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7
《21世纪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丛书)》以我国21世纪初年以来我国生产力布局为研究对象,研究生产力布局的发展演变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
首先对近15年来我国的生产力布局发展和演化情况从产业、行业和区域等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运用模型和计量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数量分析和趋势判断,提出了我国生产力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空间失衡、行业错位、“过密过疏”等问题进行了颇为详细的分析。其次,运用生产力布局优化的相关理论,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我国生产力优化的原则和发展的模式。最后,给出了完整详细的“十二五”时期我国生产力布局的设计方案,并给出了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提升创新能力和引导产业在特定空间聚集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孙久文,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生产布局专业学习(本科),1982年8月获经济学学士;1982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学习(研究生),1985年6月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3年12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在职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生产力布局的理论与方法
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是区域的企业,若干 企业在区域范围的空间分布,形成产业布局,因此 产业布局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基础。生产力布局理论 是区域经济研究的出发点。
一、生产力布局的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的区位选择问题。区位 选择要考虑的主要因素称为区域的区位因素。所谓 区位因素也就是在特定的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 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 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
1.区位选择理论 古典区位选择理论是由19世纪德国著名经济 学家杜能和20世纪初德国著名经济学家韦伯创立 的,后经廖什、伊萨德的发展,日臻成熟。 1826年杜能在《孤立国》一书中,首次对区位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最 早的农业区位理论,主要内容是研究距离对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 近百年后,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他通过计算原 料运费来计算企业生产成本,以最低成本点作为企业布局地点,以 此来确定企业的最佳区位。同时,韦伯也提出了劳动成本与运输成 本的比较问题,在等费用曲线上,可以寻找到劳动成本最低点来替 代运输成本最低点。最后,韦伯还提出企业之间的聚集可以产生成 本的节约,并可以使聚集地点成为替代劳动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最佳 区位。 1939年廖什在《经济空间秩序》一书中,总结了杜能的农业 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增添了市场分析、贸易分析等新的区 位分析内容。后来,区位论对产业布局的研究大致经历了成本学 派、市场学派、成本—市场学派、社会学派、行为学派、历史学 派、计量学派等不同发展阶段,对区位因素的研究也逐渐从单一过 渡到多重。 区位理论通常认为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因素是最主要的区 位因素。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区位理论对于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 标准:成本最低的选择、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和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
……
21世纪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丛书·“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21世纪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丛书·“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21世纪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丛书·“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