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般若蓮花處處開——兩岸三地,我們文化裏幾韆年以來沉澱下的佛心境!上求佛道,下濟群生——堪比《西藏生死書》索甲仁波切大師的佛心禪語,媲美林清玄、弘一法師的禪意美文!
內容簡介
對於喜歡佛學,又並未深入的人來說,要做到盡量多地為眾生服務,為求道精進,的確是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在學習和感悟的過程中,我們能獲得的是迥異於俗世悲喜的純淨愉悅。重要的是不避世,不試圖硬生生地擺脫無常的世間,而是在當下遠離貪念,求得內心的平靜。
佛傢認為,當我們超脫瞭私心,不為利益,以己心推人心,這就是一種對抗無常的修行。無所求就能無所苦,也許幫助彆人自身也要奔波勞碌,但是心靈必然是清淨無負擔的,福澤也會不斷纍積。
作者簡介
羅金,擅長以最簡潔淺白、優美凝練的文字錶達甚深微妙的佛法禪機,從禪學文化中發掘適閤於現代人的精神財富,對大眾人生拓展、學業、事業、生活及修養心性諸方麵進行分析和指導,啓發人在成長成功的過程中把握住自己,沿著精進的方嚮完善自我。
目錄
第一章超脫“小我”,放下“我執”
1、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2、小我與大我
3、自私的人是最可恥的
4、發自內心的善念
5、用平常心破除“我執”
6、有情眾生,不必過於執著
7、平常就是真道
8、莫要口說無常,而使光陰空過
第二章 知捨善得,超脫得失之心
1、捨得放下,身輕心安
2、放下那山的風光,看到這山的美好
3、因為捨得,所以擁有
4、放下情執,超脫“愛彆離”之苦
5、捨得吃虧,增加福報
6、時刻掃除心靈上的灰塵
7、一味貪多,隻會適得其反
8、沒有過不去的事.隻有放不下的心
第三章 天賦使命,於工作中發現喜悅的解脫
1、熱愛工作,可以忘卻煩惱
2、做雜事也是修行
3、做事不推諉,事後不搪塞辯解
4、沒有可以隨意打發糊弄的“小”事情
5、閤作共贏,纔是幸福的團
6、感謝對手,危機是你的“增上緣”
7、工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禮物
8、停止抱怨,接受工作的本來麵目
第四章 超脫心魔——恐懼留給自己,勇氣分給彆人
1、恐懼是世上最傷人的情緒
2、對生命最大的恐懼是恐懼本身
3、韆萬不要一次承載一種以上的煩惱
4、你的失敗,就在於你一直害怕失敗
5、給痛苦一張名片
6、接納和化解壞情緒
7、人不轉我轉,我不轉心轉
8、事情沒那麼難,敲門就可以進去
第五章 懷著信念作戰,等於擁有雙倍的裝備
1、不同的信念造就不同的生活
2、如何纔能看清楚自己要什麼
3、每天淘汰自己
4、培養堅定的心力
……
第六章 行經幽榖,不要被情緒低潮愚弄
第七章 樂善好施,方能超越欲念
第八章 超脫名利,功名利祿皆為過眼雲煙
第九章 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第十章 苦修成佛,還是苦修成魔
第十一章 寬恕彆人,升華自我
第十二章 快樂的真諦
第十三章 超脫生死,每一刻都活得充實有力
精彩書摘
對於員工而言,工作能給你生活以保障,又能給你工作以樂趣,工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禮物。唯有感恩、唯有懂得珍惜,我們纔對得起這份生命中的恩賜。是工作給瞭你一切,你應該並且必須對工作、對企業、對提攜你的上司和關心你的同事抱一種感恩與珍惜的態度。
英國的卡爾·普蘭斯到南威爾士地區波斯考爾海邊度假勝地度假時,與母親、一個弟弟和三個姐妹購買瞭一張彩票,並幸運地中瞭690萬英鎊大奬。
暴富後,普蘭斯和妻子吉莉恩把他倆位於威爾士首府加的夫的一套住房送給19歲女兒莎拉,並為兩個兒子還清住房抵押貸款。
普蘭斯自己辭去在鐵路企業的火車司機工作,在“福地”波斯考爾海邊的度假勝地買下一處價格為6.4萬英鎊的活動住房,實現瞭兒時夢想。同時,他開始齣國度假旅行。
一段時間後,普蘭斯意識到自己多麼懷念先前的工作。“中奬後,我去瞭國外度假,但我不能忍受自己下半輩子都做這個,”普蘭斯說,“我們去過希臘、大加納利島、特內裏費和西班牙,但我開始渴望迴到工作崗位。”
“一些人可能認為我有這麼多錢,工作完全可以放棄,但火車已經融入瞭我的血液,”普蘭斯說,“我父親和祖父都在鐵路上乾瞭一輩子,我不能把餘生花在度假上。”
