结构变迁等领域的理解。 对创新与产业演进间关系的关注,源于熊彼特(Schumpeter)最早有关创新的研究。熊彼特在其1934年的经典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将创新置于产业演进与转型的过程之中,指出创新与产业新生、成长与衰退之间极其密切的关联。这一领域的研究重心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重点关注熊彼特的两个假说的验证——创新与企业规模间、创新与市场结构间的关系;第二个阶段重点关注企业的研发策略领域;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出现创新与产业演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即第三个阶段。自此以后,产业演进、产业动态问题逐渐成为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历经多年的研究探索,对创新与产业演进的分析已经在很多领域取得了进步。 当前,随着全球竞争格局的转变,以及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转化,世界各国经济出现集体减速的征兆。在应对经济危机的同时,各国均将重心转移到调整本国的产业结构,将发展重点转向低碳、节能、绿色环保等需要依托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逐步发展并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从而为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指明发展方向。因此,在当前经济发展局势下,深入探究产业发展的动态过程及其影响和约束因素,揭示产业结构及其交替变化的规律,对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高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基于上述背景,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产业经济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建设,集中组织研究力量,围绕产业演进和产业结构变迁这一动态过程进行了系列研究。主持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及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跟踪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培育项目《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等相关课题;出版相关学术著作《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中国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2》等;在国内核心期刊和报纸《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光明日报》《改革》《经济学动态》《财经问题研究》等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已经成为国内研究创新、产业动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问题的学术高地。本译著即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对于产业动态国际前沿问题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及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跟踪研究》(批准号:12&ZD06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创新、产业动态与结构变迁》一书是2004年6月在米兰博科尼大学举办的第十届国际约瑟·熊彼特协会会议的论文集,收录了参会作者关于由创新和结构变迁高度关联过程所驱动的产业动态问题的代表性成果。在结构安排上,全书分为七大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讨了产业动态与结构变迁这一主题。其中,第一部分从概念和理论层面论述了创新与产业演进、创业与企业演进、企业理论中劳动分工与知识分工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第三部分分别探讨了产业动态和结构变迁的两个关键要素——新进入企业和网络效应在产业发展动态中的作用和影响;第四部分从部门层面分析了不同领域的创新对产业转型的作用和影响;第五部分讨论了知识扩散、吸收和溢出的动态过程,以及企业的战略;第六部分从知识保护的战略层面来探讨专利策略及其对公司成长的影响;第七部分从公共政策层面研究了竞争政策的目标,以及专利制度的社会和技术效率问题。 本译著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从初稿完成、相互校译,再到最终修改,都经过了研究团队的反复讨论和改进完善,历时8个月。具体分工如下:“导言”由肖兴志译;“创新与产业演进”由郭晓丹译;“企业家精神、演化与人类心智”“劳动分工与知识分工:企业演化理论的因果关系”由李晓颖译;“高技术产业中年轻企业的成长:创始人的人力资本作用”“快速成长产业的产品进入:局域网交换机市场”“竞争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是优化市场结构还是鼓励创新行为?”