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妙 [La Dé;licatesse]

微妙 [La Dé;licatess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卫·冯金诺斯 著,王东亮,吕如羽 译
图书标签:
  • 法国文学
  • 爱情
  • 喜剧
  • 治愈
  • 美食
  • 日常生活
  • 人际关系
  • 孤独
  • 温暖
  • 电影改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662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3981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La Dé;licatess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9
字数:7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法国作家大卫·冯金诺斯的小说《微妙》是一部法式爱情小说。一场车祸夺走了娜塔莉的丈夫,使她沉溺工作、拒绝感情,直到一个意外之吻把其貌不扬的瑞士同事马库斯带进了她的世界,借由某种微妙两人渐生情愫,生活的味觉似乎也在慢慢复苏。

作者简介

  大卫·冯金诺斯,生于1974年,索邦大学文学专业,同时学习爵士乐,法国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电影导演、剧作家。
  作为“在女人耳边讲悄悄话的新生代法国情人”,冯金诺斯擅长以幽默的口吻与温暖的目光,为平易近人的故事平添无限张力。从处女作《傻瓜的倒置:两个波兰人的影响》一举夺得弗朗索瓦·莫利亚克奖起,他就是伽里玛出版社的重要新生代作者。其代表作《微妙》雄霸法国亚马逊图书销量榜两年之久,创下百万销量奇迹;同时入围龚古尔文学奖、费米娜奖等法国四大文学奖项,一举囊括十项文学殊荣;作者本人执导的同名电影由恺撒影后、《天使爱美丽》主演奥黛丽·塔图和弗朗索瓦·达米昂等知名演员倾情演绎,入围恺撒电影节最佳改编电影。


  王东亮,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教授,曾翻译杜拉斯小说《情人》《痛苦》、昆德拉小说《笑忘录》等。 ;吕如羽,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硕士研究生。

精彩书评

  

  ★作者没有刻意去打造夸张的情节,却将才情放在角色的心理描写和叙述者机智的叙述语言上,当中的纤细、跳脱和魅力经常让读者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这大概亦是读者为甚么能转眼在不知不觉间将这二百页的平淡故事读完,而毫不觉有任何冷场的原因。
  ——香港《文汇报》


  ★吸引我们的是作者细腻敏锐的笔调,还有将轻快与深刻融为一体的功力,尤其是他离题的艺术,使得这部小书从忧虑哀思到饶有趣味的芦笋烩饭菜谱无所不包,精彩纷呈。
  ——法国《新观察家》


  ★这是冯金诺斯第一部被译成英文的小说,微妙、精致、妙趣横生,娜塔莉和马库斯这对看上去不太可能的主角被刻画得入木三分、真实可信。小说家在节奏方面很有一手,他用歌曲、清单和注脚将故事打散,让人不禁联想到尼克·霍恩比和里克·穆迪,却又不乏鲜明的个人印记。
  ——美国《出版周刊》


