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經濟學係列教材:産業組織理論(第2版)

清華經濟學係列教材:産業組織理論(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明誌,柯旭清,羅金峰 著
圖書標籤:
  • 産業組織
  • 經濟學
  • 清華大學齣版社
  • 教材
  • 第2版
  • 市場結構
  • 戰略行為
  • 競爭政策
  • 微觀經濟學
  • 企業行為
  • 經濟管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366485
版次:2
商品編碼:11521924
品牌:清華大學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清華經濟學係列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1
字數:33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産業組織理論是應用微觀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研究對象為“傳統微觀經濟學教科書中的競爭模型所不能分析的市場行為”。在過去三十年裏,産業組織理論已經從經濟學的一部分演進為一門為許多經濟學傢,以及諸如金融、營銷及戰略決策等領域的學者和學生所研究的獨立學科。
  《清華經濟學係列教材:産業組織理論(第2版)》全麵地介紹瞭産業組織理論的核心內容。第一部分是對壟斷勢力的分析,包括定價策略(第二章)、産品策略(第三、四章)、信息與廣告(第五章),這一部分不涉及企業之間的相互影響。第二部分討論寡頭競爭市場的特點和企業的行為,首先介紹瞭博弈論的基本內容(第六章),然後用博弈論的思想介紹瞭寡頭競爭模型(第七章)、企業的策略行為(第八章)和企業間的橫嚮閤並(第九章)。最後五章介紹瞭幾個專題:雙邊市場與平颱理論(第十章)、拍賣理論(第十一章)、企業間的縱嚮關係(第十二章)、網絡與標準(第十三章)、政府管製與反壟斷(第十四章)。書中選取瞭一些新的、貼近中國實際情況的案例,來幫助理解産業組織理論的基本原理。
  《清華經濟學係列教材:産業組織理論(第2版)》可以作為本科生高年級或是碩士生産業組織理論課程教材,也可作為公司戰略等課程的輔助資料。

作者簡介

  李明誌,1967年生,南開大學數學係學士(1987)、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1990)、得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經濟學博士(1999)。現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和教學方嚮:微觀經濟學、産業組織理論、電子商務。
  
  柯旭清,1980年生,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學士(2002)、碩士(2004)、得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經濟學博士。
  
  羅金峰,1989年生,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學士(2011),目前為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博士生。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導言
1.1 完全競爭市場
1.1.1 完全競爭市場的效率分析
1.1.2 福利經濟學的兩個基本定理
1.2 市場力量
1.2.1 壟斷行為
1.2.2 勒納指數與市場力量
1.2.3 壟斷的社會成本與收益
1.3 産業組織理論的演進
1.3.1 舊産業組織理論
1.3.2 新産業組織理論

第2章 壟斷定價
2.1 統一定價
2.1.1 需求彈性與壟斷定價
2.1.2 多工廠壟斷廠商的産量決策問題
2.2 價格歧視
2.2.1 價格歧視的必要條件
2.2.2 價格歧視的種類
2.3 兩部收費
2.4 交通成本與跨地區價格歧視

第3章 多産品與耐用品壟斷
3.1 多産品壟斷
3.1.1 産品質量選擇
3.1.2 捆綁銷售
3.1.3 搭配銷售
3.2 耐用品壟斷
3.2.1 廠商對商品耐用期的選擇
3.2.2 齣租、齣售與科斯猜想

第4章 産品差異化與壟斷競爭
4.1 壟斷廠商的橫嚮與縱嚮差異化
4.1.1 橫嚮差異化:Hotelling的綫性城市模型(空間模型)
4.1.2 壟斷廠商的縱嚮差異化
4.2 壟斷競爭模型
4.2.1 空間模型:Salop的環形城市模型
4.2.2 代錶性消費者模型

第5章 信息不對稱與廣告
5.1 道德風險與逆嚮選擇
5.2 關於質量的有限信息
5.2.1 質量不確定性與次品問題
5.2.2 聲譽與標準化
5.3 市場信號傳遞
5.3.1 勞動力市場信號傳遞
5.3.2 價格作為質量的信號傳遞
5.3.3 擔保與保證
5.4 關於價格的有限信息
5.4.1 搜尋成本與壟斷定價
5.4.2 價格離散
5.5 廣告
5.5.1 廣告與信息
5.5.2 廣告強度

第6章 博弈論初步知識
6.1 博弈論基本概念及錶述
6.1.1 基本概念
6.1.2 博弈的分類
6.1.3 博弈的錶述
6.2 完全信息靜態博弈
6.2.1 占優策略
6.2.2 重復剔除劣策略
6.2.3 納什均衡
6.2.4 混閤策略納什均衡
6.3 完全信息動態博弈
6.3.1 擴展錶述博弈的納什均衡
6.3.2 子博弈完美納什均衡
6.3.3 用逆嚮歸納法求解子博弈完美納什均衡

第7章 寡頭競爭模型
7.1 古諾競爭
7.1.1 古諾-納什均衡(Cournot-Nash equilibrium)
7.1.2 古諾-納什均衡的性質
7.1.3 存在N個企業時的古諾一納什均衡
7.2 伯川德競爭
7.2.1 伯川德悖論(Bertrand Paradox)
7.2.2 産品差異化時的伯川德競爭
7.2.3 存在生産能力約束時的伯川德競爭
7.3 古諾模型與伯川德模型

第8章 策略性行為
8.1 領導者模型
8.1.1 斯塔剋爾伯格模型
8.1.2 價格領導模型
8.2 進入博弈
8.2.1 一般的進入博弈
8.2.2 信息不對稱時的進入博弈
8.3 進入遏製
8.3.1 限定價格
8.3.2 限定産量
8.3.3 生産能力擴張

第9章 卡特爾與橫嚮兼並
9.1 卡特爾與閤謀
9.1.1 N個企業的古諾一納什均衡——一個特例
9.1.2 卡特爾模型
9.2 重復博弈
9.2.1 有限次重復博弈
9.2.2 無限次重復博弈與無名氏定理
9.3 橫嚮兼並
9.3.1 兼並的意義
9.3.2 兼並的斯塔剋爾伯格模型

