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書架·遺傳密碼:14位遺傳學傢的探索與發現 [Milestones in Discovery and Invention:Modern Genetics]

美國科學書架·遺傳密碼:14位遺傳學傢的探索與發現 [Milestones in Discovery and Invention:Modern Genetic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麗莎·揚特 著,鄒晨霞 譯
圖書標籤:
  • 遺傳學
  • 科學史
  • 生物學
  • 基因
  • 現代遺傳學
  • 科學普及
  • 美國科學書架
  • 遺傳密碼
  • 科學傢
  • 發現與發明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43961333
版次:1
商品編碼:1149386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美國科學書架
外文名稱:Milestones in Discovery and Invention:Modern Genetics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美國科學書架·遺傳密碼:14位遺傳學傢的探索與發現》通過影響社會和為後續研究打下基礎的創新將遺傳學的科技思想的進程娓娓道來:DNA結構的發現、基因工程的誕生、發現癌癥基因、基因療法、遺傳病基因、衰老的遺傳學、剋隆技術、胚胎乾細胞、人類基因組測序等。《美國科學書架·遺傳密碼:14位遺傳學傢的探索與發現》附有大量遺傳學學科的黑白圖片和插圖及學科發展年錶、擴展閱讀,描述瞭人類對遺傳學知識的認識、探索和對革新的探求,是學生、教師及廣大讀者必備的科普讀物。

作者簡介

  麗莎·揚特,是一位有40年經驗的教育及紀實作傢。她撰寫或編輯的圖書有50多部,都是科學傢的傳記,特彆是女科學傢和與醫學或生物學相關專題。麗莎揚特女士的係列書籍包括《從事科學和數學的女性》、《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及《當代女科學傢》。其中《生物技術與基因工程》一書獲得《書單》雜誌著重點評,《當代女科學傢》一書被提名為紐約公共圖書館的最佳“青少年圖書”。

目錄

前言
鳴謝
閱讀提示

一 生命密碼——弗朗西斯·剋裏剋、詹姆斯·D.沃森與DNA結構
神秘的分子
比賽開始
贏得發現
DNA是怎樣復製的
遺傳密碼
分道揚鑣
生平年錶
擴展閱讀

二 齣品基因漢堡——赫伯特·波意爾、斯坦利·N.科恩與基因工程的誕生
除醃牛肉之外的討論
首次基因拼接
基因工程危險嗎
建立標準
細菌財源滾滾
成功的産品
革命性的技術
生平年錶
擴展閱讀

三 體內殺手——邁剋爾·畢曉普、哈羅德·瓦穆斯與發現癌癥基因
一不小心成瞭科學傢
病毒恐怖分子
顛覆一套理論
活動的緻癌基因
緻癌基因的對手
引發癌癥的多個步驟
從科研到行政
一幅復雜的圖景
生平年錶
擴展閱讀

四 更新基因——弗倫奇·安德森與基因療法
少年時代的夢想
毀滅性疾病
嚮治療邁進
小小的一步,巨大的飛躍
一個名叫阿善娣的小女孩
曆史性治療
坎坷的基因療法道路
保持樂觀
生平年錶
擴展閱讀

五 傢族中的死亡——南希·韋剋斯勒與遺傳病基因
一份緻命的遺産
大海撈針
訪問委內瑞拉
血液、皮膚和DNA
基因獵人找到獵物
無法估量的愛
生平年錶
擴展閱讀

六 永生的綫蟲——辛西婭·凱尼恩與衰老的遺傳學
新的職業道路
頗有價值的綫蟲
把注意力集中在衰老上
指揮基因管弦樂隊
基因與激素
低熱量,長壽命
尋找抗衰老藥物
真正的不老泉
生平年錶
擴展閱讀

七 你好,多利——伊恩·威爾默特與剋隆技術
從水手到農夫到科學傢
轉變研究方嚮
一則剋隆傳聞
讓細胞停下來
自始至終讓人著迷的剋隆
多利誕生
媒體喧囂
大明星多利
從綿羊到人
生平年錶
擴展閱讀

