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政治思想史入门读物,广受欧美大学师生和社会大众读者欢迎。阅读这本书,宛如漫步在不同时空层次之中,经历一次思想的大冒险。每一位希望享受思考乐趣的读者,都无法拒绝它的流畅文笔和明晰洞见。
本书为你——
◎全面介绍从古希腊至20世纪晚期的政治思想演变;
◎重点讲述1500年之后现代政治思想和实践的兴衰;
◎用鲜活笔触再现42位重量级思想家的人生故事;
◎立足经典,以生动叙述带领读者直接和思想家交流;
◎强调鉴古知今,启发读者对今天的政治进行深入思考。
打开它,放胆接受一次观念的洗礼。
你准备好了吗?
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这是长达2000年的政治思想演化史,更是一段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生活”的伟大历程。这是集合42位思想家的畅销通史著作,更是一部培养现代公民政治意识的读本。著名政治学者麦克里兰,历时10余载以“雄壮的头脑和丰沛的心灵”写出的史诗巨作。柴静、周濂、何帆、冯克利等盛赞推荐。
政治是众人之事,是演化中的文明,是人类永不止息的努力。自由、民主、平等、权利、宪制、宽容……并非抽象、空洞、表面化的概念,它们不但是思想,而且是人类历经数千年运用才智与勇气创造的伟大成果。
上起古希腊罗马时代,中经近代国家的演变、美国的启蒙运动,再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自由主义的各种反动,终于共产主义在全球的式微……麦克里兰观阔溯源,追寻西方政治思想和实践的一脉传统,精呈其发展与成形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西方政治思想变迁演化的壮阔画卷。
从苏格拉底到马基雅维利,从霍布斯到马克思,麦克里兰将42位人类历史上“*睿智的心灵”置于故事的中心;他带领我们发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每位政治思想家的观念创造背后,那暖暖含光的灵魂血肉,以及智慧热情;更重要的是,他将这一切“深埋于过去的心灵力量”与现代世界联系了起来,着重探寻这些思想先驱,如何为现代政治思想与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丰沛的学识和优雅的文笔,造就了这样一部精巧杰作。阅读这本书,一定会让我们获得政治和道德上的洞察力,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今天这个不平静的时代。
无论你想思考政治还是参与政治,无论你想亲近政治还是远离政治,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都能带给你启发。
翻看它,一页一页读下去,你会开启一段精彩纷呈的思想旅程。
★《西方政治思想史》把政治史的吓人面目撕了个稀烂,他写的都是人的心灵史,要写到这个份上,写作者要有雄壮的头脑和丰沛的心灵,好的书是这样的,像六哥说“大雨滂沱”。
——柴静(央视著名主持人)
★生动活泼的文风、独具匠心的章法是本书较之同类著作*主要的两大特点。政治思想史原来可以这样写!这个收获着实意外!
——汪卫华(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麦克里兰这本西方政治思想史是专为入门者而写,铺陈理念于叙事之中而绝少学究气,使读政治思想不再成为负担,而是一种解脱。尤可称道者,彭淮栋先生乃台湾一代翻译名家,文笔洗炼而典雅,读之如饮甘饴。
——冯克利(著名政治学学者、翻译家,山东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研究政治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澄清概念,深入了解政治现象,并培养客观容忍的态度。
——朱坚章(著名政治学及法学学者、教育家,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系教授)
★欲彻底了解和评估政治上的重要大事的现象,必须基于对政治思想史的正确认识。一本良好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是国内读者迫切需要的。
——吕亚力(著名政治学学者,中国文化大学政治系专任教授兼系主任)
★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在英美出版界畅销,想必是因为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故为学术界与文化界共同推崇。
本书首要特色在于文字通俗流畅,所有介绍几乎皆以交谈讨论方式进行,因此口语化程度高,极易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其次,作者比较着重近代及现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在800页左右的原稿中,15世纪以后的部分占了600多页,约为全书五分之四强。在20世纪行将完全走入历史之际,此书乃是反映这种时代感的政治思想史通论。*后,本书比前两部著作幸运的是,它找到一位出色的翻译者。彭淮栋先生在翻译工作上素有盛名,对此书之翻译显然投入甚多,故译文典雅流畅,可读性强。
