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之美 [THE BEAUTY OF ANGKOR]

吴哥之美 [THE BEAUTY OF ANGKO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勋 著
图书标签:
  • 吴哥窟
  • 柬埔寨
  • 高棉文化
  • 历史
  • 建筑
  • 艺术
  • 旅行
  • 摄影
  • 世界遗产
  • 东南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56687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3113
品牌:博集天卷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BEAUTY OF ANGKOR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雅致纸
页数:28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去吴哥吧,面朝一处佛的微笑,安放现世里,你无处倾诉的心事和秘密。

  这是台湾美学大师蒋勋14次游历吴哥,写就的关于吴哥超美的文字,娓娓诉说吴哥王朝诸寺遗址、雕刻、美学、仪式空间细腻美妙的景致,触动你我本质的生命底层,那样深刻,又如此宁静,在台湾畅销百万册
  蒋勋先生温柔又包容的言说,让你懂得:过往尽成废墟,未来不可知悉,唯有当下教我们万般珍惜。珍惜,但不能执取。
  
  海报:
  

赠品展示:

内容简介

  吴哥,位于柬埔寨西北部,以建筑雄峻和浮雕精细闻名于世,是世界上zui大的寺庙建筑群,是印度教与佛教信仰的艺术ji致。
  这里曾是一座辉煌繁荣的王城,却饱受战争病疫的无情吞噬,在热带丛林里面湮没成一片废墟,而今,文明重现。
  20封蒋勋写给林怀民的信,娓娓诉说吴哥王朝诸寺遗址、雕刻、美学、仪式空间细腻美妙的景致,触动你我本质的生命底层,那样深刻,又如此宁静。

作者简介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代表作:《蒋勋说<红楼梦>》《孤独六讲》《生活十讲》《汉字书法之美》《美的曙光》《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蒋勋说中国文学之美》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旅行到吴哥,我带的唯yi一本书就是《吴哥之美》。晚上读它,白天读他。吴哥窟里几乎每个地方都留下了老师的声音。
  ——林青霞


  ★吴哥窟的故事,劝告了我们,人类必须关注生命的尊严及宝贵意义。谢谢蒋老师带给我的体会及感受。
  ——徐克


  ★吴哥有情,蒋勋有学,交游有得。
  ——狄龙

目录

新版序:

微笑记忆
一位伟大的旅行者
一座冥想静定的佛头石雕
一个教跳舞的人 ??


推荐序:
老师的声音—林青霞
幻化之中,美所度脱—许悔之
感动推荐—狄龙/徐克


第一部 大吴哥城
巴肯山:远眺繁华兴落,山丘上的国庙
巴芳寺:走在庄严的引道上,冥想文明
巴扬寺:无处不在的“高棉的微笑”
空中宫殿与象台:七百年前周达观看到的皇宫

第二部 小吴哥城
“城中之城”吴哥寺:肉身里心灵的留白
吴哥寺的黎明:血色金光,朵朵红莲的一堂早课
吴哥寺的浮雕:神话文学的美术绘本

第三部 城东
喀拉凡寺:毗湿奴、吉祥天女与砖雕艺术
变身塔:为自己死亡做准备的国王?
未完成的塔高寺:形式还原的建筑美学
塔普伦寺:美的唤醒与遗忘

第四部 城北与东北郊
涅槃/龙蟠:最谦卑的信仰与沐浴仪式空间
斑蒂丝蕾:玲珑剔透的石雕艺术极致
科巴斯宾山与千阳河:一条生命源源不绝的大河

第五部 罗洛斯遗址
普力科寺:与水共生、崇敬东方
巴孔寺与洛雷寺:在山与水之间,找到人的定位

第六部 心的驻足
美,总是走向废墟
在居美看见吴哥
带一本书去吴哥吧!

附录 ??
附录1:吴哥国王与代表建筑简表
附录2:《真腊风土记》—周达观??

? ?

