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奧地利學派譯叢:人、經濟與國傢 | 作者 | 穆雷·N. 羅斯巴德 |
定價 | 118.0元 | 齣版社 | 浙江大學齣版社 |
ISBN | 9787308145442 | 齣版日期 | 2015-07-01 |
字數 | 頁碼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內容簡介 | |
《人、經濟與國傢》是戰後奧地利學派復興的標誌性作品。在幾代奧地利學派圈子裏都可算是一部經典乃至標杆性的著作。這無疑應當歸功於作者清晰的文筆和開闊的視野,以及它在經濟學領域推演人的行動的邏輯時毫不妥協的一緻性。 本書中,羅斯巴德對生産結構、資本與利息理論,要素定價,租金理論,以及企業傢精神在生産中的角色做瞭統一、係統的詳細論述。另外,羅斯巴德將生産理論作為經濟學分析核心的重要部分呈現齣來,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瞭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在《人類行為》中提齣的理論框架。 |
作者簡介 | |
穆雷·N. 羅斯巴德(Murray N. Rothbard,1926—1995),當代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代錶人物之一,在“二戰”後奧地利學派的復興中扮演瞭主要角色。著有《人、經濟與國傢》、《權力與市場》、《美國大蕭條》、《自由的倫理》、《為什麼我們的錢變薄瞭》等。 |
目錄 | |
編輯推薦 | |
《人、經濟與國傢》是穆雷?N. 羅斯巴德的代錶作之一,也是戰後奧地利學派復興的標誌性作品。本書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瞭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在《人類行為》中提齣的理論框架,一直以為被認為是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經典的教科書。 |
文摘 | |
序言 | |
看起來,老式的關於經濟學“原理”的論著,也成瞭次世界大戰不幸的陣亡者。在一戰以前,介紹和發展經濟學思想的標準方法是寫研究專著,闡明一個人對於經濟科學領域的洞察。這樣的一部著作,有很多優點是當今世界所完全缺失的。一方麵,理解力強的非專業人士,即便之前很少或者根本沒有接觸過經濟學,也能夠讀懂它。另一方麵,作者也不受束縛,不必按照教科書的體例,局限於突兀和過分簡化地匯編當下流行的學說。不論好壞,他畢竟是開創齣瞭一個經濟學理論體係—— 一個理論大廈。有時候這個大廈原創而宏偉,有時候它是錯誤的;但至少還有這麼一個大廈,供初學者瞭解,供同行接納或者批判。由於會阻礙將經濟學看作是一個整體,過分專業化的內容往往被忽略,而是被留給學術刊物探討。 大學生也是從論述其“原理”的論著中學習經濟學的;大傢並不認為有必要特彆撰寫章節篇幅適於課程要求,無涉原創性學說的特彆書籍。學生、理解力強的非專業人士,以及前沿的經濟學傢都閱讀這些著作,也都從中受益。 這種寫作方式落幕前的後一部著作,在其前言的一個段落中極好地展現瞭它們的這種精神: 在本書中,我試圖以受過教育、理解力強,而之前對這個學科沒有任何係統學習的人能夠理解的形式,陳述經濟學的原理。盡管在這個意義上,本書是為初學者定做的,但它沒有忽視經濟學中的難題或者避免艱難的推理。不願意完成需要持續注意力的推理訓練,就不可能理解經濟現象或者獲得分析經濟問題所需的理論基礎。我的寫作已盡可能的清晰,也仔細地陳述瞭我的結論所建基的理由以及結論本身,但我並沒有徒勞地假裝將一切都簡而化之。 這次精彩的爆發帶給我們的是威剋斯蒂德(1910),陶西格(Taussig)(1911)和費特(1915)的著作,而在此之後,這種類型的論著就從經濟學思想中消失瞭。經濟學陷入瞭令人恐懼的支離破碎的狀態。其破裂程度之劇,以至於幾乎不再存在經濟學瞭;相反,我們看到的是形形色色毫無章法的分析片段。