  ★“微妙”一词大概是对难以言喻的法式浪漫精确的解读。
  ——英国《独立报》


  ★法国版的《一天》(大卫·尼克斯),只不过更加天马行空,令人很快地沉浸其中,爱不释手,带来意想不到的折服和感动。
  ——《爱尔兰时报》

目录

《微妙》无目录

精彩书摘

  娜塔莉和弗朗索瓦是在街上相遇的。男人搭讪女人的时候总是十分微妙的。女人一定会想:“他不会整天都在做这件事吧?”男人却常常说这是第一次。照男人们说来,他们是突然灵魂出窍,一举冲破了一贯的腼腆羞涩。女人则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对不起没时间。娜塔莉这次也没有例外。可这太蠢了:她没有什么事要做的,而且很开心被这样搭讪。还从来没有哪个男人有这个胆量。她多次问自己:我是看上去太爱赌气,还是看上去太懒呢?她的一位女友和她说过:不会有人在街上跟你搭讪的,因为你走路的样子看起来像是个赶时间的女人。
  当一个男人上前搭讪一个陌生女子的时候,总是为了说些好听的话。难道会有某个不怕死的男人,在搭讪女人的时候这样对她当头棒喝吗:“您怎么会穿这双鞋?您的脚趾简直像是被关在集中营里一样。太丢人了,您成了自己一双脚的暴君!”谁会这么说话呢?反正弗朗索瓦不会,他乖乖站到了讲恭维话的行列里。他此刻正千方百计想弄明白自己究竟遭遇了怎样的心动迷惑。他为什么上前拦住了娜塔莉呢?主要是因为她的行走方式。令他感觉耳目一新的,是她走起路来孩子般无拘无束,却又挥洒自如。她身上散发着一种让人心动的自然自在,一种举手投足之间流露的优雅气韵。他想:她就是我想带到日内瓦和我一起过周末的那种女人。于是,他鼓足勇气——这一刻他简直想要拥有双倍的勇气——走近娜塔莉。更何况,对于他来说,这真的是第一次。于是,在此时此地,在这条人行道上,他们就相遇了。说起来,这是一个绝对老套的故事开篇,但却让人猜得到开头,猜不到结尾。
  他结结巴巴地开口说出了几个词,然后突然间变得口才流利,条理清晰。在某种悲怆感人的绝望的力量推动下,他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这正是矛盾的魔力所在:情况如此尴尬,他却反而应对自如。三十秒之后,他甚至让她露出笑容,这打破了他们之间的陌生感。她同意一起喝杯咖啡,于是他明白了,她并不赶时间。能和刚进入自己视野的一个女子这样共度一段时光,他对此暗暗称奇。他以前总是喜欢观察路上的女人。他甚至记得,自己也曾痴情少年般尾随那些大家闺秀直到她们的家门。坐地铁的时候,他有时会换个车厢,好靠近在远处注意到的某个女乘客。虽然摆脱不掉情色诱惑,他骨子里依然是个有着浪漫情怀的男人,心目中总有一个理想女性的存在。
  他问她想喝点什么。她的选择会是决定性的。他想:她要是点低咖咖啡,我就起身离开。在这种约会中可没有权利喝低咖。那是最不合群的饮料了。一杯茶的话,也好不到哪里去。才刚一见面,就已经被一种慵散的小家子氛围包裹起来,感觉好像要把每个周日午后都用来看电视似的。或者更糟:在岳父母家看电视。是的,茶毫无疑问就代表着岳父母家的气氛。还有什么呢?酒?不行,这时间喝酒可不好。一个一上来就开始喝酒的女人会让人害怕,就算是一杯红酒也不可以。弗朗索瓦继续等待她的选择,同时也接着进行他关于女性第一印象的饮料学分析。还剩下什么?可乐,或者所有其它类型的苏打水……不行,不可能,这一点都没有女人味,那样的话,还不如干脆再要根吸管呢!但愿她明白这一点。最后,他想,来杯果汁应该不错。没错,果汁讨人喜欢,又挺合群,还不会太咄咄逼人,会让人感觉这是个温和、平静的女生。但哪种果汁呢?最好避开那些太传统的口味:别点苹果汁或者橙汁,太常见了。要有一点点特别,不过也不能太古怪。木瓜汁和番石榴汁,太吓人了。不,最好是选个介于两者之间的,像是杏汁。没错,就是它了。杏汁,这好极了。如果她选择杏汁,我就娶她,弗朗索瓦心想。就在这一刻,娜塔莉从饮品单上抬起头,像是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思考,而思考的内容和对面的陌生男人一模一样。
  “我想来杯果汁……”
  “……?”
  “就来杯杏汁吧。”
  他盯着她看,仿佛幻想闯进了现实。
  日常生活并没有动摇两人的感情。虽然工作越来越忙,他们总是设法见面,一起吃个午餐,即使是吃得飞快,用弗朗索瓦的话来说,吃一顿“拇指上”的午餐。娜塔莉喜欢这个说法。她想象出一幅现代派的画作,画里有一对正在拇指上吃午餐的情侣,就像那幅《草地上的午餐》一样。这得是一幅达利的画,她说。时常,有些话听到的人会非常喜欢,觉得精彩绝伦,而说话的人却浑然不知。弗朗索瓦喜欢这种对达利画作的联想,喜欢他的妻子突发奇想,甚至改写绘画史。这是一种极致的天真无邪。他低声说他现在就想要她,在什么地方占有她,无论什么地方。可是这不可能,她得走了。于是,他一直按捺到晚上,带着在好几个小时的煎熬中聚积的欲望扑向她。他们的性生活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索然无味。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天里都还留有相逢第一天的痕迹,而这并不多见。
  ……