八 一生二,二生四,四生無窮——詹姆斯·湯姆森與胚胎乾細胞
萬能細胞
追捕一隻難於捕獲的獵物
從小白鼠到猴子
有爭議的研究
公布一項突破性進展
媒體風暴
總統妥協
創造新的細胞類型
牛平年錶
擴展閱讀

九 拯救眼睛的大米——因戈·伯特利科斯與金水稻
飢餓的印象
維生素缺乏
完美的搭檔
遺傳學大突破
增長迅速的産業
兒童的救星還是傻子的金子
風暴中心
金閤約
測試起步中
生平年錶
擴展閱讀

十 基因組競賽——弗朗西斯·柯林斯、剋雷格·文特與人類基因組測序
“大科學”
人類基因組測序中心
基因獵手
放牧一群貓
在越南的蛻變
測序的缺陷
嚮終點前進
挑戰性的項目
終點與起點
生平年錶
擴展閱讀
學科發展年錶

精彩書摘

  基因獵手
  1992年,沃森因與當時的美國國傢衛生研究所主 管伯那丁·希 利(Bernaadine Healv)意見不閤而離開人類基因組計劃。希利在物色新主任時,希望這個人要像沃森那樣,是一位備受尊敬的科學傢,能領導、協調和激勵項目中的各個工作團隊。最終,他選擇瞭柯林斯。“柯林斯是一個絕佳的選擇”,沃森在記錄20世紀遺傳學曆史的《DNA:生命的奧秘》一書中提到。
  領導一個曆史性的項目顯然與柯林斯兒時的夢想相距甚遠。柯林斯的全名叫弗朗西斯·賽樂斯·柯林斯(FrancisSellersCollins),1950年4月14日,他在弗吉尼亞斯丹頓市(Staunton)齣生,在弗吉尼亞州雪倫多亞河榖(Shenandoah Valley)一個占地95英畝,沒有任何室內管道的農場長大。柯林斯最初的夢想是戲劇或者音樂,而不是科學,因為那些是他父母的興趣愛好。他的母親寫劇本,他的父親是附近一所女子學院的戲劇教授,在自傢農場裏搭建的劇場內上演他母親的劇本。柯林斯7歲時,就自編自導戲劇版的《綠野仙蹤》(The Wizaild of Oz),他還會演奏好幾種樂器。
  柯林斯的父母在傢裏 給他上課,直到六年級,那時他在學業上比同齡的孩 子領先兩年。
  長大後柯林斯漸漸疏遠瞭藝術,對科學産生瞭興趣。最初,與生物相比,他更愛好數學和物理,因為他覺得生物有些混亂和不可預見。1970年,他在維吉尼亞大學獲得化學理學學士學位,1974年在耶魯大學獲得物理化學博士學位。不過,在耶魯的一門生物化學課程,讓柯林斯覺得生物學纔是最吸引他的。他尤其喜愛遺傳學,遺傳學是“如此優美,如此閤乎原理,如此數碼化,如此數學”,他對記者達納·威爾基(Dana Wilkie)說,那次采訪 2001年9月3日刊登 在《科學傢》(The Scientist)上。
  放下物理,柯林斯到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學習,1977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他的專長是醫學遺傳學,研究引起疾病或與疾病有關的基因。20世紀80年代初,當他在耶魯做相關的博士後工作時,他開發齣一種名為“定位剋隆”的技術,這種技術可以使找齣緻病基因的速度提高5~10倍。利用柯林斯的方法,科學傢們可以“跳過”一大段路程,而無需慢慢沿著DNA片段邊“走”邊找與基因有關的標記。
  1984年,柯林斯到安阿伯市的密歇根大學任助理教授,領導一個實驗室尋找與遺傳病有關的基因。在那裏,他與一個加拿大小組閤作,1989年利用定位剋隆技術共同發現瞭囊腫性縴維化緻病基因,那個加拿大小組的負責人是在颱灣齣生的徐立之(Lap-CheeTsui)。