精彩书摘

  第一部
  大吴哥城
  当一切的表情一一成为过去,仿佛从污泥的池沼中升起一朵莲花,那微笑成为城市高处唯一的表情,包容爱恨,超越生死,通过漫长岁月,把笑容传递给后世。
  巴肯山
  印度教信仰中,宇宙的中心是须弥山,“山”成为中心、稳定的象征。没有巴肯山的高度,或许我看不到吴哥王朝原来是我静坐时短短的一个梦……
  罗洛斯遗址(Roluos)是耶轮跋摩一世(YasovarmanI,在位889~908【注】)之前真腊王国的旧都,位置在今天暹粒市(SiamReap)东南方13公里的地方。耶轮跋摩一世继承父祖在罗洛斯的经营,建王城,修筑水利工程,最后却放弃了罗洛斯,选择偏西北的“吴哥”作为新的国都。他为什么迁都?为什么选择了“吴哥”作为王朝的新都?历史上似乎存留着许多不可解的谜。今天吴哥窟留下好几代的建筑,著名的巴扬寺(Bayon)、吴哥寺(AngkorWat)都是一般游客观光的重点。但是,如果要追究耶轮跋摩一世为何迁都的原因,也许应该攀登一次巴肯山(PhnomBakheng)。巴肯山在吴哥城(AngkorThom)南门外,是一座并不高的孤立山丘,但山势峭立陡峻,攀爬起来并不容易。巴肯山是自然的山丘,真腊王朝自从接受印度教之后,一直有对“山”的崇拜。旧都罗洛斯遗址是河流边的冲积平原,并没有山。耶轮跋摩一世的父亲因陀罗跋摩一世(IndravarmanI,在位877~889)在罗洛斯旧都修建普力科寺(Preahko)、巴孔寺(Bakong),甚至耶轮跋摩一世最后修建的洛雷寺(Lolei),都还没有从地景上选择突出的“山”的象征意义。9世纪末,耶轮跋摩一世迁都吴哥,建了一座四公里见方的王城,并且选择了巴肯山作为国家寺庙的所在。依照山势,铺砌一层一层石阶,直通山顶。在山顶置放象征父系宗祠的男性生殖器石雕(Linga),在石碑上注明了建庙的纪年:西元907年。比较耶轮跋摩一世893年在旧都修建的洛雷寺,和907年他在新都修建的巴肯寺,短短十几年间,真腊王朝的寺庙建筑,从罗洛斯遗址平面发展的风格,转变为向上做“山”的崇高峻伟追求,似乎不但是真腊王朝逐步朝气勃勃新兴的开始,从此强盛了两三百年,同时也正是吴哥建筑美学思考自我信仰风格的起点。印度教信仰中,宇宙的中心是须弥山(Meru),须弥山上住着湿婆神,“山”成为中心、稳定的象征。罗洛斯遗址的巴孔寺已经用寺塔的形式追寻“山”的象征,是在平面基地上,利用石阶及向上累建的坛,一层一层来完成“山”的意象。巴肯寺修建在山丘上,是新都的另一座国家寺庙,也是吴哥王朝第一座借助自然的山丘形势来建庙的建筑。考古学者发现了巴肯寺的外围长650米、宽436米的长方形壕沟,可以说明在罗洛斯旧都预防水患的壕沟水渠工程,也被移用到新的建筑形式中。事实上,如此高峻的山丘,寺庙在山顶,似乎可以不再需要护寺壕沟,但是,建筑形式的传统显然被保留了下来。巴肯山脚下也发现了四座红砖建造的塔门,其中北门、东门、西门,有三条通道登上山顶,把整座山规范成一座寺庙。东门是日出的方位,应该是当年最主要的通道,至今还残留两座巨大的石狮雕刻,守护着庄严的国家寺庙入口。罗洛斯遗址的寺庙大多还用砖造,而巴肯山的石阶、寺塔都已表现出成熟的石材雕刻与建筑风格。石阶和两侧石墙的砌造都非常精准,石狮的雕法浑厚大气。张口昂首远眺平野的狮子,一尊一尊,守护在石阶通道两侧,介于写实与抽象之间,精神昂扬奋发,好像见证着新迁都的国势蒸蒸日上。巴肯山的高度有67米,其实是一座不高的山丘,山顶修建了寺庙。登上山顶,可以环视山脚下全部吴哥王朝最重要的建筑。当初耶轮跋摩一世迁都到这里,登上山顶,四面还是一片未开发的丛林。他选择了此处作为帝都,此后两三百年,从巴肯山开始,吴哥王朝要在这片土地上一点一点织出锦绣。Ming,我在落日苍茫里上山,觉得自己像是一座守护历史的石狮,安静蹲坐着,看眼前一片江山。寺庙坛台分五层,底座的一层长76米,一层一层,逐步缩小,最上一层长47米,在自然的山丘上,仍然用建筑形式完成崇高的“山”的象征。底座坛台四周围绕44座砖塔,砖塔大大小小、疏疏密密,每一座塔也象征一座山,用来突显中央须弥山的永恒稳定。除了第一层坛台四周的44座砖塔以外,各层四周及通道两侧,也都布置了小小的石塔,总共有60座之多。到了最高一层坛台上,围绕着中央寺塔,一共有108座小塔。108是印度教宇宙秩序的总和数字,以后也常被佛教沿用。Ming,许多人在暮色渐渐黯淡下来的光线里静静坐着,好像一尊一尊剪影,都变成了守护神殿的石狮。他们好像本来就在这里,等游客陆续下山之后,他们便回来找到了自己原来的位置,一动不动,远眺自己永恒的时光国度。向东的方向,可以俯瞰一条荒烟蔓草间的小路,曲曲折折,曾经是许多修行者上山前匍匐顶礼的道路。在道路中央有信徒建了亭子,供奉佛的足印。他们相信足印永远留在道路上,修行的漫长道路上都是一个接一个的信徒的足印。向东南方向,可以看到华丽庄严的吴哥寺,方方正正的布局,是吴哥王朝鼎盛时期的国家寺庙,从这样的高度看下去,更是气象万千。不知道907年在巴肯山上祀奉宗庙的耶轮跋摩一世,站在我今天的位置,看到落日苍茫,是否能够预知整整两百年以后,他的后代子孙要在那一片丛林间修建起世界上最大的寺庙建筑。不知道他是否能够预知,整整三百年后,那一片华丽的建筑又要被战争病疫包围,人民四散逃亡,热带迅速蔓延的雨林将一点一点吞食淹没掉所有的寺庙宫殿。他是否又能看到一千年后,这片土地沦为外族的殖民地,法国殖民此地90年。刚刚独立不久,此地又起内战,沦为人间最残酷的屠场,人与人彼此以最酷虐的方式对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Ming,没有巴肯山的高度,或许我看不到吴哥王朝原来是我静坐时短短的一个梦。我是落日里发呆的一头石狮,看到夜色四合,看到繁华匆匆逝去,不发一语。我默念《金刚经》的句子:“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