  星期天的时候,娜塔莉喜欢躺在长沙发上读书,困意袭来的时候就打个盹,让自己的意识在书页和梦境之间徘徊。她会在腿上盖块毯子,她还会干些什么呢?哦对了,她还喜欢沏上一壶茶,同时用上好几个杯子,小口抿着喝,仿佛那茶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一切都天翻地覆的那个星期天,她正在读着一部长长的俄国小说,作者不像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出名。这不禁让人去想,后人会是多么的不公平。她喜爱书中主人公的优柔寡断,他无力作为,无力推动自己的生活。这种软弱让人感到悲伤。就像喜欢源源不断的茶水一样,她喜欢读长河小说。
  弗朗索瓦来到她身旁:“你在读什么呢?”她说这是个俄国作家的书,但是没有细讲,因为在她看来,他问这个问题只是出于礼貌,不过是随便问问而已。这是星期天,她喜欢读书,他喜欢跑步。弗朗索瓦穿着那条娜塔莉觉得有些滑稽的短裤。她还不知道这会是她最后一次见到他。弗朗索瓦在家里到处蹦蹦跳跳,出门前,他总是这样在客厅里做热身运动和深呼吸,好像是为了能在身后留下一大片空白。的确,这一点他成功做到了。出门之前,他俯身贴着妻子的耳朵,对她说了些什么。奇怪的是,娜塔莉记不得他说的是什么了。他们的最后一次交流人间蒸发了。然后,她睡着了。
  她醒来的时候,都弄不清自己昏昏沉沉睡了多久。是十分钟?还是一个小时?她倒了点茶喝,水还是热的。这是个迹象。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一切和她入睡前一模一样。是的,一切都是一样的。就在此时,电话响了。电话的铃声和茶水的蒸汽相互交融,形成了奇特的感官和谐。娜塔莉接起电话。一秒钟之后,她的人生完全不同了。她本能地将一张书签夹在书里,然后冲向门外。
  ……
  “他还有希望吗?”娜塔莉问医生。
  “很渺茫。”
  “很渺茫是什么意思?很渺茫是不是就意味着没有任何希望了?要是这样,就请告诉我他没有任何希望了。”
  ……
  几天之后,弗朗索瓦死了。娜塔莉精神状态恍惚,被镇定剂弄得昏头昏脑。她一遍遍重温他们之间最后的时刻。这真是太荒谬了。为什么那么幸福的生活,顷刻间土崩瓦解,以一个男人在客厅里蹦蹦跳跳的滑稽画面告终?另外,他到底最后在她耳边说了句什么,她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他也许只是在她的颈边呼气。出门的时候,他或许就已经是个幻影。虽然有人的形体,但却不能说话,因为死亡已经在他身上驻扎了。
  弗朗索瓦在出门跑步前可能说的话
  我爱你。
  我好崇拜你。
  运动过后,精神百倍。
  晚上吃什么?
  亲爱的,好好看书。
  我迫不及待要回来见你。
  我可不想被碾死。
  真的该安排一次晚饭,请一下贝尔纳和妮可。
  看来我也得读本书了。
  我今天要特别锻炼一下小腿。
  今天晚上生个孩子吧。
  瑞典拥有全世界最高的自杀率。而自杀的一个替换选项,就是移民到法国,马库斯大概就是这么想的。他的外貌不怎么赏心悦目,但也算不上丑。他的穿着总有点与众不同,那套行头不知道是来自坐落在以马库斯的祖父家,还是某个时尚的旧衣店。整体搭配在一起没有章法可循。
  “我是来和您谈谈114号业务的。”他说。
  穿着如此奇葩,还要说这么蠢的话吗?娜塔莉今天完全没有心情工作。这是她好久以来第一次有这种感觉。她感到心灰意冷,简直可以动身去乌普萨拉度个假了。她注视着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的马库斯。马库斯此时正满目惊叹注视着她。在他心目中,娜塔莉代表着一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女性,又被寄寓了某些男人会对女上司产生的某些幻想。这时,娜塔莉决定走向他,慢慢地走,真的很慢,慢到足够让人在这段时间里读本小说。她看起来不想停下来,就快要贴到马库斯的脸了,他们的鼻子就要碰到一起了。瑞典人屏住了呼吸。她想要干什么?他没有时间在脑海中从容表述这个问题了,因为她此时已经开始用力吻他。一个长长的激烈的吻,充满了属于青春期的激情。突然之间,她向后退去:
  “114号业务,咱们以后再说。”
  她打开门,然后请马库斯出去。他艰难地出去了。他就像是登上了月球的阿姆斯特朗。这个吻可是他人生的一大步。他在办公室门口站了一会儿,一动不动。而娜塔莉呢,她此时已经完全忘记刚发生的事情了。这一行为和她人生里其它的行为毫无关联。这个吻是她的神经元突然爆发的无政府行动,是人们所说的那种“无动机行为”。
  ……
  马库斯没法集中注意力。他想要一个解释,而眼下只有一个办法:制造一个偶遇。他要在娜塔莉办公室前走来走去,有必要的话可以走上一整天。她迟早会出来的,然后,哦……这么巧啊,他刚好路过她的办公室。快到中午的时候,他已经满头大汗了。他突然想到:“我今天状态不好!”要是她在此刻出来,她会看到一个汗流浃背的男人在走廊上无谓散步消耗时间,他会被当作一个无动机行走的人。