由何文韬译;“网络效应与移动通讯运营商的选择”“创始者的演化网络”“企业披露知识的原因及其重要性”由于娜译;“区域内中小型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分析:企业特征、企业家特质、环境因素及相互关系”“欧洲国家的创新与就业:基于产业视角”“动态能力势差集合与实际能力势差集合的发展:基于企业战略的能力空间与机会空间的演化过程”由郑明译;“传统产业的新组合:轮胎制造业根本性创新的引入”“创意产业协调的决定因素:1992~2003年好莱坞电影制作行业纵向研究”“天然气液化技术和技术策略的环境选择:挑战固有轨迹”由李少林译;“知识扩散动态的实验室研究”“创新还是转让:基于土耳其的外国企业及其溢出效应的研究”由王伊攀译;“创新策略与企业的专利获取行为”“专利行为对企业成长的效应:来自德国初设企业的面板数据分析”“专利制度的社会效率与技术效率”由刘婵译。 限于能力与水平,本译著难免出现疏漏与错误之处,敬请学界同仁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肖兴志 2013年5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想的、与您提供的书名《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前沿译丛:创新、产业动态与结构变迁》无关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详尽且自然流畅的阅读体验。 --- 《远古星图的秘密:失落文明的航海术与宇宙观》 作者: 艾莉亚·文森特(Aria Vincent) 译者: 李 辰 出版社: 寰宇文明探索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ISBN: 978-7-87654-321-0 --- 内容简介:解码宇宙的古老低语 《远古星图的秘密:失落文明的航海术与宇宙观》是一部颠覆性的历史地理学与天文学交叉研究的力作。它不仅仅是对古代航海技术的简单回顾,更是对人类早期宇宙认知体系的深度挖掘与重构。作者艾莉亚·文森特以其在海洋考古学和古代天文记录解读方面的深厚造诣,将读者带入一个由失落文明——特别是那些在史前及古典时代活跃于地中海东部、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群体——所构建的复杂、精确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宇宙图景之中。 本书的核心在于挑战“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前,人类航海能力有限”的传统论断。文森特教授通过对一系列晦涩难懂的岩画、陶器铭文、神话传说中的天文数据,以及在菲律宾群岛、马耳他岛和复活节岛出土的独特导航工具的交叉比对分析,提出了一套令人惊叹的早期星象学模型。她论证了这些看似分散、孤立的古代文化,实际上共享着一套高度成熟的、基于恒星赤纬和行星运动规律的“多层级定位系统”。 第一部分:海洋之上的沉默符号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实物证据的解读。文森特教授首先带领读者考察了被主流学术界长期忽略的“船形石刻”和“海洋女神”雕像。她揭示了这些艺术品并非单纯的宗教崇拜物,而是编码了关键的地理坐标和季节性潮汐信息。例如,对撒丁岛一处史前遗址中发现的螺旋纹路进行高精度数字分析后发现,这些纹路精确映射了特定日期日出时,天狼星与地平线的相对角度,这直接关系到特定季节的季风爆发点。 随后,作者深入探讨了“水测听力法”——一种通过水下声波反射来推测深海地形和洋流特征的古老技术。尽管没有留下文字记载,但通过分析某些偏远岛屿的部落歌谣中反复出现的音调模式和重复的节奏,文森特重建了这些歌谣可能作为口头传播的导航手册,用以指示深水航道和避开暗礁。 第二部分:超越地平线的宇宙观 本书最具突破性的章节,在于对古代宇宙模型与实际导航需求的关联性分析。文森特认为,古代航海家对宇宙的理解远非“日出东方,日落西方”那么简单。他们发展出了一种高度动态的宇宙观,能够预测长期气候变化和海流的微小漂移。 她重点分析了南太平洋“星辰织布者”群体的导航智慧。这些群体对南天极的描述,不仅包含了我们现代已知的几颗主要恒星,还精确标记了数个在数千年前因岁差运动而位置发生显著变化的高光点。这表明他们拥有惊人的长期观测记录能力,其精度甚至超越了后世某些早期中世纪的欧洲星表。 作者还引入了“多重天空理论”,即认为古代人认为天空并非一个单一的穹顶,而是由不同层次的光体构成,它们按照特定的、可预测的节奏相互作用,影响着地球上的磁场和洋流。对古埃及《亡灵书》中某些关于“星舟”的隐晦描述,进行地质磁场数据回溯后,文森特惊人地发现,这些描述与特定历史时期地球磁场波动轨迹高度吻合,暗示了星象与地球物理过程之间存在某种认知上的联系。 第三部分:失落的贸易网络与知识的传播 在最后一部分,文森特教授将这些孤立的发现整合起来,描绘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古代全球联系图景。她论证,正是凭借这种高度依赖星象学、洋流动力学和声学反馈的复合导航系统,那些所谓的“失落文明”才得以建立起跨越数千公里的大规模、高频率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网络。 书中详述了腓尼基人、苏美尔人及其后继者如何利用对金星周期精确计算来规划远洋航行,以及印度河文明如何在季风交替季节利用对“北极星高度角变化”的敏感性来确保返航的精确性。 《远古星图的秘密》不仅是献给历史学家的宣言,也是对所有对人类智慧起源和探索精神抱有好奇心的读者的邀请函。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文明的进步轨迹,认识到在文字尚未普及的年代,人类如何以星辰为指南,将无垠的海洋化为通往未知世界的坦途。本书的结论是: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歇,那些古老的星图,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清晰得多。 --- 关于作者: 艾莉亚·文森特(Aria Vincent),牛津大学考古学院荣誉教授,专注于古代制图学和地中海史前文明的比较研究。她的著作《洋流的记忆》曾荣获国际地理学会金质奖章。 关于译者: 李辰,著名科学史学者,精通古代近东语言与天文学史,现任职于国家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本书特色: 首次将高精度地质磁场模拟数据与古代文献进行交叉验证。 附有大量高清线描图,还原失落导航仪器的结构。 收录了对现存主要考古发现的全新测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