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项目!由《文库初编——近代稀见边疆名著点校及解题》与《文库二编——当代学人边疆研究名著》两部分构成;
★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收录的百部著作不但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较大突破,而且有所创新,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的出版体现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国家意志,起到传承历史,服务当代,惠及后人的目的,更能为我国边疆研究、发展与稳定作出贡献!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二编·综合卷】全系精彩图书:
海报:
《空间、法律与学术话语:西方边疆理论经典文献》对代表西方近200年各个历史时期边疆理论研究至高水准的经典文献进行了系统地翻译和整理,不仅对于中国边疆学的确立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我国的边疆研究及其他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张世明(1966-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得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等奖项,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先后多次赴国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主要著作:《清代西藏开发研究》(1996)、《十八世纪中国与世界·军事卷》(与中国史学界泰斗戴逸教授合著,2000)、《中国经济法历史渊源原论》(2002)、《中国西部开发与近代化》(与戴逸教授共同主编,2006)等。
导论
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区域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作为边缘机体的边疆
论疆界
美国边疆——何为边疆
上西里西亚的地理边界和政治边界
帕尔玛斯岛案
时空背景下的边界概念
历史的疆域
亚洲内陆边疆:防御帝国与征服帝国
……
初翻这套“文库”,那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是无法忽视的。我关注的重点在于那些“经典文献”本身,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如何回应当时的地缘政治挑战或学术思潮的。西方边疆理论的发展,我相信绝非一蹴而就,其中必然充满了修正、对立甚至革命性的突破。我特别想知道,那些被后世奉为圭臬的理论家们,他们最初的论述是多么的尖锐和具有颠覆性。例如,当早期的地理决定论者试图解释空间如何塑造社会时,他们的论据是否与后来的文化建构论者形成了鲜明的张力?阅读这些一手资料,就像是亲临历史现场,感受思想碰撞的火花。希望这本书的编选不仅是罗列文本,更能体现出一种批判性的梳理,帮助读者洞察理论背后的时代局限与永恒价值。
评分这本《中国边疆研究文库·空间、法律与学术话语:西方边疆理论经典文献》的书名听起来就让人感到它蕴含着巨大的学术能量。我得说,光是“空间、法律与学术话语”这几个关键词的组合,就足以勾起我对边疆研究深层次探讨的兴趣。我尤其期待它能如何将这些看似抽象的理论概念,与现实中的疆域管理和法律构建联系起来。比如,西方学者是如何在他们的历史语境下构建出“边疆”这一概念的?这种构建又如何影响了他们对国家主权和边界划定的理解?如果能看到那些奠基性的文本,哪怕是摘要或导读,我想我能更清晰地梳理出一条从纯粹的地理概念到复杂的政治法律框架的演变脉络。毕竟,理解他人如何思考问题,是拓宽我们自身研究视野的第一步。这本书似乎正是在提供这样一把钥匙,去开启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未曾深究的概念的源头。
评分读完第一印象,我感觉这本书的选材一定是经过了精心策划,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部思想史的缩影。不同于一些只是翻译和介绍西方理论的入门读物,这套“文库”显然是面向对边疆研究有深度介入的读者。我特别欣赏这种聚焦于“经典文献”的做法,因为它避免了二手解读带来的失真和简化。对我而言,每一次直接面对原始文本,都能发现一些先前被忽略的细微之处——比如某个术语的微妙变化,或者某个论证逻辑中的潜在线索。这些细节,恰恰是构建扎实研究基础的关键。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未来国内边疆研究者绕不开的案头必备,提供足够的养分,激发新的研究范式和视角。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在相关领域摸索的同行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能有一本汇集了西方核心理论的参考书。现在的研究往往碎片化严重,一篇论文引用几处经典,但难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图谱。这套文献集的价值就在于其系统性。我希望通过研读这些文本,能更细致地体会“学术话语”是如何被构建和固化的。一个概念的流行,背后往往涉及话语权的争夺和知识体系的重塑。西方边疆研究的路径和范式,无疑对全球地缘政治分析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如果能反过来,以一种去中心化的视角去解构这些“经典”,或许能更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研究体系的盲区和创新潜力。这不仅仅是学习理论,更是一场关于知识生产机制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里提到了“法律”,这让我眼前一亮。边疆从来不只是物理上的分割线,更是法律权力作用的边界。我很好奇,在这些西方经典论述中,空间是如何被“法律化”的?早期的自然法观念如何与后来的主权国家体系下的领土原则相结合?是怎样的法律工具和制度安排,将那些流动的、模糊的区域,最终固化为具有明确法律效力的“疆界”?如果书中能收录一些关于海洋法、条约体系或特定历史时期边界裁决相关的论述,那将是对空间政治经济学的极佳补充。毕竟,没有法律的强制力作为后盾,再宏大的空间理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期待它能提供跨学科的视角,将纯粹的理论思辨拉回到硬性的制度实践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