——江宜桦(台湾地区行政院院长、原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繁体版导读:鉴古足以知今
江宜桦(台湾地区行政院院长、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西方政治思想史"通常被列为政治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大概因为政治学者认为规范性的知识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性。但是教授这门学问的人仍然经常面对质疑,不仅被要求清楚界定政治思想的意义,也要答复为什么我们研究政治思想,以及如何学习政治思想。现成而通俗的答案当然是有的,然而对好学深思的人来讲,既有的回答永远显得陈腔滥调,只会留下更多的疑惑与不满。这真是个"不幸中有大幸"的现象。"不幸"的是学习政治思想的人竟然连这门学科的定位、范围与实践性都众说纷纭,找不到起码的共识。"幸"的是规范性的知识果然没有普遍有效的标准答案,在现在与未来都还能继续挑战人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以及建构学说、相互辩驳的能力。
界定政治思想的现成答案之一,是已故芝加哥大学教授里奥·施特劳斯(LeoStrauss)所提出的著名定义。他在《何谓政治哲学·》一文中,告诉大家"政治哲学是一种想要真正了解政治事务的本质,以及正确的或良善的政治秩序之企图"。在施特劳斯的想法里,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特色就是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等希腊先哲所彰显的探索精神。他们不以世俗社会的种种意见为满足,一心想要探究政治事务的本质,以形成真正的政治知识,用来衡量、批判现存政治体制与理想政治秩序的差距。正因为施特劳斯(以及他的弟子们)视古典政治思想为政治哲学的典范,所以他们对近代以后的政治思想颇多微词,认为现代哲学家或者曲解了政治的本质,或者放弃了追求良善政治秩序的天职。即使自由民主体制算是近代政治思想的一项成就,但自由社会隐含着价值虚无主义的危机,依然有待古典哲学的德性之教加以拯救。
然而以政治哲学为追求良善政治秩序之观点,却遭逢另一些政治哲学家的质疑与抗议。汉娜·阿伦特(HannahArendt)也是20世纪最具创意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她虽然与施特劳斯一样深受德国哲学传统影响,仰慕古典哲学的深邃与精彩,并因纳粹之过而避居美国,但是她却不认为政治世界有一个柏拉图式的、理想政治秩序的观念。在《哲学与政治》一文中,她说:"人类的多元性成就了所有人间事务的宏伟与悲怆,政治哲学家应以此多元现象为其惊叹思索之课题。"阿伦特显然不认为"追求惟一的最佳秩序"是政治哲学家的天职,反而观察、反省人类历史层出不穷的新奇景象才是哲学活动历久不衰的动力。阿伦特相信人类生生不息,每一代人都有可能创造前人意料之外的历史局面。政治思想家的角色因此比较像是一个娓娓述说精彩故事的人(astory-tellingperson),而不是擘画蓝图、带领众人兴建大厦的工匠。政治哲学家固然免不了批判工作,但永远不能忘记人类秉性多元,其政治行动的可贵正在其能成就大善与大恶之创造性。
我们姑以施特劳斯与阿伦特的名言为例,便可窥知"政治思想"的定义言人人殊,难以单一答案。在此情况下,若进一步询问研究政治思想何益,则回复自是林林总总,各有其理据。譬如,有人以政治思想史为政治学之理论史,指出过去两千多年来西方人的政治思考结晶尽皆包容在此一课程,因此除非我们不想了解前人如何理解政治并规范公共生活,否则应当仔细研读西方政治思想史。而纯就其作为一种"历史"取向的学术领域言,政治思想史也像其他种种历史(如社会经济史、制度史、文学史、音乐史、美术史等等)一样,足以发挥"鉴古知今"之普遍作用。另外,也有人固然同意西方政治思想史为一"历史"取向的学问,却不苟同研读历史的目的在于"鉴古知今"。他们主张每一历史阶段都有永不重复的特色,因此研读思想史仅仅为了尽其所能重返过去,深入了解并欣赏每一思想人物或时代潮流的关切所在。探求知识的趣味因此构成学术工作的主要意义,寻找人类兴衰的教训反而成了浮夸不实的理由。
但是相对于此,也有人不太重视西方政治思想在"历史"意义上的约束。他们研读政治哲学,纯然出于撷取灵感,建构规范理论之目的。思想史的背景脉络问题,时代连续性问题或历史有无重复现象问题,都不是他们阅读古人时必须再三参详的问题。他们为自己的现实挑战所困,虽知古人著作并非为今人问题而发,却汲汲以过往哲思为无穷宝藏,希冀从中挖掘吉光片羽,以指引人类继续往前行进的方向。此所以当前有人面对堕胎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国族认同问题,或基因工程的伦理问题时,依然回头搜寻古人智慧,既不在意时代错置的讥评,也不担心古人对此问题可能无言以对。对于他们,政治思想史的学术旨趣仿佛在于找寻一个安身立命的终极规范,此规范未必普遍永恒,却有助于行动者自我清明。诚如韦伯(MaxWeber)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演讲中所说的:"一旦你们认定了这个实践立场,你们就是取这个神来服侍,同时也得罪了其他的神。因为只要你们忠于自己,你们必然地要得出这样一个在主观上有意义的终极结论。……这也是作为专门学问的哲学、以及其他学科中在本质上涉及原则的哲学讨论,所试图达成的。"韦伯在此处所流露出来的决断论色彩,正是许多政治哲学研究者的自我写照。