前言/序言

  新版序1
  微笑记忆
  《吴哥之美》是八九年前我在吴哥窟陆续写给怀民的信,2004年集结成册出版,2010年左右绝版了。这几年在吴哥当地,到处有盗版,印刷差一点,由当地小孩拿着在庙前兜售,用不标准的发音说:“ChiangHsun,fivedollar。”同行朋友都笑说:“本尊来了,还卖盗版。”也有人跟孩子指着我说:“ChiangHsun。”孩子都不相信。我没有那么在意盗版,大陆许多盗版品质更差,也管不到。吴哥的孩子穷困,可以借此赚一点钱,也是好事吧。我自己每次被孩子围绕,也买几本,算是结缘。重新整理这些旧信,没有想到,竟然与一个地方有如此深的缘分。回想起来,从1999年开始,不知不觉,已经去了吴哥窟十四次了。或许,不只是十四次吧,不只是此生此世肉身的缘分。许多缭乱模糊不可解不可思议的缘分牵连,仿佛可以追溯到更久远广大的记忆。大学读史学,程光裕先生开东南亚史。程先生不擅教书,一节课坐着念书,不看学生。从头到尾,照本宣科,把自己写的一本东南亚史念完。课很无趣,但是书里的那些地名人名,感觉很陌生又很熟悉:扶南、占婆、暹罗、真腊、阇耶跋摩、甘孛智……“甘孛智”是明代翻译的Camboja,万历年以后就译为今日通用的“柬埔寨”。帝国意识愈强,对异族异文化愈容易流露出轻蔑贬损。日久用惯了,可能也感觉不到“寨”这个汉字有“部落”、“草寇”的歧视含义了。唐代还没有柬埔寨这个名称,是从种族的Khmer翻译成“吉蔑”而来。“蔑”这个汉译也无尊敬之意。现在通用的“高棉”同样是从Khmer翻译而来,但已看不出褒贬了。我读东南亚史,常常想到青年时喜欢去的台湾原住民部落,台东南王一带的卑南,兰屿的达悟,屏东山区的布农或排湾。他们是部落,没有发展成帝国,或者连“国”的概念也没有。一个简单的族群,传统的生产方式,单纯的人际伦理,没有向外扩张的野心,没有太严重残酷的战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美丽的自然里看山看海,很容易满足。生活的温饱不难,不用花太多时间为生活烦恼,可以多出很多时间唱歌跳舞。一年里有许多敬神敬天的祭典,祭典中人人都唱歌跳舞,部落里眼睛亮亮的孩子都能唱好听的歌,围成圆圈在部落广场跳舞。妇人用简单的工具纺织,抽出苎麻纤维,用植物汁液的红、黄、绿,漂染成鲜艳的色彩,编结出美丽图纹的织品。男子在木板石板上雕刻,都比受专业美术训练的艺术家的作品更让人感动。“专业”是什么?“专业”使人迷失了吗?迷失在自我张扬的虚夸里,迷失在矫情的论述中。“专业”变成了种种借口,使艺术家回不到“人”的原点。卑南一个小小部落走出来多少优秀的歌手,他们大多没有受所谓“专业”的训练。除了那些知名的优秀歌手,如果到了南王,才发现,一个村口的老妇人,一个树下玩耍的孩子,一个乡公所的办事员,开口都有如此美丽的歌声。生活美好丰富,不会缺乏歌声吧?生活焦虑贫乏,歌声就逐渐消失。发声的器官用来咒骂,声嘶力竭,喉咙更趋于粗糙僵硬,不能唱歌了。我读东南亚史的时候,没有想到台湾─作为西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屿,与东南亚有任何关系。在夸张大中国的威权时代长大,很难反省一个单纯部落在帝国边缘受到的歧视与伤害吧。那时候没有“原住民”的称呼,班上来自部落的同学叫“山地人”或“蕃仔”。“南蛮”“北狄”“东夷”“西戎”,一向自居天下之中的华族,很难认真尊重认识自己周边认真生活的“蕃人”吧。“蕃”有如此美丽的歌声、舞蹈、绘画和雕刻,“蕃”是创造了多么优秀文化的族群啊!

