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凌 编
图书标签:
  • 模拟电子技术
  • 电子技术
  • 模拟电路
  • 基础电子学
  • 电路分析
  • 电子工程
  • 模拟电子
  • 电路原理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034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547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页数:37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绪论、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应用电路、晶体三极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场效应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低频功率放大器、集成运算放大器、负反馈及其稳定性、信号的运算和处理电路、信号的产生电路、直流稳压电源、在系统可编程模拟器件及其开发平台。
本书体系结构新颖,内容系统完整,知识过渡平滑,文字简练流畅,叙述深入浅出。书中每章以讨论的问题开始,以小结结束,各章章末均配备了丰富的习题(包括仿真习题),附录提供了大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利于自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电气类、自动化类专业本科生学习“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线路”、“低频电子线路”等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电子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作参考。

目录

本书常用符号说明001
一、几点原则001
二、基本符号001
三、半导体器件的参数符号003
四、其他符号004
第0章绪论005
0.1电子科学技术发展概述005
0.1.1电子管时代005
0.1.2晶体管时代006
0.1.3集成电路时代006
0.1.4SOC时代007
0.2模拟电子电路与数字电子电路008
0.3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008
0.3.1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008
0.3.2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方法009
第1章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应用电路010
1.1半导体物理基础知识010
1.1.1半导体的共价键结构010
1.1.2本征半导体011
1.1.3杂质半导体012
1.1.4半导体的导电机理014
1.2PN结015
1.2.1PN结的形成015
1.2.2PN结的伏安特性017
1.2.3PN结的击穿特性018
1.2.4PN结的温度特性019
1.2.5PN结的电容特性019
1.3半导体二极管020
1.3.1二极管的结构、符号021
1.3.2二极管的伏安特性022
1.3.3二极管的主要参数022
1.3.4几种特殊的二极管024
1.3.5二极管的模型026
1.4二极管的基本应用电路028
1.4.1整流电路028
1.4.2稳压电路029
1.4.3限幅电路030
1.4.4开关电路031
习题032
第2章晶体三极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036
2.1晶体三极管036
2.1.1三极管的分类、结构及符号036
2.1.2三极管的电流分配与放大作用037
2.1.3三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040
2.1.4三极管的主要参数042
2.1.5三极管的模型044
2.2放大电路概述048
2.2.1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049
2.2.2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050
2.3基本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053
2.3.1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054
2.3.2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055
2.3.3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055
※2.3.4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功率分析056
2.4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方法057
2.4.1静态图解分析方法057
2.4.2动态图解分析方法058
2.4.3静态工作点与放大电路非线性失真的关系059
2.5放大电路的等效电路分析方法061
2.5.1静态分析方法061
2.5.2动态分析方法061
2.6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063
2.6.1温度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063
2.6.2分压式偏置Q点稳定电路063
2.7放大电路的三种基本组态068
2.7.1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射极输出器068
2.7.2共基极放大电路070
2.7.3三种基本放大电路的比较072
2.8多级放大电路072
