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工程与结构抗风设计

风工程与结构抗风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岳 著
图书标签:
  • 风工程
  • 结构抗风
  • 风荷载
  • 建筑结构
  • 气动特性
  • 风洞试验
  • 数值模拟
  • 抗风设计
  • 工程结构
  • 风致振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3468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59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风工程与结构抗风设计》首先概括介绍了结构风工程学科的发展与现状,然后重点介绍结构风工程学科的三个基础性问题:大气边界层风特性,结构风荷载特性和结构风振响应特性,详细阐述了相关的基本理论、特征规律和分析方法;结合2012版荷载规范和其他相关规范、规程,详细介绍了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大跨度屋盖结构等典型结构形式的抗风设计方法;最后,介绍了结构风工程研究的两种基本手段,风洞试验和计算流体力学方法。为便于读者理解,在附录部分还给出了随机过程和随机振动分析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

目录

第1章绪论
1.1 自然界的风
1.1.1风的成因
1.1.2风的类型
1.1.3风力等级
1.1.4风灾害
1.2结构风工程
1.2.1结构风工程的研究内容
1.2.2结构风工程的研究方法
1.2.3结构风工程学科的发展
1.3本书内容及学习方法
思考题
第2章大气边界层风特性
2.1大气边界层
2.2平均风速特性
2.2.1平均风速剖面
2.2.2基本风速
2.2.3非标准条件下的基本风速换算
2.3脉动风速特性
2.3.1湍流强度
2.3.2湍流积分尺度
2.3.3脉动风速功率谱
2.3.4空间相关性
2.4极值风速
思考题
第3章风荷载与钝体绕流
3.1钝体空气动力学基础
3.1.1流体运动描述
3.1.2流体控制方程
3.1.3 Bernoulli方程
3.2钝体绕流现象
3.2.1边界层与流动分离
3.2.2雷诺数效应
3.2.3旋涡脱落频率和斯托罗哈数
3.3结构风荷载
3.3.I平均风荷载
3.3.2脉动风荷载
思考题
第4章结构风振响应分析
4.1概述
4.1.1风致振动的类型
4.1.2风振分析方法
4.2顺风向随机风振响应分析
4.2.1风速谱到风压谱的转换
4.2.2风振响应的频域分析方法
4.2.3背景响应与共振响应
4.3横风向涡激共振响应分析
4.3.1横风向涡激振动类型
4.3.2横风向涡激共振分析方法
4.4驰振与颤振分析
4.4.1驰振
4.4.2颤振
4.5等效静风荷载
4.5.1阵风荷载因子法
4.5.2惯性力法
思考题
第5章结构抗风设计
5.1结构抗风设计基本流程与方法
5.1.1风场基本信息确定
5.1.2主体结构抗风设计
5.1.3围护结构抗风设计
5.2高层建筑抗风设计
5.2.1抗风设计要求
5.2.2静力风效应分析
5.2.3顺风向风振分析
5.2.4横风向风振分析
5.2.5扭转风振分析
……
第6章风洞与风洞试验
第7章计算风工程

