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劳伦斯·贝尔格林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旅行
  • 冒险
  • 游记
  • 中世纪
  • 丝绸之路
  • 文化
  • 异域风情
  • 传记
  • 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ISBN:97875443554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3332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4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内含马可·波罗中国探险路线图,意大利威尼斯市马可·波罗故居珍贵照片以及大量精美彩插。
  横跨欧亚纵横千里历经二十余年的壮游
  这是一次历史上伟大的探索之旅
  这是一个青葱少年无法拒绝的梦想
  这还是一本好读的马可波罗游记
  极具活力的传记作家亲历马可波罗的行程重述了马可波罗经久不衰的传奇解答了对马可波罗的诸多疑问:他真来过中国吗?他和忽必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是怎样描绘中世纪的中国?他又怎么会沦为战俘,身陷牢狱?
  


  

内容简介

  

  马可·波罗,一个来自威尼斯商人家庭的富家子弟,1271年,17岁的他,与父亲和叔叔开始了他们的亚洲之旅。从地中海出发,途径今天的土耳其、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穿越了鸟都无法飞跃的帕米尔高原;走过了“死亡之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途中饥渴、寒冷、野兽出没、盗贼横行,历时三年,一路走来,到达元大都。此后,他深得当时世界上极有权势的忽必烈汗的信任,并被委以重任,代表大汗一次次踏上危险的征程……
  《马可·波罗游记》的问世打开了中古时代欧洲人的视野,打破了中世纪神权统治的禁锢,一场波澜壮阔的文艺复兴运动由此拉开了序幕。
  

作者简介

  劳伦斯·贝尔格林,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位优秀的传记作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堪称经典之作。贝尔格林以优美的语言、权威性的讲述,让马可·波罗的世界成为了永恒。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作者饱含激情地重述了关于马可·波罗经久不衰的故事。
  ——耶鲁大学教授、汉学家史景迁


  贝尔格林以其优美的语言、专业性的讲述,让马可·波罗的世界成为了永恒。
  ——美国《娱乐周刊》


  马可·罗终于又复活了!毫无疑问,劳伦斯·贝尔格林,这位美国极具活力的传记作家对他笔下人物的成功塑造是无人可比的。
  ——英国记者、畅销书作家西蒙·温彻斯特

目录

译者序/1
序牢狱中的传奇故事家/1
牢狱生活使马可远离了世俗的约束以及生意上的烦恼,他很快成了一名传奇故事家。他给大家讲述自己的历险故事,并津津乐道于中国元朝皇帝忽必烈汗的传奇故事……

欧洲篇


第一章威尼斯商人/3
马可·波罗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费奥本来在威尼斯经营着一份生意兴隆的家族产业,但1253年,兄弟俩决定离开家乡,踏上去东方寻求发展的征程。可尼科洛临行前也许并不知道,他的妻子已经身怀六甲,就在他走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254年,马可·波罗出生了……

第二章忽必烈汗赐予的金牌/22
让忽必烈汗感到高兴的是来自异国的波罗兄弟俩竟然能用蒙古语与他交流。忽必烈汗为他们配发了一块刻有忽必烈汗印章和签名的金牌。在随后的行程中,波罗兄弟仰仗着大汗所赐的金牌一路畅通无阻……


第三章踏上“丝绸之路”/33
他们赶着驴和骆驼向沙漠进发,马可不无担忧地写道,“在这个占地面积达60英里的沙漠中,绝大多数时候很难找到饮用水”。波罗一行不仅为自己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担忧,而且也时刻担心着与他们在沙漠中相依为命的骆驼和驴的安危……


第四章马可成了瘾君子/49
波罗三人到达阿富汗东北部偏远的巴达赫尚省以后,真正意义上的东方之旅才算刚刚开始。在途中,马可身染重病。为了治病,他不得不吸食鸦片,并沦为了瘾君子。无论马可在阿富汗期间发生了什么,当他离开时,他已经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旅行家,能够自如应对旅途和今后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危险了。


第五章被鬼魂追逐/64
商人或者旅行者在穿越沙漠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种鬼魂凄厉的声音,甚至会呼喊行者的名字。一旦有人寻声而行便会迷失方向,从此杳无消息,再也无法回到前进的队伍当中。这种事情不但发生在夜间,就连白天也常能听到鬼魂的声音。沙漠中流沙发出的声音就好像是“从另一方向涌来的熙熙攘攘的人流”,心烦意乱的行者往往会寻声“追随行进中的大军”。天明时,才发现自己被鬼魂捉弄,但已经彻底迷路了。