第10章 雙邊市場與平颱理論
10.1 雙邊市場中的網絡外部性
10.2 壟斷平颱
10.3 平颱競爭
10.4 雙邊市場與反壟斷

第11章 拍賣理論
11.1 拍賣的基本形式
11.1.1 第二價格拍賣
11.1.2 第一價格拍賣
11.2 收益等價原理
11.2.1 基本拍賣中的收益
11.2.2 收益等價原理

第12章 企業間的縱嚮關係
12.1 企業間的縱嚮關係
12.2 縱嚮一體化
12.2.1 縱嚮一體化的曆史背景
12.2.2 縱嚮一體化的原因
12.2.3 縱嚮一體化引發的問題
12.3 縱嚮約束
12.3.1 縱嚮約束的原因
12.3.2 縱嚮約束對福利的影響
12.4 一種特殊的縱嚮關係:特許經營
12.4.1 特許經營的基本問題
12.4.2 中國特許經營概況

第13章 網絡與標準
13.1 網絡外部性
13.1.1 網絡外部性的定義
13.1.2 直接網絡外部性與間接網絡外部性
13.2 消費者預期與臨界規模
13.2.1 消費者預期(consumer expectation)
13.2.2 網絡的臨界規模
13.3 新舊技術轉換的博弈
13.4 標準與兼容的博弈
13.4.1 標準之爭
13.4.2 閤作與兼容
13.4.3 進入者跟隨在位者

第14章 政府管製與反壟斷法
14.1 自然壟斷理論
14.2 政府管製
14.2.1 管製的概念
14.2.2 管製政策介紹
14.3 規範壟斷勢力的法律手段——反壟斷法
14.3.1 壟斷力量的來源
14.3.2 壟斷的問題與反壟斷的內涵
14.3.3 美國的反壟斷法
14.3.4 全球範圍的反壟斷立法進程
14.3.5 反壟斷法在中國
14.3.6 政府管製與反壟斷法的區彆與聯係

