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學是當代社會科學及管理科學的一個重要學科,它以公共事務管理或國傢治理為研究對象,其前身則是形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公共行政學。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國外公共管理的實踐發生瞭深刻的變化,齣現瞭聲勢浩大的公共部門改革或政府治理變革浪潮。這場改革既改變瞭公共部門管理的實踐模式,也改變瞭公共部門管理的理論形態以及知識體係;而近一二十年又齣現瞭以公共治理與公共服務為核心的公共管理研究的新知識形態。如果說傳統公共行政學把官僚製的行為與結構作為研究焦點的話,公共管理學則把關注點放在公共治理與滿足公眾的服務需求上,尋求有效的公共管理方式來提供廣泛而優質的公共服務。因此,可以說公共管理學是一門研究國傢或政府組織如何與其他社會組織協作而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務的學科。基於當代公共管理或政府治理與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發展及現實需求,這樣從國傢治理與公共服務的角度來界定公共管理學是有充分理由的。有如馬剋?霍哲所說:“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市民對改進政府績效的關注推動著公共組織機構逐漸將注意力轉移到提供更好的服務上來。於是,當代公共行政改革的一項根本任務便是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績效。” 20世紀80年代初、中期,伴隨著政治學等學科的“補課”,我國恢復瞭中斷幾十年的行政學(公共管理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中山大學的夏書章教授在1982年1月29日的《人民日報》上發錶瞭題為《把行政學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時候瞭》一文,該文被學界認為是中國行政學恢復的象徵性標誌之一,“這是一篇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文章,它對中國公共行政學的恢復和重建起到瞭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開啓瞭我國公共行政學發展的新篇章”。經過瞭30餘年的發展,公共管理學科在我國逐步成長為一個獨立的研究與教學領域,成為我國社會科學及管理科學大傢庭中的重要一員,並成為我國大學教育的熱門專業以及黨政乾部培訓的新支柱。近十來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行政體製改革的深化,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的設置和我國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啓動,高校公共管理本科專業的大量開設,公共管理學科業已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科學及管理科學中的一個充滿生機活力和具有遠大前景的學科,是當代我國社會科學及管理科學發展最快的學科領域之一。有學者指齣:行政學在新世紀將成為中國一門發展勢頭最為強勁的學科。 任何一個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都會産生一批被稱為“經典”的文獻。“經典”是指對學科的産生與發展有影響或對學科知識積纍有貢獻的論著,其基本特點是思想的洞察力、開創性或觀點的創新性與持久的價值或影響力,它們為學科的發展奠定基礎、指明方嚮和纍積知識,並提供基本的概念、理論和方法。在百餘年的發展曆程中,國外公共行政學(公共管理學)産生瞭一大批這樣的有代錶性和影響力的論著。在不同時期,總會有學者齣於教學與研究或積纍資料等方麵的需要,編輯有代錶性和影響力的文獻並加以重印,為這一領域的學者和學生提供一個本學科的基礎讀本,便於人們的學習與研究,瞭解公共行政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以及該學科的曆史發展。最早的“經典”匯編可能要算古利剋(Luther Gulic)和厄威剋(Lyndal Urwic)於1937年編輯齣版的《行政科學論文集》,該書收入瞭形成時期的行政學的代錶性論文,可以說集公共行政學傳統之大成。在當代,我們可以見到不同版本的公共行政學經典匯編(精華讀物或文選等)。如我國讀者熟悉的美國學者沙夫裏茲(Jay M. Shafritz)和海德(Albert C. Hyde)編輯齣版的《公共行政學經典》(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英文原版影印本(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04),美國學者理查德?J.斯蒂爾曼二世編著的《公共行政學:概念與案例》(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04)基本上也屬於經典匯編這一類。國內學者彭和平、竹立傢較早編譯過一本《國外公共行政理論精選》(中共中央黨校齣版社,1997);竺乾威和馬國泉也為MPA研究生選編瞭一本西方行政學的經典讀物——《公共行政學經典文選》(英文版,復旦大學齣版社,2003)。 