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通信设备测量/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应用型规划教材

无线电通信设备测量/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应用型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雷斌,张旭东,吴宏钢 等 编
图书标签:
  • 无线电通信
  • 通信测量
  • 电子信息
  • 应用型教材
  • 高等教育
  • 电子工程
  • 射频技术
  • 信号处理
  • 测试技术
  • 通信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460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3659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应用型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7
字数:3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无线电通信设备测量/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应用型规划教材》针对现代通信技术发展和无线通信设备应用现状,从无线电通信工程测试应用的角度讲解了各频段无线电通信设备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短波、微波接力、卫星设备、移动通信以及天线设备的性能指标测试方法及步骤。本书注重实践应用指导,具有理论讲解清晰,方法、步骤、过程描述精细的特点,既通俗易懂,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性。
  本书可指导和帮助通信工程技术人员掌握各类无线通信设备技术性能测试方法,既兼顾高层技术人才的学习,又兼顾院校教学、科研、实验技术及专业技术的教学,并可作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参考书籍。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无线通信测量基础
1.1 无线通信测量概述
1.2 无线通信系统
1.2.1 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
1.2.2 信号与通信系统概述
1.2.3 无线通信系统组成与电波传播
1.3 无线通信中的测量量值
1.3.1 相关量纲单位基础
1.3.2 电压dB与功率dB的区别
1.3.3 功率与电平
1.3.4 衰减和增益的计算
1.3.5 分贝与百分比之间的相互转化
1.3.6 dB值的计算方法
1.3.7 dBμV、dBμVemf与dBm
1.4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测量参数
1.4.1 信噪比
1.4.2 噪声
1.4.3 噪声因子和噪声系数
1.4.4 相位噪声
1.4.5 S参数
1.4.6 场强
1.4.7 天线增益
1.4.8 峰值因子
1.4.9 信道功率和邻道功率
1.4.10 误差矢量幅度
1.4.11 A/D和D/A转换器的动态范围
第2章 普通无线电收发信机测试
2.1 调频发信机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测试方法
2.1.1 标准测量条件
2.1.2 载波输出功率
2.1.3 频率误差
2.1.4 邻近信道功率比
2.1.5 调制灵敏度
2.1.6 调制特性
2.1.7 剩余调频
2.2 调频收信机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测试方法
2.2.1 标准测量条件
2.2.2 灵敏度
2.2.3 静噪灵敏度
2.2.4 静噪回滞
2.2.5 静噪输出衰减
2.2.6 中频选择性
2.2.7 限幅特性
2.2.8 最大音频输出信噪比
2.2.9 最大音频输出功率
2.2.1 0音频响应
2.2.1 1可接受的频率偏移
2.3 调幅发信机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测试方法
2.3.1 关于测量的标准
2.3.2 频率准确度
2.3.3 载波输出功率
2.3.4 调幅度
2.3.5 调幅灵敏度
2.4 调幅收信机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测试方法
2.4.1 工作频率准确度
2.4.2 灵敏度
2.4.3 选择性
2.4.4 失真度
2.4.5 音频响应
2.4.6 中频抑制比
2.4.7 像频抑制比
2.5 单边带发信机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测试方法
2.5.1 测量的标准和条件382.5.2 平均功率
2.5.3 峰包功率
2.5.4 相对音频互调产物电平(互调失真)
2.5.5 边带抑制
2.5.6 载波抑制
2.5.7 话路输入电平
2.5.8 话路输入电平差异
2.5.9 音频频率调制特性(话路频率响应)