第六章蒙古秘史/80
“丝绸之路”上发生的一切让马可深深体会到了蒙古帝国的伟大以及遭到欧洲人辱骂的蒙古王朝的缔造者成吉思汗的神秘莫测。蒙古人深信成吉思汗是上天派来的,所以他死后便回到了自己在天上的家。他的孙子忽必烈虽然不是成吉思汗指定的皇位继承人,但他的聪敏机智使他最终力克群雄,登上了蒙古大汗的宝座。


亚洲篇


第七章得到忽必烈的赏识/109
忽必烈汗的认可,标志着年轻马可生命中关键时刻的到来。从此以后,他不必再靠父辈们的扶助而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生存了。马可精力充沛,生性喜好探究,他这一性格正好与这位蒙古皇帝及其帝国的特点相吻合。从这个喜欢观察的来自神秘西方的年轻人身上,忽必烈汗看到了一种希望。他和马可之间建立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关系:主人与臣子、教士与信徒,甚至还像父亲与儿子。忽必烈汗对他恩宠有加,甚至视他为家族成员之一,因此整个朝廷上下都对马可另眼相待。


第八章朝廷为官/126
“皇宫是四四方方的,”马可说:“城墙把宫城围成了一个正方形,每面都有八英里长,城墙四周是人工开凿的运河。四面的城墙中间各有一个城门,周围一英里的地方都有士兵把守。一英里之外,还有一圈边长为六英里的城墙。”欧洲人对大都的建筑规模和四周的城墙惊叹不已,这里似乎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一个充满魅力的繁华都城,而更像是“一座展示蒙古帝国强大力量的巨大堡垒”。


第九章出使杭州/151
马可·波罗以忽必烈汗钦差的身份离开了大都。前往的是中原最大、最富庶、最著名的城市杭州,他内心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出发时,他带着当年父亲和叔叔代表蒙古帝国出使教皇时的金牌。金牌有一英尺长,三英寸宽,上面刻有铭文“以永恒的天神和神圣大汗的名义,所有人须礼遇持有此牌者,违者格杀勿论”。


第十章善待南宋皇后/171
咸淳帝“惊恐万分,把杭州城托付给皇后管理,赶忙率领众随从搭乘一只满载着金银珠宝的船,从海上逃到了印度境内的一个小岛上。临走前,他还留下口谕希望皇后多多保重。他认为,皇后乃一女流之辈,即便不幸落入敌手,也不会有生死问题”。皇后和皇帝最终的命运截然不同。“向伯颜投降后,皇后被人带去面见忽必烈汗,大汗不仅对她礼遇有加,还赐给她很多华贵的衣物。”而她的丈夫咸淳皇帝逃亡到印度的一座小岛,最终客死他乡。


第十一章人间天堂/188
这座城市称为杭州,它是亚洲最令马可着迷的一座城市,也是他在中原看到的仅有的一座宏伟壮观、经济发达而没有遭到蒙古人破坏的城市。在杭州,马可感觉仿佛进入了一个未来世界,一切都那么不真实,可眼前的一切又都触手可及,充满了勃勃生机。马可的这种感觉有点类似于我们现代人进入科幻小说中所描写的时空隧道……


第十二章失败的跨海远征/213
“日本”之所以会让马可充满想象,是因为“跨海远征”这个岛国是忽必烈汗领土扩张过程中最不可能实现的一个目标。一场被日本人称作“神风”的热带风暴发挥了神奇的力量摧毁了蒙古舰队,也使忽必烈汗野心勃勃的征战计划以失败和耻辱而告终。


印度篇


第十三章追寻回家的路/245
就在元朝饱受内忧外患之际,马可也开始小心地疏远他曾经的“益友”忽必烈汗。为此,他请命出行印度、东南亚乃至非洲。此番游历,不但实现了他“航海家”的夙愿,也终于实现了他亲自探寻世界的梦想。他在看清了世界,抑或说了解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找寻自己的回家之路……