精彩書摘

  第1章
  導言
  産業組織理論是應用微觀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研究市場的運作和績效,以及處於市場中的企業和政府的行為。應用微觀經濟學領域還包括公共財政學、勞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自然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等。
  産業組織理論主要關注非競爭性市場上所發生的現象。作為分析的起點,我們首先簡要迴顧一下在中級微觀經濟學中學過的有關完全競爭市場的理論。
  1.1完全競爭市場
  完全競爭市場具有以下特徵: (1)市場中經濟個體(買者和賣者)的數目足夠大,每個經濟個體都很小,因此單個買者或賣者都無法影響市場價格的決定,即他們都是“價格的接受者”(price taker); (2)産品是同質的(homogeneous),即不同企業生産的産品是一樣的; (3)買賣雙方的信息是完全對稱的; (4)企業可以取得同樣的生産技術,並可自由進入和退齣市場。
  在完全競爭市場中,由於市場價格是給定的,單個廠商麵臨的需求麯綫是一條水平的直綫,即廠商在自己的生産能力範圍內可以盡可能地多銷售産品而不會引起價格變動。
  1.1.1完全競爭市場的效率分析
  需求麯綫反映瞭消費者的最大支付意願(willingness to pay)關於需求麯綫,有兩種理解方式。第一種方式是把價格p當成自變量,數量q當成因變量,則需求麯綫D(p)錶示在給定價格下消費者的總需求量;第二種方式是把數量q當成自變量,價格p當成因變量,這樣需求麯綫P(q)錶示消費者對第q個産品的最大支付意願。,如圖1.1所示,消費者願意為購買第一個商品支付p1,為第二個商品支付p2,……。消費者剩餘(consumer surplus, CS)衡量消費者在購買每單位産品時願意支付的價格和實際支付的價格之間的差額。將所有的消費者剩餘加總起來就得到總消費者剩餘,在圖中錶現為需求麯綫與直綫p=pc之間的區域abc。用公式錶示即CS=∫pcD(p)dp,其中CS為消費者剩餘,pc為均衡價格,為需求等於零時的價格。
  第1章導言
  産業組織理論(第二版)
  在完全競爭條件下,供給麯綫反映瞭廠商生産每單位産品的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邊際成本也可以理解為廠商售齣每單位産品時“願意接受的最低價格”,這與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類似。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隨著數量的增加,廠商“願意接受的價格”將上升,而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將下降。。如圖1.1所示,廠商生産第一個商品的邊際成本為c1,生産第二個商品的邊際成本為c2,……。與消費者剩餘類似,生産者剩餘(producer surplus, PS)衡量廠商在售齣每單位産品時所收取的價格和所付齣的成本之間的差額。將所有的生産者剩餘加總就得到總生産者剩餘如無特殊說明,在本書其餘部分不再區分消費者剩餘與總消費者剩餘、生産者剩餘與總生産者剩餘。,在圖中錶現為直綫p=pc和供給麯綫之間的區域bcd。生産者剩餘等於廠商的運營利潤(operating profit),即銷售收入pcQc減去可變成本。從生産者剩餘中扣除固定成本,就得到淨利潤。
  圖1.1完全競爭市場的消費者剩餘與生産者剩餘
  消費者剩餘和生産者剩餘之和為總剩餘(total surplus)。
  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當需求等於供給時,市場達到均衡。此時企業將按照價格等於邊際成本(P=MC)來製定其産量水平。
  為瞭討論完全競爭市場的效率,下麵我們引入幾個有關資源配置的概念: 帕纍托最優(pareto optimality,PO)或者帕纍托有效(pareto efficiency,PE),帕纍托改進(pareto improvement,PI)和潛在帕纍托改進(potential pareto improvement,PPI)。
  �~ 帕纍托最優(有效): 對於某種資源配置方式,如果沒有哪種可行的方法使一方得到改善的同時又不損害另一方的利益,那麼這種配置方式就是帕纍托最優。
  �~ 帕纍托改進: 如果從配置A轉為配置B能使一方得到改善,而同時又不損害另一方的利益,那麼這種轉變就是帕纍托改進。
  �~ 潛在帕纍托改進: 如果從配置A轉為配置B使一方不僅能補償另一方,而且還能使自己得到改善,但是雙方卻沒有進行這種轉變,那麼這種潛在的轉變稱為潛在帕纍托改進。
  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均衡時總剩餘CS+PS達到最大,從而是帕纍托最優。如圖1.2所示,均衡時總剩餘為圖中abd部分。可以證明,任何偏離均衡的産量都會減少總剩餘。
  圖1.2均衡時總剩餘最大
  首先假設産量Q1  接著看産量Q2>Qc的情況,假設價格定為p2。此時消費者剩餘為ap2g部分,生産者剩餘為p2fd減去fhg,總剩餘為ap2g+p2fd-fhg=abd-bhg,顯然小於abd。此時也存在著bhg部分的福利淨損失。
  但是,用總剩餘的變化來評價完全競爭市場的效率,存在著以下三方麵的問題:
  (1) 消費者福利的準確測量應是補償性變更量(compensating variation)和等價性變更量(equivalent variation),消費者剩餘隻有在收入效應不顯著的情況下纔可近似使用關於補償性變更量、等價性變更量和收入效應等概念的具體解釋請參考Geoffery A. Jehle和Philip J. Reny, Advanced Microeconomic Theory, Addison-Wesley Press, 1998。。
  (2) 使用消費者剩餘和生産者剩餘的前提是需求和供給麯綫不僅代錶私人收益和成本,而且代錶所有的社會收益和成本。如果存在外部性,情況就不同瞭。例如,在存在負的外部性(如汙染)時,外部社會成本就沒有反映在供給麯綫上,這意味總剩餘高估瞭社會福利。
  (3) 當使用總剩餘變化的衡量標準時,意味著我們不考慮交易的收益在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分配情況,即假設對社會來說,一元的消費者剩餘等於一元的生産者剩餘。但是,這個假設並不一定能被廣泛接受。例如,人們可能會認為消費者剩餘的增加比生産者剩餘的增加要重要。
  1.1.2福利經濟學的兩個基本定理
  阿羅和德布魯(1954)證明瞭完全競爭市場體係中存在著瓦爾拉斯一般均衡(Walrasian equilibrium)Arrow and Debreu,Existence of Equilibrium for a Competitive Economy, Econometrica 22: 265-290.。而福利經濟學的兩個基本定理則說明瞭瓦爾拉斯一般均衡和帕纍托最優之間的相互關係。
  �~ 福利經濟學第一基本定理
  如果所有人都在完全競爭市場上進行交易,那麼所有的互惠交易都將達成,並且市場均衡結果是一種帕纍托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
  根據福利經濟學第一基本定理,如果市場是完全競爭的,那麼個人不需要知道其他人的需求和偏好情況,隻要根據自己的偏好以及産品的價格來決定需求和供給,在一定條件下就能達到一般均衡,而且這種一般均衡必然是帕纍托最優的。這與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理論是一脈相承的亞當·斯密在其著作《國富論》中指齣,市場體係中仿佛存在著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各種追求私利的人們最終達到經濟和諧。。
  但是,這種帕纍托有效配置有可能是不公平的,因此在某種程度上,社會需要政府通過收入和其他資源的再分配來實現公平的目標。例如,政府可以實行所得稅製度或者提供公共服務。這又引發瞭新的問題: 政府的這種乾預是否會導緻資源配置的無效率?或者說,公平和效率之間是否存在著衝突?福利經濟學第二基本定理給齣瞭答案。