2.6 单边带收信机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测试方法
2.6.1 测量的标准和条件
2.6.2 基准灵敏度
2.6.3 大信号信噪比
2.6.4 音频响应
2.6.5 中频选择性
2.6.6 带外互调
2.6.7 阻塞
2.6.8 倒易混频
2.6.9 中频抑制比
2.6.1 0像频抑制比
2.6.1 1自动增益控制特性
2.7 抗干扰电台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测试方法
2.7.1 抗干扰电台的种类和主要技术参数
2.7.2 跳频电台的测试方法
第3章 微波接力通信设备指标测试
3.1 微波接力发信机设备指标测试
3.1.1 测量条件要求
3.1.2 频率稳定度
3.1.3 输出功率
3.1.4 杂波抑制度测试
3.1.5 寄生频偏测试
3.1.6 传输衰减
3.1.7 杂散分量测试
3.1.8 调制特性测试
3.1.9 天线驻波系数测试
3.1.10 天线增益测量
3.2 收信机设备技术指标测试
3.2.1 测量条件要求
3.2.2 数字解调灵敏度测试
3.2.3 接收动态范围测试
3.2.4 镜频抑制度测试
3.2.5 噪声系数测试
3.3 电源技术指标测试
3.3.1 电源电压适应能力测试
3.3.2 主机功耗测试
3.3.3 交直流切换测试
3.4 功能测试
3.4.1 接口特性测试
3.4.2 工程勤务话特性测试
3.4.3 自动功率调整
3.4.4 自动频率控制
3.4.5 直接序列扩频抗干扰功能测试
3.4.6 抗邻道干扰能力测试
3.4.7 自适应陷波测试
第4章 卫星通信设备测试
4.1 卫星通信系统设备组成
4.1.1 天线分系统
4.1.2 伺服跟踪分系统
4.1.3 发射分系统
4.1.4 接收分系统
4.1.5 信道终端分系统
4.1.6 监控分系统
4.1.7 电源分系统
4.2 卫星通信系统的主要参数
4.2.1 天线增益
4.2.2 天线方向图
4.2.3 等效全向辐射功率
4.2.4 输入/输出补偿
4.2.5 卫星转发器饱和通量密度
4.2.6 自由空间传输损耗
4.2.7 等效噪声温度
4.2.8 品质因数
4.3 天线设备测试
4.3.1 G/T值测试
4.3.2 天线发射增益测试864.3.3 天线方向图测试
4.3.4 天线交叉极化隔离度测试(离轴轴比测试)
4.3.5 发射EIRP及频率稳定度测试
4.4 高功放设备测试
4.4.1 饱和输出功率和增益测试
4.4.2 增益�财德侍匦圆馐�
4.4.3 互调失真测试
4.4.4 输出噪声和杂散测试
4.5 低噪放设备测试
4.5.1 增益�财德侍匦圆馐�
4.5.2 噪声温度测试
4.6 变频设备测试
4.6.1 幅度频率特性测试
4.6.2 相位噪声测试
第5章 移动通信设备测试
5.1 移动通信设备测试概述
5.1.1 移动通信终端测试的基本内容
5.1.2 移动通信测试的环境要求
5.2 WCDMA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
5.2.1 测试条件
5.2.2 主要技术特性测试方法
5.3 CDMA2000终端测试
5.3.1 测试条件
5.3.2 主要技术特性测试
5.4 TD�睸CDMA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
5.4.1 测试条件
5.4.2 主要技术特性测试方法
5.5 WiMAX射频一致性测试
5.5.1 测试条件
5.5.2 主要技术特性测试方法
5.6 LTE系统测试
5.6.1 LTE概述
5.6.2 TDLTE射频测试标准及重点测试项解读
5.6.3 测试方案149第6章 天线测量
6.1 天线测量基本概念
6.1.1 天线测量中的互易性
6.1.2 近场和远场
6.1.3 坐标系
6.1.4 天线测量条件
6.2 主要参数测量
6.2.1 天线阻抗的测量
6.2.2 天线增益测量
6.2.3 相位的测量
6.2.4 极化的测量
第7章 电磁兼容性测试
7.1 电磁兼容性基本概述
7.1.1 基本定义
7.1.2 测试程序
7.1.3 测试环境要求
7.2 电磁兼容检测
7.2.1 传导干扰发射测试
7.2.2 辐射干扰发射测试
7.2.3 传导干扰敏感度测试
7.2.4 辐射干扰敏感度测试
7.2.5 静电放电敏感度测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无线通信是以空间电磁波为载体传送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构建无线通信时,不需要用线缆连接发信端和收信端,因而,在航天通信、海运渔业、个人移动通信及军用通信等方面,是其他通信方式不可替代的。同时,与其他通信方式相比,无线通信具有通信设备体积小、构建方便、操作使用灵活等突出特点,因而无线通信技术及多种多样的无线通信设备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给无线通信测量技术也注入了新的活力,无线通信测量已成为研究无线电收发信机性能指标及其测量方法的一门重要学科。为了规范无线电收发信设备的检测手段,使广大通信技术人员及时掌握无线电通信设备主要技术指标和系统性能测试方法,以提高系统与网络的通信综合保障能力,组织编写了《无线电通信设备测量》一书。