經濟學先是被分解為各個“應用”領域——“城市土地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公共財政經濟學”等等。每個分支幾乎都不關注其他分支。更令人悲傷的是,原本屬於“經濟學理論”範疇之內的東西也被肢解。效用理論,壟斷理論,國際貿易理論等等,細分至綫性規劃和博弈論——各在其過於孤立的分野中活動,各自擁有自己這個方麵過分專業化的文獻。近,人們日漸意識到這種支離破碎的狀況,因而産生瞭讓經濟學與其他所有“社會科學”相融閤的含糊不清的“跨學科研究”。混亂反而更為加深,經濟學非但沒能擴散到其他學科,反而是若乾其他學科因此侵入瞭經濟學。不論如何,在經濟學本身尚未成為一個整體之前,試圖將經濟學與任何其他學科整閤起來總是過於魯莽的。隻有在經濟學成為整體之後,其在其他學科中的正當地位纔會得以明確。 我認為,除瞭一個孤例以外(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的《人的行動》),一戰之後沒有一本關於經濟學原理的綜論問世。也許研究方法接近的是弗蘭剋·H .奈特的《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而這本書的齣版早在1921年。在這之後,就沒有一部可以勉強歸為此類的 著作瞭。 我們能夠發現的以一定廣度來探究經濟學的地方是基礎性的教科書。不過,這些教科書隻是真正的經濟學原理論著令人失望的替代品。因為就其本質而言,它們必須隻介紹當前被廣為接受的學說,知名經濟學傢對它們的著述沒有任何興趣。此外,由於它們隻能基於現有的文獻,所以它們介紹給學生的,必然是支離破碎的章節的大雜燴,各章之間少有或者沒有聯係。 許多經濟學傢不認為這有什麼損失;事實上,他們宣稱這些發展標誌著經濟科學在各個方麵都取得瞭巨大進展。知識已經發展得極為廣闊,沒有人能夠囊括所有知識瞭。不過,經濟學傢至少應該有責任懂得經濟學——他們這門學科主體的精要。如果真是這樣,那時這些精要是無疑會被呈現的。而事實卻是,經濟學齣現瞭支離破碎的狀況,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為人們不再將之視為一個理論大廈;由於人們認為它是許多孤立碎片的堆積,因此他們也就這樣來探討經濟學。 這一轉變的關鍵可能在於以前經濟學被視為一個邏輯的結構。根本上講,雖然有程度乃至所謂方法論的差彆,經濟學仍然被視為是一門運用語言邏輯的演繹科學。基於有限的幾個公理,經濟學思想的大廈一步步被演繹齣來。這就是19 世紀經濟學的實質,即使分析是粗淺的,或者其宣稱的方法論其實是歸納性的。所以就有瞭經濟學“原理”的論著——因為如果經濟學是通過少數簡單、顯見的公理為基礎的演繹邏輯來推演的,那麼經濟學傢就可以將經濟學理論作為一個內部相互關聯的整體呈現給理解力強的非專業人士,而無損其根本的嚴謹性。從簡單、顯見的真理開始,更為復雜、較不顯見的真理被一步步闡述給非專業人士。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好的領會瞭這種方法的要旨,並為充分、準確地運用瞭這種方法。他們是——簡言之——“行動學”方法典範的運用者。不過目前,主流的方法論拋棄瞭行動學,轉而采用瞭既過於經驗主義的,又過於“理論化”的方法。經驗主義肢 解經濟學程度之甚,以至於沒有人想到去尋求一個完整的大廈;而矛盾的是,通過使經濟學傢熱衷於引入公認錯誤的和過於簡單的假設,以此使他們的理論更適於“檢驗”,這實際上已經證僞瞭經濟學。阿爾弗雷德· 馬歇爾不相信“長的邏輯推理鏈條”,和整個劍橋學派在走這樣的捷徑方麵的推動力,都對這種分崩離析貢獻良多。另一方麵,經濟學理論中語言邏輯已經被數學所取代,因為後者看似更為,而且沉浸於藉助物理科學所得來的榮耀。數理經濟學中占主導地位的計量經濟學一支也尋求經驗證實,因此加深瞭這兩種方法的謬誤。即便是在純粹的理論整閤層麵,數學事實上也根本不適於描述任何有關人的行動的科學。數學其實推動瞭經濟學的分化——分化成專題論文,其特徵是矩陣、等式和幾何圖形組成的過 分專業化的迷宮。但真正重要的問題,並不在於非數學傢無法理解它們;關鍵問題是數學無助於經濟學知識。事實上,近計量經濟學徵服數理經濟學正是承認經濟學中純粹數理的理論沒有意義的標誌。 那麼,本書就是填補這個長達40 年的巨大空缺的嘗試。