第十四章护送蒙古公主/276
眼看忽必烈汗的势力日渐衰败,马可与父亲和叔叔准备找机会向大汗辞官。如果忽必烈汗在他们还在中国期间突然驾崩,那么那个能保证他们生命安全的“金牌”将会毫无价值,整个形势会对他们非常不利,他们将会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而且不管将来是谁继承王位,都可能设法除掉他们。因此,对他们而言,适时地辞去一切官职是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


第十五章回到威尼斯的“游子”/295
马可很快厌倦了回国后沉闷乏味的生活,在威尼斯,马可成天被若隐若现的灰色、褐色和其他颜色的各种建筑物和发出阵阵恶臭的运河所包围,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骑着骏马驰骋在辽阔的蒙古大草原,或者与驼队一起在沙漠中旅行,他觉得特别压抑。当年在旅途中看到的壮观宏伟的景观早已从他的生活中逝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普通威尼斯商人每日的例行公事……


后记《马可·波罗游记》的是是非非/323
马可去世后的几十年里,波罗家族内部一直在乐此不疲地争夺黄金、香料、织物和房屋等财产,他们对马可留下的《马可·波罗游记》这笔最大的遗产反倒兴趣索然,似乎谁也不愿为该书的传播做出努力。还是大约有119种不同版本的早期手稿被保存了下来,其中的内容大相径庭。一部早期的托斯卡纳方言版本出现时,马可还健在。哥伦布在四次去新大陆的途中,一直小心翼翼地随身带着马可的游记,但是这位热那亚航海家始终没有找到马可·波罗所说的中国……