  吃完午饭以后,他早上的想法又重占上风。他原本的策略是对的,就应该继续这样走来走去。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可是,一边只是在走,一边还要假装走向什么地方,真的很有难度。他要看上去全神贯注,目标明确,还要假装行色匆匆,这可是难上加难。快下班的时候,他已经精疲力竭,这时,他遇到了克洛伊。她问他:
  “你没事吧?怎么看上去怪怪的……”
  “没事没事。我只是在活动一下腿脚。这能帮助我思考。”
  “你还在对付114号业务吗?”
  “是的。”
  “还顺利吗?”
  “是的,还好,差不多。”
  “跟你讲,我对108号业务可有点担心。我想和娜塔莉谈谈,可是她今天不在。”
  “啊,是吗?她……她不在?”马库斯问。
  “不在……我想她今天应该去外省出差了。好吧,我先走了,我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马库斯呆在原地,没有反应。
  他今天走了这么多路,都够走到外省了。
  马库斯的第一个决定很简单:以吻还吻。要是娜塔莉能不征求他的意见就吻他,那他为什么不能做同样的事情呢?星期一早上,他要在上班的第一时间就去找她,还给她一个吻。他要步伐坚定地走向她(这是该计划中最为复杂的部分:他从来都不擅长步伐坚定地走路),然后雄劲刚毅地搂住她(这是该计划中另一个复杂的部分:他从来都不擅长哪怕稍带些雄劲刚毅去做什么事情)。换句话说,这次进攻预计会十分复杂。但他还有整个星期天用来做准备,一个长长的社会党人的星期天。
  ……
  马库斯站在娜塔莉办公室门前。到了该行动的时候,他却紧张得挪不开脚步。团队里的另一位同事伯努瓦刚好路过:
  “你在干嘛呢?”
  “呃……我跟娜塔莉约了见面。”
  “你觉得这么杵在她门口就能见到她?”
  “不是……只是我们约的时间是十点钟……现在是九点五十九分……所以,你知道的,我不喜欢提前……”
  同事走远了,回想起他曾在1992年4月的某一天在一家郊区的戏院里看了一出萨缪尔?贝克特的戏剧。此刻,他感受到了同样的荒诞。
  马库斯现在不得不行动了。他走进娜塔莉的办公室。她正在埋头看一份业务材料(也许是114号?),此时立刻抬起头来。他步伐坚定地走向她。但事情从来都不会那么简单,接近娜塔莉的时候,他放慢了脚步。他心跳加快,剧烈颤动,犹如工会大游行中的齐声呐喊。娜塔莉疑惑着会发生什么。坦白说,她感到有些不安。不过她清楚地知道,马库斯待人十分和蔼体贴。他想要干什么?为什么他一动也不动?马库斯的身体就像一台因数据超载而死机了的电脑,他情绪数据储存过多导致爆机。她站起身,问他:
  “发生什么事了,马库斯?”
  “……”
  “你还好吧?”
  他终于重新集中起注意力,来做他计划好的事情。他突然搂住娜塔莉的腰,用前所未有的力气抱住她吻了下去。娜塔莉还没来得及反应,马库斯就离开了办公室。
  马库斯将强吻的一幕留在了身后。娜塔莉本来想要重新再看她的业务材料,但最后还是决定出去找马库斯。她感受到某种难以名状的东西。说实话,这是三年来第一次有人这样搂住她,不把她看作一件脆弱的物品。是的,她被这么一次闪电行动、被这近乎粗暴的雄性出击弄得心慌意乱。她来到公司的走廊上,问左右路过的同事马库斯在哪里。但没有人知道。他也没回他的办公室。于是,她想到了大楼的天台。这个季节里,没有人去那里,因为天太冷了。但她觉得他应该在那里。她的直觉很正确,他就在那里,站在墙边上,姿态十分镇定。他的嘴唇有轻微的张合,显然是在呼气。他看起来像在抽烟,可是却不见香烟的踪影。娜塔莉静静地走近他:“我也是,我也时常来这儿来躲一躲。透透气。”她说。
  马库斯看到她出现很惊讶。他从来没想过,在发生刚才的事情后,她还会来找他。
  “您会着凉的,”他说,“而我甚至没有大衣可以借给您挡风。”
  “那我们俩就一起着凉吧。这样起码在这件事上我们扯平了。”
  “这样说很有意思吗?”
  “不,没意思。我那么做也没意思……好吧,行了,不管怎么说,我又不是犯了什么罪!”
  “那您对感官世界可真是一无所知。您吻了一下,然后就没下文了,这当然是犯罪。在干涸心灵的王国里,您就会被判刑。
  “干涸心灵的王国?……我还不习惯你这样说话。”
  “114号业务当然不会让我诗兴大发。”
  马库斯在他的衣柜前踌躇徘徊。跟娜塔莉吃饭时应该穿什么?他想穿他的31号装。但这个数字本身对于娜塔莉来说太渺小了,起码应该穿个47号,或是112号,或是387号。他用数字填满自己的脑子,忘掉了更重要的问题。他应该戴领带吗?没有人能帮他。他在这世上孑然一人,而娜塔莉就是他的世界。他平常对自己的着装品味相当自信,可如今却不知所措,也不知道该穿哪双鞋好。他真的不习惯在晚上打扮一番再出门约会。并且,这件事还是很微妙的,因为她同时也是他的主管,这又加重了他的压力。终于,他放松了下来,对自己说,外表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他首先应该表现得轻松自在,谈到什么话题都能游刃有余。切记不能谈工作,114号业务更是连提都不能提。不能让下午的工作影响到他们的晚间约会。那么,他们之间还有什么可谈呢?人可做不到说变就变。他们会像两个屠夫出现在素食者的大会上。不,这太荒谬了。也许最好还是取消这次约会。现在还来得及。出现了不可抗力。是的,我很抱歉,娜塔莉。您知道的,我有多想去这次约会,但就在今天,妈妈死了。啊不,这个不好,太残暴了。而且太加缪,用太加缪的方式取消约会不好。萨特,萨特就好多了。我今天晚上不能赴约,您懂的,他人即地狱。声音中带点存在主义的调调,会很像样。他一边胡思乱想,一边觉得,娜塔莉应该也在为了在最后一刻取消约会绞尽脑汁找理由。但目前还没有。再过一个小时就要约会了,还没有短信。她一定是在找理由,或者也许她的手机电池有问题,因此她没法通知马库斯她来不了。他继续这样磨蹭了一会儿,还是没有消息,他怀着执行太空任务的心情出门了。