  �~ 福利經濟學第二基本定理
  在凸性偏好的假設下,任何帕纍托有效的資源配置都是關於商品的某種初始配置後的競爭性均衡結果。
  福利經濟學第二基本定理指齣,在凸性假定下(這排除瞭規模報酬遞增),任何帕纍托最優配置都能通過選擇正確的價格而由市場實現 。前提條件是可以通過一次性總付稅(lump sum tax)的手段重新配置初始資源。然而,現實生活中要實現這種資源的重新配置是很難的一件事情。
  總而言之,福利經濟學第一基本定理說明瓦爾拉斯均衡配置必屬於帕纍托有效,而第二基本定理則說明帕纍托有效可以通過瓦爾拉斯式的競爭性均衡來實現。
  在現實生活中,完全競爭市場的有關假設很難同時滿足。當廠商的數量或買方的數量較少時,他們就有瞭影響市場價格的能力;當廠商的數量唯一(稱為生産者壟斷)或者買方的數量唯一(稱為買方壟斷)時,他們就是市場價格的唯一決定力量。
  1.2市場力量
  當廠商能夠影響市場價格時,它麵臨的需求麯綫不再是一條水平的直綫,而是嚮右下方傾斜的麯綫。這錶明如果在一定範圍內提高價格,需求也不會降到零,我們稱此時的廠商具有“市場力量”(market power)。具有市場力量的廠商製定的最優價格將高於邊際成本,從而獲得正的利潤。
  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因素影響廠商市場力量的大小:
  �~ 廠商的數量。當市場中廠商的數量較多時,單個廠商的市場力量相對就小,極端的情況是完全競爭市場,廠商隻能是價格的接受者,沒有任何市場力量。當廠商的數量較少時,廠商的市場力量相對就較大,極端的情況是完全壟斷市場,市場上隻有一傢生産者,它是市場價格的唯一決定者,擁有強大的市場力量。
  �~ 市場需求的彈性。市場需求彈性較大,廠商的市場力量就較小;市場需求彈性較小時,廠商的市場力量就較大。需求彈性主要取決於替代品的多少及産品本身的特性等。
  �~ 政府對進入的限製。齣於以下考慮,有時候政府會給予廠商獨占的特權: (1)自然壟斷行業有關自然壟斷的內容,請參照本書第14章。; (2)壟斷廠商作為政府收入的來源; (3)知識産權保護,如專利和版權等。
  �~ 結構性因素。當行業具有以下結構性特徵時,通常認為該行業是具有進入壁壘(entry barrier)的: (1)規模經濟。如果進入者以較大規模進入,將導緻市場價格降低,從而新進入者可能無利可圖;而以較小規模進入會導緻進入者的平均成本高於在位者(incumbent),從而也會使新進入者無利可圖。 (2)進入成本。如果進入所需的固定成本很高,並且進入後,該成本就成為無法收迴的沉沒成本,那麼新進入者將不會輕易進入,從而在位者能夠保持市場力量。推銷新産品所需要的巨額廣告費用就是一個例子。 (3)絕對的成本優勢。如果在位者擁有原料來源(如上好的煤礦)或關鍵的技術專利,那麼在位者對新進入者就有絕對的成本優勢,從而能夠保持較大的市場力量。 (4)消費者的轉換成本和産品差異化。當消費者需要付齣轉換成本來使用産品時,他們通常不願意再轉嚮新的廠商。消費者的轉移成本通常來自於學習成本、配套産品的投資、網絡資源的喪失、對産品質量和廠傢信譽的瞭解等。轉換成本使得消費者對品牌忠誠。當産品有差異化時,消費者就不會認為不同的産品是絕對的替代品。如果消費者認為現有的産品更適閤自己,那麼即使有新的進入者,在位者也能夠保持一定的市場力量。
  �~ 廠商間的相互作用。在位的廠商通常能夠采取一些策略來阻止新廠商進入,以保持市場力量,如通過大規模的固定資本投資或者生産超過壟斷産量的産品來提高對手進入的成本和降低對手進入後的收益等。
  1.2.1壟斷行為
  當市場上隻有一個供應者時,壟斷齣現瞭。壟斷廠商所麵臨的需求麯綫就是整個市場需求麯綫。壟斷廠商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即
  maxQ π(Q)=TR(Q)-C(Q)=PQ-C(Q)(1.1)
  由一階條件dπ(Q)dQ=0可得dTR(Q)dQ=C′(Q),即
  MR(Q)=MC(Q)(1.2)
  這是壟斷廠商利潤最大化的必要條件: 邊際收益=邊際成本。壟斷廠商根據這個原則來製定壟斷産量Q。
  對MR(Q)進行變形,可得
  MR(Q)=d[P(Q)Q]dQ=P+QdP(Q)dQ=P1+dP(Q)dQ·QP(1.3)
  將式(1.3)代入式(1.2)中,可得
  P1+dP(Q)dQ·QP=MC(Q)(1.4)
  記ε=-dQdP(Q)·PQ為需求的價格彈性,則式(1.4)可改寫成
  P1-1ε=MC(Q)(1.5)
  整理得
  Pm=MC(Qm)1-1ε(1.6)
  式(1.6)就是壟斷廠商的定價原則。由於Pm≥0,因此有ε≥1。這錶明,壟斷廠商利潤最大化時的價格,産量組閤一定處於需求麯綫上需求有彈性的部分。
  1.2.2勒納指數與市場力量
  整理(1.6)式可得
  L=Pm-MC(Qm)Pm=1ε(1.7)
  L為勒納指數(Lerner index, LI),由經濟學傢Abba Lerner於1934年提齣。勒納指數用於衡量壟斷力量,它等於壟斷價格超齣邊際成本的部分與壟斷價格的比率。勒納指數與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有關,彈性越大,市場産品之間越有競爭性,壟斷程度便越小;彈性越小,壟斷程度也越高。
  由於 ε≥1,因此0≤L≤1。對於完全競爭市場上的企業,有P=MC,因此L=0,說明企業完全沒有市場力量。L越大,則廠商的壟斷力量也就越大。錶1.1列齣瞭美國某些行業的勒納指數。
  錶1.1美國某些行業的勒納指數
  行業榖類産品軟飲料濃縮煉奶蒸餾水炒咖啡
  勒納指數0.7170.5950.5930.5710.507
  行業奶油麥芽飲料香煙人造冰冰激淩
  勒納指數0.5000.4890.4260.3800.332
  資料來源: Sanjib Bhuyan and Rigoberto A. Lopez, “Oligopoly Power in the Food and Tobacco Industri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79 (August 1997), pp. 1035-1043.
  現實生活中很多廠商具有市場力量,如電信行業和電力行業的企業,基本處於自然壟斷地位;電腦操作係統方麵,微軟獨霸天下;還有一些寡頭壟斷和壟斷競爭行業,如中國電信市場中三大運營之間的激烈競爭
  ;可樂行業,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明爭暗鬥。下麵給齣一個具有市場力量的廠商的案例研究。
  專題1.1本專題改編自Jeffrey Church & Roger Ware,Industrial Organization和Luis M.B. Cabral,Introduction to Industrial Organization相關章節,以及中國黃金網上的信息(http://www.gold.org.cn)。鑽石卡特爾: 戴比爾斯(De Beers)
  戴比爾斯聯閤礦業公司始建於1870年。從那時起,這個被奧芬海默(Oppenheimer)傢族統治的企業控製瞭世界鑽石市場的可觀份額。戴比爾斯擁有南非的所有鑽石礦,並與博茨瓦納、納米比亞和坦桑尼亞政府進行閤資,因此直接控製瞭近50%的世界鑽石年産量。同時,戴比爾斯還通過和其他生産者簽訂獨傢市場協議來控製另外25%的世界供應量。在協議中,其他生産者同意將大部分鑽石産品賣給戴比爾斯以倫敦為基地的中央銷售組織(central selling organization, CSO)。
  戴比爾斯的市場力量和統治地位應該歸功於塞西爾·羅德斯(Cecil Rhodes)。羅德斯意識到,不加約束的競爭將導緻“過度生産”,引起價格下降,特彆是對於鑽石來說,除瞭工業用途的低檔寶石外,鑽石幾乎沒有實際用途以保持高價位。因此,1888年羅德斯通過閤並南非的兩個最大的鑽石礦來建造戴比爾斯的統一鑽石礦,並繼續在南非購買鑽石礦,最終控製瞭世界鑽石總産量的90%。
  1934年成立CSO是為瞭削弱不受戴比爾斯控製的鑽石礦之間的競爭。CSO是采礦場和鑽石加工者的中介,包括來自於戴比爾斯的鑽石礦在內,世界鑽石的80%都在CSO裏加工。同時,CSO通過嚴格管理供應量和庫存額度來保持鑽石的高價。這要求CSO不僅要收購卡特爾成員的産品,而且還要努力把公開市場供應的鑽石和卡特爾成員“漏齣”的鑽石全買下來,這些所謂的“漏齣”的鑽石是卡特爾成員繞開CSO擅自在公開市場上齣售的。當需求低時CSO積纍庫存,需求高時齣售部分庫存。1996年CSO的銷售額約占全球未加工鑽石市場(76億美元)的75%。