繼後一部經濟學“綜論”以來,經濟學在許多領域有瞭長足進展,其方法論,也因為那些延續行動學傳統研究的人,而有瞭不可估量的改進和增強。此外,行動學理論還有許多重大的空缺,因為參與其塑 造的經濟學傢是如此之少。因此,本書嘗試以老式著作的方式,以論述經濟學的“原理”來建構經濟科學的大廈——在基本公理的基礎上慢慢一步步邏輯性地建立一個經濟學真理的綜閤、內恰的大廈。本書盡可能地避免瞭過分專業化的討論。簡言之,之前引用的陶西格教授的說明,也正是我的寫作意圖;需要補充的是,我感到有必要在適當的時機,反駁一些主要的對立學說。這塊內容特彆需要,因為當前經濟學的謬誤比陶西格那個時代要更普遍。 我之前簡單提到過一戰以來隻有一本綜論。保羅· 薩繆爾森教授曾狂喜地描述凱恩斯齣版《通論》時自己還未到三十的喜悅。對於路德維希· 馮· 米塞斯1949 年齣版《人的行動》我的心情是一樣的。因為在這本書中,經濟學終於再次成為整體,再次成為一個大廈。不僅如此——這本書中的經濟學結構的很多部分都有米塞斯教授本人新的貢獻。這裏我沒有篇幅展示或者解讀米塞斯對經濟科學的貢獻,那需要他文另述。不過,我們完全可以說,從今開始,除非以《人的行動》為齣發點,否則經濟學中能做的建設性工作會很少。 《人的行動》是一部綜論,而不是老式的《原理》。相反,它假設讀者先前就具備許多經濟學知識,並且在其寬泛的篇幅當中提齣瞭許多哲學和曆史方麵的洞見。在某種意義上講,本書旨在將其中的經濟學部分分離齣來,填補它的空缺,闡明我所理解的米塞斯主義結構的詳細意涵。不過,不應該認為米塞斯教授需要以任何方式對本書這些內容負責。其實,他可能強烈不同意本書的許多內容。不過,我希望本書能夠成功為經濟科學(它在《人的行動》中實現瞭其現代、發達的形式)的宏大結構添磚加瓦。 本書從幾個簡單、先驗的真實公理推演齣整個經濟學理論,這些公理是:行動的基本公理——人運用手段以實現目的,以及兩個輔助的假定:存在各種各樣的人與自然資源,且閑暇是一種消費者財貨。第1 章從行動公理開始,推導其直接的推論;這些結論用於分析“魯濱遜經濟學”——這個分析嚴酷地將個人置於大自然之前,它雖然備受中傷,但十分有用。第2 章引入其他人以及隨之産生的社會關係。分析瞭各種類型的人際關係,闡明瞭直接交換(物物交換)的經濟學。如果不完整地界定財産權,就不可能充分地分析交換——因此第2 章分析瞭自由社會中的財産。實際上,第2 章標誌著本書的主體——分析自願交換的經濟學——的展開。第2 章討論瞭物物交換的自由市場,隨後的幾章探究間接——或者說是貨幣性——交換的經濟學。因此,分析可見,本書完整地討論瞭自由市場的經濟學,從自由市場的財産關係一直討論到貨幣的經濟學。 第3 章引入貨幣並探究瞭市場上間接交換的模式。第4 章探討消費的經濟學,以及消費者財貨的定價。第5 章到第9 章分析自由市場上的生産。這一消費和生産理論的一個特徵,是它恢復瞭弗蘭剋·A·費特教授精彩但完全被忽視的租金理論——即租金是一單位服務的雇用價格的概念。資本化於是就成瞭決定某一財貨預期未來租金的現值的過程。費特—米塞斯的純粹時間偏好的利息理論與費特的租金理論,還有奧地利學派的生産結構理論,以及它對原始和産成生産要素的區分綜閤在瞭一起。我們對於生産的分析的一個“徹底”的特徵,就是它與當下流行的企業的“短期”理論完全決裂,而代之以邊際價值生産率和資本化的一般理論。這是動態的奧派經濟學意義上的“一般均衡”分析,而非當前流行的、靜態的瓦爾拉斯主義意義上的分析。 第10 章闡述瞭一個全新的壟斷理論——壟斷有意義的定義是國傢授予的特權,隻有通過這種授予纔能實現壟斷價格。簡言之,自由市場上不可能存在壟斷或者壟斷價格。本章也討論瞭壟斷競爭的理論。第11 章則提齣瞭自由市場上的貨幣理論,同時也充分地討 論瞭凱恩斯主義的諸多理論。 在完成瞭純粹自由市場的理論以後,我轉而在後一章運用行動學的分析,係統性地討論強製乾預的各種形式和程度,及其各種後果。隻有在充分分析瞭純粹自由市場的建構之後,我們纔能夠研究強製乾預的後果。第12 章提齣瞭乾預的類型學,討論瞭乾預的直接和間接後果,及其對效用的影響。它也對各種主要的乾預類型做瞭分析,但當然是十分簡要的。這之中包括價格管製,壟斷授予,稅收,通貨膨脹,以及政府企業和開支。作為本章以及本書結尾的是一個簡要的概述,評價比較瞭自由市場與乾預主義及其他強製性體係。 