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专门讲解防范考试中电子作弊的图书。
内容简介
《电子作弊防范技术与实践》重点介绍考试作弊中使用的电子设备和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以及在考试作弊中的应用方法,据此借用电子战技术探讨防范考试作弊的原理、方法及设备。《电子作弊防范技术与实践》共分6章,第1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科举考试的产生,考试与作弊如影相随“方生方死”,科举考试作弊中的防范措施,现代考试作弊原因与现状,以及可能的防范措施;第2章介绍了夹带作弊使用的电子设备和防范措施;第3章介绍了考试作弊使用的传递作弊设备及其运用;第4章在简单介绍了电子战概念后,较详细地介绍了传递作弊克星——通信对抗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及其在当今考场中的运用,按此原理构成的管制设备和它们的基本性能;第5章具体而详细地介绍了考场内听声设备的基本原理、构成、使用方法与防范措施;第6章结合考场条件讨论了管制设备在不同配置情况下的作用范围。
《电子作弊防范技术与实践》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国家、省、市、县相关部门,如教育、组织、人事、各级学校等,从事考试管理和频谱管理的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从事电子战的科研、设备研制和生产的专业人员。《电子作弊防范技术与实践》也可作为无线电通信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朱庆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先后在〔电子〕部属19、29、36、54所从事通信对抗科研工作达四十多年。参加过该专业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工作,曾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和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总结工作经验著书立说,应邀到相关单位讲学。独立撰写并公开发表近百篇论文,多篇获奖。曾获河北省老教授协会授予“科教兴冀”学术成果奖。现为北京中天飞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研究员、技术总监。
内页插图
目录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科举考试的产生 1
1.1.1 早期选拔人才的方法 1
1.1.2 考试的出现 2
1.1.3 科举考试的产生 2
1.2 科举考试的实施与作弊的产生 4
1.3 趣话科举考试作弊 6
1.3.1 作弊第一式:夹带 6
1.3.2 作弊第二式:枪替 7
1.3.3 作弊第三式:关节 8
1.3.4 作弊第四式:传递 9
1.3.5 作弊第五式:泄题 9
1.3.6 作弊第六式:冒籍 10
1.3.7 作弊第七式:权势 11
1.3.8 作弊第八式:割卷 12
1.4 现代考试作弊现状 12
1.5 现代考试类型和作弊特点 16
1.5.1 现代考试类型 16
1.5.2 现代考试作弊的特点 17
1.6 考试作弊的防范 18
1.6.1 严格的考试制度与严厉的惩处是古代防范考试作弊的手段 18
1.6.2 综合治理才是防范考试作弊的最好方法 20
1.6.3 电子战——社会公平正义的保护神 21
1.6.4 对作弊者的忠告 22
第2章 夹带作弊与防范 24
2.1 用于夹带作弊的电子设备 25
2.2 夹带作弊的防范 30
2.2.1 夹带作弊防范的基本方法 30
2.2.2 防范夹带作弊的金属探测器 30
第3章 传递作弊与设备 38
3.1 传递作弊的不同方式 38
3.1.1 考场内的传递作弊 38
3.1.2 考场内外的非团伙传递作弊 39
3.1.3 团伙传递作弊 39
3.2 传递作弊使用的设备 43
3.2.1 试题获取使用的设备 44
3.2.2 场外作弊组织者将答案传给答题“枪手”设备 46
3.2.3 “枪手”回传答案设备 46
3.2.4 将答案传给考生的作弊设备 46
3.2.5 场内考生使用设备 46
3.3 传递作弊使用的设备简介 47
3.3.1 传递作弊使用的非无线电设备 47
3.3.2 传递作弊使用的无线电设备 48
3.4 通信设备(系统)在考试作弊中的运用 49
3.4.1 无线电对讲机 49
3.4.2 集群通信的运用 54
3.4.3 无线数传通信系统 57
3.4.4 无线电寻呼系统 61
3.4.5 小灵通与大灵通 62
3.4.6 蜂窝移动通信设备 63
3.4.7 无绳电话 66
3.4.8 其他系统 67
3.5 传递作弊使用的无线电设备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68
3.5.1 传递作弊使用的无线电设备的通用要求 68
3.5.2 传递作弊使用的无线电设备的特点 68
3.5.3 考试作弊设备的发展趋势 69
第4章 电子战——传递作弊的克星 70
4.1 通信对抗与传递考试作弊 70
4.2 通信对抗侦察 71
4.2.1 对信号的搜索截获 72
4.2.2 频率搜索 75
4.2.3 信号的分选 77
4.2.4 信号参数测量和识别 80
4.3 通信对抗干扰 80
4.3.1 通信干扰要研究的问题 81
4.3.2 接收机(系统)和接收方式不同其受扰性能也不同 84
4.3.3 无线电干扰信号应具有的特性 91
4.3.4 通信信号的最佳干扰样式 93
4.3.5 提高干扰效果的方法 95
4.3.6 多信道(频点)干扰 97
4.3.7 转发式干扰 102
4.3.8 实施警示和冒充注意事项 104
4.4 典型的通信对抗设备 105
4.4.1 典型通信对抗设备构成 105
4.4.2 通信对抗实施的工作流程 106
4.4.3 典型设备性能 107
4.5 通信对抗在传递考试作弊中的运用 110
4.6 不同考试作弊设备的对抗方法 111
4.6.1 不依托网络的作弊设备的对抗 113