  戴比爾斯的高市場份額和對鑽石礦生産量的控製錶明它能夠實施相當大的市場力量。正如一個交易商所描述的: “多年來,鑽石交易商和加工者對戴比爾斯畢恭畢敬,因為它是他們的唯一鑽石來源。”沒有鑽石來源,要想進入市場進行競爭並消除戴比爾斯的市場力量是不可能的。此外,許多鑽石生産者認為現在的卡特爾結構對整個行業有利。除瞭穩定的價格,戴比爾斯還是鑽石廣告的主力軍。穩定的價格和廣告都是行業的“公共品”: 所有的鑽石生産企業都從中受益,而隻有戴比爾斯為此支付成本。
  另外,戴比爾斯的市場力量還體現在它能夠對試圖退齣卡特爾聯盟的成員進行報復。1981年,紮伊爾總統濛博托宣布該國(世界最大的工業鑽石供應商)不再通過CSO銷售鑽石,同時,與兩個安特衛普經紀商和一個英國經紀商簽訂瞭閤同。兩個月後,大約100萬剋拉的工業鑽石湧入市場,價格從每剋拉3美元跌到1.8美元。盡管這種剩餘供應的來源無從考察,但人們仍相信這是戴比爾斯顯示其控製力的方式。對戴比爾斯而言,這次行動的代價是巨大的。1983年,Zaire要求與戴比爾斯重新續簽閤約。然而這次簽訂的閤約遠不如初始閤約的條件優惠。
  俄羅斯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鑽石生産。起初,俄羅斯人同意把産品賣給戴比爾斯公司,保持卡特爾的完好無損。然而在1963年,當反種族隔離的法律限製瞭蘇聯與南非公司進行交易的時候,此項協定就被削弱瞭。在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後,政治混亂和盧布貶值進一步疏遠瞭俄羅斯産品與戴比爾斯公司間的聯係。在失去瞭對俄羅斯鑽石供應控製後不久,由於卡特爾操作的不靈活性,澳大利亞的阿爾傑爾礦藏(當時按體積來算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生産礦藏)也與戴比爾斯公司分道揚鑣,接下來,加拿大的新世界級礦藏也選擇不依賴戴比爾斯公司而進行直接供貨。
  在努力維持對供應控製的同時,戴比爾斯公司開始高價購買二級市場的鑽石,但是由於成本的限製,這項策略隻實施瞭很短的時間。到20世紀90年代末,戴比爾斯公司的市場份額已經從20世紀80年代的最高值90%下降到瞭60%。2000年,戴比爾斯公布瞭一項策略上的轉變,開始將注意力集中在戴比爾斯品牌下的獨立市場的運作,這意味著他們不再能夠控製鑽石市場瞭。
  1.2.3壟斷的社會成本與收益
  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均衡價格等於邊際成本。而在完全壟斷市場,壟斷廠商根據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原則進行定價,使得價格高於邊際成本。很自然地,我們預期壟斷廠商的這種行為將減少消費者剩餘,增加生産者剩餘。下麵我們就從福利角度分析壟斷行為所帶來的社會成本與收益。
  如圖1.3所示,完全競爭時的産量為Qc,價格為Pc;完全壟斷時産量為Qm,價格為Pm。從圖中可以清楚看齣,與完全競爭相比,壟斷所造成的效率損失主要錶現在: (1)壟斷廠商生産的産品數量Qm要少於社會最優産量Qc; (2)消費者剩餘嚮生産者剩餘轉移,成為廠商的利潤。即消費者剩餘由abPc減少為aePm,而生産者剩餘由Pcbd增加為Pmefd。消費者剩餘嚮生産者剩餘轉移的部分為PmegPc,又稱為塔洛剋四邊形(Tullock quadrangle)。同時,社會總剩餘沒有達到最大化,齣現福利淨損失bef,稱為哈伯格三角形(Harberger triangle)。
  圖1.3壟斷與福利淨損失
  從某種角度看,壟斷與稅收對消費者造成的影響是類似的,所不同的是,壟斷使得消費者剩餘嚮生産者轉移,而稅收使消費者剩餘嚮政府轉移。然而,某些學者(如Posner,1975)指齣,壟斷所造成的社會福利損失要大於圖1.3中的哈伯格三角形。其原因在於,隻要存在著正的壟斷利潤,廠商就有動機花費其中一部分壟斷利潤用於獲得、保持以及實施壟斷力量。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尋租行為(rent seeking)。例如,廠商可能會對政府進行遊說,促使政府立法阻止潛在競爭者進入市場,或者使政府放棄反托拉斯的立案調查。由於尋租行為的存在,壟斷利潤減少,原本可用於有效生産的資源被浪費,從而增加瞭社會福利淨損失。
  值得注意的是,壟斷廠商的無效率行為與完全競爭廠商無效率行為所造成的結果是不同的。無效率的完全競爭廠商是無法在市場上生存的,而無效率的壟斷廠商卻仍然有可能繼續存在並贏利。因此,壟斷廠商可能無法(也無動力)像完全競爭廠商那樣有效地生産,因為缺乏比較對象,壟斷廠商很難對內部生産效率進行監督。Leibenstein(1966)稱這種現象為X無效性(X-inefficiency)。
  以上討論瞭壟斷行為所帶來的社會成本。然而,壟斷也會帶來一定的社會收益,主要體現在: (1)規模經濟。Oliver Williamson(1968)指齣,如果産業中的企業閤並成為一傢壟斷企業後能夠大規模降低生産成本,那麼成本節約的部分能夠較容易地補償壟斷所帶來的配置無效率。(2)對研發(R&D;)的投資。Schumpeter(1965)認為市場力量是促進研發投資的一個必要條件。他指齣,如果沒有壟斷利潤的誘惑,那麼企業將沒有足夠的激勵進行研究和開發工作。而且,如果配置的無效性有可能帶來新産品和新技術的創新,那麼就不應該過分地強調配置有效性,因為正是這種創新帶來瞭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1.3産業組織理論的演進本節部分取材於李明誌,王佳.市場力量的計量經濟學檢驗方法,《經濟縱橫》2003年增刊: 15~18。
  産業組織理論的發展曆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以實證和案例分析為主的“舊産業組織理論”和基於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理論的“新産業組織理論”。
  1.3.1舊産業組織理論
  舊産業組織理論具有經驗主義性質,形成瞭著名的“結構—行為—績效”範式(SCPP: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paradigm)。按照這個範式(圖1.4),市場結構(市場上買主和賣主的數量、産品差異程度、成本結構、供給者垂直一體化、進入壁壘等)決定行為(包括價格、研究與開發、投資、廣告等),行為産生市場績效(效率、價格與邊際成本的比率、創新、價格水平、就業水平等)。這一範式強調經驗性的産業研究,目的在於揭示産業間的實證規律。
  圖1.4結構、行為與績效
  1.3.1.1SCP模型及其參數估計
  基本的SCP研究方法需要估計下麵的方程
  πi=α+β1CONi+β2BE1i+β3BE2i+…+βN+1BENi(1.8)
  其中式(1.8)左邊的變量πi是衡量第i個産業中企業績效的指標,可以用前麵介紹過的三個指標(經濟利潤經濟利潤等於企業的收入減去所有投入品的機會成本。、勒納指數和托賓q值托賓q值等於企業的市場價值與資本重置成本之比。有關托賓q值的詳細內容可參考Jeffrey Church和Roger Ware,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 Strategic Approach,第428頁。)來代替;右邊的變量衡量産業i的市場結構。具體來說,CONi是行業i中企業集中度的估算值,變量BE1i,BE2i,…,BENi衡量“進入壁壘”,即企業進入行業i的難易程度。係數β1,β2,…βN+1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加以估計,代錶每個結構變量的邊際變化對企業贏利能力的影響。
  ……

































































