精彩书摘

  第一章威尼斯商人
  所有的咒语都失去了效力
  迷人的魅惑世界亦就此消逝
  只留下了数千只圆环
  威尼斯周围有118座纵横交错的岛屿,这些岛屿构成了天然的御敌屏障。整个威尼斯城被运河所环绕,各种防御工事和民宅也都建在水中的木桩和石头上,城里潮湿、阴暗的修道院星罗棋布,熙熙攘攘的人群在狭窄的街巷之间穿梭往来。在马可·波罗看来,除了那些雄伟的拜占庭式大教堂和一些小教堂,威尼斯城中的大多数建筑物看上去似乎都是从水中拔地而起的。
  马可·波罗时代的威尼斯正处在“黑夜走向黎明”的过渡时期,老百姓愚昧、迷信、保守而且不守礼法。城内街巷错综复杂,即便是世居威尼斯的人,也时常会在没有任何警示的死巷中迷失方向。昏暗幽深的巷道中时时会传来密谋造反的声音,烛光摇曳的窗前不时飘出暧昧的调笑声。每到傍晚时分,运河上水汽升腾犹如密密的蛛网,给整个城市平添了许多寂寥,临河的街道上挂着的灯笼,在夜幕中如影如幻。从运河中蹿出来的老鼠穿梭在码头和街道之间,它们不仅会啃噬城中极易受到破坏的各种建筑物的根基,也给这个城市传播着各种疫病。
  威尼斯城内地形复杂,宛若迷宫,有些街道和廊桥非常狭窄,仅能容一人通行。大运河穿城而过,将整个城市一分为二,城外不远处就是烟波浩渺的亚得里亚海。
  每年冬天,威尼斯都要举办嘉年华(也就是四月封斋期前的狂欢节)。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一年一度的嘉年华是人们尽情狂欢的日子。就在举国欢庆的日子里,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也甚嚣尘上,歹徒会借机使用诸如投毒、勒死等卑劣手段伤害无辜,并趁乱逃脱责罚。
  虽然身处动荡不安的时代,但13世纪的威尼斯人始终怀有坚定的信念。笃信宗教的威尼斯人相信: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地球表面完全是平的,而且宇宙万物的产生比罗马帝国的创建还要早4484年。他们还相信,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在地球的某个地方有通往天堂和地狱的入口。
  威尼斯人将一天分成了多个祈祷时段:午夜时分进行晨祷,三小时之后唱赞美诗,破晓之时再行晨祷,早晨九点进行第三次祷告,正午做午间祈祷,日落时分进行晚祷,睡觉前再做一次祷告,通常他们在下午不安排祈祷活动。在那个基督教至上的年代,科学在很大程度上与炼金术和占星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当时的炼金术主要就是从一些基础金属中提炼黄金,而占星术则与天文学息息相关。
  人们将风、水、动物作为动力,在西欧,煤已经是一种重要能源,不过纸币和印刷术则是两百年后才出现的。造船业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当时人们把尚存在很多未知风险的船运业看作是交通运输方面的一大创举。
  在欧洲人看来,旅行是一种耗时而又危险的行为。那些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人则更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曾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冒险家纷纷对外宣布自身的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当时徒步旅行的速度大致可以达到每天8~10英里,如果条件有利的话,也可以达到15~20英里。因为迷信,所以旅行者不敢走夜路,到了晚上就只能投宿在虱蚤遍布的简陋客栈里,几个人挤在一张床上更是常有的事。一般情况下,就算乘坐马车从巴黎到威尼斯也至少要走三周时间。
  在面积虽不算大但经济繁荣的威尼斯,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当时的威尼斯已逐渐进入了一个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商业活动限制日渐减少的蓬勃发展时期。处于发展上升阶段的旅游业亦不例外,所以似乎当时所有的威尼斯人都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旅行家或是商人。罗马时代的欧洲曾一度四分五裂,动荡不安,但目前政权已经集中在了像威尼斯这样一些拥有治国有方的统治者和精良的军事装备的城邦共和国手中。各城邦共和国的商业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艺术、技术、探险以及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发展。指南针、钟表、风车、水车这些对欧洲经济的稳步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东西一一出现,一些非常知名的大学也是在此时创建的。正是在上述各个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基础上,威尼斯共和国在欧洲开始崛起了。
  处处充满机遇与诱惑的水城威尼斯是13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一个凭借贸易而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城邦国家。强大的威尼斯海军屡次击退来犯的热那亚人和阿拉伯人的进攻,从而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与其他城邦共和国不同,威尼斯没有坚实的城墙和城门,而这些在威尼斯也是没必要的,因为那些随处可见的湖泊和沼泽便是威尼斯抵御外侵的天然屏障。
  作为通往东方财富的门户,威尼斯产生了一批精明的商人贵族阶层,这其中就包括有过多次东方之旅经历的波罗家族。他们曾多次到过东方,尤其是君士坦丁堡,找寻珠宝、丝绸和香料。