如果"为何研究政治思想·"这个问题只能留待每个人自己去回答,那么对于"如何研究政治思想·"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妄加议论、提供通则呢·事实上,西方政治思想学界在近二三十年来存在所谓"文本"(text)与"脉络"(context)之争。文本派认为政治思想之研究首重被研究者的著述典籍,如果我们花工夫读通个别思想家的主要作品,则作者的原旨、意图与限制自然历历在目。相反的,脉络派认为时代脉络才是理解一个思想人物及其关怀的主要依据,惟有透过当时存在的大量历史文书、私人通信、生活纪录等等,我们才能认知影响一个人物或思潮的真正因素,并由历史之中掌握其意义。此等争议之得失并非本文所能裁断,而阅读本书之读者大概也对此辩论无多大兴趣。大家所关切的,可能是如何着手了解西方政治思想,而不至于走太多冤枉路。
在西方国家,政治思想史的教学常以阅读原典为基本要求。原典(classics)是指历史上比较重要、比较精彩的思想家原著,如柏拉图的《理想国》(TheRepublic)、马基雅维里(Machiavelli)的《君主论》(ThePrince)、卢梭(Rousseau)的《社会契约论》(TheSocialContract),或黑格尔(Hegel)的《法哲学原理》(PhilosophyofRight)等等。这些作品历经时间考验,对后世影响深远,故窟有"自成一格"(aclassbyitself)的重要性。阅读原典使一个人直接面对过去的大思想家,分享其写作的焦虑与突破,确实是培养见识、提升视野的不二法门。不过,阅读原典需要时间与耐性,碰到晦涩难解的段落甚至有待师友相互讨论启发,才能获得真正的助益。因此除了亲炙原典之外,还必须找寻其他探索政治思想的途径。
对于非西方的读者来讲,阅读原典还有一些西方读者所没有的障碍。首先,许多重要的原典并没有适当的中译本。读者若是直接阅读原文(或英文本),常感语言隔阂生疏;若是阅读坊间已有的中译本,则常发觉译文水平不一,其错误百出者使人如坠云里雾中,而其文笔生涩者又令人觉得味同嚼蜡。其次,阅读原典预设一个文化脉络,西方学子自幼在此脉络中成长,多少理解书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与行为规范(如基督教教义、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等)。非西方学子由于缺乏此一共通文化背景,除非在阅读一部原典的同时也广泛而勤奋地吸收西方各处文化,否则不容易掌握异文化的可贵资源。凡此种种原因,皆迫使我们除了直攻原典之外,最好还要借助一些通论性、介绍性的书籍,以减轻阅读原典的压力。
事实上,即使在西方国家,向来也有通论性政治思想教材的撰写。譬如塞宾(GeorgeH.Sabine)的《西方政治思想史》(AHistoryofPoliticalTheory),自1937年出版以后,就广为大专院校师生所采用,其权威性甚至连政治系以外的人文社会学者也乐于引述。继塞宾之后,施特劳斯及其芝大同仁克拉普西(JosephCropsey)也编辑了一本质量俱佳的《西方政治思想史》(HistoryofPoliticalPhilosophy),至今已修订发行过四版之多。塞宾的著作大体上出自一人之笔,其优点是深入浅出、一气呵成,缺点则是文献较为老旧。施特劳斯的编辑本收录三四十篇名家之作,其优点是每位思想家都由专门研究者介绍,内容广博精确;但众专家对别人的研究对象往往意见有别,故体系性与一贯性自然稍逊于独力撰述者。
相较于上述两种著名的通行本,本书首要特色在于文字通俗流畅,所有介绍几乎皆以交谈讨论方式进行,因此口语化程度高,极易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其次,作者比较着重近代及现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在800页左右的原稿中,15世纪以后的部分占了600多页,约为全书五分之四强。由于篇幅充裕,因此作者可以从容描绘现代政治思想的流派,不仅包括了帕累托(Pareto)与弗洛伊德(Freud),甚至还涵盖到莫拉斯(Maurras)与奥克肖特(Oakeshott)。在20世纪行将完全走入历史之际,此书乃是惟一反映这种时代感的政治思想史通论。最后,本书比前两部著作幸运的是,它找到一位出色的翻译者。彭淮栋先生在翻译工作上素有盛名,对此书之翻译显然投入甚多,故译文典雅流畅,可读性强。不过原文比较口语化,译文比较文雅,少了临场对话的感觉,多了洗练的陈述味道。
本书在英美出版界畅销,想必是因为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故为学术界与文化界共同推崇。台湾读者有幸,能在原书出版之后不久,即有此译本可读。如果本书能引起读者进一步索阅原典之兴趣,则其贡献之大,又岂是笔者简短导论所能形容。
前言
约翰·麦克里兰
这是一本传统的政治思想史。书中为读者解述许多伟大的典籍。所以选择这些典籍,有的是因为它们本身有伟大之处,有的是因为它们对世界或其他典籍造成影响。我没有采取什么情节故事的主线。我试过,结果只做成一条断续浮现的主线。这部政治思想史可以说是从底下写起,注意统治者,也兼重被治者。我向来认为,历来论者对人民--有时称为暴民--所下的功夫一直不够。政治的素材是人,一位思想家对这素材的观点一定会影响他对政治可能及应有境界的想法。不过,我发现这样的写法很不容易维持,因为思想家关于政治共同体素材的看法往往深藏在他们的著作文字之中,这些文字篇章必须摆到刑架上拷问,才吐露实情。而人人都知道,拷问逼供得到的案情挺不可靠。