  他选了一家离娜塔莉家不远的意大利餐厅。她答应跟他一起吃晚饭已经够给面子的了,他不想再劳烦她穿过整座城市。他到得早,就去对面的小酒馆点了两杯伏特加喝。他希望酒能给他壮壮胆子,也能让他有些微醺。然而,酒精没有发挥任何效果,他来到餐馆找了个位子坐下。因此,他见到准点到的娜塔莉时十分清醒。他很快就庆幸自己没有喝醉。他可不想让醉意破坏见到她出现时的愉悦心情。她向他走来……她是如此美丽……美得想让人到处都用上省略号……接着,他想到自己从没在晚上见过她。她在这一时刻也会存在,他几乎为此感到惊讶。他大概是以为,美貌会被收在盒子里过夜。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此刻她就在这里,在他的面前。
  ……
  “我可以问个问题吗?”
  “好啊。”
  “你很怀旧吗?”
  “不,我不觉得。”
  “这对一个叫娜塔莉的人来说可真少见。”
  “哦,是吗?”
  “是的,娜塔莉们有一种明显的怀旧倾向。”
  她再一次笑了。她已经不习惯这样了,但这个男人的话总是那么出人意料,永远都没法预料他下一句会说什么。她觉得他脑子里的话就像开奖前的乐透球一样咕噜乱转。关于她,他还有什么高论?怀旧。她认真地思考起她是否怀旧。马库斯让她突然陷入了回忆里。她本能地想起了八岁的那个夏天,她和父母去美国旅游,穿梭在辽阔的美国西部,度过了美妙的两个月。这次度假中,她深深迷恋上了一种东西:皮礼士糖果。一粒粒小小的糖果被装在卡通人偶里。只要按一下人偶的头,糖果就会跑出来。这个小玩意将那个夏天凝结在了回忆里。她之后再也没有见过了。娜塔莉提起了这段回忆,这时候服务生来了。
  “两位想好点什么了吗?”他问。
  “是的。我们要两份芦笋炖饭。甜点的话……我们要皮礼士。”马库斯说。
  “什么?”
  “皮礼士。”
  “我的礼物呢?”她问。
  “我会给你的,但答应我,到家之前不要打开。”
  “好的。”
  马库斯递给她一个小盒子,娜塔莉放进包里。
  ……
  一回到家,坐到沙发上,娜塔莉就打开了盒子。里面是一盒皮礼士糖。她吃了一惊,因为在法国找不到这个糖。马库斯这个举动让她深受感动。她重新穿上大衣出门,扬起手臂拦了一辆出租车。
  站在门前,她犹豫了片刻。已经这么晚了。但都已经到这里了,掉头回去太荒谬了。她按了一下门铃,又按了第二下。没有人应。她开始敲门。过了一会儿,她听到了脚步声。
  “谁啊?”一个不安的声音问道。
  “是我。”她回答。
  门打开了,娜塔莉眼前是一幅狼狈的景象。她的父亲头发散乱,双眼惺忪。他看起来有些昏头昏脑,好像什么东西被抢走了一样。也许真是这样:他刚被抢走了睡眠。
  “怎么是你?出什么事了?”
  “没事……我很好……我就是想来见你。”
  “在这个时候?”
  “是的,等不及。”
  娜塔莉进了她父母的家。
  “妈妈还在睡,你知道她的。就算天塌地陷,她也是照睡不误。”
  “我就知道叫醒的会是你。”
  “你要喝点什么吗?喝杯椴花茶?”
  娜塔莉说好,她父亲就去了厨房。他们父女相处起来总让人觉得十分安心。娜塔莉的父亲此刻已不再惊讶,恢复了以往的镇静。可以感觉的到,没什么事会难倒他。然而,在深夜的这一刻,娜塔莉暗暗在想,父亲老了。他穿着软拖鞋走路的样子,她都看在眼里。她想:这个男人在大半夜被吵醒,但还是抽空穿上了软拖鞋去看看发生了什么。这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双脚真是让人动容。父亲回到了客厅。
  “发生了什么事?什么事让你不能等?”
  “我来给你看这个。”
  她从口袋里拿出了皮礼士糖,立刻,父亲变得和女儿同样激动。这个小玩意把他们带回了那个夏天。突然之间,他的女儿好像回到了八岁。她轻轻地靠近父亲,把头靠在他的肩膀上。皮礼士糖里蕴藏着过去的全部温存,蕴藏着在时光中消逝的所有回忆,不是那些戛然而止的回忆,而是随着岁月缓缓消散的回忆。皮礼士糖里蕴藏着悲剧发生前的那些时光,在那样的时光里,所谓的脆弱不过是摔了一跤,或是擦破了一点皮。皮礼士糖还蕴藏着父亲的形象,童年时,她总爱奔跑着投入他的怀中,只要紧靠在他身上,她就对未来充满信心。两人惊愕不已,凝视着皮礼士糖,糖里承载着生命的点点滴滴,那样渺小可笑的物件,却是那样动人。
  就在这时,娜塔莉开始哭泣。泪如雨下。那是在父亲面前一直强忍着的痛苦的眼泪。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之前从不放任自己在父亲面前流泪。也许因为她是家里的独生女?也许因为她也需要扮演男孩子的角色,而男孩子是不该轻易掉泪的?但她是个小女孩,是个失去了丈夫的孩子。此刻,在经历了所有的这一切之后,在皮礼士糖散发的氤氲气氛里,她在父亲的怀里哭了起来。任由自己失控,期盼得到安慰。
  ……








