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鏡頭中的國傢地理》是上海紀實頻道經典紀錄片內容的匯編,以圖文結閤的形式介紹瞭祖國美麗的自然景觀,以及這些自然景觀所獨有的人文魅力。
《鏡頭中的國傢地理·黃浦江》用鏡頭展現上海母親河——黃浦江的自然風采。
目錄
再把黃浦江喚醒
畫張新美的圖畫
涅槃新生母親河
到江邊散步去
續寫曆史文化長捲
精彩書摘
對於任何一個居住在上海、到過上海的人來說,黃浦江都會是一份抹不去的情感。
薛理勇:我是在黃浦江裏學會遊泳的。黃浦江那時候碼頭邊上都是灘塗,退潮的時候,到處是透明的、八條腿的螃蟹在爬,這就是大閘蟹的蟹苗。
邢同和:十六鋪碼頭上分布有許多水廠、集市。
記得當時上船,就要從一隻船跳過另一隻船那樣過去。那時的十六鋪就是這樣一個現在看來很鄉土的碼頭。但同時也是很熱鬧的一個碼頭。
肖建方:我是在與十六鋪碼頭一街之隔的老城廂裏長大的,從我有記憶時起,十六鋪碼頭就是上海水陸航運發源地。
十六鋪,上海最大的碼頭,也是上海最早的碼頭。俗話說,先有十六鋪,後有上海灘。早在開埠之前,十六鋪一帶就已是帆檣林立。
董傢渡、豆市街、鹹瓜街、油車碼頭、豐記碼頭、王傢碼頭,這些地名都是老碼頭烙下的印痕。
鄒逸麟:黃浦江港口的發展也就是上海工業的發展,這兩者可以說是同步的。黃浦江最早的港口在今天小東門這一帶,是當時上海最繁榮的地方。那時的碼頭比較原始,上瞭碼頭就一條街,一直走到倉庫,所以沿江的經濟區主要集中在小東門、小南門這一帶。
包起帆(全國雙百人物、上海國際港務集團教授級高工):在我的父親14歲那年,因為傢裏窮,他就到上海來打工。他清楚地告訴我,他當初是拿著一個竹子做的小箱子,從寜波坐上小火輪,一路來到瞭十六鋪碼頭。
陳曉平:我的父親母親也是坐船到十六鋪一帶上岸的,船是當時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我記得從湖州到上海要坐一個晚上,我本人也是11歲從湖州來到上海,成為瞭上海人。
上海是一座移民的城市。過去,十六鋪與北火車站,是上海的兩扇大門,迎送著南來北往的人。詩人說,江邊的碼頭,是遊子的終點,也是人生的起點。
現在十六鋪已經難覓舊貌,但是上海人對十六鋪的記憶,依然親切。
汽笛聲中,歸去來兮。終於,改革開放瞭,上海蘇醒瞭。
肖建方:去往寜波的船當中有一艘“明珠3號”。後來改叫“工農兵3號”。據船長說,在吳淞口一拉汽笛,十六鋪都能聽到。它是要告訴人們:我進來瞭。
在1986至1987年期間,十六鋪碼頭已經發展到每年進港人數將近700萬人次,齣港人數的數字也大體相當。這在當時的水路客運是規模最大的。
王遲:那時坐船的人,有一樣東西不會不帶,那就是一箱速食麵。因為如果七天七夜在船上吃,飲食費用加船票的總成本就肯定超過瞭火車票價錢。當時上海到重慶的火車是兩天三夜,一張臥鋪票大概是230多元人民幣,上海到重慶去的一張船票,統艙的,也就是五等艙是100元。如果用一箱速食麵與花費的時間換算,當時的人們認為還是坐船比較閤適。
傢住上海或到過上海的人,大概都會有一份關於碼頭的記憶。招呼聲、叫賣聲……各種方言鄉音永不間歇地交織著。
但是有一天,人們突然發現,在十六鋪上上下下的人變得少瞭。
王遲:從上海到重慶,上水是七天七夜,下水是五天五夜。這樣長時間的旅途,現代人是難以忍受的,現在隻要兩個半小時的飛機就能到達,而坐船要花七天七夜的時間纔能到。
肖建方:上海到寜波的高速公路開通以後,到寜波隻要三個半小時,坐船還要十幾個小時。20世紀90年代高速公路發展迅速,船運的客流量就降下來瞭。
……
前言/序言
鏡頭中的國傢地理·黃浦江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