2.8.1多级放大电路的级间耦合方式073
2.8.2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075
2.8.3常用组合放大电路077
习题079
第3章场效应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088
3.1场效应管088
3.1.1结型场效应管088
3.1.2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091
3.1.3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095
3.1.4各种类型场效应管的符号及特性比较097
3.1.5放大状态下场效应管的模型097
3.1.6场效应管与三极管的比较099
3.2场效应管放大电路099
3.2.1场效应管的直流偏置电路099
3.2.2三种基本的场效应管放大电路101
3.2.3场效应管放大电路与三极管放大电路的比较104
习题106
第4章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114
4.1频率响应概述114
4.1.1频率响应的基本概念114
4.1.2频率响应的分析116
4.2三极管放大电路的高频响应122
4.2.1三极管的频率参数122
4.2.2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高频响应124
4.2.3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的高频响应126
4.2.4共基极放大电路的高频响应127
4.3三极管放大电路的低频响应129
4.4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131
4.4.1场效应管的高频小信号等效电路131
4.4.2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高频响应131
4.5多级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133
4.5.1多级放大电路的上限截止频率fH133
4.5.2多级放大电路的下限截止频率fL134
4.6宽带放大电路的实现思想135
※4.7放大电路的瞬态响应136
4.7.1上升时间tr136
4.7.2平顶降落δ137
习题139
第5章低频功率放大器143
5.1功率放大器概述143
5.1.1功率放大器的特点和主要研究对象143
5.1.2功率放大器的分类144
5.2甲类功率放大器144
5.3乙类功率放大器146
5.3.1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146
5.3.2电路性能分析148
5.3.3功率三极管的选择148
5.4甲乙类功率放大器150
5.4.1甲乙类双电源功率放大器150
5.4.2甲乙类单电源功率放大器152
5.5桥式功率放大器153
※5.6集成功率放大器153
5.6.1BJT集成功率放大器LM386153
5.6.2BiMOS集成功率放大器SHM1150Ⅱ154
5.7功率器件155
5.7.1功率三极管155
※5.7.2功率MOS场效应管158
※5.7.3功率模块158
习题159
第6章集成运算放大器166
6.1集成运放概述166
6.2电流源167
6.2.1三极管电流源167
6.2.2场效应管电流源171
6.2.3电流源电路用作有源负载171
6.3差分放大电路172
6.3.1差分放大电路的组成172
6.3.2差分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173
6.3.3有源负载差分放大电路179
6.3.4差分放大电路的传输特性181
6.3.5场效应管差分放大电路183
6.3.6差分放大电路失调及其温漂183
6.4集成运算放大器187
6.4.1双极型集成运放——μA741187
6.4.2单极型集成运放——C14573190
6.4.3集成运放的主要参数191
习题194
第7章负反馈及其稳定性204
7.1反馈的基本概念及反馈放大电路的一般框图204
7.1.1反馈的基本概念204
7.1.2反馈放大电路的一般框图205
7.2反馈的分类及判别方法205
7.3负反馈放大电路的一般表达式及四种基本组态211
7.3.1负反馈放大电路的一般表达式211
7.3.2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四种组态212
7.4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213
7.4.1提高增益的稳定性213
7.4.2减小非线性失真214
7.4.3抑制反馈环内的噪声215
7.4.4展宽通频带216
7.4.5改变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216
7.5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近似估算220
7.6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223
7.6.1负反馈放大电路稳定工作的条件223
7.6.2稳定裕量224
7.6.3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分析225
7.6.4相位补偿技术226
习题231
第8章信号的运算和处理电路242
8.1集成运放应用电路的分析方法242
8.1.1集成运放的电压传输特性及理想运放的性能指标242
8.1.2集成运放应用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243
8.2基本运算电路244
8.2.1比例运算电路244
8.2.2加、减运算电路246
8.2.3积分和微分运算电路249
8.2.4对数和指数运算电路251
8.2.5乘法和除法运算电路252
※8.2.6模拟乘法器253
8.3实际运算放大器运算电路的误差分析256
8.3.1Aod和Rid为有限值对反相比例运算电路运算误差的影响257
8.3.2Aod和KCMR为有限值对同相比例运算电路运算误差的影响257
8.3.3失调参数及其温漂对比例运算电路运算误差的影响258