  新版序2
  一位伟大的旅行者
  那一学期东南亚史的课,知道了元朝周达观在13世纪一部记录柬埔寨的重要著作─《真腊风土记》。“真腊”就是吴哥王朝所在地SiamReap的译名,现在去吴哥窟旅行,到达的城市就是“暹粒”。时代不同,音译也不同,“真腊”还留着SiamReap的古音。元代成宗铁穆耳可汗,在元贞元年(1295)派遣了周达观带领使节团出访今天的柬埔寨。周达观在成宗大德元年(1297)回到中国。路途上耗去大约一年,加起来,前后一共三年,对当时的真腊做了现场最真实的观察记录,从生活到饮食、建筑、风俗、服饰、婚嫁、宗教、政治、生产、气候、舟车……无一不细细描述,像一部最真实的纪录片。此书8500字,分成40则分类,为全面详尽展现13世纪的柬埔寨历史的百科全书。我读这本书时还不知道,周达观七百年前去过、看过的地方,此后我也将要一去再去、一看再看。真腊王朝强盛数百年,周达观写了《真腊风土记》之后,一百多年,到了1431年,王朝被新崛起的暹罗族灭亡。真腊南迁到金边建都,故都吴哥因此荒废,在历史中湮灭。宏伟建筑被丛林覆盖,高墙倾颓,瓦砾遍地,荒烟蔓草,逐渐被世人遗忘。数百年后,没有人知道曾经有过真腊辉煌的吴哥王朝,但是,历史上留着一本书─《真腊风土记》。这本书收录在《四库全书》中,被认为是翔实的地方志,但是只关心考试做官的民族,对广阔的世界已经没有实证的好奇了。这本被汉文化遗忘的书,却被正在崛起、在世界各个角落航海、发现新世界的欧洲人看到了。法国雷穆沙在1819年翻译了法文本《真腊风土记》。它令法国人大为吃惊,他们相信,周达观如此翔实记录的地方,不可能是虚构。他们相信,世界上一定有一个地方叫真腊(SiamReap)。1860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就依凭这本书,在丛林间发现沉埋了四百多年的吴哥王朝。1902年,去过敦煌的汉学家伯希和重新以现场实地考证,校注法文版《真腊风土记》。193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文版《真腊风土记》出版,日本已经开始觊觎东南亚,准备帝国的军事扩张。1967年,英文版《真腊风土记》问世。1971年,柬埔寨刚刚脱离法国殖民地不久,没有自己国家的历史文献,李添丁先生就将周达观的翔实历史从中文又翻译成柬埔寨文。“国可亡,史不可亡─”《四库全书》认为元史没有《真腊传》,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可以补元史之缺。现在看来,13世纪吴哥的历史文明,柬埔寨自己也没有留下文献,只有周达观做了最翔实的现场记录。高棉内战结束,世界各地游客涌入吴哥窟,2001年就有了新的英译本,2006年又有了新的德译本。全世界游客到吴哥,人人手中都有一本周达观的书。一位13世纪的探险家,一位伟大的旅行者,一位报道文学的开创者,他的书被自己的民族忽视,却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新版序3
  一座冥想静定的佛头石雕
  法国殖民柬埔寨90年,陆续搬走了吴哥窟精美的文物。1972年我去了巴黎,在居美东方美术馆看到动人的吴哥石雕:有巨大完整的石桥护栏神像雕刻,有斑蒂丝蕾玫瑰石精细的门楣装饰,最难得的是几件阇耶跋摩七世和皇后极安静的闭目沉思石雕。居美在离埃菲尔铁塔不远处,附近有电影图书馆,有现代美术馆,是我最常去的地方。每走到附近,那一尊闭目冥想的面容就仿佛在呼唤我。我一次一次绕进去,坐在它对面,试着闭目静坐,试着像它一样安详静定,没有非分之想。“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这样垂眉敛目,是它可以超离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官激动了吗?我静坐着,好像它在教我学习念诵《金刚经》。有一次静坐,不知道时间多久,张开眼睛,一个法国妇人坐在旁边地上,看我,点头微笑,好像从一个梦里醒来,她说:“我先生以前在柬埔寨。”她在这尊像前跟我说:“法国怎么能殖民有这样文明的地方?”20世纪70年代,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陆续独立。柬埔寨、越南,殖民的统治者一走,那些初独立的国家就都陷入残酷内战。美国支持龙诺将军,施亚奴国王逃亡北京求庇护,波布政权开始残酷屠杀,数百万人被以各种方式虐杀。如今金边还留着博物馆,留着人对待人最残酷的行为,比动物更粗暴,不忍卒睹。许多欧洲的知识分子工程师遭屠杀,他们正在对抗法国殖民者,帮助当地人民认识自己的文化。他们组织青年,带领他们修复古迹,把一块一块石砖拆卸下来,重新编号,准备复建吴哥盛时的国庙巴芳寺。“我的先生学中世纪艺术,60年代派去吴哥窟协助修复巴芳寺……”我不忍问下去了。在巴黎有太多同学来自越南、寮国、柬埔寨独立前后的战乱地区,他们谈到母亲因为歌唱被拔舌而死,或者画家父亲受酷刑—截断关节的故事,重复多次,甚至没有激动,仿佛叙述他人的生老病死。“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我心中还是剧痛。法国妇人眼中有泪,我不敢看,我看着改信大乘佛教的阇耶跋摩七世头像,仍然闭目冥想,眉宇间忧愁悲悯,嘴角微笑。它当然读过《金刚经》。“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每日唸诵,而我仍然不彻底懂得的句子,在这尊像的静定中,我似懂非懂。不可以有灭度之心吗?在最残酷的屠杀前也没有惊叫痛苦吗?这尊石雕陪伴我四年,忧伤迷失的时刻,我都到它面前。我不知道:我与它的缘分,或许已有前世因果,或许也还只是开始而已。读了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在巴黎看了很多吴哥的雕刻,我以为缘分也仅止于此。因为长期内战,种种屠杀骇人听闻,也从来没有想过有机会实际到吴哥去走一趟。我们对缘分的认识也还是浅薄。那尊雕像闭目冥想沉思,是不是因为不看肉眼所见,不执着肉眼所见,反而有天眼、慧眼的开阔,也才有法眼、佛眼的静定宽容?