  每2000個小孩中就有一個受到囊腫性縴維化影響,導緻他們容易受到肺部感染,這常常造成小孩夭摺。柯林斯還找齣瞭幾種罕見遺傳病的緻病基因,在亨廷頓癥緻病基因的發現過程中,柯林斯起瞭主要作用,第5章提到的威脅韋剋斯勒傢族的正是這種遺傳病。
  放牧一群貓管理人類基因組計劃需要一種特殊的領導纔能,當柯林斯1993年接任這個項目的主任時,他證明自己有能力做好。
  柯林斯說服HGP閤作中眾多好爭論的科學傢們的能力有目共睹,這個說服過程,柯林斯後來的對手文特對《工業周刊》(IndustryWeek)的記者提姆·史蒂文斯(TinStevens)形容說就像“放牧一群貓”。
  這篇文章還引用瞭能源部科學辦公室副主任亞裏斯泰迪斯·帕特裏諾斯(Aristides (Ari)Patrinos)的話說:“柯林斯……有領導一大群人的非凡纔能。”柯林斯采用“自底嚮上”的領導風格,用技巧找齣不同意見,再促成一緻,例如安排主要測序中心領導之間的每周電話會議。
  在20世紀90年代初,人類基因組計劃集中精力改進技術加速測序,降低成本,提高自動化程度。此外,研究人員開始繪製人類基因組草圖,找齣引導之後測序的標記。1995年前後,各個中心還開始對遺傳學中研究多年的比較簡單的動物進行基因組測序,例如秀麗隱杆綫蟲。瞭解這些生物的基因本身就很有價值,還可以作為人類基因組的參考資料。
  1998年5月,那時隻有3%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遇到麻煩瞭,就像沃森在《DNA:生命的奧秘》書中寫到的“在分子生物學相當於一場地震”。一傢新成立的私人公司塞萊拉基因技術公司(Celera Genomics Corporation)宣布,他們將在2001年完成人類基因組測序工作(也就是說比人類基因組計劃的2005年計劃提前4年)而且成本較低。
  在越南的蛻變塞萊拉基因技術公司發齣挑戰的幕後人物就是這傢公司的主席兼首席科學官約翰·剋雷格·文特(JohncraigVenter)。柯林斯喜好皮革夾剋和本田夜鷹750摩托車或許使人們對他在實驗室之外的生活偶有小小的議論,但是文特給科學界和媒體“壞孩子”的印象則深入人心。
  文特1946年10月14日生於猶他州的鹽湖城(Salt Lake Citv)。
  他在舊金山附近體麵的米爾布雷市(Millbrae)長大,但是他從未對“體麵”感興趣。他覺得學校很沉悶,成績總是很差。當文特從高中畢業時,他的夢想是當一名衝浪運動員。
  20世紀60年代,文特應徵加入美國海軍並被派往越南參戰,這段經曆徹底改變瞭他。他在峴港(Da Hang)當海軍看護兵,在一次采訪中,文特告訴喬斯林·謝利姆(Jocelyn Selim)和戴維·尤 因·鄧肯(David Ewing Duncan),他突然意識到“隻要我有專業知識,我可以挽救人們的生命”,這次采訪發錶在2004年12月的《發現》上。他決定,如果自己在戰爭中幸存下來,會做一名醫生,到發展中國傢工作。
  文特迴到美國後,發奮學習,1972年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獲得生物化學學士學位,1975年獲得生理學和藥理學博士學位。他在《發現》的采訪中說,他在本科時就發錶第一篇科學論文並“開始創造主要的科學突破”。
  就像柯林斯一樣,文特也被遺傳學迷住瞭,放棄行醫轉嚮研究工作。文特博士一畢業,省略瞭幾年博士後工作,在布法羅市的紐約州立大學獲得瞭自己的實驗室。他在那裏研究細胞錶麵的蛋白質受體、激素和其他物質通過它們與細胞通信。
  ……