8.4精密整流电路259
8.4.1精密半波整流电路259
8.4.2精密全波整流电路——绝对值电路260
8.5有源滤波电路260
8.5.1一阶有源滤波电路261
8.5.2二阶有源滤波电路262
8.5.3带通滤波电路264
8.5.4带阻滤波电路266
8.5.5全通滤波电路267
※8.5.6开关电容滤波电路267
8.6电压比较器269
8.6.1单限电压比较器270
8.6.2滞回电压比较器271
8.6.3窗口电压比较器273
习题274
第9章信号的产生电路287
9.1正弦波振荡电路概述287
9.1.1产生正弦波振荡的条件287
9.1.2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及分类288
9.1.3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分析方法289
9.2RC正弦波振荡电路289
9.2.1RC文氏桥振荡电路289
9.2.2RC移相式振荡电路292
9.3LC正弦波振荡电路293
9.3.1LC并联谐振回路的频率特性293
9.3.2选频放大电路294
9.3.3变压器反馈式LC振荡电路295
9.3.4电感三点式振荡电路295
9.3.5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296
9.4石英晶体正弦波振荡电路298
9.4.1石英晶体的特点和等效电路298
9.4.2石英晶体正弦波振荡电路300
9.5非正弦波信号产生电路300
9.5.1方波产生电路300
9.5.2三角波产生电路(Triangular-Wave Generator)302
9.5.3锯齿波产生电路304
※9.6ICL8038函数发生器306
9.6.1电路结构306
9.6.2工作原理306
9.6.3引脚排列及性能特点307
9.6.4常用接法308
习题309
第10章直流稳压电源318
10.1概述318
10.2滤波电路318
10.2.1电容滤波电路319
10.2.2其他形式的滤波电路321
10.3线性稳压电路322
10.3.1串联反馈式稳压电路322
10.3.2三端集成稳压电路324
※10.4开关稳压电路328
10.4.1开关稳压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328
10.4.2串联型开关稳压电路329
10.4.3并联型开关稳压电路331
习题332
※第11章在系统可编程模拟器件及其开发平台338
11.1引言338
11.2主要ispPAC器件的特性及应用338
11.2.1ispPAC10339
11.2.2ispPAC20340
11.2.3ispPAC30341
11.2.4ispPAC80/81342
11.3PAC-Designer软件及开发实例342
11.3.1PAC-Designer的基本用法342
11.3.2设计实例344
习题348
附录A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软件简介349
A.1Multisim集成环境349
A.2元器件及虚拟仪器350
A.3Multisim仿真功能简介358
附录B部分习题参考答案362
参考文献371

前言/序言


《机械制造工艺学》 内容简介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一门系统阐述机械零件制造过程规律、方法和技术的综合性学科。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的机械制造知识体系,从宏观的生产准备到微观的加工原理,再到生产组织与管理,全方位地展现现代机械制造的魅力与挑战。本书内容翔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合机械制造及其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工艺、质量控制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第一篇 生产准备与工艺规划 本篇深入探讨了机械零件制造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为后续的加工制造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章 零件图分析与工艺分析 零件图的阅读与理解: 详细讲解零件图的组成要素,包括视图、尺寸标注、公差、表面粗糙度要求、材料说明、热处理要求等。强调理解图纸是工艺制定的前提,需要识别零件的功能、工作条件及其对精度、性能的要求。 工艺分析: 引导读者如何从零件图出发,识别零件的几何形状特征(如平面、圆柱面、锥面、孔、槽、键槽等)、材料特性(如硬度、强度、切削性等)、尺寸精度要求、形状精度要求、位置精度要求、表面粗糙度要求以及特殊的工艺要求(如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分析这些因素对选择加工方法、设备、工装、刀具以及确定加工顺序至关重要。 工艺方案的初步构思: 基于零件图和工艺分析的结果,初步考虑可行的加工路线,例如是采用铸造、锻造、焊接等毛坯制造方法,还是直接用型材、棒料等进行切削加工。初步考虑主要加工工序的类型,如车削、铣削、磨削、钻削、镗削等,并考虑其顺序。 第二章 工艺规程设计 工艺规程的定义与作用: 阐述工艺规程作为指导生产的纲领性文件,其作用在于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操作,确保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为生产调度、成本核算和工人培训提供依据。 工艺规程的组成内容: 详细介绍工艺规程通常包括的要素,如零件名称、图号、材料、毛坯、工序卡片(含工序名称、内容、定位基准、测量方法、设备、刀具、量具、技术要求、装量、工时定额等)、装配工艺规程、检验规程等。 工序的划分与组织: 讲解工序的基本概念,即在一个工作地(或一台机床上)对同一零件连续完成的工序。介绍工序的构成要素,并探讨如何合理划分工序,以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加工效率。讲解流水生产线、成组技术等现代生产组织方式对工序安排的影响。 