  被大小岛屿和劲敌团团包围的威尼斯人的互助意识非常强。史学家约翰·尤利乌斯·诺维奇说:“威尼斯人被限定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因此这里的老百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团结与合作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表现在人们面对国家危难的时刻,也会在他们处理日常事务的时候有所表现。有钱的威尼斯贵族商人彼此熟识且相互信任,而在其他城市,只有家庭成员之间才会如此。”
  威尼斯人以其高效、务实的商业经营理念和能力而享誉欧洲。诺维奇说:“在交易所内,任何生意都能在几小时内完成,哪怕是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可能要历时多年,甚至存在很大风险的生意也不例外。商人们的合作方式灵活多样:既有个人之间的合作,也有因为需要资助大型商船或跨洲的驼队而只能在颇具实力的大商号之间的合作。但无论采取哪种合作方式,双方的合作都是建立在互信基础上的,而且这种信任不容亵渎。”
  威尼斯人几乎个个经商,就连寡妇也会积极投身商业活动,而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也会经常自诩为商人。虽然经商存在很大的风险,但难以想象的巨额财富始终对那些喜欢冒险、勇于付出甚至是没有头脑的人充满着诱惑。在威尼斯,财富的聚敛和散失可能就在一夜之间,往往仅凭一次成功的君士坦丁堡之行就有可能带来万贯家财。
  威尼斯商人想出各种巧妙的办法来应对日常生活和跨国贸易中出现的突发事件。由于当时各国没有统一的标准汇率,所以不同的流通货币给交易带来诸多不便。比如,拜占庭王国在使用拜占庭币,阿拉伯国家以银币作为流通货币,而佛罗伦萨人则使用金币。为了解决货币不统一的问题,威尼斯人想出了用黄金和白银与某种货币的兑换比例决定其价值的方法,以此来解决货币流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且为了杜绝换算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和货币贬值问题,有些精明的商人还会直接用宝石、珍珠进行交易。
  为了满足复杂的对外贸易需要,威尼斯建立了当时西欧最先进的银行体系,欧洲大陆最早的存款银行就出现在威尼斯。1156年,威尼斯共和国成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第一个提供公共贷款的国家,后来他们还制定了欧洲第一部银行法来规范新兴的银行业。这些经济改革措施使威尼斯商业在欧洲遥遥领先。
  为了满足商人们与东方的贸易往来,威尼斯沿袭了罗马人制订各种合约的习俗。他们制订了严格的海上借贷和贸易条例来规范船主和商人之间的权责关系,1253年,威尼斯出现了委托保险业务。在威尼斯方言中,“贸易协议”等同于“商业投资”,它指的是一种买卖双方普遍适用的贸易规则,但暂时还不具有现代意义上贸易协议的法律效力。也许在我们今天看来,12、13世纪人们制订的那些合约尚显稚嫩,但商人们要求进行准确经济核算的愿望是具有前瞻性的,这也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当时的欧洲已经开始萌芽了。
  威尼斯人认为地球是平的,而整个世界则是由天然形成或人为划定的疆界与国界连在一起的。他们认为世界是从陆地和海上延伸出来的、没有边界的商路和贸易机遇所构成的一个巨大网络。为了找寻珍贵的香料、珠宝和纺织品,威尼斯商人借助商船和驼队,足迹遍布世界各个角落。通过在非洲、中东和西欧开辟的复杂商路,他们将矿石、盐、蜡、药品、樟脑、阿拉伯树胶、没药、檀香木、肉桂、豆蔻、葡萄、无花果、石榴、织物(尤其是丝织品)、兽皮、武器、象牙、羊毛、鹦鹉的羽毛、珍珠、铁、铜、沙金、黄金、白银以及亚洲的奴隶,源源不断地运到了威尼斯。
  一些外国商船甚至把从君士坦丁堡、希腊和埃及遭到破坏的神庙和建筑物上拆下的大理石柱、柱基、石板和石块也运到了威尼斯。但运回的这些珍贵的古代文明的遗迹并没有被重视,只是被随意堆放在威尼斯各个码头,或者散落在圣·马可广场的某个角落,要么干脆被用作了某位公爵或者有钱人豪宅的建筑石材。
  莎士比亚曾借用《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的话来评论种类繁多的商品:“贸易和丰厚的利润成就了所有的国家。”当时,“威尼斯贸易”几乎成了领“全球化”的代名词,而在那个时代,“全球化”仅仅是一个刚刚催生的理念。为了扩大贸易范围,威尼斯人打破种族和宗教分歧与各个国家的商人进行贸易,他们先后与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希腊人甚至与蒙古鞑靼人建立了合作关系。由于马可·波罗的原因,虽然波罗家族不是首批到达亚洲的威尼斯商人,但他们在威尼斯的知名度却是最高的。
  无论走到哪里,威尼斯人独特的口音和方言很快便能表明其身份。和其他罗曼斯语一样,威尼斯语也是以拉丁语为基础的,同时还引入了其他语言的词汇、句法以及发音。如,德语、西班牙语和克罗地亚语,甚至还融入了一些法语。同时,威尼斯语中的一些典型词汇也被引入到了英语当中。
  贡多拉是一个源自威尼斯语的词汇。尽管人们何时便开始使用这种纤长、优雅的黑色航行工具无从考据,但在马可·波罗的时代,贡多拉被用来泛指在运河上行驶的各种大型航船、小划艇以及平底船等不同船只。
  威尼斯人所使用的“军工厂”一词来自阿拉伯语中的“作坊”,主要是指制造和储备武器的地方,在马可·波罗时代的欧洲,它主要指威尼斯的造船中心。在造船中心,工匠们熟练地操作着早期的流水线,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用事先加工好的龙骨、桅杆等标准化预制件制造出一艘船来。一位名叫佩罗·塔富尔的西班牙人曾这样描述过战船下水的过程:“一只被小船拖着的战船映入我们的眼帘,只看见所有物品都通过窗口运送并从各处集中在了一起,有船上专用的绳索、食物、各种武器,还有投石器和迫击炮等物品。当船行驶到街道尽头时,水手们便带着做好的船桨纷纷登船,就这样,一只装备齐全的战船便完成了。”
  塔富尔估算了一下,工匠们在六小时之内就能完成十只战船的装配,也就是说,完成一只战船差不多仅需三十六分钟。威尼斯人从制造船的龙骨到完成船上的所有装备的速度是其他欧洲国家的船厂所羡慕的。船体本身是黑色的,但船长可以给它涂上自己想要的其他颜色。
……