前言/序言


跨越风的界限:现代建筑的风之语 风,作为自然界中最普遍、也最具破坏力的力量之一,其对人类建筑的影响,早已超出了简单的遮蔽功能。从古老的避风港到巍峨的摩天大楼,人类在与风的博弈中,不断探索、创新,力求在拥抱自然的壮丽的同时,守护生命的安宁。《跨越风的界限:现代建筑的风之语》,并非一本详述风力工程具体计算或结构抗风设计规范的教科书,而是一部旨在深入剖析风与建筑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对话,以更宏观、更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智慧与挑战的领域。 这本书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段探索之旅,从风的本质出发,理解其在我们所处环境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以多样化的形式塑造着我们的城市和乡村。我们将追溯风的起源,认识到它并非一股单一的力量,而是温度差异、气压变化、地球自转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动态系统。它时而是温柔的拂过,带来清爽与生机;时而是狂暴的咆哮,瞬间摧毁人类的建筑成果。正是这种巨大的差异性,使得我们对风的理解,从感性的敬畏,升华为理性的征服。 本书的重点,在于揭示风的“语言”。我们并非仅仅研究风速有多大,而是探究风是如何与建筑发生的“互动”。这包括了风的流动特性,比如层流、湍流,以及它们在撞击建筑表面时产生的压力分布。我们会详细解析风如何绕过建筑,形成尾迹区,这些区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吸力效应;风在建筑群中如何聚集、加速,形成所谓的“风洞效应”,对行人及低层建筑造成困扰。理解这些风的“语言”,是实现人与建筑和谐共生的前提。 进而,本书将目光聚焦于“现代建筑”。在日新月异的建筑浪潮中,新的材料、新的结构形式、新的高度不断涌现。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矗立,它们不仅挑战着工程学的极限,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城市的风环境。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风之挑战者”,分析它们在面对强风时的表现。我们不会提供具体的计算公式,但会阐述其背后的设计理念和所面临的普遍性难题。例如,建筑的几何形状如何影响风荷载?体型的疏密、表面的纹理、开窗的大小,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如何在风的侵袭中扮演重要角色? 更进一步,本书将引领读者思考“跨越界限”的意义。这不仅仅是指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指一种“设计哲学”的演进。传统的抗风设计,往往侧重于“抵抗”风的破坏力,将建筑视为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然而,在现代建筑的语境下,我们开始倡导一种更具适应性和智慧的设计方法。这意味着,我们要学会“倾听”风的声音,理解风的节奏,并与之“共舞”。 例如,在书中,我们会探讨如何通过建筑的“形态优化”来减缓风速,降低风荷载。这包括但不限于:采用圆润的边角,减少尖锐的棱角对风流的阻碍;设计错落有致的体量,扰乱风的集中;引入镂空、穿孔等设计,允许部分风流穿过,从而缓解整体的风压。这些都是在不直接依赖于增加材料强度的前提下,实现风与建筑和谐共处的智慧体现。 本书还将深入讨论“风的微环境”。一栋孤立的建筑,其周围的风环境与密集城区中的建筑,其风环境截然不同。在人口稠密的城市空间,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复杂而多变的风场。本书将分析这些“局部风效应”,例如街道峡谷效应、广场效应、桥梁效应等,以及它们对行人舒适度、户外空间利用率乃至城市生态的影响。我们会探讨如何通过城市规划与建筑布局的设计,来改善这些不良的风环境,创造更宜人的城市空间。 此外,“风的效益”也将是本书探讨的重要议题。风并非总是破坏者,它同样是能源的来源,是自然通风的使者。本书将审视建筑如何在应对风压的同时,巧妙地利用风能。这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巧妙的设计,引导自然通风,减少对空调系统的依赖,降低建筑的能耗;利用风力发电技术,将建筑本身转化为可持续能源的供给者。这些都是“跨越界限”的积极体现,是将挑战转化为机遇的典范。 在“风险与适应”的章节,本书将跳出纯粹的技术层面,转向更广泛的社会和环境视角。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如何设计能够抵御更强风暴的建筑?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城市?本书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例如采用可变形的结构、智能化的风控系统、以及提升整体城市风环境的韧性规划。 本书并非提供“一刀切”的解决方案,而是鼓励读者以一种“系统性思维”来审视风与建筑的关系。它强调跨学科的合作,建筑师、工程师、城市规划师、甚至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应该在风的议题上进行对话。因为风的影响,早已超出了物理的范畴,它关乎我们的居住安全、生活品质,乃至城市的未来发展。 《跨越风的界限:现代建筑的风之语》旨在激发读者对风工程与抗风设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它希望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和发人深省的思考,让读者认识到,面对风这一古老而强大的自然力量,现代建筑正以一种更加智慧、更加和谐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风之语”。它邀请每一位关心城市发展和人居环境的人,一同探索如何跨越风的界限,构建一个既安全又宜人、既尊重自然又拥抱未来的建筑世界。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是具体的“如何做”,而是深刻的“为何如此”,以及对未来“何去何从”的启迪。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风与建筑之间,那永无止境的探索与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资深的结构工程师,我已经从业十余年了,亲手参与过不少大型工程项目的抗风设计。在拿到《风工程与结构抗风设计》这本书后,我首先关注的是其在实际工程应用方面的指导性。坦白说,市面上有很多抗风设计的书籍,有的过于理论化,有的则过于简单,很难真正指导实际工作。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特别仔细地研究了关于风洞试验章节的论述。书中详细介绍了风洞试验的类型、模型制作要求、测量仪器以及数据处理方法,并且列举了许多成功的案例,说明了风洞试验在复杂建筑结构抗风设计中的不可替代性。我还关注了书中关于风致振动控制的章节,作者详细阐述了各种主动和被动控制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并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给出了具体的控制方案设计流程。这对于我正在负责的一个高层写<bos>的项目,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另外,书中对于规范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例如如何根据不同的规范条文,将理论计算转化为实际的设计参数,这对于我们一线工程师来说,是非常实用的。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作者在风工程领域一定有深厚的积累,他的观点清晰,逻辑严谨,而且能够将复杂的理论问题用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对于我这样的实践者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评分