选择加工方法与设备: 基于前期的工艺分析,详细介绍各种常用加工方法的原理、特点、适用范围和精度等级。如车削(外圆、内圆、端面、螺纹)、铣削(平面、沟槽、齿轮)、磨削(平面、外圆、内圆)、钻削、镗削、刨削、磨削、电火花加工、激光加工等。指导读者如何根据零件的形状、尺寸、精度要求、材料和生产批量来选择最合适的加工设备。 第三章 毛坯的制造与选择 毛坯的定义与分类: 明确毛坯是零件在最终加工前所用的材料形态,是实现零件形状、尺寸、材料和内部质量的基础。分类包括铸件、锻件、型材、棒材、板材、管材等。 铸造毛坯: 介绍常见的铸造方法,如砂型铸造(普通砂型、熔模铸造、金属型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离心铸造等。分析各种铸造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对铸件的精度、表面质量、机械性能和生产效率的影响。讲解如何根据零件结构复杂程度、材料和生产批量选择合适的铸造工艺。 锻造毛坯: 介绍自由锻、模锻、机械压力机锻造、蒸汽锤锻造等。分析锻造能改善材料的组织性能,提高强度和韧性的原因。讲解如何根据零件形状复杂程度、尺寸和生产批量选择合适的锻造方法。 其他毛坯: 介绍型材(如型钢)、棒材、板材、管材等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切削加工或冷变形等方法直接制成零件。 毛坯的经济性分析: 强调毛坯选择不仅要考虑加工的难易程度,还要考虑其经济性,包括材料成本、制造费用、加工余量等,旨在选择经济效益最佳的毛坯。 第二篇 切削加工原理与工艺 本篇深入剖析各种切削加工方法的机理、工艺特点及应用,是机械制造的核心内容。 第四章 金属切削运动与切削力 切削运动: 详细讲解主运动(切削刀具相对于工件的相对运动,产生切削功)、进给运动(刀具或工件的相对运动,实现连续切削)和辅助运动(如换刀、进退刀等)。分析不同切削方式(如车削、铣削、钻削)下切削运动的组合。 切削过程的几何学: 介绍切削区域的几何参数,如切削厚度、切削宽度、切削速度、前角、后角、刀尖圆弧半径等,以及这些参数如何影响切削过程和加工质量。 切削力及其分析: 详细阐述切削过程中产生的切削力(主切削力、进给力、背压力)的产生原因、大小和方向。讲解切削力的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如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刀具几何参数、材料的切削性能等)。分析切削力对刀具磨损、工件变形、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影响。 切削热与切削温度: 分析切削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来源(切削功、摩擦功)和热量分配。讲解切削温度对刀具寿命、工件性能和表面质量的影响,以及控制切削温度的措施(如冷却润滑)。 第五章 刀具与刀具材料 刀具的分类与结构: 介绍刀具的分类(按用途、按几何形状、按安装方式等)和基本结构(工作部分、柄部)。重点讲解车刀、铣刀、钻头、镗刀、螺纹刀具等常用刀具的结构特点和几何参数。 刀具材料: 详细介绍各种常用刀具材料的性能,包括高碳钢、合金工具钢、高速钢、硬质合金、陶瓷刀具、立方氮化硼(CBN)刀具、金刚石刀具等。分析不同刀具材料的硬度、耐磨性、红硬性、韧性和经济性,以及它们在不同加工条件下的适用性。 刀具磨损与寿命: 讲解刀具磨损的类型(后刀面磨损、前刀面磨损、崩刃、粘刀等)和磨损机理。定义刀具寿命,并介绍影响刀具寿命的因素。讲解刀具的磨损极限和判别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合理选用刀具材料、优化切削参数和改进冷却润滑来延长刀具寿命。 第六章 切削用量选择与加工精度 切削用量: 详细阐述切削用量(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的含义及其对切削过程的影响。分析如何在保证刀具寿命和加工质量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切削用量以提高生产效率。 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 深入探讨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包括机床精度、刀具精度、工装精度、测量误差、热变形、残余应力、加工方法选择、切削用量等。讲解表面粗糙度的形成机理,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刀具、切削用量和后处理工艺来获得所需的表面质量。 加工精度等级与表面粗糙度等级: 介绍国家标准中关于加工精度等级(IT等级)和表面粗糙度等级的划分及其含义,指导读者如何理解和标注图纸上的精度要求。 减少加工误差的工艺措施: 讲解各种减少加工误差的工艺措施,如合理的定位基准选择、加工顺序的安排、热处理对精度的影响、应力消除措施、精加工与磨合等。 第三篇 常用加工工序与设备 本篇详细介绍各类机械加工工序的原理、工艺特点以及所使用的主要设备。 第七章 车削加工 车削加工基本原理: 讲解车削加工是利用工件的旋转运动和刀具的直线进给运动进行切削的加工方法。 车削加工种类: 详细介绍外圆车削、内圆车削、端面车削、锥面车削、螺纹车削、滚花、切槽等。 常用车床及其应用: 介绍普通车床、仪表车床、数控车床等不同类型车床的结构特点和适用范围。重点讲解数控车床在提高加工精度、自动化程度和效率方面的优势。 车削工艺要点: 讲解车削加工时如何选择刀具、切削用量,如何进行定位和夹紧,以及如何保证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 第八章 铣削加工 铣削加工基本原理: 讲解铣削加工是利用铣刀的旋转运动和工件的直线进给运动进行切削的加工方法。 铣削加工种类: 详细介绍平面铣削、成形铣削(如键槽铣削、齿轮铣削)、沟槽铣削、角度铣削、曲面铣削等。 常用铣床及其应用: 介绍卧式铣床、立式铣床、万能铣床、数控铣床等。讲解不同铣床的结构特点和适用范围。 铣削工艺要点: 讲解铣削加工时如何选择铣刀、切削用量,如何进行定位和夹紧,以及如何保证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特别强调顺铣与逆铣的区别及应用。 