吴哥之美:光影之下,信仰与艺术的史诗 吴哥,这个名字本身便自带一种神秘的光环,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承载着千年历史、宗教虔诚与辉煌艺术的符号。当“吴哥之美”这个书名浮现在眼前,我们并非仅仅预见到一幅幅精美的石雕壁画,或是高耸入云的寺庙剪影,而是被引领着踏入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去探寻一个伟大文明如何将信仰、权力、自然与艺术完美地融合,雕刻出震撼人心的篇章。 这本书,将带你潜入吴哥古迹群那层层叠叠的石块之下,去感受它无与伦比的宏伟。这不仅仅是建筑的奇迹,更是人类精神的载体。从神秘的空中宫殿到广阔的寺庙回廊,每一处石刻,每一尊浮雕,都诉说着一个王朝的兴衰,一位位国王的功绩,以及那个时代人民对神灵的敬畏与对来世的向往。 一、 雕刻在时光里的信仰:宗教精神的具象化 吴哥的灵魂,深深植根于印度教和佛教的深刻影响。这些宗教信仰不仅仅是人们的精神寄托,更是构建整个帝国意识形态的核心。书中将深入剖析,在吴哥王朝的建造者眼中,宏伟的寺庙建筑如何被视为宇宙的缩影,须弥山(Meru)的象征,诸神居所的映射。 印度教的宇宙观: 漫步于吴哥寺(Angkor Wat)那层层环绕的廊壁,你将看到印度教创世神话中最经典的场景被栩栩如生地雕刻出来。《搅拌乳海》(Churning of the Ocean of Milk)的宏大叙事,描绘了神魔齐心协力,以神蛇婆苏吉(Vasuki)为搅绳,以曼陀罗山(Mount Mandara)为搅棒,从宇宙之海中汲取不朽甘露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幅壁画,更是关于秩序与混沌、奉献与回报、以及宇宙生命力的生动写照。书中会详细解读画面中诸神与阿修罗的形象,他们各自的象征意义,以及整个故事对吴哥王朝政治和宗教秩序的隐喻。 佛教的慈悲与轮回: 随着吴哥王朝后期佛教的兴盛,寺庙的雕塑风格也悄然发生变化。在巴戎寺(Bayon)那迷宫般的露台上,那一尊尊神秘莫测的“高棉的微笑”佛像,沐浴在清晨或黄昏的光线中,仿佛穿越千年,依旧带着慈悲与智慧的凝视。书中将探讨这些佛像所代表的含义,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还是国王本人菩萨化的形象?不同学者的解读将在此碰撞,展现吴哥佛教艺术的丰富层次。同时,关于轮回、业力等佛教观念,如何体现在寺庙的布局和壁画的叙事中,也将是解读的重点。 从神灵到凡人: 吴哥的石雕艺术并非只拘泥于神灵的描绘,它同样将目光投向了凡人的生活。在吴哥的寺庙壁画中,你将看到不同阶层人们的日常活动:国王的出行、军队的征战、宫廷的庆典、甚至是普通民众的劳动和娱乐。这些生动的细节,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鲜活的社会图景,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感受信仰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凝固的文明,石头的史诗:建筑与艺术的对话 吴哥的建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独特高峰。它不仅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工程技术,更将艺术审美发挥到了极致。书中将以宏大的视角,引领读者逐一领略那些令人惊叹的建筑杰作,解析它们背后的艺术理念和建造智慧。 宏伟的寺庙建筑: 从举世闻名的吴哥寺,到神秘的塔普伦寺(Ta Prohm)与圣剑寺(Preah Khan),再到密林中的崩密列(Beng Mealea),每一座寺庙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印记。书中将不仅仅是罗列建筑的尺寸和结构,而是深入分析它们的空间布局、象征意义以及建造过程中的挑战。例如,吴哥寺那层层递进的院落和塔楼,是如何通过建筑语言来象征宇宙的层级?塔普伦寺那粗壮的树根缠绕着石柱的景象,又如何将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创造力融为一体,成为独特的“自然雕塑”? 精湛的石雕艺术: 吴哥的石雕艺术,堪称世界雕塑史上的瑰宝。无论是人物的姿态、服饰的纹理,还是动物的形象、植物的藤蔓,都雕刻得栩栩如生,充满生命力。书中将重点解读那些具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分析其艺术风格、技法以及所传达的情感。比如,吴哥寺回廊墙壁上那些翩翩起舞的阿普萨拉(Apsara)女神,她们舒展的肢体、飘逸的裙摆,以及脸上若隐若现的笑容,都展现了高棉艺术的柔美与灵动。而巴戎寺那400多尊巨大的佛首,那或庄严、或沉思、或微笑的面容,更是充满了神秘的宗教力量,引人无限遐想。 水利与工程的奇迹: 吴哥王朝的辉煌,离不开其卓越的水利工程。书中将触及那个时代强大的水利系统,解析他们如何通过运河、水库、蓄水池等设施,有效地管理水资源,支撑庞大的人口和农业生产,并为大型建筑群提供水源。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壮举,更是文明得以繁荣的基石。 