前言/序言


産業組織理論:市場結構、企業行為與公共政策的深度解析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産業組織理論框架,探究市場如何運作,企業如何在競爭環境中製定策略,以及政府如何通過政策乾預來促進市場效率與社會福祉。我們將從微觀經濟學的基礎齣發,逐步剖析不同市場結構的特性,分析企業在這些結構下的行為模式,並審視公共政策在塑造和調整産業格局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市場結構的基本概念與模型 我們將首先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詳細闡述各種主要的市場結構。 完全競爭市場: 深入分析完全競爭市場的核心特徵,包括眾多買賣雙方、同質化産品、信息完全以及自由進齣。我們將探討在這種理想化模型下,價格如何由供求力量決定,企業如何成為價格接受者,以及短期和長期內的利潤最大化條件。通過分析邊際成本、平均成本與價格的關係,我們能夠理解在完全競爭下,資源配置的效率是如何實現的,並識彆其對消費者剩餘和社會福利的影響。 壟斷市場: 仔細研究壟斷的成因,如自然壟斷、特許經營、專利技術和控製關鍵資源等。我們將深入分析壟斷者作為價格製定者的權力,以及他們如何通過調整産量來最大化利潤,通常是在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時。我們會量化壟斷帶來的效率損失(無謂損失),並比較壟斷者與完全競爭者在産量、價格和利潤上的差異。此外,我們還將探討價格歧視的概念及其不同形式,分析壟斷者可能采取的價格歧視策略,以及其對市場效率和消費者福利的影響。 壟斷競爭市場: 考察介於完全競爭和壟斷之間的壟斷競爭市場。我們將分析其關鍵特徵:眾多企業、産品差異化、信息的有限性以及相對容易的進齣。重點將放在産品差異化對企業競爭策略和市場份額的影響,如通過品牌、質量、服務和營銷手段來吸引消費者。我們將探討在短期和長期內,壟斷競爭企業如何進行價格和産量決策,以及由於産品差異化和營銷成本的存在,該市場結構與完全競爭相比可能存在的效率損失。 寡頭壟斷市場: 深入分析寡頭壟斷的核心特徵:少數幾傢大企業占據市場主導地位,企業之間相互依賴、決策具有戰略性。我們將詳細介紹幾種經典的寡頭壟斷模型: 古諾模型(Cournot Model): 分析企業如何基於對競爭對手産量的預期來決定自己的産量。我們會講解其反應函數和納什均衡的求解過程,從而理解寡頭企業之間如何通過數量競爭來實現市場均衡。 伯特蘭模型(Bertrand Model): 探討企業如何在價格上進行競爭。我們將分析當産品同質化時,價格競爭可能導緻價格接近邊際成本,甚至達到完全競爭的結果,揭示價格戰的潛在影響。 斯塔剋爾伯格模型(Stackelberg Model): 研究領導者-追隨者模型,其中一個企業(領導者)先決定産量,其他企業(追隨者)再根據領導者的決策來調整自己的産量。我們將分析在這種序列博弈中,領導者如何利用其先發優勢獲得更高的利潤。 卡特爾與價格領導(Cartels and Price Leadership): 探討企業之間通過協議(如卡特爾)來限製産量、維持高價的可能性,以及其穩定性問題。同時,我們也將研究價格領導現象,即一傢主導企業設定價格,其他企業跟隨定價的模式。 第二部分:企業行為與競爭策略 在理解瞭不同市場結構後,我們將聚焦於企業在這些結構下的具體行為和競爭策略。 企業目標與利潤最大化: 再次審視企業在不同市場結構下的利潤最大化目標,並探討其他可能的目標,如銷售額最大化、市場份額最大化、管理層目標或社會責任目標。我們將分析這些非利潤最大化目標如何在特定條件下影響企業的決策。 成本與定價策略: 詳細分析企業的成本結構,包括固定成本、可變成本、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我們將探討各種定價方法,如成本加成定價、滲透定價、撇脂定價以及價值定價,並分析它們在不同市場環境下的適用性。 産品差異化與創新: 深入研究企業如何通過産品差異化來獲取競爭優勢。我們將分析品牌建設、産品設計、質量改進、服務升級以及營銷推廣等手段。同時,我們還將探討創新在産業組織中的作用,包括技術創新、工藝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以及它們如何改變市場結構和競爭格局。 廣告與營銷: 分析廣告和營銷活動在産業組織中的角色。我們將從經濟學角度評估廣告的效率和成本,以及它如何影響消費者需求、産品認知和市場競爭。我們將討論廣告支齣可能帶來的信息傳遞、品牌建立和市場培育作用,以及其可能導緻的信息不對稱、誘導性消費和市場集中度增加等負麵影響。 並購與企業成長: 探討企業通過並購(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來實現成長的策略。我們將分析不同類型的並購,如橫嚮並購(同一行業)、縱嚮並購(供應商或分銷商)和混閤並購(不同行業)。我們將評估並購對市場集中度、競爭強度、技術整閤和協同效應的影響,以及反壟斷監管在其中的作用。 進入與退齣壁壘: 詳細分析進入壁壘(Barriers to Entry)和退齣壁壘(Barriers to Exit)對市場結構和企業行為的影響。進入壁壘包括規模經濟、專利、品牌忠誠度、政府管製、高昂的初始投資等。我們將分析這些壁壘如何保護現有企業免受新競爭者的威脅,以及如何影響新進入者的決策。退齣壁壘則可能使企業在虧損狀態下繼續經營,影響市場的動態調整。 第三部分:産業組織與公共政策 最後,我們將把理論分析與政策實踐相結閤,探討政府在産業組織中的角色。 反壟斷政策: 深入研究反壟斷法的目標和工具。我們將分析如何界定相關市場,識彆和判斷壟斷行為、卡特爾、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以及不公平競爭行為。我們將探討各種反壟斷措施,如禁止閤並、拆分企業、罰款以及行為限製令,並分析其有效性和潛在的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規製政策: 探討政府對特定産業進行規製的必要性和方式。我們將重點分析自然壟斷行業的規製,如公用事業。我們會討論平均成本定價、邊際成本定價以及“第二優”定價等規製方法,並分析它們在實現效率目標和消費者保護方麵的權衡。此外,我們還將探討信息不對稱和委托-代理問題在規製中的挑戰。 産業政策: 分析政府為促進特定産業發展而采取的各種乾預措施,如補貼、稅收優惠、研發支持、貿易保護等。我們將從産業組織的角度評估這些政策的潛在效應,包括對市場競爭、技術進步、資源配置和國際競爭力的影響,並探討其短期效益與長期影響之間的權衡。 知識産權政策: 探討專利、著作權等知識産權製度對産業組織的影響。我們將分析知識産權如何激勵創新,但同時也可能導緻壟斷和阻礙知識的傳播。我們將審視知識産權保護期限、範圍和實施力度等關鍵政策變量對創新活動和市場競爭的均衡作用。 消費者保護政策: 審視政府為保護消費者免受欺詐、不安全産品以及不公平交易行為而製定的政策。我們將分析這些政策如何與産業組織相互作用,例如信息披露要求、産品安全標準和廣告監管等,以及它們如何影響企業的競爭行為和市場效率。 本書將采用嚴謹的經濟學分析方法,結閤案例研究和實證數據,幫助讀者深入理解産業組織理論的核心內容,並掌握分析現實世界中市場現象和政策問題的工具。無論是經濟學專業的學生,還是對市場運作和企業行為感興趣的讀者,都能從中獲得深刻的洞見。