第九章 钻削与镗削加工 钻削加工: 介绍钻削加工是利用钻头在实体材料上形成孔的操作。讲解钻孔、扩孔、锪孔、铰孔、攻丝等。介绍钻床的种类和钻削工艺要点,如钻孔的定位、夹紧、切削用量选择及排屑。 镗削加工: 介绍镗削加工是用来扩大已有的孔或提高孔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加工方法。讲解内圆镗削、外圆镗削、平面镗削等。介绍镗床的种类和镗削工艺要点,如镗刀的选择、切削用量选择及粗镗、精镗的配合。 第十章 磨削加工 磨削加工原理: 介绍磨削是利用磨具(砂轮)上的硬质磨料对工件表面进行切削加工的方法,主要用于获得高精度和低表面粗糙度的零件。 磨削加工种类: 详细介绍外圆磨削、内圆磨削、平面磨削、无心磨削、螺纹磨削、齿轮磨削等。 砂轮的选择与修整: 讲解砂轮的性能参数(粒度、硬度、结合剂、形状)及其选择原则。介绍砂轮的修整(修形、修钝)的重要性及方法,以保证磨削质量。 磨削工艺要点: 讲解磨削加工时如何选择磨削用量(砂轮线速度、工件转速、横向进给量、纵向进给量)、冷却液的选择以及如何控制磨削过程以避免烧伤和提高精度。 第十一章 其他加工方法 刨削与插削: 介绍刨削与插削加工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适用于加工平面、沟槽等零件的场合,特别是大批量生产中的应用。 电火花加工(EDM): 介绍电火花加工的原理,适用于加工高硬度、难切削材料的模具和复杂形状零件。 激光加工: 介绍激光切割、焊接、打标等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强调其高精度、高效率和自动化特点。 数控加工技术: 概述数控加工的基本概念,包括数控机床、数控编程(G代码、M代码)、刀具路径生成等。强调数控加工在复杂零件加工、提高精度和自动化方面的巨大优势。 第四篇 生产组织与质量控制 本篇关注生产过程的管理、组织和质量保证,是现代制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二章 夹具设计与应用 夹具的作用: 阐述夹具在机械制造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定位、夹紧、引导刀具、保证加工精度、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等。 夹具设计的基本原则: 讲解夹具设计的通用原则,如定位基准的确定、夹紧力的计算、夹具的刚性、耐磨性、互换性、易于操作和维护等。 常用夹具类型: 介绍钻模、铣床夹具、车床夹具、磨床夹具等不同类型夹具的结构特点和设计要点。 标准化与模块化夹具: 探讨标准化和模块化夹具在提高设计效率、降低成本和增强通用性方面的优势。 第十三章 测量与检验 测量基本原理: 介绍尺寸测量、形状测量、位置测量、表面粗糙度测量等基本原理。 常用测量仪器与工具: 讲解游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量块、角度量具、粗糙度仪、三坐标测量机(CMM)等常用测量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精度。 检验方法与质量控制: 介绍首件检验、过程检验、最终检验等检验环节。阐述抽样检验、全数检验等检验方式。强调质量控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包括预防、检测和改进。 测量不确定度: 简要介绍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及其对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影响。 第十四章 现代制造技术概览 成组技术(GT): 介绍成组技术的基本概念,即对零件进行分类,组织成组生产,以实现标准化、系列化和提高生产效率。 柔性制造系统(FMS): 介绍柔性制造系统的构成,包括数控机床、自动化物流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以及其在提高生产柔性和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面的优势。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 阐述CAD/CAM技术在机械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仿真、数控编程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集成到整个制造流程中。 物联网(IoT)与工业4.0: 简要介绍物联网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如设备状态监测、预测性维护、智能生产调度等,以及它们在构建智能工厂中的作用。 本书力求以清晰的逻辑、丰富的图示和贴近实际的案例,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精髓,掌握解决实际制造问题的能力,为培养优秀的机械工程人才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模拟电子这东西特别“玄乎”,公式推导看得头疼,画个电路图就感觉像是在描绘一幅抽象画。我尝试过一些入门级的电子书籍,但往往看完之后,对于电路的核心工作原理还是模模糊糊。直到我拿到《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我才感觉好像有人在一片混沌中点亮了一盏灯。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大堆复杂的公式,而是从最直观的物理现象入手,一点一点地解释为什么会这样。我尤其喜欢它里面大量的图示和动画(虽然书本是静态的,但它的描述和逻辑推导有动态感),能够帮助我非常形象地理解电流、电压在电路中的流动和变化。书中对于一些看似简单但却至关重要的概念,比如“跨导”、“输入/输出阻抗”等,都给出了非常细致的解释,让我能够理解这些参数对电路整体性能的决定性影响。现在,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记忆公式,而是真正理解了模拟电路背后的逻辑。