三、 消失与重现:历史洪流中的吴哥 吴哥的命运,也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从辉煌的巅峰到被遗忘在密林中,再到被西方探险家重新发现,吴哥的经历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书中将带领读者回顾这段历史,探寻吴哥文明衰落的原因,以及它如何以另一种方式重回世界的视野。 王朝的兴衰: 吴哥王朝并非一成不变,它经历了多次朝代更迭,政治格局也在不断演变。书中将梳理吴哥王朝的主要君主,分析他们在位时期的重要政策和历史事件,例如阇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建立吴哥作为首都,以及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建造吴哥寺等。同时,也将探讨导致吴哥王朝衰落的可能因素,如气候变化、内部冲突、外敌入侵等,让读者对这个伟大文明的命运有更深刻的理解。 被遗忘的时光: 在一次次的战乱和自然侵蚀中,曾经繁华的吴哥城渐渐被丛林吞噬,成为一个鲜为人知的神秘之地。书中将描述这段“失落”的岁月,以及那些为数不多的,在黑暗中守护着吴哥文明的僧侣和当地居民。 重生的传奇: 19世纪,法国探险家亨利·穆奥(Henri Mouhot)的发现,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吴哥的沉寂,将这个被遗忘的奇迹重新带回了世界的目光。书中将讲述这段“发现史”,以及随后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们为解读和保护吴哥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四、 穿越时空的对话:吴哥的精神回响 “吴哥之美”绝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教科书,它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通过对吴哥艺术、建筑和历史的深入解读,我们得以触摸到那个古老文明的脉搏,感受他们对生命、宇宙和信仰的理解。 人类的永恒主题: 在吴哥的石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对权力、荣耀、爱情、死亡以及永恒的追求。这些情感和思绪,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与现代人的内心产生共鸣。 文明的传承与启示: 吴哥的兴盛与衰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它提醒着我们,即使是最伟大的文明,也并非永恒不变,环境保护、社会和谐、以及对自身文化的珍视,都是文明得以延续的关键。 对美的极致追求: 吴哥的艺术,是对美的极致追求的体现。从宏伟的建筑结构到细腻的雕刻细节,无不展现了高棉人民对和谐、对称、以及生动形象的独特理解。这种对美的追求,至今仍能启迪我们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 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将带领读者打开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在那里,古老的寺庙在静默中诉说着传奇,石刻的浮雕在光影中跃动着生命。吴哥之美,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的、永恒的美,它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去深深感受,去永远铭记。它不仅仅是柬埔寨的骄傲,更是全人类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让我深深着迷,仿佛自己也跟随作者的笔触,踏上了探索古老高棉文明的神秘旅程。书中的文字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将那些宏伟的建筑、精美的雕刻以及隐藏在其中的历史传说,一一展现在我的眼前。我被那些巨大的石像所震撼,它们饱经风霜,却依然透露出庄严与神圣。我沉浸在那些复杂的浮雕中,感受着古代艺术家们的巧思与匠心,每一笔、每一刀都充满了生命力。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对建筑的描述,更深入地探讨了高棉文化的精髓,那些关于信仰、关于宇宙、关于人生的哲学思考,都随着寺庙的砖瓦,穿越时空,抵达我的内心。我仿佛能听到古代僧侣的诵经声,看到昔日王公贵族的盛大仪式,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神明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本书让我对人类文明的深度与广度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就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了那个辉煌而又神秘的国度,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吴哥窟的书,虽然具体书名已经记不太清了,但那份震撼与感动至今仍在我心中回荡。