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泉捃珍

古泉捃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卫 著
图书标签:
  • 金石学
  • 古籍
  • 泉学
  • 钱币
  • 拓本
  • 收藏
  • 历史
  • 文化
  • 文献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ISBN:97875134058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144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古钱亦称古泉,是中国数千年文明史的实物遗存,《古泉捃珍》是笔者30余年集藏古泉的一个阶段性总结,600余枚钱币是从数千枚古钱藏品中遴选出来的,故而称作“捃珍”。本书文字翔实、图片精美、质量上乘,为广大古钱币收藏及爱好者必备之图书。

作者简介

  李卫,1952年6月出生,北京市人。1969年4月参加工作,1977年辽宁大学历史系毕业。曾经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某编研室主任、局长。先后组织并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卷·军事训练分册)、《中共党史——人物传记》高级将领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院校卷等相关书籍的编纂和撰写工作。
  工作之余喜好收藏及摄影,尤其嗜好鉴赏和集藏辽、西夏、金、蒙元及后金等北方民族钱币。编著有《中国古钱币鉴赏图典》(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发表有《谈辽代早期年号钱》(《收藏家》2007年第8期).曾参与《中华文化大典》等辞书部分钱币类词条的撰写。

目录

说明
前言
先秦钱币
秦汉六朝钱币
隋唐五代十国钱币
宋代钱币
辽代钱币
西夏钱币
金代钱币
元代钱币
明代钱币
清代钱币
图版索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围绕“古泉捃珍”之外的图书内容展开的、详细且不露痕迹的图书简介,字数在1500字左右。 --- 《翰墨千秋:宋代书画艺术的流变与高峰》 一卷宋风雅韵,穿越千年风华 图书信息: 书名: 翰墨千秋:宋代书画艺术的流变与高峰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陈鸿儒 / 李婉清] 出版年份: [例如:2023年] 页数: 约680页(含大量高清图版与注释) 装帧: 精装,特种纸印刷,附赠宋代摹本线描图册 --- 内容概述:宋代艺术的“黄金时代” 《翰墨千秋:宋代书画艺术的流变与高峰》并非仅仅是一部描绘宋代艺术成就的通史,它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文人士大夫精神风貌与审美哲学的细致剖析。宋代,一个在政治、军事上或许充满挫折的时代,却在文化艺术领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顶点。本书旨在揭示,在北宋的内敛与南宋的悲壮之间,中国艺术是如何完成一次革命性的、从“技法”到“心性”的蜕变。 本书的结构分为上下两卷,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而立体的宋代艺术图景。 上卷:内敛的基石——北宋的格物致知与意境初成 北宋(960-1127年)的艺术,根植于其“重文抑武”的国策与程朱理学的兴起。这使得艺术不再仅仅是宫廷的附庸,而是文人自我修养和体悟天道的重要途径。 第一章:开封的繁华与雅集:院体画的规范化 本章聚焦于北宋早中期的宫廷艺术。我们详细考察了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那种雄浑而又沉静的北方山水,分析了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阐述的“可居、可游、可赏”的审美原则。重点解析了李成、许道宁等早期山水大家的笔墨语言如何从五代遗风中脱胎换骨,确立了“高远、深远、平远”的观看体系,这不仅是技法的进步,更是对宇宙秩序理解的物化表达。 第二章:苏轼与“文人画”的哲学定调 如果说院体画代表了规范和技巧的极致,那么苏轼的出现则彻底改变了中国艺术的内在逻辑。本书深入探讨了苏轼提出的“论画以形似,见与鄙夫之见”的观点,及其对“意在笔先”的强调。我们剖析了宋代文人如何将书法、诗歌、绘画融为一体,探究米芾“尚意”的书风如何影响了水墨的运用,以及他与“米家山水”的创立过程。这标志着艺术审美的主流开始从“再现自然”转向“表达自我”。 第三章:宋徽宗的审美独裁与花鸟画的精微世界 本书用相当篇幅阐述了宋徽宗赵佶的艺术实践。他并非仅仅是一个耽于享乐的皇帝,而是一位卓越的艺术理论家和实践者。我们通过对《芙蓉锦鸡图》等传世杰作的微观分析,揭示了院体花鸟画如何达到前所未有的写实精度,同时又融入了道家“天人合一”的境界。特别指出,徽宗对画院体制的改革,虽然催生了短期内的辉煌,也为北宋的文化保守性埋下了伏笔。 下卷:悲壮的升华——南宋的写实、写意与遗民情结 靖康之变后,艺术的重心南移,士大夫的心态也从北宋的雍容转向了南渡后的悲愤与坚守。南宋的艺术,是亡国之痛的沉淀,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不屈。 第四章:浙派的崛起与南宋山水的“新意境” 南宋初期,李唐和刘松年的“马夏风格”成为主流。本书细致对比了北宋范宽的“满幅式”布局与南宋夏圭的“边角式”构图。分析了夏圭如何利用大面积的“空白”——即“计白当黑”的手法,来表达空间感和艺术家的“气”的缺失。这种疏朗、萧瑟的笔墨,与其说是描绘风景,不如说是抒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复杂心绪。 第五章:院外与民间:世俗生活与写实主义的勃兴 并非所有人都沉浸在宏大叙事或深奥的哲学思考中。本章关注了南宋世俗生活的艺术表现,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虽然创作年代存疑,但其风格代表了世俗写实的最高峰,在此作为对比分析)。重点探讨了民间版画和界画的成熟,以及像马远的画作中那种极简主义的构图,如何反映了南宋社会对“精炼”和“实用性”的追求。 第六章:遗民士人的精神图腾:墨竹与梅花的双重奏 南宋末期,艺术的纯粹性达到了顶峰。我们详述了文同、赵孟頫(作为元初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在墨竹上的贡献,以及赵孟坚、王翚等对梅花题材的偏爱。这些题材不再是简单的写生,而是士人“孤标傲世,宁折不弯”的精神象征。通过对这些题材的笔墨演变考察,读者可以清晰看到宋代文人画如何完成了对个体精神的最终确认。 本书的独特价值 《翰墨千秋》的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作者不仅运用了艺术史的经典理论,更结合了宋代的政治史、思想史(如禅宗、理学对绘画的影响)以及社会风俗史,构建了一个立体且有机的研究体系。 图版丰富: 全书收录了超过三百幅高分辨率的宋代绘画、书法及相关文物拓片,许多细节图版首次公开,便于进行笔墨技法分析。 文献考据严谨: 广泛引用了《宣和画谱》《画继》《图绘宝鉴》等一手文献,对历代著录中的争议画作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和重估。 视角新颖: 摆脱了传统“非黑即白”的评价,客观展示了院体艺术的精致与文人艺术的自由之间的张力与融合,揭示了这种张力正是宋代艺术生命力的核心所在。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古典艺术、文化史以及审美哲学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带领您进入那个既内敛又磅礴的艺术“黄金时代”,领略千年翰墨之风流。