前言/序言

  译者序
  在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中,恐怕马可·波罗其人以及他的作品《马可·波罗》的真实性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在初次拿到贝尔格林先生的这本著作的时候,我首先被他优美的文字,以及打破普通中国读者惯常思维的叙事风格所吸引。追寻着作者跨越时空的记叙,我逐渐了解了马可·波罗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通过这部作品,我认识了一个见多识广的旅行家马可、一个头脑精明的商人马可、一个好大喜功自负的威尼斯人马可……也领略到他眼中那个别样的古老而神秘的东方世界。
  为完成这部集历史、传记、游记特点于一体的著作,作者曾亲自沿着七百多年前马可·波罗的行程路线,遍寻蒙古和中国,多方考证和参阅了多达六种文字的原始资料。他还从史学家和传记作家的双重视角,对七百多年前的这次具有重大跨时代意义的“旅行”重新进行了诠释。
  作者的严谨与缜密令人佩服,同时我也不禁因自己某些方面学识的浅薄与可能出现的文字的表达不到位而觉惶恐。恳请广大读者对译本中的疏漏能够谅解,也希望各位能不吝赐教。
  无论如何,相信广大读者一定会和我一样被这部超越人类知识和想象力阈限的作品所打动,正如美国《娱乐周刊》所言,“贝尔格林以其优美的语言、权威性的讲述,让马可·波罗的世界成为永恒”。
  周侠
  2014年8月于秦州
  序
  牢狱中的传奇故事家
  1298年夏,欧洲海军强国之一热那亚集结兵力准备对最尊贵的威尼斯共和国舰队进行埋伏袭击。
  尽管此前双方正式签署了休战协定,但为了争夺通往东方的海上商路,两国间的海上拉锯战已经持续了数十年之久。素以“足智多谋、骁勇善战”而著称的热那亚人在旷日持久的对峙中一直处于上风。1294年,热那亚人利用“将所有战舰连在一起形成的战舰方阵”不但粉碎了威尼斯军队发起的进攻,还迫使其狼狈逃窜。第二年,热那亚人又将威尼斯海上商舰击沉,从而最终确立了自己“海上霸主”的地位。海战得利之后,热那亚人继续围追堵截直至把威尼斯人逼退到陆地。1296年,热那亚人在君士坦丁堡大肆屠杀威尼斯战俘,给世人留下了“贪婪且凶残”的印象。
  但威尼斯人并没有因为遭到这一连串的打击而一蹶不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又重整旗鼓。勇敢的威尼斯海军司令指挥着军队再次袭击热那亚舰队,挑起了两个不可一世的城邦共和国之间著名的“库尔佐拉战役”。
  在新任海军司令兰巴·多里亚的指挥下,拥有88艘战舰的强大的热那亚海军很快便借着周围的有利地形,顺利停泊在靠近突尼斯的温暖水域,并企图“通过守株待兔的方式”来诱惑威尼斯舰队进入他们的埋伏圈。但是精明的威尼斯人并不上当,无奈的热那亚人只能靠偷袭取得一些小小的胜利。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多里亚司令终于失去了耐心,他指挥热那亚舰队北上进入了威尼斯湾。由于北上途经城市实际上都在热那亚人的掌控中,所以热那亚舰队在沿途没有遭遇较大规模抵抗的情况下,在距离威尼斯城东南四百多英里的库尔佐拉海岸附近抛锚停靠。不久,热那亚军队遭到一场暴风雨袭击,导致六艘战舰受损。待天气稍稍好转,热那亚人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在岛上大肆烧杀抢掠,以此来羞辱躲藏起来不肯迎战的威尼斯军队。
  1298年9月6日这天,天气异常闷热,威尼斯皇裔安德烈亚·丹多洛亲自指挥的一支由96艘战船组成的舰队突然在浓雾中出现。威尼斯战舰外形酷似巨大的贡多拉,整个舰体轻盈纤长,航行时灵活且速度快,靠居于舰身两侧身强力壮的水手来划行。即便在波涛汹涌的海浪中航行,这种战船也能迅速调转方向驶向迎面而来的敌人。