我讲授政治理论多年,这本书是个成果,但我仍有许多疑问。金恩(RichardKIng)、卡瓦纳(DennisKavanagh)、与里根(DavidRegan)读过这些文字,给了我很好的建议。马可斯(RobertMarkus)慷慨的化身,摩里斯(PeterMorris)的机智与智慧则一直令我惊喜。艾普莉·吉本(AprilGibbon)处理打字稿,表现她一贯的慧思与耐心。我还要向我先前的两个学生表示谢意。史代普托(LeeStptoe)在一次研讨会上的一个概念,使我怀疑社会主义的目的能以地道的社会主义手段达成,伊丽莎白·华特斯(ElizabethWalters)则让我明白,关于柏拉图《理想国》里的卫士阶级,我有一个复杂的论证(而且我颇以为自豪的论证)完全没有必要。
最后,我要谢谢保林(TomPaulin)。这些年来,要是没有他鼓励,并且在星期一晚上为我打气,这本书永远写不出来。
《理想国》的体裁,是苏格拉底与其他一些人的长篇对话。一路行文,语气越来越不像对话,渐至终篇,甚至可视为苏格拉底独白。有评注家断定,我们今天所见的《理想国》必定是由两件作品合成,因为至少十章中的第一章与其余部分太不相像。不过,没有人否认全书有一条连绵不绝的理路贯穿到底。
我一直对西方政治的起源和发展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正是解答我疑惑的绝佳工具。它以一种非常系统且引人入胜的方式,梳理了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演变脉络。作者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罗列人物,而是将不同时期、不同思想家的观点进行对比和联系,揭示了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例如,在讨论洛克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时,作者清晰地勾勒出了他们思想的异同,以及这些思想如何为后来的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复杂思想时所展现的清晰逻辑和精炼语言,即使是像霍布斯那样关于“自然状态”和“利维坦”的论述,也能被解读得既深刻又易于理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这些古代和中世纪的思想家们,在那个信息并不发达的时代,是如何进行如此深刻的哲学思辨的。他们对人性、权力、秩序的洞察,时至今日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今天的政治世界,离不开对过去思想的深刻把握。
评分作为一名对政治理论略有涉猎的读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历程的著作,而这套书无疑满足了我的需求,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善于从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提炼出关键的思想脉络,同时又不乏对个体思想家深刻的剖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探讨启蒙运动时,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核心人物的思想,还深入分析了当时欧洲社会经济的转型,以及科学革命对政治思想带来的冲击。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使得政治思想的阐释更加立体和丰满。我喜欢作者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解读,比如“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人民主权”等等,他会追溯这些概念的源头,考察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内涵的丰富,这让我对这些耳熟能详的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阅读本书,就像与一位博学多才的导师同行,他不仅传授知识,更引导我进行独立的思考,去探寻思想的奥秘。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作者在梳理西方政治思想史时,展现了一种非凡的洞察力,他能够将看似零散的观点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发展逻辑。例如,在讨论君主专制向民主制度过渡的过程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那些挑战旧秩序的思想家们是如何一步步瓦解封建专制的思想基础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和思想时所展现的客观性和平衡性,他不会简单地褒扬或批评,而是力求还原思想家所处的历史语境,去理解他们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思想的熔炉之中,见证了不同的政治理念如何碰撞、融合,并最终塑造了现代西方世界的政治图景。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政治思想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它驱动着历史的变革,也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