  本书共分7章,章节结构和主体内容设计主要由雷斌、张旭东完成。第1章介绍了无线通信基本知识,无线通信测量的地位、作用和技术发展趋势,由叶奇瑞、张建新、陈善静编写;第2章围绕普通收发信机各类电台设备技术指标测量,对测量条件和测量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由常思浩、冯雪编写;第3章介绍了微波接力设备主要技术指标测量方法,由张继忠、赵有华编写;第4章围绕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介绍了卫星通信系统主要设备技术性能测试的常用方法,由曹亮、祝继兵、杨琳编写;第5章针对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和应用实际,着重讲解了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终端射频一致性、微波存取全球互通(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射频一致性、时分同步码多分址(Time Division�睸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终端射频一致性、CDMA2000终端测试方法,并介绍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测试,由印世平、张醒编写;第6章在介绍天线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天线主要性能参数测量方法进行了讲解,由李丹阳、许勇编写;第7章针对分类电磁设备应用环境,介绍了电磁兼容性测试的一般方法,由吴宏钢、钟鸣、冉旭编写。全书由芮润江主审。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还有一些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2月

《无线电通信设备测量:理论与实践》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本专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设计的应用型规划教材,旨在系统性地介绍无线电通信设备测量领域的核心理论、关键技术以及实际操作方法。全书紧密结合当前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行业实际需求,以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第一章 无线电通信测量基础 本章首先对无线电通信系统进行概述,介绍其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发展历程,使读者对整个通信领域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接着,详细阐述无线电通信测量的基本概念、目的和重要性,强调其在设备设计、生产、调试、维护以及性能评估等各个环节的关键作用。随后,引入无线电波传播的基本理论,包括不同传播机制(如直射、反射、衍射、散射)及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为后续章节的测量方法奠定理论基础。本章还对电磁兼容性(EMC)的基本概念及其对无线电通信设备测量的意义进行初步探讨,强调设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稳定工作的必要性。最后,介绍常用的无线电通信测量单位(如dBm、dBμV、dBW、dBμW)及其换算关系,以及测量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和评定方法,为后续的精确测量打下基础。 第二章 无线电通信测量仪器概述 本章系统性地介绍用于无线电通信设备测量的各类仪器仪表,包括其工作原理、主要技术指标、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重点介绍以下几类仪器: 频谱分析仪: 详细讲解其工作原理,如扫频超外差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阐述其在信号频谱特性分析、频率测量、功率测量、谐波和杂散辐射检测等方面的应用。介绍不同类型的频谱分析仪(如实时频谱分析仪、矢量信号分析仪)及其特点。 信号发生器: 介绍其在产生各类测试信号(如正弦波、方波、调制信号、脉冲信号、数字信号)方面的功能,讲解其在激励被测设备、进行性能测试、接收机灵敏度测量等方面的作用。重点介绍模拟信号发生器和矢量信号发生器(VSG)的性能和应用。 网络分析仪: 阐述其在测量元器件和系统的S参数(反射系数、传输系数)方面的原理和应用,包括阻抗匹配、增益、插入损耗、相位特性等测量。介绍单端口、双端口网络分析仪及其测量模式。 功率计: 介绍其在测量射频功率方面的原理和类型,包括热敏功率计、二极管功率计、真有效值功率计等,以及不同功率测量范围和精度的要求。 示波器(特别是高带宽示波器): 尽管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但在某些无线通信测量场景下(如对数字调制信号的时域波形进行观察和分析)也具有重要作用。介绍其基本原理和在射频信号时域分析中的应用。 其他辅助测量仪器: 如频率计、失真度测量仪、噪声系数计、电平表等,简要介绍其功能和应用范围。 