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卖20万《徒步中国》作者雷克,又一外国人看中国力作。
2.雷克:微博上具争议的外国人,多次引爆媒体热议,多次进入微博热门话题榜。
3.德国人雷克的一次全中文写作。
中国的行与思
我的小破书。
我是我,你是你。我是德国人,你或许是中国人吧。我正坐在我家的沙发椅上,眼前一台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只见一行字。中国距我有万里之遥。我在认真思考给你写点什么东西比较好。
你到底是谁我都不知道。我在想,你或许站在书店里吧?手中拿着几本书,偶然发现一本好像是个莫名其妙的老外写的书。还有老外用中文写作的事?这是瞎炒作还是真的?这么辛苦干吗,某些外国人真缺钱啊!
还是选择翻开书看看,你很快就发现这好像不是那种故事性的书,而是专栏集。也就是说,这个老外记录了自己对各种事的种种想法和看法而已。
现在是该把书放回书柜去的时候了。
当然,你也可以接着看。
我坐在沙发椅上,身边有一杯茶。茶杯是德国的,自来水是德国的,而茶叶呢,倒是中国的——碧潭飘雪,我最喜欢的饮品之一。我想,你可能从书店里走出去了,要坐地铁回家。上海、广州、成都、北京的新地铁线,这些都比我们德国的大部分地铁令人舒心不少,毕竟是刚修的。我很喜欢那些地铁,只是人有点多,尤其在上下班的时候实在是太多了。地铁上拿书不方便,还是用手机看吧。刷刷微博,刷刷微信,如果实在没事干就打开电子书APP(应用)看看。你在屏幕上看到这些字。
继续看,还是换一本更有趣的?好像那个谁最近又写了一本关于那啥的书,忘了叫啥,貌似还拍成了电影!
好吧,暂时先继续看吧。我接着思考要给你写点什么东西比较好。我叫雷克,不过那当然不是我的正式的名儿。我的名字其实叫克里斯托弗-雷哈格(ChristophRehage),但这个中文名的字数太多了,我就把姓和名的第一个字拼在一起了:雷克。那是十年前的事,我在慕尼黑大学偶然地进入了汉学系。那时候,我的一个台湾朋友帮我起了这么个中文名。我本来很喜欢“雷克”这个名字,不过后来到北京留学时发现老外当中的“克”字太多了,什么杰克、尼克、汉克、马克,我那时候很想说:“我为啥当时没有给自己取一个更中国化的中文名呢?”
更中国化的中文名,比如说呢?比如《三国演义》里的那些英雄嘛!什么诸葛亮啊、关羽啊、曹操啊!不过那样或许更二了。还是低调的雷克比较好。再加上个“小流氓”作为外号,就完美了。
就这样,雷克很快被我接受为自己的名字了,就像中国这个宇宙似的国家,也被我接受为自己的家。
你或许在想:“你自己的家?我大中华人已够多,还真不缺你一个老外!少在这儿装白求恩行不!”
哈!这样理解也没错,不过我说的是真的,不是客套话!
怎么讲呢?我在想,你或许跟我一样坐在自己家的沙发椅上。还是你在外面找了一家咖啡馆?我一直觉得很神奇,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可爱的咖啡馆,一家比一家装修得有味儿,服务到位,还有各种茶水可以喝,特别适合坐下来看书!当然,除了这个以外还有“避风塘”之类的连锁店。那里跟文艺咖啡馆不一样,每次去的时候都会看到一些貌似初中生的情侣拉着手坐着,还有那些边打牌边吸烟的小伙子,另有不少人在桌上趴着睡。这种咖啡馆我也挺喜欢,虽然没有文艺咖啡馆文艺,但比它有看头。你就选一个吧,在家坐沙发椅或床上当然也不错!
每次被问“雷克你喜欢我们中国吗”,我都会觉得尴尬。这种问题,我除了客套话还能说什么呢?而且“我们中国”这个说法跟“我国”一样莫名其妙,里面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打死我我也不会问你:DoyoulikeourGermany?(你喜欢我们德国吗?)我后来也学会了在微博上发帖时顺便写一个“我德”甚至“我大德”,当然这是开玩笑的,就怕别人当真!
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是想诚实回答这个问题的话也难。不是每一分喜欢当中都有一分不喜欢吗?反正如果一个外国人跟我说“我喜欢你们德国的一切”,我首先会想:“我的德国?”其次我会觉得要么他是在说客套话,要么他就是傻瓜。他难道也喜欢我们的税法(Steuerrecht)?
说到中国也一样,比如火车,虽然我很喜欢在中国坐火车,但我从来不喜欢在中国买火车票。不仅难买,而且排队又不是特别规范,尤其是过节的时候我觉得没有人喜欢在中国买火车票吧。除了一些有关系的人以外,他们觉得过年时买火车票可爽了。
说到火车我突然在想,你会不会正在火车上看到这些字呢?我说的不是高铁,那种方便却无趣的变形金刚似的交通工具,而是正儿八经的“火车”,有硬座和硬卧的绿皮的中国火车。它是我的最爱!
不知道你有没有买到卧铺票。我会尽量买中铺的。下铺人太多,各个叔叔阿姨都要借坐打牌聊天吃方便面,上铺空间有点小,我一米九二的个子勉强能钻进去,但不是很舒服的样子。而且,上铺看不到窗外的景色!这一点对于我这么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外国游客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所以,我最喜欢的就是中铺。
我喜欢在卧铺上趴着看书,时不时往窗外看,看着外面的景色慢慢变,就像书里面的故事慢慢往下流。可惜这书根本没有什么故事。扔掉它!
还是再看一会儿?