用户评价

评分

整体阅读体验下来,我感觉这部作品的“气场”非常强大。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快消品”,而更像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与之对话的“老友”。装帧设计和纸张的选择都透露着一种对阅读本身的尊重,这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里,显得尤为珍贵。书籍本身就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从触感到视觉都给予了读者极高的尊重。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力,但最终的回馈是丰厚而持久的。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完整的、自洽的艺术世界,让人愿意长久地逗留和探索。这是一次关于阅读质量的胜利,而非仅仅是信息传递的成功。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所探讨的那些宏大主题的深度和广度。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情节冲突,而是深入挖掘了人性、权力、道德和时间等哲学命题。作者似乎对人类文明的运行规律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并将这些思考巧妙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之中,使得整个故事的基调一下子拔高了。它引发了我对许多既有观念的重新审视,迫使我跳出日常的思维定式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作品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成为一把钥匙,开启读者内心深处那些被尘封已久的思考之门。读完之后,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不是因为情节没讲完,而是因为留给思考的空间太大了。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让人惊叹,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仿佛能将读者瞬间拉入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中。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考据之深,更是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复杂的情感纠葛,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个体命运,都被描摹得入木三分。读起来,你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部作品,更像是一幅缓缓展开的、充满生命力的历史画卷。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极为自然,流畅得让人几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当代作品难以企及的。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让你在翻阅的每一页中,都能感受到文字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和深厚学养。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从那种被文字包裹的感觉中抽离出来,回味无穷。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摒弃了时下流行的那种过于口语化或矫饰的文风,转而采用了一种沉稳、典雅,但又充满力量感的书面语。用词精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眼,每一个形容词和动词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反复的掂量和打磨。尤其是一些描绘自然景物或宏大场面的段落,那种气势磅礴,意境深远的表达,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它让人重新审视文字的力量,明白如何用最恰当的音调去讲述一个最深刻的故事。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诵读某些句子,感受那种音韵之美和节奏之妙。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场听觉和视觉的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大胆和创新,它似乎故意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束缚,采用了多线并进的叙事方式,时而跳跃,时而回溯,但奇怪的是,所有的线索最终都能巧妙地汇聚到同一个核心点上,展现出一种精妙的几何美感。这种非线性的处理,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张力和悬念感。我得承认,初读时需要集中十二分的注意力去梳理这些交错的脉络,但一旦跟上了作者的节奏,你会为那种结构上的巧思拍案叫绝。它考验读者的理解力,但回报给读者的,却是远超一般阅读的智力上的愉悦和满足感。不同视角的切换,让原本可能平淡的事件,呈现出多维度的复杂性,真正做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