  但是由于船桨只有在海水较浅区域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威尼斯战船吃水很浅,仅不足三英尺。此外,战船上的条件也很差:士兵们活动空间狭小,由于搭载能力有限,船上仅能装载一周的生活物资,所以士兵们的给养非常有限。为了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威尼斯舰队通常只在夜间发动进攻,并设法在不超过三四天的时间内尽快完成战斗任务。内心充满复仇怒火的威尼斯人将这些纤长的战船停靠在岸边,准备随时向热那亚舰队发动进攻。
  这支舰队中就有三年前刚刚从中国归来的马可·波罗的一艘战船。44岁的马可是这次海战中最年长的参战者之一,他也是所有人中游历最广的一位。拥有威尼斯贵族头衔的马可自己出资打造了他的战船,并请富有经验的水手掌舵。在围攻过程中,这位从17岁起就周游世界的旅行家泰然自若,信心满怀,大展所长。参加库尔佐拉战争,为马可赢得了很高的赞誉。在此之前,他的威尼斯同乡曾一度怀疑过他的中国之行。
  安德烈亚·丹多洛率领威尼斯士兵绕到库尔佐拉岛背后,下令士兵在此登陆并迅速隐蔽起来。双方停战期间,热那亚统帅多里亚在大致估算了威尼斯舰队的规模后,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威尼斯人之所以迟迟不肯迎战,是因为担心自己根本不是实力强大的热那亚舰队的对手。但第二天早晨,也就是9月8日星期日清晨,威尼斯人突然穿过库尔佐拉岛直逼热那亚兵营。
  此时,多里亚正迫不及待地想和威尼斯人进行正面交锋,于是他指挥部下从水上和陆地同时迎战:陆地上弓箭遮天蔽日,海上战船激烈碰撞引发了大火。
  双方的战斗很快进入白热化。有一天,就在多里亚带着儿子奥塔维奥巡视战场的过程中,突然威尼斯人射来的一支箭直中奥塔维奥,他跌倒在父亲的脚下,顿时丧命。战舰上所有人都对多里亚深表同情,但遭到了他的回绝。“把我儿子的尸体抛入海中,”他命令道,“这将是他最好的归宿。”
  借着有利的风势,威尼斯人在丹多洛的指挥下很快占据了主动权,共俘获了十只热那亚战船,就在他们为这次胜利而欣喜若狂时,自己的战船却不幸搁浅了。之后长达四十九小时的激战使威尼斯人精疲力竭,最终束手就擒。在这场战斗中,热那亚人总共俘获八十四艘威尼斯战船,他们将其中一些战船击沉后,又在岸边焚毁了剩余船只。曾经不可一世的威尼斯舰队此次伤亡惨重,最后仅有为数不多的战船侥幸逃脱。在这场战斗中热那亚军队一共俘获八千名威尼斯战俘,这在当时是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因为威尼斯总共不过十万人口。在与热那亚人长达数十年的战争中,这是威尼斯人所遭受的最惨重的一次打击。
  这次失利让威尼斯统帅丹多洛羞愧难当,他命人将自己绑在旗舰的桅杆上,然后不断地用头撞击桅杆,直至脑颅破裂而死。
  热那亚人清点完俘获的威尼斯战船后,不禁为这次的胜利和好运气欣喜不已。而在数千名战俘中,就有威尼斯贵族马可·波罗。
  接下来的四周,热那亚舰队与俘获的船只一同朝南行驶一段时间后,又向西绕到意大利的东北部,最后向北行驶,于1298年10月6日抵达热那亚。马可·波罗的战船最先被拖进了海港,船帆在风中飘舞,战旗歪歪斜斜地挂在桅杆上,而它的舰长此时已沦为身戴镣铐的战俘。
  据有关记载,马可·波罗一上岸便被热那亚人关进了监狱。羁押战俘的这座监狱气势宏大,建筑所用的石材都是热那亚人从位于君士坦丁堡的威尼斯领事馆里偷来的。此外,作为建筑装饰用的石狮全部按威尼斯城的石狮样子雕刻。狮子在威尼斯是权力的象征,所以热那亚人的这种做法似乎是在向世人宣告他们已经征服了威尼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座监狱称得上是热那亚人强大军事力量的见证。
  威尼斯人感到震惊的同时也被热那亚人对他们的蔑视行为所刺痛,他们声称战俘在热那亚监狱吃不饱饭,而热那亚人却坚持说他们对战俘始终以礼相待。外人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也许真相介于两种说法之间。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威尼斯战俘在监狱里可以自由行动,甚至可以托人从家里取来奢侈品享用。像马可·波罗这样的重要战俘,一般都被关押在条件较好的单人牢房,他们所使用的床帐是用非常华美的织物做成的,而且还有仆役侍奉左右。牢狱生活并不像外人所想象的那么残酷,但的确是枯燥乏味。