我想如果你不在火车上而是在坐飞机的话,你或许没别的办法,只能继续往下看。哈!因为手机不让玩,就算开了飞行模式也不让玩,免费提供的杂志几乎全是广告,所以你就接着看呗。看书比较好打发时间。我最近发现自己好像有那么一点点飞行恐惧症,所以坐飞机时不能没事干,一定要让自己忙起来。看书当然也行。
我想,那些天天坐飞机的阔佬是不是相当能看书?
不过,我为什么非要把你想象成一个在路上的人呢?你或许是学生,在课堂上坐着无聊就拿来这本书看看。听说这个老外比较二,可以看一看呗。把书放在课本下偷偷看,这事我上学时也经常干。而且回头想比较有意思的是,偷偷看书有时让那时候的我觉得良心不安,因为课本上的东西虽然无聊但确实值得我看;但有时我又觉得完全没什么问题,课本如此没意义,我还不如看书呢。
当然,往往是回头看时才知道到底哪些东西值得你看,哪些东西可以忽略。这也是大家要学习的一种智慧吧,而且是老师无法教给我们的。看烂书,为在生活中学习!
当然,每个作者都不希望自己的书在读者眼里变成那本让他“终于知道哪种书不值得看”的书。
我也不例外。
这本书的名字叫《中国》,非常直白,起初我以为这是一本宏大的历史画卷,或者是一部深入的文化解析。但当我翻开它,却发现它更像是一扇窗,一扇能让我从不同角度、不同心境去观察和感受这个国家的小窗。它没有试图给我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邀请我一起去探寻,去提问,去形成自己的理解。第一眼看到书名,脑海里浮现的是长城、故宫、兵马俑,是四大发明,是那些刻板印象中的辉煌。然而,书中的内容却远不止于此。它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描绘了中国城市中那些忙碌而充满活力的街道,那些藏在巷弄里的市井生活,那些日复一日的奋斗和坚守。它没有回避当下的挑战,也展现了转型时期人们的迷茫与希望。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地方性节日和风俗的描绘,那些细节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食物香气,听到人们的欢声笑语。作者的笔触细腻,仿佛有着一种魔力,能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将遥远的文化拉近。它让我意识到,“中国”这两个字所承载的,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得多。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生长在土地上的生命力,一种在时间长河中不断演变的文化肌理。
评分坦白说,最初拿起这本书,我带着一种带着点审视和批判的态度。我对“中国特色”这个词,常常会联想到一些固步自封或曲意逢迎的解释。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以一种极其真诚和坦率的态度,去剖析和呈现“中国特色”的真正内涵。它没有回避问题,也没有刻意美化,而是用一种客观而又富有情感的笔触,去描绘那些构成中国独特性的元素。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情”和“关系”的深入探讨。在中国,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作者通过一些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的案例,揭示了这种“人情”网络的力量,以及它在塑造社会秩序和个体命运中的作用。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和生存之道,那种在复杂环境中游刃有余的技巧,那种充满人情味的沟通方式。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特色”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的标签,而是生长在文化土壤里的,鲜活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存在。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真正地触及到了“中国性”的内核,那种难以言喻却又真实存在的特质。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介绍,也不是那种宏大叙事的堆砌,而是深入到生活肌理中,去捕捉那些最细微、最动人的瞬间。我尤其被其中对家庭关系和人际交往的描述所吸引。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充满了温情,有时也带着些许沉重的责任。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这种连接的力量,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情感和行为模式。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韧性,那种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积极寻找出路的精神。同时,它也毫不避讳地展现了集体主义文化下,个体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代际沟通中的那些微妙之处。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家”的理解,对“亲情”的认知。它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理解一个文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去感受那里的人们是如何生活,如何爱,如何失落,又如何重新振作的。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曾经忽略的,却又如此真切的中国面貌。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常见的,以政治或经济为主线的叙事。相反,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心”的写真集,关于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体情绪、欲望和价值观是如何起伏跌宕的。我被书中对“成功”定义的探讨深深吸引。在中国,成功往往被赋予了多重含义,它不仅关乎物质财富,更关乎家庭的荣耀,以及对社会的回馈。作者通过描绘不同人物的追梦历程,展现了这种复杂而又充满张力的追求。它让我看到了普通中国人在现实压力下的挣扎,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在个人利益与集体诉求之间权衡。那些关于奋斗、关于失落、关于自我和解的故事,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它让我明白了,理解中国,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理解每一个鲜活的个体,理解他们内心的律动和情感的波澜。这本书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发思考,让我自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在于它挑战了我一直以来对“现代中国”的认知框架。我曾经以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复制,就是消费主义的泛滥。但这本书告诉我,中国式的现代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路径和逻辑。它在拥抱新事物的同时,也在顽强地守护着古老的根脉。我特别赞赏作者对这种“新旧交织”现象的深刻洞察。书中对城市变迁的描述,那些旧建筑与摩天大楼并存的景象,那些传统手工艺在科技浪潮中挣扎与创新的故事,都让我为之动容。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人在快速发展中,那种既渴望进步,又不愿失去根源的矛盾心理,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这种矛盾中寻求平衡的。这种平衡,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它让我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它不是盲目排斥,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在借鉴与创新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因为它展现了一种充满活力的、不断生长的可能性。
评分雷克大学学的是历史和文学,不错的文笔,加上开阔的视野,让他的书挺有趣,书中有些话能让人思考和明白一些问题,开卷有益,觉得这本书算是
评分正版,蛮有意思
评分不错的书~~~~~啊~~
评分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
评分想看了徒步中国,然后买的,但这本文风和上一本完全不同!
评分观点独到,思路清晰,备受欢迎。
评分配送真的很快,第二天中午就受到了
评分应该还不错,赞一个。老外的视角看中国
评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