走过那些宏伟的寺庙,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失落的王朝,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沧桑。阳光透过残破的石门洒下,斑驳的光影勾勒出古老雕刻的精美细节,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神祇,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我曾在那高耸的塔尖下仰望,想象着当年帝国的辉煌,也曾在那被藤蔓缠绕的角落里驻足,感受着自然与文明的交织。每一次的凝视,都像是与过去的一次对话,让我对人类的创造力与历史的无常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文明的兴衰,更看到了在时间的洪流中,那些不朽的艺术与精神是如何被传承下来的。它不仅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与历史、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我常常会想起书中描绘的那些日出日落时分的吴哥,金色的光芒染红了天空,也染红了古老的石块,那种壮丽而又宁静的景象,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被一股古老的力量所吸引,它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作者以诗意的语言,勾勒出吴哥的壮丽图景,那些矗立在丛林中的寺庙,在岁月的侵蚀下,反而更显沧桑与神秘。我被书中对细节的描绘深深打动,无论是精美的石刻,还是宏伟的殿堂,都仿佛触手可及。我能想象出在那些寂静的夜晚,月光洒在古老的石头上,泛着银色的光辉,而那些神祇的雕像,似乎也活了过来,在默默地注视着这片土地。书中的故事,让我对高棉民族的坚韧与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如何在广袤的丛林中,建造出如此辉煌的文明,又为何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沉寂,这些疑问,都随着阅读的深入,在我心中渐渐浮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建筑的书,更是一次对人类文明、对历史变迁的深刻反思,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文明的辉煌,也看到了时间的无情,而那些留下的印记,却永远不会被遗忘。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中充满了对那片土地的无限遐想。那些宏伟的寺庙,仿佛是从大地中生长出来的,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我被书中对光影的描绘所吸引,阳光在寺庙的缝隙中穿梭,投下斑驳的影子,让古老的建筑充满了生命力。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用文字描绘出那些令人惊叹的细节,让我仿佛亲身置身于其中,感受着历史的气息。书中不仅仅展现了建筑的美,更重要的是,它传达了一种文化精神,一种对神明的崇拜,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我常常会在书中寻找那些让我心动的瞬间,那些被藤蔓缠绕的石块,那些饱经风霜的雕像,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本书让我对人类的创造力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的神秘有了更深的敬畏,它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彻底沉浸其中的书。作者的文字如同魔术师的双手,将那些古老的石块、残破的城墙,以及那些关于神话与传说,都赋予了生命。我仿佛能听到石缝间传来的风声,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古老气息。书中对细节的描绘,尤其是那些精美的雕刻,栩栩如生,仿佛古代的工匠们还在眼前挥洒汗水。我被书中对历史的解读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对建筑的介绍,更是一种对文明的追溯,一种对人类精神的探索。我常常会跟随作者的脚步,在那些幽深的廊道中穿行,想象着昔日的辉煌与繁荣。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厚重,也感受到了人类智慧的伟大。它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历史、对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我常常会想起书中描绘的那些场景,它们就像一幅幅永不褪色的画卷,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评分