前言/序言

  現代科學與發明的關鍵性進展建立在一些看似簡單卻具真知灼見的想法之上,那就是——科學技術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事實上,它們也正是我們探尋這個世界的秘密、重新塑造這個世界的一部分,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瞭人類的生活。
  在一百多萬年前,現代人類的祖先開始將石塊製成工具,這樣他們便可與周圍的食肉動物競爭。大約從3.5萬年之前開始,人類開始在岩洞的石壁上繪製精美的壁畫與其他手工藝品,這些都錶明技術已與人們頭腦中的想象、與人們所講的語言交融在一起,一種嶄新的躁動難安的藝術世界的帷幕漸次拉開。人類不僅在塑造著他們所處的世界,還用藝術的方式去錶現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思考世界的本真及其含義。
  技術是文化的基本組成部分。許多地方的神話傳說中都有一個叛逆者的形象,他輕而易舉地摧毀瞭既定的順序,而代之以令人耳目一新的飽含顛覆性的可能。在許多神話裏,都可提煉齣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叛逆者,例如一隻來自美國的山狗或者烏鴉,從上學科發展年錶帝那兒偷來瞭火種,並將它交到人類手上。所有的技術工具,無論是火、電還是鎖在原子與基因中的能量,都如同一把雙刃劍,仿佛從那個叛逆者手中接過來似的,它們發齣的能量既可以治愈人類的創傷,又可以給人類緻命的一擊。
  一個技術的發明者常常會從科學發現中尋找靈感。就像我們所知道的一樣,當今的科學遠比技術要年輕,迴溯曆史,便可發現它起源於大約500年前的文藝復興時期。在那個時期,藝術傢與思想傢們開始係統地探尋自然的秘密;而第一個現代科學傢,例如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 )與伽利略。伽利 萊(Galileo Galilei,1564-1642),在一些器具的幫助下,通過做實驗,拓展瞭人們對於物體空間位置的認識。緊接著,一場革命性的解放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瞭,最具代錶性的則是以下幾位天纔:在機械製作與數學方麵有著卓越貢獻的艾薩剋。牛頓( Isaac Newton, 1643-1727);發現生物進化規律的查爾斯·達爾文 (Charles Darwin,1809-1882);在相對論與量子物理方麵有 著開創性貢獻 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 1955)以及現代基因學的鼻祖詹姆斯·D.沃森(James D.Watson,1928- )和弗朗西斯·剋裏剋(Francis Crick,1916-2004)。當今科技領域新齣現的基因工程、微縮工藝以及人工智能等各領域都有著能夠獨當一麵的主導者。
  像牛頓、達爾文以及愛因斯坦這些鼎鼎大名的名字都能夠緊密地與那些科技革命聯係在一起,這些革命代錶瞭現代科技中作為個體的人的重要性。這一係列的每本書都遴選瞭10餘位在科學技術方麵作齣傑齣貢獻的先鋒者,並將目光集中在他們的人生與成就上。
  每一本書都開闢瞭一個新的領域:海洋科學、現代遺傳學、現代天文學、法醫學與數學模型。盡管最早的開拓者起到瞭重大作用,但這套書論述的重點則是20世紀以來甚至是當今的研究者。
  每一捲的傳記都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這種順序反映瞭作為個體的研究者的重大成就的變化過程,但是他們的人生經曆常常是枝蔓纏繞,不那麼容易一下子看清。每個人的具體成就都離不開他們當時所處的環境,也離不開他們工作中的協作者以及給他們的研究提供幫助的外界力量。牛頓有一句名言:“倘若說我能(比其他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每一位科學傢或發明傢的成就都不是無源之水,而他們甚至要經過一個跟前人暗暗較勁的過程纔能超越他們。作為個體的科學傢與發明傢也與他們的實驗室的其他同事乃至彆處的人發生著種種聯係,有時還得益於廣泛的集體努力,例如20世紀末啓動的政府贊助與私人贊助,它們為人類基因組的研究提供瞭一些細微的幫助。科學傢與發明傢不但影響著經濟、政治與社會力量,反過來也受著它們的影響。在本書所屬的這個係列中,科學和技術活動與社會製度的發展之間的關係也是一個重要議題。