4.6.2 集群通信用于考试作弊的防范 114
4.6.3 利用蜂窝移动通信作弊的防范 117
4.6.4 数传与短信作弊的防范 123
4.6.5 典型无线电管制设备介绍 123
第5章 考场内听声设备的使用与防范 126
5.1 预备知识 126
5.1.1 人类从外界获取信息的方法 126
5.1.2 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26
5.2 耳机 129
5.2.1 动圈式耳机构成与工作原理 129
5.2.2 其他耳机工作原理简介 131
5.2.3 稀土米粒耳机 132
5.2.4 有源电子耳机 134
5.2.5 骨导无线耳机——骨导听声装置 136
5.3 耳机在考场中的运用 138
5.3.1 集中隐蔽方式的射频直传式耳机 138
5.3.2 分散隐蔽方式 139
5.3.3 使用音频电磁波代替导线设备的运用 140
5.3.4 小结 142
5.4 考试作弊耳机的防范 143
5.4.1 耳机的防范与音频电磁波干扰耳机原理 143
5.4.2 音频电磁波警示和干扰设备 144
5.4.3 音频电磁波警示和干扰设备的使用 144
5.4.4 音频电磁波警示和干扰设备的使用注意事项 145
5.4.5 使用音频电磁波警示和干扰设备的优点 146
5.5 音频耳机探测仪 147
第6章 管制设备的作用范围概算 148
6.1 两种作用范围都与路径损耗有关 148
6.2 自由空间传播的路径损耗 149
6.2.1 符合自由空间传播的两种情况 149
6.2.2 自由空间传播的路径损耗的计算公式 150
6.3 天线低架时表面波传播路径损耗 151
6.4 天线高架双射线电波传播模式下路径损耗 155
6.5 移动通信条件下的电波传播路径损耗 161
6.6 考试作弊与防范中的电波传播 168
6.6.1 考试作弊的电波传播 168
6.6.2 管制设备至考试作弊接收设备的电波传播 169
6.7 管制设备辐射电磁波安全的考虑 170
6.7.1 正确认识电磁波 170
6.7.2 充分认识天线周围的空间电磁场性质 171
6.7.3 保障管制设备辐射的电磁波能量不对相关人员构成伤害的概算 172
参考文献 177
前言/序言
《数字时代的隐形战场:信息安全与对抗策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数字世界已渗透至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人隐私到国家安全,从商业运营到学术研究,无不与数字信息息息相关。然而,伴随而来的,是日益复杂和严峻的信息安全挑战。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可能催生新的攻击手段;每一次数据的流通,都伴随着潜在的泄露风险。在这个看不见的战场上,信息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力量的源泉,也因此成为了各方势力觊觎与争夺的焦点。 《数字时代的隐形战场:信息安全与对抗策略》一书,旨在深入剖析当前数字信息领域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安全威胁,并系统地阐述应对这些威胁的有效策略与前沿技术。本书并非孤立地探讨某个单一的安全技术,而是从宏观视角出发,将信息安全置于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力求勾勒出信息对抗的完整图景。 第一部分:数字信息安全概览与挑战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首先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数字信息安全的基础认知框架。这部分内容将涵盖: 数字信息的本质与价值: 深入探讨数字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分析其如何成为个人、组织乃至国家的核心资产,以及信息的敏感性、流动性所带来的固有风险。我们将从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访问权等多个维度,揭示信息价值的双重性——既是驱动发展的引擎,也可能成为被攻击的靶子。 信息安全威胁的演变与分类: 回顾信息安全威胁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简单的病毒、木马,到如今更具迷惑性和破坏性的高级持续性威胁(APT)、勒索软件、供应链攻击等。本书将对各类威胁进行详细分类,并解析其背后的技术原理、攻击模式以及潜在的危害。例如,我们将分析恶意软件如何通过社会工程学、漏洞利用等手段渗透系统,数据窃取如何影响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而网络攻击又如何威胁关键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行。 信息安全风险的评估与管理: 强调风险管理在信息安全中的核心作用。本书将介绍常用的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如何识别潜在的漏洞和威胁,评估其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优先级和应对措施。这部分内容将涉及资产识别、威胁建模、脆弱性分析等关键步骤,帮助读者理解如何系统性地降低安全风险。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与伦理考量: 探讨信息安全领域日益重要的法律法规体系,如数据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以及这些法律如何规范信息的使用和保护。同时,本书也将触及信息安全领域存在的伦理争议,如隐私权与公共利益的平衡,以及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准则。 第二部分:信息安全防护的核心技术 在理解了数字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之后,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构建坚实防御体系的核心技术。