前言/序言


《迷藏》 “有些情感,一旦触及,便再也无法收回。” 故事的序章,在那个被夏日阳光慷慨泼洒的午后拉开帷幕。主人公艾莉西亚,一位在都市喧嚣中寻找静谧角落的年轻插画师,搬进了一栋老旧但充满故事感的公寓。公寓的每一个角落似乎都低语着往昔的回忆,斑驳的墙壁,吱呀作响的地板,以及透过雕花玻璃窗投下的,忽明忽暗的光影,都为她的新生活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艾莉西亚的心灵,如同她笔下的画布,总是渴望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那些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不凡。她习惯于观察,习惯于倾听,习惯于从最细微之处体味情感的流动。她的画作,以其细腻的情感刻画和对光影的独到运用而闻名,却也常常因为太过内敛和个人化,而让一些评论家感到难以捉摸。她并非不懂得喧嚣,只是更偏爱那些静默的言语,那些无需言说的默契。 搬入新居后的某一天,她在整理旧物时,意外发现了一个被遗忘的木盒子。盒子虽小,却承载着一种古朴而沉重的气息。盒子里并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宝藏,只有几封泛黄的书信,以及一张褪色的老照片。照片上的女子,面容清秀,眼神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而她身旁,站着一位温文尔雅的年轻男子,他们的笑容,在岁月的侵蚀下,显得格外温暖而宁静。 这些物件,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的门,将艾莉西亚引向了一个关于过去的故事。书信的笔迹娟秀而有力,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纯粹而执着的情感,倾诉着一段不被世俗所容的爱恋。信件的主人,似乎是照片中的女子,她用文字记录下了她与那位男子的相遇、相知,以及在那段看似短暂的时光里,他们共同经历的喜悦与隐忍。 艾莉西亚被这封封信件深深吸引。她开始尝试去还原信件中的场景,去理解信件主人内心的纠葛与挣扎。她想象着那个年代的街景,想象着他们约会的咖啡馆,想象着他们在月光下低语的模样。她甚至开始在她的画作中,融入这些信件所带来的灵感。那些曾经只存在于她脑海中的模糊意象,开始逐渐清晰,仿佛有了生命一般。 随着故事的深入,艾莉西亚发现,这并非一段简单的爱情故事。信件中隐约透露着一些阻碍,一些现实的壁垒,将这对恋人推向了无奈的分离。她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未竟的宿命。然而,在这份遗憾中,她也看到了坚韧,看到了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那份情感依然在暗中滋长,从未熄灭。 艾莉西亚开始对信件的主人,那位照片中的女子,产生了强烈的共情。她仿佛看到了自己影子,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曾表达的渴望,那些被现实压抑的情感。她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小心翼翼,反思自己是否因为害怕受伤,而错过了许多可能的美好。 她尝试着去寻找更多关于这对恋人的信息,但似乎线索寥寥。公寓的主人已经不再,而照片和信件,也仅仅是遗留下来的片段。这反而让故事更加扑朔迷离,也让艾莉西亚对那段未解之谜充满了好奇。 一天,她在公寓的阁楼深处,又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铁盒。里面躺着一枚精致的胸针,以及一张已经模糊不清的纸条。纸条上的字迹,与信件的主人相似,但似乎更加匆忙和绝望。艾莉西亚小心翼翼地拿起胸针,它冰凉的触感,仿佛带着一种深沉的悲伤。她将胸针与照片放在一起,试图捕捉那隐藏在物件背后的故事。 与此同时,艾莉西亚的生活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她开始在她的画展上,展出那些受到信件启发的作品。出乎意料的是,这些作品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被画作中那种细腻的情感,那种淡淡的忧伤,以及那种对美好事物极致的追求所打动。一位评论家称她的作品“仿佛来自另一个维度,在那里,情感比言语更有力量”。 然而,在艺术的赞誉之外,艾莉西亚的内心却泛起了新的涟漪。她开始意识到,那些曾经被她视为“微妙”的情感,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情愫,才是生命中最宝贵的部分。她开始学着不再压抑自己,不再因为害怕被误解而退缩。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一个名叫里昂的男子。里昂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他的音乐,如同艾莉西亚的画作一样,充满了诗意和情感。他们初次相遇,便被对方身上散发出的独特气质所吸引。里昂有着一双善于倾听的眼睛,他能够感知到艾莉西亚那些不曾说出口的言语,能够理解她画作中那些细微的情绪。 在与里昂的相处中,艾莉西亚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的港湾。她开始将那些关于照片和信件的故事,以及她内心的感受,一点点地告诉里昂。里昂并没有试图去评判,也没有急于给出建议,他只是静静地聆听,用他的理解和共情,回应着艾莉西亚。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莉西亚与里昂之间的情感,也如同那段尘封的爱情一样,开始变得更加深刻。然而,与过去不同的是,这次,他们更加勇敢地去面对,去表达。艾莉西亚不再是那个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情感的插画师,她开始学着去拥抱,去爱。 最终,艾莉西亚通过一些零散的线索,终于找到了关于照片和信件主人的部分真相。原来,他们是一对在战乱年代被迫分离的恋人,他们的爱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那么脆弱,却又那么坚韧。