我是一位对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感兴趣的读者,一直以来,我都关注着城市是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风工程与结构抗风设计》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很多关于城市风环境与建筑设计的关联信息。书中关于“城市风效应”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分析,让我认识到城市微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者详细阐述了建筑物的形态、布局以及绿化等因素,如何影响城市区域的风速和通风情况。我特别对书中关于“通风廊道”的设计理念感到赞同,作者提出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形成有效的通风廊道,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并降低建筑物的风荷载。我还注意到,书中还讨论了“低碳建筑”与“节能设计”的关联,例如如何利用风能,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来减少能源消耗。这让我认识到,抗风设计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更是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从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理解风工程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思考如何将抗风设计融入到更宏观的城市发展规划中。

评分

我是一名对建筑结构原理充满好奇的业余爱好者,虽然没有专业的背景,但我一直对那些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如何抵御狂风有着浓厚的兴趣。《风工程与结构抗风设计》这本书,虽然名字听起来有些专业,但我抱着尝试的心态翻阅了一下,没想到竟然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我从书中了解到,原来建筑物的抗风设计不仅仅是考虑风有多大,更重要的是考虑风是如何作用在建筑物上的。书中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插图,解释了什么是“绕流”、“涡街”、“风致颤振”等概念。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风致颤振”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生动地描述了即使是看起来非常坚固的结构,在特定的风速下也可能发生危险的振动。这本书让我明白,建筑师和工程师们在设计高层建筑时,需要多么精密的计算和考量。我还注意到,书中还介绍了一些特殊的结构形式,例如斜拉桥和悬索桥,它们在风的作用下会产生非常复杂的动力响应,而抗风设计是保证这些桥梁安全的重要环节。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高层建筑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也对那些设计出宏伟建筑的工程师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

我是一名来自建筑设计领域的从业者,在工作中经常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尤其是在风力较大的地区。《风工程与结构抗风设计》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和系统的视角来理解风对建筑的影响。我从书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建筑形态与抗风性能之间关系的内容。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建筑外形,如圆柱形、方形、以及不规则形状等,在风作用下产生的气动特性差异,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建筑形态来降低风荷载。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减风骚”设计的部分,作者介绍了一些创新的建筑设计方法,例如设置镂空、退台、以及扭转等,这些设计不仅能够有效减小风压,还能为建筑带来独特的视觉效果。我还注意到,书中还讨论了绿色建筑与抗风设计相结合的理念,例如如何利用风能,以及如何通过绿化来缓解城市风效应等,这对于我在绿色建筑设计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将建筑美学与结构安全有机结合的宝贵参考,让我能够设计出既美观又安全的建筑作品。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后,就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关于气象学基础与风场特性的章节。我是一名对气象科学充满兴趣的读者,一直想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风力风速有何差异。《风工程与结构抗风设计》在这方面的内容,虽然不是本书的重点,但却为我提供了非常系统和深入的背景知识。书中详细介绍了大气环流、地形对风场的影响、以及城市微气候等内容,这让我对风的形成和变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地形效应”的描述,作者通过分析山脉、峡谷等不同地形地貌如何改变风的流向和速度,让我对自然环境对风力的塑造有了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不同类型的风,如梯度风、地形风、以及城市风等,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对建筑物的影响。我从中了解到,并非越高的地方风就一定越大,地形的阻碍和引导作用同样至关重要。这本书的这部分内容,虽然对于结构工程师来说是基础知识,但对于我这样一位对气象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却是一扇了解风的奥秘的窗口,它让我对风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为我理解后续的结构抗风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评分

我是一名从事风险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士,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估自然灾害风险的资料。《风工程与结构抗风设计》这本书,虽然侧重于工程技术层面,但其中关于“极端风事件的统计规律”和“结构在风荷载下的失效模式”的分析,为我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风险评估框架。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统计模型,用于预测极端风速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以及不同风荷载组合下结构发生破坏的可能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概率性抗风设计”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概率论和统计学方法,解释了如何将风险分析纳入到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从而提高结构的可靠性。我还注意到,书中还讨论了“风灾的经济损失评估”和“风灾保险”的相关内容,这对于我理解风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制定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从工程技术角度理解风灾风险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分析风灾的潜在影响,并为风险管理提供更科学的决策依据。