这部分内容将涵盖: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 深入讲解如何确保“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访问“正确的信息”。内容将包括密码学原理在身份认证中的应用(如公钥加密、数字签名),多因素认证(MFA)的实现机制,以及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等精细化授权模型。我们将解析不同认证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最佳实践。 网络安全防护: 详细介绍保护网络通信不受侵扰的技术。这包括防火墙(包括下一代防火墙NGFW)、入侵检测/防御系统(IDS/IPS)、虚拟专用网络(VPN)的工作原理和配置要点。本书还将探讨网络流量分析、协议加密(如TLS/SSL)以及网络隔离等策略,以构建纵深防御的网络安全体系。 数据加密与隐私保护: 讲解如何通过加密技术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内容将涵盖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的区别与应用场景,数据在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的加密策略。同时,也将介绍一些新兴的隐私保护技术,如差分隐私、同态加密等,以及它们在数据分析和共享中的应用潜力。 端点安全与恶意软件防护: 关注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的安全。这部分将深入剖析防病毒软件、终端检测与响应(EDR)解决方案的原理和功能,以及它们如何检测、阻止和响应各种恶意软件的攻击。我们将分析恶意软件的隐藏技术和绕过策略,以及如何通过加固终端系统来提升安全性。 安全审计与监控: 强调对系统行为进行记录和分析的重要性。本书将介绍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SIEM)系统的作用,如何收集、关联和分析日志信息,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和安全事件。我们将讨论日志的有效收集、存储和分析方法,以及如何构建有效的威胁情报机制。 第三部分:高级对抗策略与前沿探索 随着攻击技术的不断演进,仅仅依靠传统的防御手段已不足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威胁。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着眼于更高级别的对抗策略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威胁情报与态势感知: 探讨如何利用威胁情报来预判和应对潜在的攻击。内容将包括威胁情报的来源、收集、分析与应用,以及如何构建主动的态势感知能力,及时掌握网络空间的动态,洞察攻击者的意图和行动。我们将分析当前主流的威胁情报平台和共享机制。 安全自动化与响应(SOAR): 介绍如何利用自动化技术来提高安全事件响应的效率和准确性。本书将解析安全编排、自动化与响应(SOAR)平台的架构和功能,以及如何通过预设的剧本(Playbook)来自动化执行诸如告警分类、事件调查、威胁遏制等任务,从而减轻安全人员的负担,缩短响应时间。 云安全与物联网安全: 针对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带来的独特安全挑战,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将分析云环境下的共享责任模型,如何保障云数据的安全,以及物联网设备由于其多样性、低计算能力等特点而面临的特殊安全风险,并提供相应的防护建议。 零信任安全模型: 介绍“永不信任,始终验证”的零信任安全理念,并阐述其在现代网络安全架构中的重要性。本书将解析零信任的核心原则,如最小权限原则、微隔离、持续验证等,以及如何将其落地到实际的网络和应用设计中,以应对边界模糊化的安全挑战。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安全领域的应用: 探索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如何赋能信息安全。我们将讨论AI/ML在恶意软件检测、异常行为分析、威胁预测等方面的应用案例,以及它们在提升安全防御能力方面的巨大潜力。同时,也会探讨AI被攻击者利用的可能性,以及未来的攻防博弈。 未来展望与人才培养: 对信息安全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包括量子计算对密码学的影响,区块链技术的安全应用等。同时,本书也将强调培养合格信息安全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当前人才短缺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关于人才培养的思考。 《数字时代的隐形战场:信息安全与对抗策略》一书,力求以严谨的理论分析、丰富的实践案例和前瞻性的技术洞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信息安全知识体系。无论您是信息安全领域的专业人士,还是对数字世界安全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为您揭示信息安全背后的逻辑,赋能您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数字时代,更好地保护自己、组织和数字资产。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理解数字时代复杂生态的指南,一份应对看不见的威胁的行动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