书很不错,送过来的时候包装也很好,书本完好无损,去吴哥之前要是先买了看了就好了!

评分

代表作:《蒋勋说&lt;红楼梦&gt;》《孤独

评分

一本装帧精良的,内容和图片都好喜欢,喜欢蒋勋老师的作品,这本有特别的意义,好好阅读。京东送书又快又好!点赞!

评分

吴哥,位于柬埔寨西北部,以建筑雄峻和浮雕精细闻名于世,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庙建筑群,是印度教与佛教信仰的艺术极致。这里曾是一座辉煌繁荣的王城,却饱受战争病疫的无情吞噬,在热带丛林里面湮没成一片废墟,而今,文明重现。20封蒋勋写给林怀民的信,娓娓诉说吴哥王朝诸寺遗址、雕刻、美学、仪式空间细腻美妙的景致,触动你我本质的生命底层,那样深刻,又如此宁静。

评分

20封蒋勋写给林怀民的信,娓娓诉说吴哥王朝诸寺遗址、雕刻、美学、仪式空间细腻美妙的景致,触动你我本质的生命底层,那样深刻,又如此宁静。

评分

京东最近的包装袋很贴心,手撕就可以了。个人信息也是轻轻一撕就可以。这本书为以后有机会去吴哥窟走走做准备

评分

一级棒!一级棒!一级棒!终于收到啦!图书印刷质量特别好正品!!!而且,优惠特别大!书本质量一点毛病都没有!!!非常喜欢非常喜欢非常喜欢!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品读!!!慢慢去欣赏美,然后去发现美。最后我们来实践美!!!

评分

一直非常喜欢蒋勋,太喜欢啦。本次活动期间终于剁手买了许多蒋勋的书,书柜已经满到要放不下了,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再生的手。不管了,慢慢看吧,谁让我是书控,嘿嘿!

评分

这里曾是一座辉煌繁荣的王城,却饱受战争病疫的无情吞噬,在热带丛林里面湮没成一片废墟,而今,文明重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