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我是一名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之前在学习模拟电路的时候总是感觉云里雾里,各种元器件的参数、电路的分析方法都让人头疼。尤其是涉及到放大器、滤波器这些核心内容,教材上的公式推导和概念解释总是显得那么晦涩难懂。我尝试过很多其他的参考书,有的太浅显,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有的又过于理论化,脱离了实际应用。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我发现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这本书的优点真的太多了,首先,它的讲解非常系统,从最基础的半导体器件原理开始,一步一步深入到复杂的电路分析。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大量的实例分析,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配有清晰的图示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让我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是这样。而且,它还巧妙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让我明白这些知识在现实世界中是如何应用的,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现在,我对模拟电路的学习信心倍增,感觉自己终于抓住了这个科目的精髓。

评分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尤其是在产品设计和调试阶段,对模拟电子技术的扎实理解是必不可少的。我之前接触过的很多技术资料,虽然内容全面,但往往缺乏条理,知识点比较分散,阅读起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梳理和整合。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这本书,恰恰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以一种非常逻辑化的方式组织内容,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逐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电路的分析,无论是放大电路、振荡电路还是功率放大电路,都给出了清晰的分析框架和方法论。我特别喜欢它在分析过程中,不仅仅是罗列公式,而是会强调关键参数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电路的整体性能。例如,在讲解运算放大器时,它不仅介绍了理想运放的模型,还详细分析了实际运放的各种非理想特性,并给出了如何补偿这些特性的方法,这对于我进行实际电路设计非常有指导意义。

评分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对于模拟电子这门课程,我一直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教材上的内容虽然经典,但有时读起来感觉有些枯燥,而且很多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应用之间总感觉隔了一层纱。直到我偶然间接触到《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我才对模拟电路的学习产生了一股新的热情。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接地气”。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用大量生动的例子,将抽象的电路模型和复杂的公式变得易于理解。例如,在讲解滤波器设计时,它会结合实际的音频电路和射频电路的应用场景,让我们明白不同类型滤波器的作用和选择依据。书中对于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比如各种放大器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也有非常清晰的比较和总结。这让我能够更好地把握不同电路的特点,并在实际的课程设计和实验中,能够更加自信地进行电路的设计和分析。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对电子制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每当我尝试搭建一些稍微复杂一点的模拟电路时,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信号失真、噪声太大、稳定性差等等。市面上很多关于电子DIY的书籍,要么过于关注项目本身,而忽略了背后的原理;要么就充斥着各种术语,对初学者很不友好。直到我翻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我才找到了真正想要的东西。这本书对于模拟电路的讲解,没有像很多网络教程那样直接给出“套路”,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各种元器件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电路性能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为什么”的解释,而不是仅仅告诉“怎么做”。比如,它会详细讲解电容的充放电特性如何影响滤波效果,晶体管的跨导和输出电阻对放大器增益和带宽的影响。这些基础的理解,让我能够举一反三,在自己的设计中遇到问题时,不再是盲目地猜测,而是能够根据原理进行分析和调整,大大提高了我的实践成功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