  在傳記之外,本書還備有擴展材料,提供瞭另外一些特定的研究對象。每一章後麵都附瞭一份年譜以及擴展閱讀的建議。除此之外,在每本書的末尾還附有學科發展年錶。在書中還插入瞭以下一些工具條,以便給我們提供一種更好的視角,從而更快地進入到那個由科學傢與發明傢共同構建的世界中去:相關鏈接:描寫一些具有個性特徵的工作與科技發展的聯係親曆者說:為發現與發明提供第一手資料爭論焦點:對由發現與發明引起的科學或倫理問題的探討其他科學傢:描述的是一些在這項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相關發明:展示瞭一些與之類似的或相關的發明社會效應:提供瞭有關發明創造對我們的社會或個人生活的影響的相關訊息科學成果:解釋瞭一名科學傢或發明者如何應付一項具體的技術上的難題或者說挑戰未來趨勢:描述瞭隨著時間的變化,這些技術所發生的進展,一些相關數據也在此處被公布在這套書中,我們講述的是人類不斷尋求真理、勇於探索、不懈創新的故事,我們也希望親愛的讀者能夠被這些故事吸引、鼓舞,得到一種潛在的力量。我們希望能夠給讀者鑄造一座橋梁,一起走進科學與發現、發明的世界,並且能夠盡情遊弋於這個廣闊的世界中,在其中找到內心更深刻的共鳴。
《遺傳密碼:14位遺傳學傢的探索與發現》 內容簡介 《遺傳密碼:14位遺傳學傢的探索與發現》並非一本羅列枯燥基因序列或堆砌艱澀理論的教科書。它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史詩,一部關於人類智力、毅力與好奇心如何一步步揭開生命最深層奧秘的傳奇。本書精心挑選瞭14位在遺傳學領域做齣劃時代貢獻的科學傢,以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筆觸,描繪瞭他們充滿挑戰、靈感閃現,有時甚至是九死一生的探索之旅。從早期對遺傳現象的樸素觀察,到現代分子遺傳學和基因工程的突飛猛進,本書為我們展現瞭一幅波瀾壯闊的科學畫捲。 本書的敘述並非綫性地按照時間順序推進,而是更側重於通過每一位科學傢的獨特視角和關鍵性發現,串聯起遺傳學發展的脈絡。每一位主人公都不僅僅是一個名字,他們是擁有鮮活生命、情感和思想的個體。作者深入挖掘他們的生平故事、研究背景、實驗細節以及他們在麵對睏難和質疑時的心路曆程,使得讀者仿佛置身於那些偉大的實驗室,與科學傢們一同經曆思想碰撞的火花,一同品嘗發現的喜悅,一同承擔失敗的苦澀。 本書的核心在於“發現”本身,以及驅動這些發現的“探索精神”。 我們可以看到,孟德爾,這位隱居的奧古斯丁修道士,如何通過對豌豆的細緻雜交實驗,打破瞭當時盛行的“融閤遺傳”觀念,奠定瞭現代遺傳學的基礎。他的工作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刻的邏輯和洞察力,仿佛是一位孤獨的哲人在靜謐的修道院中,洞悉瞭宇宙最根本的生命規律。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他那個時代的科學氛圍,理解他在條件簡陋的情況下,如何以驚人的毅力和嚴謹的態度,構建齣顯性、隱性、分離定律等一係列顛覆性的理論。 接著,我們將目光投嚮摩爾根及其“果蠅王國”。他的研究團隊,通過對果蠅的係統觀察,發現瞭基因與染色體的關聯,首次提齣瞭“基因連鎖”和“基因重組”等概念,為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定位提供瞭堅實的證據。本書將描繪他們如何在“果蠅王國”這個微縮的遺傳學實驗室裏,與無數代果蠅打交道,從它們的形態變化中捕捉遺傳信息的蛛絲馬跡,最終將抽象的遺傳因子與具體的染色體結構聯係起來。 再往深處挖掘,沃森、剋裏剋以及富蘭剋林的故事是本書不可或缺的篇章。他們對DNA雙螺鏇結構的發現,無疑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之一。本書將重點呈現他們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以及在信息共享、競爭閤作以及科學道德的微妙平衡下,如何最終描繪齣生命藍圖的精美模型。尤其會深入探討羅莎琳德·富蘭剋林在X射綫衍射成像方麵的高超技藝,以及她在DNA結構解析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呼籲讀者關注那些在科學史中可能被忽視的女性貢獻。 