评分这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智识之旅。我原本以为,政治思想史或许会是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并没有将政治思想家的言论当作冰冷的文本来解读,而是将他们置于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之下,去探寻思想产生的根源,以及它们如何回应当时的挑战。例如,在探讨中世纪政治思想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于教会与国家的关系,而是深入分析了封建制度的特点、罗马法的复兴以及基督教神学对政治秩序的影响。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那个看似漫长而沉寂的时代有了全新的认识。而当进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那些挑战传统权威的思想家们,如马丁·路德、加尔文,他们的宗教改革不仅是信仰层面的变革,更是对政治权力结构的深刻冲击。作者娴熟地将这些复杂的历史事件与政治思想紧密结合,让我看到了思想的力量是如何驱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尤其是对于一些核心概念,如“主权”、“契约”、“自然权利”的起源和演变,本书的阐述可谓鞭辟入里,让我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深刻、更辩证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引领我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从古希腊城邦的理想与现实,到中世纪神权与王权的博弈,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与启蒙运动的曙光,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与思想的碰撞。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流畅的笔触,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梳理得清晰明了,将那些遥远的历史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仿佛看到了柏拉图在橄榄树下构筑理想国,听到了亚里士多德在庭院中循循善诱,感受到了马基雅维利在权力场中的冷峻思考。那些关于正义、自由、平等、国家、权利的讨论,穿越时空,依然 resonates with our contemporary concerns。尤其是在理解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时,这本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视角。它不仅仅罗列了思想家的名字和他们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这些思想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孕育、发展,并最终对现实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的。读完之后,我对西方政治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概念,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由无数智慧节点串联起来的宏伟画卷。
评分一部独特的西方文化史。不愧是高屋建瓴的大师之作,就是翻译真的不敢恭维……中信啊中信求求你重视下贵社的翻译问题吧。
评分一直想买来着 活动买入
评分便宜,实惠,快速,就在京东,哈哈哈哈 。
评分服务非常好,书十分满意!
评分刚刚读了一半,无论是行文或是思路比国内那些学究书要好得多
评分买来还没来得及拆开细看,外国人的角度看问题不一样
评分刚刚收到货,还没看,书是正品,包装还不错。
评分英文版的内容应该不错,中文版翻译很差,基本是字面翻译,语病也很多。
评分吾消费京东商城数年,深知各产品琳琅满目。然,唯此宝物与众皆不同,为出淤泥之清莲。使吾为之动容,心驰神往,以至茶饭不思,寝食难安,辗转反侧无法忘怀。于是乎紧衣缩食,凑齐银两,倾吾之所有而能买。东哥之热心、快递员之殷切,无不让人感激涕零,可谓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仁不让世界充满爱。待打开包裹之时,顿时金光四射,屋内升起七彩祥云,处处皆是祥和之气。吾惊讶之余甚是欣喜若狂,呜呼哀哉!此宝乃是天上物,人间又得几回求!遂沐浴更衣,焚香祷告后与人共赏此宝。人皆赞叹不已,故生此宝物款型及做工,超高性价比之慨,且赞吾独具慧眼与时尚品位。产品介绍果然句句实言,毫无夸大欺瞒之嫌。实乃大家之风范,忠义之商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