在我國公共管理學科30餘年的發展曆程中,來自政治學與行政學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學者們與不同實務部門的實踐者們,就公共事務管理或國傢治理這個跨學科的交叉學科領域進行瞭不懈的探索,積纍瞭大量文獻,促進瞭公共管理的知識增長。現在已經到瞭對中國當代公共管理思想發展進行迴顧與展望的時候瞭,有必要迴顧當代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的發展曆程,梳理不同階段的文獻,選取其中的精華加以匯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曹峰博士等人所做的正是這項工作,他們從海量文獻中精心挑選,將他們認為在中國當代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有影響力的百餘篇文獻匯編成冊,以《中國當代公共管理思想經典(1978~2012)》為書名,由齣版社正式齣版,為我國公共管理學界做瞭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公共行政學或公共管理學經典文獻的遴選並非易事。睏難主要來自“經典”遴選的標準如何確定以及該學科如何“劃界”——如何確定其研究範圍與邊界及主題領域。沙夫裏茲(Jay M. Shafritz)和海德(Albert C. Hyde)對《公共行政學經典》的選編依據有如下三個標準:一是入選論著必須與公共行政學的基本主題相關;二是入選論著必須有意義或影響力,即它們必須對公共行政學學科的發展做齣重要貢獻;三是入選論著必須具有可讀性。根據上述標準,沙夫裏茲和海德從西方公共行政學百餘年(1887~1996年)發展史中選齣有影響力的54篇論著,編入《公共行政學經典》一書之中。 《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經典(1978~2012)》的“經典”遴選的依據是研究領域、學術影響力以及期刊重要性、引用次數等,依照這些標準來挑選思想“經典”文獻並加以編輯。編者先按三個發展階段及年代順序來編輯這些文獻,分彆是:第一部分:萌芽期(1978~1992),收入21篇作品;第二部分:成長期(1993~2002),收入29篇作品;第三部分:發展期(2003~2012),收入51篇作品。有如沙夫裏茲和海德所言,這種編輯方法有助於給讀者一種關於公共行政學學科思想連續性的感覺,並錶明不同的作者和主題在文獻上是如何相互聯係和互為基礎的。 編者還按主題將這些經典劃歸五個部分:第一部分:公共管理與公共管理學;第二部分:公共行政的環境(包括民主與法製、行政與組織、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第三部分:公共管理與領導者(包括領導科學與領導力、公共價值與倫理、腐敗與問責);第四部分:公共管理資源(包括財政資源、人力資源、技術資源);第五部分:政策、參與、執行與績效(包括公共政策與決策、公眾參與、政策執行、績效評估)。 綜觀當代中國公共管理學科恢復與發展的30多年曆史,學界的理論研究及學術成果可以歸結為如下三條基本綫索或方麵:一是學習藉鑒國外尤其是西方的公共行政學理論,並跟蹤國外公共管理發展的前沿,積纍學術資源,初步奠定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的框架;二是伴隨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曆史腳步,不斷深入地研究中國公共管理的實踐及問題,探索國傢治理與政府體製改革以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具體管理實踐,總結治理與改革的經驗教訓,形成中國公共管理的主題領域與理論思考;三是在前兩項工作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建構與理論創新,著手建立中國本土化的公共管理理論體係。《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經典(1978~2012)》所收入的文獻也大緻體現齣這三個方麵的內容。 長期以來,我國公共管理學界研究與教學偏重於國外尤其是西方的文獻,而對中國本土文獻的關注不夠。《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經典(1978~2012)》的齣版對改變這種狀況將起到積極的作用。該書收入瞭不同時期我國作者的較有影響的作品,涉及瞭公共管理學的基本主題,涵蓋瞭其主要的知識領域,並展示齣學科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本書的齣版對於推進我國公共管理的研究與教學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有助於梳理當代中國公共管理思想發展脈絡,積纍中國公共管理的學術資源,推動知識增長及其本土化發展;本書也為該領域的研究者、教師和學生以及實踐者閱讀中國本土文獻提供瞭方便,有助於他們瞭解當代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發展及其思想成就,形成公共管理學的中國視角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