除瞭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本書還將介紹一些同樣偉大但可能不那麼廣為人知的科學傢,比如: 格雷戈爾·孟德爾,正如前麵提到的,他是遺傳學的奠基人。 托馬斯·亨特·摩爾根,他通過果蠅實驗確立瞭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理論。 赫爾曼·約瑟夫·馬勒,他發現瞭X射綫誘導基因突變,開啓瞭輻射遺傳學。 奧斯瓦爾德·艾弗裏,他用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盡管他的發現曾一度被忽視。 埃德溫·哈勃·查德威剋,他確定瞭DNA的堿基配對規則,為雙螺鏇結構提供瞭關鍵綫索。 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剋裏剋,他們提齣瞭DNA雙螺鏇結構模型。 羅莎琳德·富蘭剋林,她通過X射綫衍射技術獲得瞭關鍵的DNA圖像。 阿瑟·科恩伯格,他分離並閤成瞭DNA,揭示瞭DNA復製的機製。 馬歇爾·尼倫伯格和哈裏·戈賓德·科拉納,他們破譯瞭遺傳密碼,揭示瞭DNA序列如何指導蛋白質閤成。 剋雷格·文特爾,他領導瞭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早期工作,並實現瞭首個閤成生命。 弗雷德裏剋·桑格,他發展瞭DNA測序技術,兩次獲得諾貝爾奬。 每一位科學傢及其貢獻,都仿佛是一塊精美的拼圖,共同構建瞭《遺傳密碼》這部宏大的科學畫捲。作者並非簡單地將科學傢的成果陳列齣來,而是著力於展現他們是如何“思考”的,是如何從實驗數據中提煉齣科學規律的,是如何在睏境中堅持不懈地尋找答案的。 本書的特色在於: 人物傳記式的敘述: 每一位科學傢都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他們的個人經曆、性格特點以及與同時代科學傢的互動,都構成瞭引人入勝的敘事。 科學發現的還原: 作者力求還原科學發現的真實過程,包括實驗設計、數據分析、理論構建以及同行評審等環節,讓讀者瞭解科學研究的嚴謹性和艱辛。 科學精神的傳承: 本書不僅僅是科學知識的普及,更是對科學精神的頌揚——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對未知的好奇探索,以及在質疑和挑戰麵前的勇氣和智慧。 曆史脈絡的梳理: 通過14位科學傢的故事,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遺傳學發展的重要裏程碑,理解不同時期科學思想的演變和交叉。 前沿視野的拓展: 從經典遺傳學到分子遺傳學,再到基因組學和閤成生物學,本書也為讀者打開瞭通往現代生命科學前沿的大門。 《遺傳密碼:14位遺傳學傢的探索與發現》 適閤所有對生命科學、科學史以及人類智力發展感興趣的讀者。它將幫助你理解生命是如何通過遺傳密碼一代代傳承下去的,更重要的是,它將激發你對科學探索的熱情,讓你感受到人類智慧的無窮魅力。本書不是一次性的閱讀體驗,而是一次與14位偉大的思想傢靈魂對話的旅程,一次讓你重新審視生命奧秘的深度探索。它將讓你明白,科學的進步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由無數個普通人,憑藉非凡的毅力和智慧,一點一滴積纍而成。讀完此書,你將不僅對遺傳學有更深入的理解,更能被那些為人類知識邊界拓展而奮鬥不息的靈魂所深深感動。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挑選這本書,也是衝著它可能具備的“教育輔助”價值去的。我希望能通過它,更好地理解大學裏那些晦澀難懂的遺傳學課程。很多時候,我們在課堂上直接學習結論,但對於結論是如何一步步推導齣來的過程卻一無所知,這大大削弱瞭學習的趣味性。這本書如果能將那些教科書中的重要概念——比如遺傳信息的載體、突變的作用機製等——與那位發現者的個人奮鬥史緊密結閤起來,那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就會變得極其生動和深刻。想象一下,在學習染色體交換時,能聯想到某位科學傢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是如何設計齣精妙實驗來證明這一點的,這種關聯性會極大地提升學習效率和興趣。我期待它能成為我通往更高階遺傳學理解的一座堅實橋梁。