那位女子,在绝望之中,将他们的故事写成了信件,寄托了她所有的思念与遗憾。而艾莉西亚所发现的胸针,则是那位男子留给女子的信物,象征着他们未竟的承诺。 然而,故事的结局并非悲剧。艾莉西亚发现,虽然他们未能走到一起,但他们的爱,却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了下来。女子在多年后,将这些信件整理成册,并匿名捐赠给了图书馆,希望能够有人读到他们的故事,理解他们的情感。而艾莉西亚,正是那个有缘读到的人。 艾莉西亚的创作,因为这段经历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她不再仅仅是描绘情感的表象,而是开始深入挖掘情感的本质,挖掘那些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最真实,最动人的部分。她的画作,开始充满了力量,充满了对生命,对爱的敬畏。 她与里昂的故事,也成为了她新的创作源泉。他们一同经历着生活中的点滴,一同感受着情感的起伏。他们学会了如何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发现那些闪闪发光的美好,如何在彼此的陪伴中,体会到最深刻的爱意。 《迷藏》并非一个关于失落爱情的悲伤故事,而是一个关于情感的传承,关于勇气的唤醒,关于如何在人生的迷藏中,找到那个最真实的自我,以及那个最珍贵的爱人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即使是最微小的情感,也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它们能够穿越时空,触动人心,并在不经意间,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艾莉西亚的故事,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关于发现,关于成长,关于爱的永恒迷藏。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细节的观察入微,简直令人惊叹。那种对日常生活中微小瞬间的捕捉,那种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精准描摹,都让我感觉自己仿佛是那个场景中的第三只眼睛。它不是那种跌宕起伏、情节爆炸的作品,而是像一幅精心绘制的水墨画,需要你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远意境。我喜欢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它不急于给你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感受、去体会那种潜藏在平静表面下的暗流涌动。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层次和领悟,这本书的耐读性超乎想象。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高明,它懂得何时该加速,何时又该让时间凝固。在某些关键的转折点,作者会突然加快叙述的步伐,将你抛入一个意想不到的境地,让你措手不及,心跳加速。但紧接着,它又会用大段的内心独白将你拉回一个缓慢、内省的状态,给予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刚才的冲击。这种张弛有度的处理,使得整本书的情感曲线跌宕起伏,却又始终保持着一种优雅的平衡。我很少看到有哪本书能将“留白”运用得如此出神入化,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自我投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有一种近乎诗意的疏离感,像是在用一种极其克制的方式表达最强烈的情感。有些段落的句式结构非常新颖,初读时可能会有一点点费解,但深入进去后,便会发现那种看似绕口的表达,实则蕴含着一种精妙的节奏和韵律。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梦幻与现实交织的氛围,让人时常分不清自己是身处故事之中,还是在回味一个遥远的梦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波动时所使用的比喻,那些比喻新奇而精准,瞬间点亮了整个场景,让人拍案叫绝。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一种关于“存在”本身的哲学探讨,尽管它披着一个极其私人化的故事外衣。它不提供标准答案,不试图去评判对错,只是冷静地呈现了生命中那些难以言喻的灰色地带。读完后,我没有那种“故事结束了”的失落感,反而有一种思维被重新激活的感觉,仿佛这本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心中尘封已久的一扇窗户,让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它更像是一次深度的自我对话,留下的余韵悠长,久久不散,是那种会时不时在你脑海中浮现,让你陷入沉思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让人过目不忘,那种低调的奢华感,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细腻情感与复杂人性的故事。我拿到手的时候,就忍不住反复摩挲,纸张的质感非常舒服,印刷的字体大小也恰到好处,阅读起来毫无压力。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精致”二字,一种不张扬却又处处透露着匠心独运的审美。我猜想,作者在文字的雕琢上,一定也下了不少功夫,期待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如同指尖拂过丝绸般的触感。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已经算得上是一件艺术品了,足以让它在书架上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安静却引人注目的存在。