對於本修訂版,我決定保持原文和腳注不變,改動僅局限於這篇修改後的前言。米塞斯教授於1973 年去世,第二年,幸運的是,米塞斯在幾乎地下狀態維持其生命的奧派經濟學,噴薄成為一場壯觀的復興。這場復興伴隨著之前主流的凱恩斯主義範式的普遍崩潰絕非偶然。凱恩斯主義者曾許諾,他們將輕而易舉地引導經濟走齣通脹繁榮,以及衰退和失業的交替的陷阱;相反,他們將確保和穩定的繁榮,為我們帶來沒有通脹的充分就業。可是,在三十年的凱恩斯主義經濟計劃之後,我們麵對的是一個在凱恩斯主義範式中根本不可能存在,更彆提有過什麼解釋的新現象:通貨膨脹同時伴隨著衰退和高失業率。這個令人討厭的幽靈首次齣現於1973—74年的通脹性衰退,此後一直反復齣現,後一次是從1990 年不知到哪年的衰退。 奧地利學派在1974 年的復興還受到F. A . 哈耶剋當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奬的刺激,哈耶剋是獲此榮譽的位自由市場的、非數理經濟學傢。經濟學界著迷於諾貝爾奬,這重新激發瞭人們對哈耶剋和奧地利學派的興趣。但這個奬項授予哈耶剋本身並非巧閤,因為它反映瞭經濟學傢對於凱恩斯主義宏觀模型的幻想破滅。 1974 年以來,奧地利學派研究者的人數,他們發錶的著作和論文,以及對本學派的興趣都大大地增加瞭。雖然奧派經濟學傢在英國比在美國所占比重要小,奧派經濟學在英國受到多得多的尊重——這一點反映瞭兩國學術界在品質上的差異。在英國的教科書以及經濟學思想考察中,盡管奧派經濟學不是經常贏得贊同,但他們將之作為經濟學思想中可敬的一支做客觀、公允的討論。相反,在美國,盡管專業內有許多贊同者和擁護者,奧派經濟學傢仍然被邊緣化,不被大多數經濟學傢注意和閱讀。 不過,智識上的好奇心往往會突破這一現實,尤其是在本科和研究生當中。正因如此,奧地利學派雖然麵對著嚴酷的體製阻礙,但卻在近20 年繁榮壯大。 實際上,奧派經濟學傢已經有瞭很大的規模,非常廣泛的討論,因此觀點的差異和許多思想分支開始齣現,在某些情況下形成瞭真正的思想碰撞。不過,非奧派經濟學傢,甚至本學派中的某些人都將之混為一談,這導緻瞭齣現瞭嚴重的知識混淆,含混不清,乃至徹頭徹尾的錯誤。這些發展著的糾紛,好的一麵是使各方都闡明和磨礪瞭自己的基本預設和世界觀。近年來,奧派經濟學中明顯齣現瞭三種迥然不同、相互碰撞的範式:原來的米塞斯派或者行動學範式,本書作者即遵循此範式;哈耶剋派範式,強調“知識”與“發現”,而不是行動學的“行動”與“選擇”,現在其代錶人物是伊斯雷爾· 柯茲納(Israel Kirzner)教授;還有已故的路德維希· 拉赫曼的虛無主義觀點,一種源自英國“主觀主義者”和凱恩斯主 義者沙剋爾(G. L. S. Shackle)的製度主義的反理論的方法。幸運的是,現在有一份學術刊物《奧派經濟學評論》 ,供讀者把握奧派經濟學的發展動態。除此之外還有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研究院的其他齣版物,會議,以及教學課程。成立於米塞斯誕辰100 周年之際的米塞斯研究院,傳承著米塞斯的精神,以及他遺贈給學界和世界的範式。有關三個奧地利學派範式的新情況,讀者可以參閱筆者的米塞斯研究院工作論文“奧派經濟學的現狀” (1992 年11 月)。 毫無疑問,路德維希· 馮· 米塞斯教授是我在學術上感激的人。但不僅如此,我對他的私人敬意也永遠無法言盡。他富有智慧,為人和藹、熱情、幽默,對於他的學生的創造力的哪怕細微的跡象,他都孜孜鼓勵。他的這些品格,對於認識他的人來說是終生的 啓發和鼓舞。他是一位的經濟學導師,也是的經濟學傢,對於有機會在他紐約大學高級經濟學理論研討班學習多年,我心存感激。 我同樣也不可能完全錶達對小盧埃林· H . 羅剋韋爾(LlewellynH. Rockwell, Jr.)的感激之情。他在米塞斯派經濟學處於低榖的時候,沒有捐助,沒有大的支持的承諾,而是僅以觀念為武器,成立並全身投入於米塞斯研究院。盧埃林為研究所的建設和擴展,以及 投身米塞斯派範式的研究方麵,都做瞭非常齣色的工作。此外,盧埃林多年以來都是我親密和珍視的摯友和學術上的同事。顯然,如果沒有他的努力,這個新版就不可能麵世。
|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