本章强调了选择合适测量仪器的重要性,以及理解和正确解读仪器显示数据的能力。 第三章 发射设备参数测量 本章聚焦于无线电通信发射设备的各项关键参数测量,是设备设计和性能验证的核心环节。 频率参数测量: 详细介绍频率的定义、测量方法(如使用频率计、频谱分析仪)以及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重点讲解频率稳定度、频率精度、频率漂移等参数的测量与评估。 功率参数测量: 深入探讨发射功率的测量,包括输出功率、平均功率、峰值功率、过载功率等。介绍使用功率计、频谱分析仪进行功率测量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讲解功率控制和功率变化的测量。 调制参数测量: 针对不同类型的调制方式(如AM、FM、PM、ASK、FSK、PSK、QAM等),详细讲解其调制参数的测量方法。例如,对于FM,介绍频率偏移、调制指数等测量;对于QAM,介绍星座图分析、EVM(误差矢量幅度)测量等。重点讲解矢量信号分析仪(VSA)在复杂数字调制信号参数测量中的应用。 谐波和杂散辐射测量: 阐述谐波和杂散辐射的产生机理,以及其对通信系统的干扰。详细介绍使用频谱分析仪进行谐波和杂散辐射的测量方法,包括测量带宽、分辨率带宽、视频带宽的设置,以及对测量结果进行限值判定的方法。 瞬态响应和失真测量: 介绍发射机在信号开关、幅度变化等瞬态过程中的响应特性测量,以及信号失真(如非线性失真)的测量方法,如互调失真(IMD)的测量。 效率和功耗测量: 讨论发射机效率的定义和测量方法,以及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功耗测量,这对于移动通信设备和低功耗设备尤为重要。 第四章 接收设备参数测量 本章系统介绍无线电通信接收设备的各项关键性能参数测量。 灵敏度测量: 深入解析接收机灵敏度的定义,即能可靠接收信号的最低输入功率。详细介绍使用信号发生器和噪声发生器进行灵敏度测量的方法,包括固定失步法、随机噪声法以及常用的信噪比(SNR)或误码率(BER)判据。 选择性测量: 讲解接收机抑制邻道干扰的能力,即选择性的定义和测量方法。介绍邻道抑制比、互调抑制、镜像抑制等参数的测量。 动态范围测量: 阐述接收机在不同输入信号电平下仍能正常工作的范围。介绍大信号输入的抑制能力测量,以及在强信号和弱信号下的性能评估。 失真和噪声测量: 介绍接收机引入的噪声(如内部噪声、噪声系数)测量,以及对接收信号产生失真的测量方法,如非线性失真、交调失真等。 接收信号的解调和误码率(BER)/误块率(BLER)测量: 特别是对于数字通信接收机,详细介绍解调后的信号质量评估,以及通过测量误码率或误块率来量化接收性能的方法。讲解比特错误率测试仪(BERT)的应用。 自动增益控制(AGC)特性测量: 介绍AGC电路在稳定输出信号电平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增益控制范围、响应速度等特性的测量。 第五章 无线通信系统性能综合测量 本章将前两章的参数测量进行整合,重点关注整个无线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评估,以及在实际工作环境下的测量。 链路预算分析: 介绍链路预算的概念,即在通信链路两端之间,将所有可能影响信号强度的因素(包括发射功率、天线增益、传播损耗、接收机灵敏度等)进行计算和评估,以确定通信链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信道特性测量: 阐述无线通信信道(如衰落信道、多径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介绍信道冲激响应测量、衰落深度测量、多径效应测量等。 误码率/误块率(BER/BLER)在系统级应用: 强调BER/BLER作为衡量数字通信系统整体性能的关键指标,在实际系统测试中的重要性。介绍在不同信噪比、不同信道条件下进行的BER/BLER测量。 实时通信质量评估: 探讨在实时通信场景下(如VoIP、视频通话),如何进行端到端的通信质量评估,例如使用MOS(平均主观得分)等指标。 电磁兼容性(EMC)测试(深入): 结合前文,更深入地探讨无线通信设备的辐射发射(RE)、传导发射(CE)、敏感度(如辐射敏感度RS、传导敏感度CS)等EMC性能测试。介绍相关的标准和测试方法。 现场与环境测试: 强调在真实工作环境下的测量,包括不同温度、湿度、振动等条件下的设备性能测试。介绍野外测试、室内测试等场景的测量策略。 第六章 新型无线通信技术中的测量技术 本章将重点介绍在新兴无线通信技术(如5G、IoT、Wi-Fi 6/6E等)中出现的特有测量挑战和解决方案。 5G通信设备的测量: 重点介绍5G NR(New Radio)的特点,如更高频段(Sub-6GHz和毫米波)、大规模MIMO、波束赋形、超低时延等,以及这些技术对测量提出的新要求。详细介绍毫米波测量技术、大规模MIMO天线阵列的测量、波束赋形性能的测量、URLL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的性能测试。 物联网(IoT)设备的测量: 介绍IoT通信协议(如LoRa, NB-IoT, Zigbee, Bluetooth LE等)的特点,以及低功耗、低数据速率、长距离等需求对测量的影响。重点介绍低功耗测量技术、信号覆盖和穿透性测量、协议一致性测试。 