用戶評價

評分

通過閱讀《産業組織理論(第2版)》,我對産業組織這一領域有瞭全新的認識。教材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驚嘆,它不僅涵蓋瞭傳統的市場結構理論,還緊跟時代步伐,探討瞭許多新興的産業組織問題。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平颱經濟和雙邊市場的深入分析。它解釋瞭為什麼在這些市場中,網絡效應如此重要,以及平颱如何通過補貼等策略來吸引用戶。這對於理解淘寶、滴滴、微信等我們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的平颱經濟現象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此外,書中關於知識産權和創新激勵的討論也讓我大開眼界。它揭示瞭專利、版權等製度是如何激勵企業進行研發和創新的,同時也探討瞭這些製度可能帶來的壟斷和效率損失。這種權衡的分析,使我對知識産權保護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教材的例子非常貼切,無論是分析電信行業的競爭,還是探討製藥行業的研發投入,都能夠清晰地展現理論的實際應用。

評分

這本《産業組織理論(第2版)》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震撼,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遠超我的預期。作為一本名校教材,它果然不負眾望,在理論框架的構建上可謂是煞費苦心。從最基礎的廠商行為模型齣發,逐步深入到市場結構的分析,再到更復雜的動態競爭和信息不對稱等前沿課題,作者都進行瞭嚴謹而詳盡的闡述。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寡頭壟斷市場的章節,無論是庫爾諾模型、伯特蘭模型,還是斯塔剋爾伯格模型,都通過清晰的數學推導和直觀的圖示,將廠商之間的策略互動解釋得淋灕盡緻。對於一些我曾感到睏惑的概念,例如囚徒睏境在寡頭定價中的應用,書中通過生動的案例分析,讓我茅塞頓開。此外,教材對於反壟斷政策的討論也相當深入,不僅迴顧瞭經典的案例,還探討瞭不同國傢在反壟斷實踐中的差異和演變,這對於理解現實世界中的市場競爭格局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雖然某些章節的數學推導確實需要一定的基礎,但總體而言,本書在兼顧理論嚴謹性的同時,也努力讓讀者能夠理解其核心思想。對於想要係統學習産業組織理論的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或者對企業如何在全球競爭中製定戰略感興趣的商業人士,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扇通往理解現代經濟運行機製的窗口,其思想的啓發性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

《産業組織理論(第2版)》給我帶來的啓示是多方麵的,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匯集,更像是一次思維的洗禮。教材在理論的闡述上,力求做到嚴謹而不失趣味性。我發現,書中對各種市場失靈情況的分析,例如外部性、公共物品以及信息不對稱,都提供瞭非常詳盡的案例研究和政策建議。特彆是關於“搭便車”問題和公共物品供給的章節,通過對這些經典經濟學難題的深入剖析,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政府在市場經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且,書中對於規製的經濟學分析也相當到位,它不僅探討瞭規製的原因和類型,還分析瞭規製可能帶來的效率損失和尋租行為。這對於理解能源、交通、通信等受嚴格規製的行業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尋租”行為的討論,它揭示瞭在一些市場結構中,企業可能會花費大量資源去影響政策製定,而不是專注於提高生産效率,這對於理解政治經濟學中的一些現象非常有啓發。整本書的敘述風格流暢,語言生動,即使是比較復雜的理論,也能被作者巧妙地解釋清楚。

評分

這本《産業組織理論(第2版)》無疑是一部思想的盛宴,它以其獨特的方式,將産業組織經濟學這一龐大的學科體係梳理得井井有條。教材的邏輯結構清晰,從微觀的廠商決策到宏觀的市場演變,層層遞進,引人入勝。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産品差異化策略的討論印象深刻。它不僅解釋瞭為什麼企業會選擇進行産品差異化,還深入探討瞭不同類型的差異化策略,例如通過品牌、質量、服務等手段來吸引消費者。書中引用的許多經典案例,如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的競爭,蘋果公司的生態係統建設,都極大地增強瞭理論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此外,教材對於網絡經濟下的産業組織問題也給予瞭足夠的重視,討論瞭平颱經濟的特徵、贏者通吃的市場格局以及相關反壟斷挑戰。這部分內容對於理解我們身處的數字時代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將書中的理論與我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商業現象進行對照,這種學習方式不僅提高瞭我的理解效率,也激發瞭我對經濟學更深層次的探索欲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一種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這對我未來的學習和工作都將大有裨益。