评分

我是一位对工程材料和力学性能感兴趣的读者,对于结构在各种荷载下的表现有着强烈的求知欲。《风工程与结构抗风设计》这本书,在材料和力学性能方面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仔细阅读了书中关于不同结构材料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钢、混凝土、木材等常用建筑材料在长期风荷载作用下的疲劳性能,以及在极端风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风致疲劳”的论述感到新奇,作者通过大量的试验数据和理论分析,解释了材料如何因为反复的循环载荷而产生裂纹,最终导致结构失效。书中还探讨了新型复合材料在抗风结构中的应用,例如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等,这些材料具有优异的强度和刚度,能够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抗风性能。我还注意到,书中还对结构的韧性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如何通过材料的选择和结构的构造,来提高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延性,从而避免脆性破坏。这对于我理解结构设计中的安全裕度,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应对复杂的风荷载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

我在阅读《风工程与结构抗风设计》这本书时,被其中关于“风致非线性动力响应”的章节深深吸引。我是一名对高等数学和计算物理学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一直对复杂系统的动力学行为感到着迷。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书中深入探讨了在强风作用下,结构可能出现的各种非线性现象,例如材料屈服、大变形、以及结构模态的改变等。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数学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来分析这些复杂的动力学行为,并给出了详细的推导过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混沌动力学”在风致振动分析中的应用感到兴奋,作者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运用混沌理论来理解和预测结构在极端风荷载下的复杂响应。这让我认识到,结构抗风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力学计算,更需要深刻理解非线性动力学的原理。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例如有限元方法、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等,这些都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研究结构在风作用下的动力学行为。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更给了我一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

评分

我是一名对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感兴趣的读者,一直以来,我都对那些古老的建筑是如何在岁月的洗礼和自然力的考验下屹立不倒感到好奇。《风工程与结构抗风设计》这本书,虽然关注的是现代建筑的抗风设计,但我从中也获得了很多关于结构耐久性和历史建筑保护的启发。书中在讨论结构的老化和损伤时,我联想到了许多历史建筑的现状。例如,书中提到的“风致腐蚀”和“风致侵蚀”,让我明白为何一些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会出现腐朽,为何一些石质建筑表面会变得粗糙。我从书中了解到,即使是看似坚固的材料,在长期的风雨侵蚀下也会逐渐损耗,而这正是历史建筑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另外,书中关于结构的“冗余度”和“韧性”的论述,也让我思考如何在修复历史建筑时,保留其原有的结构体系,同时又提升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风力等级”和“极端风事件”的统计分析,这让我认识到,对历史建筑进行抗风评估时,也需要考虑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的极端天气事件。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我感到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我刚拿到手,就被它厚重的封面和沉甸甸的质感给吸引了。我是一名在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平时也阅读了不少专业书籍,但《风工程与结构抗风设计》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和内容深度,确实给我带来了一些新的启发。我翻阅了其中关于风荷载的章节,作者的论述非常严谨,不仅仅是介绍了基本的风速、风压计算方法,还深入探讨了地形、建筑形态、周围环境等因素对风场的影响。特别是关于阵风效应的分析,作者用大量的实例和图表来解释,让我对风的瞬时性和随机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例如,书中对于高层建筑,如何考虑其在不同方向上受到的风荷载,以及如何叠加不同风荷载组合,都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我还注意到,书中在介绍风振响应分析时,用了不少篇幅讲解了各种阻尼器的原理和应用,这对于我未来进行结构动力学分析非常有帮助。而且,书中的参考文献引用也非常广泛,很多都是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这让我看到了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方向。整体来说,这本书的理论基础非常扎实,同时又兼顾了工程实践的应用,对于我这样一名学生来说,既能打牢基础,又能拓展视野,实在是受益匪浅。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结构形式(如桥梁、高层建筑、低矮建筑)在风作用下的差异性分析,这让我能够更具体地理解风工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评分

挺好,速度快,完整无损

评分

很好的商品,一直都是在京东上买的,值得信赖。。。

评分

这本书对我的研究很有帮助,非常感谢编者

评分

很不错,快递够快,书正版

评分

还扣以

评分

一般,适合偶尔翻翻。。。。

评分

还扣以

评分

挺好,速度快,完整无损

评分

挺好,速度快,完整无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