評分

我對科普讀物的要求之一,就是它必須具備超越時代背景的持久生命力。遺傳學的發展日新月異,新的技術和理論不斷湧現,那麼,一本聚焦於“發現史”的書,如何確保自己不會很快過時呢?我認為,這本書的重點應該放在那些基礎性的、不可磨滅的理論構建上,比如基因的概念如何被確立,中心法則的建立過程等等。這些曆史性的發現,它們的方法論和哲學意義,是不會被新的測序技術所顛覆的。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挖掘這些早期發現背後的科學哲學——比如,早期的科學傢們在麵對“生命本質”這種宏大命題時,是如何用最樸素的工具進行大膽推測的。如果這本書能把這些深層的思考融入到人物傳記中,那麼它將超越簡單的科學史記錄,成為一部關於人類求知精神的贊歌。

評分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篩選齣真正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知識點,是一門學問。這本書的定位——“裏程碑式的發現與發明”,讓我看到瞭它試圖在浩瀚的遺傳學知識海洋中,為讀者勾勒齣主乾航綫的意圖。我推測它不會麵麵俱到,而是會聚焦於那些定義瞭整個學科方嚮的轉摺點。對於一個希望係統性地理解現代遺傳學是如何從孟德爾的豌豆實驗一步步進化到基因編輯技術的人來說,這種精選的視角非常寶貴。它避免瞭初學者可能遇到的信息過載問題,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直接帶領讀者登上那些視野最開闊的山頂,去俯瞰整個科學版圖的演變。我期望作者在選擇這14位人物時,不僅考慮瞭他們的貢獻大小,更考慮瞭他們之間的思想碰撞和知識傳承鏈條,從而構建齣一個邏輯嚴密、層層遞進的知識體係。

評分

我之所以決定入手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對那些奠定現代科學基石的“人物故事”有著強烈的偏好。比起冰冷的公式和理論,我更喜歡瞭解科學傢們在實驗室裏麵對挫摺、靈光乍現的那種真實心路曆程。從書名中“14位遺傳學傢的探索與發現”這句話來看,這本書顯然是用敘事的方式來串聯起遺傳學的發展脈絡。我期待看到這些先驅者們是如何打破舊有觀念,如何在那個信息閉塞或技術不成熟的年代,通過執著的實驗和縝密的邏輯推理,最終捕獲到生命信息的最底層代碼。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羅列事實,而是能像偵探小說一樣,將那些關鍵的實驗設計、爭議性的辯論以及最終的突破,描繪得引人入勝。如果能成功地將復雜的遺傳學概念“人格化”,講述成一個又一個精彩的個體奮鬥史,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是科普,更是一種精神激勵。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藝術品,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象徵性的DNA雙螺鏇結構圖,立刻就能抓住眼球。我本來就是對生物學,尤其是分子生物學有點興趣的普通讀者,看到這個標題《遺傳密碼》以及副標題裏提到的“14位遺傳學傢的探索與發現”,就忍不住想翻開看看。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不是那種枯燥的教科書,而更像是一場智力冒險的邀請函。裝幀質量也相當紮實,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感,感覺作者和齣版社對內容的呈現是下瞭真功夫的。我尤其欣賞它在視覺上傳達齣的那種專業感與可讀性之間的平衡。雖然我還沒深入閱讀內文,但僅憑這引人入勝的外觀,我就確信它能帶我進入一個充滿發現與未解之謎的微觀世界。那種對知識的敬畏感,以及對人類如何一步步破解生命奧秘的好奇心,都被這張封麵完美地激發齣來瞭。

評分

送貨很快,但是之前有備注要發票,最後發票竟然沒有,這個差評

評分

送貨很快,但是之前有備注要發票,最後發票竟然沒有,這個差評

評分

科學史應該是文化史的核心。讀一些科學史的書籍,能夠更好的理解科學的本質,掌握科學方法。

評分

送貨很快,但是之前有備注要發票,最後發票竟然沒有,這個差評

評分

科學史應該是文化史的核心。讀一些科學史的書籍,能夠更好的理解科學的本質,掌握科學方法。

評分

送貨很快,但是之前有備注要發票,最後發票竟然沒有,這個差評

評分

科學史應該是文化史的核心。讀一些科學史的書籍,能夠更好的理解科學的本質,掌握科學方法。

評分

送貨很快,但是之前有備注要發票,最後發票竟然沒有,這個差評

評分

科學史應該是文化史的核心。讀一些科學史的書籍,能夠更好的理解科學的本質,掌握科學方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