評分

《産業組織理論(第2版)》的閱讀體驗遠超我的預期,它將復雜的經濟學理論以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競爭政策和反壟斷法的討論。它不僅迴顧瞭經典的案例,如微軟反壟斷案,還探討瞭不同國傢在反壟斷實踐中的差異和演變。這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政府在維護市場公平競爭中的作用。此外,教材對於網絡外部性、平颱經濟和贏者通吃的市場格局的深入分析,更是讓我對當今數字經濟的運行機製有瞭全新的認識。它解釋瞭為什麼在互聯網時代,一些平颱企業能夠迅速崛起並占據主導地位,同時也探討瞭這些壟斷帶來的挑戰。這種對前沿問題的關注,使得本書的知識內容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指導意義。

評分

《産業組織理論(第2版)》是一本讓我倍感充實的學術著作。它以其精湛的理論體係和豐富的事實依據,為我打開瞭理解市場運行機製的新視角。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寡頭壟斷下價格競爭的論述。書中不僅詳細闡述瞭伯特蘭競爭模型,還深入探討瞭産品差異化、重復博弈以及聲譽機製在價格競爭中的作用。這些內容對於理解現實世界中企業之間的價格戰和價格聯盟具有重要的啓發意義。我記得書中對航空公司的定價策略進行瞭詳細的分析,這讓我能夠將課本上的理論與實際生活中的觀察相結閤,理解航空公司如何根據市場需求、競爭對手行為以及成本結構來製定機票價格。此外,教材對於信息經濟學在産業組織中的應用也給予瞭足夠的重視,例如道德風險、逆嚮選擇以及信號機製等,這些理論對於理解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以及保險市場的運作至關重要。

評分

《産業組織理論(第2版)》是一部讓我受益匪淺的學術著作。它以其嚴謹的理論框架和豐富的案例分析,為我打開瞭理解現代經濟運行機製的新窗口。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信息經濟學在産業組織中的應用的討論,例如道德風險、逆嚮選擇以及信號機製等。這些理論為我理解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以及保險市場的運作提供瞭重要的理論工具。而且,教材對於規製的經濟學分析也相當到位,它不僅探討瞭規製的原因和類型,還分析瞭規製可能帶來的效率損失和尋租行為。這對於理解能源、交通、通信等受嚴格規製的行業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整本書的敘述風格流暢,語言生動,即使是比較復雜的理論,也能被作者巧妙地解釋清楚。

評分

翻開這本《産業組織理論(第2版)》,我立刻被其鮮活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所吸引。教材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枯燥的理論模型堆砌,而是將晦澀的經濟學原理與現實世界中的産業現象緊密結閤,使得學習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例如,在探討市場進入壁壘時,書中詳細分析瞭航空業、電信業等行業的案例,剖析瞭規模經濟、專利、網絡效應等不同類型的進入壁壘是如何塑造行業競爭格局的。這種接地氣的講解方式,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理論的實際應用。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於信息不對稱和委托-代理問題的討論,它不僅解釋瞭市場失靈是如何發生的,還探討瞭各種閤約設計和製度安排如何應對這些挑戰,例如激勵相容閤約的設計原則。這對於理解金融市場、保險市場乃至勞動力市場中的一些現象提供瞭深刻的洞見。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動態競爭的分析,例如學習效應、網絡外部性以及研發投資的戰略意義,這些內容在當下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這些動態因素的深入剖析,我開始重新審視企業在市場中的長期定位和戰略選擇,不再僅僅關注眼前的短期利潤。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更加宏觀和長遠的視角來觀察和分析經濟活動。

評分

這本《産業組織理論(第2版)》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經濟世界。教材在理論深度和案例廣度上都錶現齣色,它不僅涵蓋瞭經典的廠商行為模型和市場結構分析,還深入探討瞭許多現代産業組織麵臨的新課題。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創新激勵和知識産權保護的討論印象深刻。它揭示瞭專利、版權等製度是如何激勵企業進行研發和創新的,同時也探討瞭這些製度可能帶來的壟斷和效率損失。這種權衡的分析,讓我對知識産權保護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此外,教材對於信息不對稱和委托-代理問題的分析,也為我理解金融市場、保險市場以及勞動力市場中的一些現象提供瞭重要的理論工具。

評分

這本書《産業組織理論(第2版)》是一次令人難忘的學習之旅,它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入的分析,讓我對産業組織經濟學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市場進入和退齣壁壘的章節。教材通過生動的案例,例如大型零售商的進入對小型商店的影響,以及新技術的齣現如何導緻舊産業的衰落,生動地闡釋瞭這些壁壘的形成原因和影響。這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為什麼有些行業容易被新競爭者顛覆,而有些行業則相對穩定。另外,書中對於企業戰略和市場結構的互動關係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它分析瞭不同市場結構下,企業會采取什麼樣的戰略來最大化其利潤,例如在壟斷市場中,企業可能會采取掠奪性定價;而在寡頭壟斷市場中,則可能傾嚮於閤謀或差異化競爭。這種戰略分析,讓我能夠從一個更動態的視角來審視企業的行為。

評分

講解細緻,思路清晰,是一本好教材!

評分

講解細緻,思路清晰,是一本好教材!

評分

書不錯,收貨快,很喜歡,價格閤適,正版書

評分

書不錯,收貨快,很喜歡,價格閤適,正版書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非常高深,需要認真仔細閱讀。不錯。

評分

讀書能陶冶人的情操,給人知識和智慧。所以,我們應該多讀書,為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紮實的基礎!讀書養性,讀書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溫文爾雅,具有書捲氣;讀書破萬捲,下筆如有神,多讀書可以提高寫作能力,寫文章就纔思敏捷;舊書不厭百迴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書可以提高理解能力,隻要熟讀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瞭;讀書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得到積纍,君子學以聚之。

評分

可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