  威尼斯舰长的身份使马可·波罗在狱中一直受到优待,所以长期的牢狱生活并没有让他一蹶不振。相反,他所讲述的亚洲之行的奇闻逸事很快使他在监狱上下,甚至整个热那亚都名声大振,其实早在马可被俘前,他的亚洲之行在威尼斯就已经是妇孺皆知了。马可特别善于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并以此来改变境遇。他凭借着自己在蒙古帝国和印度生活期间培养的生存能力,想方设法去迎合周围人的猎奇心理,很快便引起了大家对他的关注,就连热那亚人也因此给他很高的待遇。最早撰写马可·波罗传记之一的中世纪学者赖麦锡在自己的书中提到:“全热那亚城的人竞相来狱中探望马可,希望能有机会与他交谈。没人把他当作战俘,相反却把他看作是一位值得尊重的绅士。大家都非常喜欢他,所以每天都有人带着生活用品来监狱探访他。”
  牢狱生活使马可远离了世俗的约束以及生意上的烦恼,他很快成了一名传奇故事家。他给大家讲述自己的历险故事,并津津乐道于中国元朝的创始皇帝忽必烈汗的传奇故事,他还声称自己曾亲眼见过忽必烈。赖麦锡写道:“看到大家对中国蒙古大汗的故事如此感兴趣,于是马可便一遍又一遍地讲给他们听。在此过程中,有人提议马可把这些故事写下来。”
  就在日复一日的讲述使马可感到有些身心疲惫时,他遇到了鲁斯蒂谦。鲁斯蒂谦是一位专门撰写亚瑟王传奇故事的作家,并深得英王爱德华一世赏识。他是在1284年8月6日,热那亚与比萨两国发动的梅洛里亚海战中被俘的,在这场战争中比萨遭到了严重打击。鲁斯蒂谦一直想找到某种方式来打发无聊的牢狱生活,威尼斯人马可亚洲之行的奇闻逸事使他眼前一亮。
  在当时大多数欧洲人心目中,忽必烈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统治的蒙古帝国是一个非常野蛮、险象环生的王国。而现在鲁斯蒂谦面前的这个人,不仅见过和了解忽必烈本人,而且曾在忽必烈汗朝中为官,并游遍了亚洲。
  用鲁斯蒂谦的话说:“马可在忽必烈汗朝廷为官的十七年间,经常奉命外出执行公务。而马可每次都会不辱使命,给忽必烈汗带回各国的信息,所以大汗非常赏识他。忽必烈很欣赏马可的办事能力,对他恩宠有加,以至于朝中其他官员对马可心存嫉妒。马可游历甚广且善于观察,所以他有着非常丰富的阅历。”
  在热那亚监狱中,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战俘时常会编写一些故事作为消遣,所以监狱似乎是一个云集了贵族作家和准作家的文学领地。在这些人当中,思维敏捷的鲁斯蒂谦更善于用历险、传奇和战争素材编写故事来迎合贵族读者的阅读兴趣。
  鲁斯蒂谦意识到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将会是他一生中所能听到的最好的故事。于是他立刻找到马可,怂恿马可与他共同创作一部伟大的游记。因为牢狱生活的沉闷乏味,鲁斯蒂谦对自己这一举动的解释是:“我不想成天无所事事,觉得应该把这些故事写下来以飨读者。”
  马可善于利用逆境,为自己传奇的一生增添色彩。现在让自己的传奇经历被世人传颂的机会终于来到了,他托人从家中取回过去的笔记,立刻与拍档开始了游记的创作。


用户评价

评分

看了推荐买了一本,有时间仔细翻翻。

评分

看了推荐买了一本,有时间仔细翻翻。

评分

评分

很不错的书,值得推荐阅读。

评分

不错

评分

最近对蒙元史比较感兴趣,然后拓宽至此。

评分

对马克·波罗所处时代的和他回归意大利之后的生活描述,丰满了这个历史人物的形象。

评分

对马克·波罗所处时代的和他回归意大利之后的生活描述,丰满了这个历史人物的形象。

评分

书一般吧,不是很精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