Wi-Fi 6/6E 及更高代Wi-Fi标准的测量: 介绍Wi-Fi 6/6E引入的关键技术,如OFDMA、MU-MIMO、1024-QAM、6GHz频段使用等,以及这些技术在测量方面的具体体现,如OFDMA信号分析、MU-MIMO吞吐量测试、6GHz频段的兼容性测量。 软件定义无线电(SDR)的测量: 介绍SDR架构及其带来的灵活性,以及在SDR平台上的测量挑战,如动态配置、协议适配等。 新兴测量仪器与自动化测试: 介绍当前测量仪器在性能上的提升,如更高带宽、更高采样率、更宽的动态范围。同时,重点介绍自动化测试系统(ATS)在提高测量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复杂测试序列方面的应用。 第七章 测量结果的分析与报告 本章强调了测量过程的完成不仅在于数据的获取,更在于对数据的深入分析和规范的报告撰写。 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 介绍如何对采集到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平均值、标准差、均方根值等,以及如何识别异常值和趋势。 不确定度评定与传播: 深入讲解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各项参数测量中,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测试报告的撰写规范: 详细介绍一份完整的无线电通信设备测试报告应包含的内容,如项目概述、测试目的、被测设备信息、测试环境、测试仪器、测试方法、测试结果、数据分析、不确定度评估、结论与建议等。强调报告的清晰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故障诊断与根源分析: 基于测量结果,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故障诊断,识别设备性能不达标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符合性测试与认证: 介绍无线电通信设备需要符合的国家和国际标准,以及相关的认证流程,并说明测量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穿插大量的工程实例和实验指导,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应用导向: 紧密围绕无线通信行业实际需求,突出测量在设备研发、生产、测试和维护等环节的应用价值。 前沿技术体现: 关注5G、IoT等新兴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介绍与之相关的测量技术和挑战。 图文并茂: 大量使用图表、示意图和实际测量场景图片,增强阅读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深入浅出: 语言通俗易懂,逻辑清晰,适合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作为相关领域工程师的参考书。 本书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功底、精湛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的无线电通信设备测量专业人才,为我国无线通信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在准备一些技术面试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对无线电通信设备的一些基础测量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很多概念性的东西听起来似懂非懂,但要说清楚或者进行实际操作,就有些吃力了。所以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地梳理这些知识的书籍,并且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之前以为《无线电通信设备测量/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应用型规划教材》能够做到这一点,我设想它会从最基本的通信系统结构讲起,然后逐一介绍各个关键模块的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包含一些典型通信设备(比如手机、基站、Wi-Fi设备等)的测量案例,让我了解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测量是如何进行的,又需要关注哪些方面。我还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测量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的技巧,这对于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提升专业技能的“加速器”,让我在面试和日常工作中更加自信。

评分