评分

加拉德瑞尔:菲纳芬的女儿,第一纪元结束后留在中洲;水之戒能雅的持有者,住在洛丝罗瑞恩。她赠予弗罗多含有埃雅仁迪尔之星光芒的水晶小瓶,为他们在希洛布的巢穴内照亮前路。

评分

书很好,值得一看,希望有好书提示

评分

作为“在女人耳边讲悄悄话的新生代法国情人”,冯金诺斯擅长以幽默的口吻与温暖的目光,为平易近人的故事平添无限张力。从处女作《傻瓜的倒置:两个波兰人的影响》一举夺得弗朗索瓦·莫利亚克奖起,他就是伽里玛出版社的重要新生代作者。其代表作《微妙》雄霸法国亚马逊图书销量榜两年之久,创下百万销量奇迹;同时入围龚古尔文学奖、费米娜奖等法国四大文学奖项,一举囊括十项文学殊荣;作者本人执导的同名电影由恺撒影后、《天使爱美丽》主演奥黛丽·塔图和弗朗索瓦·达米昂等知名演员倾情演绎,入围恺撒电影节最佳改编电影。

评分

习惯买京东的东西快十年了,值得信赖

评分

《老子》:“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汉赵岐《<孟子>题辞》:“儒家惟有《孟子》闳远微妙,緼奥难见。” 三国 魏嵇康《养生论》:“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 五代齐己《赠念法华经僧》诗:“况闻此经甚微妙,百千诸佛真秘要。”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与之言,微妙玄远,多出意表。”

评分

还好

评分

谓精深复杂,难以捉摸

评分

他结结巴巴地开口说出了几个词,然后突然间变得口才流利,条理清晰。在某种悲怆感人的绝望的力量推动下,他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这正是矛盾的魔力所在:情况如此尴尬,他却反而应对自如。三十秒之后,他甚至让她露出笑容,这打破了他们之间的陌生感。她同意一起喝杯咖啡,于是他明白了,她并不赶时间。能和刚进入自己视野的一个女子这样共度一段时光,他对此暗暗称奇。他以前总是喜欢观察路上的女人。他甚至记得,自己也曾痴情少年般尾随那些大家闺秀直到她们的家门。坐地铁的时候,他有时会换个车厢,好靠近在远处注意到的某个女乘客。虽然摆脱不掉情色诱惑,他骨子里依然是个有着浪漫情怀的男人,心目中总有一个理想女性的存在。

评分

谓精深复杂,难以捉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