我一直对射频(RF)技术和相关的测量设备非常感兴趣,也了解射频信号的特殊性,比如它对环境干扰的敏感性,以及测量时需要使用的专用仪器。我曾经尝试过阅读一些关于射频电路设计的书籍,但发现如果缺乏对射频信号的测量和理解,很多设计思路会变得难以落地。因此,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专注于射频信号测量,并且能将其与实际通信设备紧密结合的书。我最初以为《无线电通信设备测量/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应用型规划教材》就是这样一本能够填补我知识空白的教材。我设想它会详细介绍各种射频测量参数的意义,比如功率、失真、噪声系数、驻波比等等,并且会介绍如何使用频谱分析仪、矢量网络分析仪等专业设备来进行这些测量。我特别期待它能讲解在不同通信标准下(如3G, 4G, 5G, Wi-Fi等),对射频性能的特殊要求以及相应的测量方法。

评分

《无线电通信设备测量/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应用型规划教材》这本书,拿到手里的时候,我真的被它的厚度惊到了,翻开目录,满满当当的章节,感觉内容详实得不得了。我平时对无线电通信这块儿一直挺好奇的,总觉得那些看不见的信号穿越空气,传递信息,简直是太神奇了。这本教材,我以为它会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起,比如电磁波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传播的,然后慢慢过渡到具体的测量方法。我期待着它能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把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图表解释得通俗易懂,最好还能结合一些实际的案例,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理解。而且,书名里提到了“应用型”,这让我特别看重,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让我学会一些实际操作的技巧,比如如何使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这些仪器,去测量信号的幅度、频率、相位等等。总的来说,我之前对这本书的期望值非常高,觉得它应该是一本能够真正带领我入门,并且对我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都能有帮助的“宝藏”级别的教材。

评分

我一直觉得,学习技术最有趣的部分在于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看到枯燥的公式和理论能够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在电子信息这个领域,通信设备无疑是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各种通信设备,但对其内部的测量和调优却知之甚少。我一直希望能够有一本教材,能够像解剖一样,把通信设备打开,然后告诉我们里面的每个部件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我们如何通过测量来评估它的性能。我最初以为《无线电通信设备测量/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应用型规划教材》正是这样一本能够满足我好奇心和学习需求的书。我期待它能深入浅出地讲解各种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工作原理,并且重点突出测量在设备研发、生产和维护中的重要性。我希望它能包含一些关于如何进行系统级联测量、如何优化整体通信性能的案例,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理解无线电通信设备。

评分

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电子技术基础的书籍,它们往往会深入探讨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半导体器件的物理原理,或者集成电路的设计思路。虽然那些内容很有深度,但对于我这种更侧重于实际应用的读者来说,有时候会觉得有点过于理论化,难以和实际的工程项目联系起来。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教材,能够更直观地展示电子技术是如何在实际设备中发挥作用的,尤其是在通信设备方面。我设想这本《无线电通信设备测量/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应用型规划教材》能够在这方面给我带来惊喜,让我看到理论知识如何转化为实际的测量手段,如何通过这些测量来判断设备性能的好坏,甚至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大量的实际操作指导,比如如何搭建一个简易的通信链路,然后用书中学到的方法去测量关键参数,并分析测量结果。我希望它能像一本“操作手册”一样,让我能够快速上手,并且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