普蘭斯申請迴到鐵路公司,最後得到許可。不過,由於沒有通過體檢,普蘭斯無法繼續當司機,改行當上資源經理,負責為火車司機和鐵路保安製定執勤時間錶。“我當時失望地獲悉,由於聽力損傷,我無法迴到司機崗位,”普蘭斯說,“但當他們嚮我提供一份辦公室工作時,我倍感歡喜,因為它意味著我將再度同火車和我的老同事打交道。”
後來,普蘭斯重返心愛的鐵路,做迴每天清晨5點起床、周薪600英鎊的工薪族。
即使再富有,普蘭斯也無法捨棄工作。生命之中能讓一個人感覺到最牽掛、最留戀、最不捨、最珍貴的就是工作,每個人都大抵如此。正如鐵路公司發言人所說,一旦工作融人血液,每個人都甘願留在正確的軌道上,甘願工作。
曾經有位老師告誡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學生:“假如第一份工作就有很好的薪水,那算你的運氣好,要努力工作以感恩惜福;萬一薪水不理想,就要懂得在工作中磨煉自己。”無論我們取得瞭多大的成就,身處什麼樣的地位,都應該珍愛自己的工作。
一位公司的優秀職員曾說:“是一種感恩的心情改變瞭我的人生,當我清楚地意識到我無權要求彆人時,我對周圍的點滴關懷都抱強烈的感恩之情。我竭力要迴報他們,我竭力要讓他們快樂。結果,我不僅工作得更加愉快,所獲幫助也更多,工作更齣色。我很快地獲得瞭公司加薪升職的機會。”
如果你能每天抱著一顆感恩的心情去工作,在工作中始終牢記“擁有一份工作,就要懂得感恩”的道理,你就一定會成為齣類拔萃的員工。
感恩是人們源於愛的一種情緒,而愛是在人群中最能引起人們氣場的共鳴,它能帶來正麵的心態,化解他人的負麵心態。所以,它也就能吸引更多的人。相反,如果一個人沒有感恩之心,一切所發齣的思想和感覺都是負麵的,自然無法吸引彆人。
一個擁有感恩之心的傑齣員工,必定是企業中的“氣場之王”,會取得事業上更大的成功。
每個有感恩之心的人,他們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他們把握自己的行為,做自我的主宰。這一過程中,摺射齣來的就是一種巨大的人格魅力。感恩是具有吸引力的標誌,是一種神奇的氣場。這些人距離我們並不遙遠,他們可能就在你的身邊,而且你很容易發現他們在公司是那樣備受喜愛。所有同事都青睞的他們,會為自己和身邊的人帶來和諧的音符,會為同事帶來無私的幫助,會給公司做齣諸多的貢獻。因此,無論是老闆還是同事,都喜歡感恩的人,願意圍繞在他身邊。
……
前言/序言
《寜靜之道:在喧囂中尋迴內心的安穩》 在現代社會的洪流中,我們如同漂浮在巨浪中的孤舟,被名為“忙碌”和“壓力”的風暴席捲。信息爆炸的時代,外界的聲音此起彼伏,像永不停歇的潮水,不斷拍打著我們脆弱的神經。工作、生活、社交、責任,林林總總的牽絆,編織成一張密不透風的網,將我們牢牢睏住。我們渴望片刻的寜靜,卻發現內心的喧囂比外界更為震耳欲聾。焦慮、煩躁、不安,這些情緒如同藤蔓,悄然纏繞,讓本應輕鬆自由的心靈,變得沉重而壓抑。 《寜靜之道》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你打開一扇通往內心深處的門。它不是一本心靈雞湯,也不是一套速成的秘籍,而是一場溫和的引導,一次深入的對話,邀請你一同探索如何在這紛擾的世界裏,尋迴那份失落已久的安穩與平和。本書旨在幫助讀者理解“寜靜”並非與世隔絕,也非逃避現實,而是一種內在的力量,一種與生活和諧共處的能力。它關乎如何調整看待事物的方式,如何管理內心的情緒,以及如何與自我建立深刻的連接。 第一部分:認識內心的喧囂 在踏上尋寜之旅前,我們需要先正視我們內心的“噪音”從何而來。這一部分,我們將深入剖析現代人普遍麵臨的心理睏境。 現代生活的壓力源分析: 我們將具體探討工作壓力、人際關係中的摩擦、經濟負擔、信息過載、社會比較等常見壓力源,分析它們如何潛移默化地侵蝕我們的平靜。例如,長期的加班、不健康的競爭環境、社交媒體上無休止的比較,都會讓我們感到不堪重負,心生焦慮。 情緒的連鎖反應: 瞭解情緒是如何産生和蔓延的。當一個負麵情緒齣現時,它如何引發一係列其他負麵情緒,形成惡性循環。我們會分析例如“煩躁-憤怒-後悔”或“擔憂-恐懼-沮喪”等常見情緒鏈條,讓你能更清晰地識彆自己情緒的起伏。 自動化的負麵思維模式: 很多時候,我們的不安源於大腦中根深蒂固的負麵思維模式,例如災難化思維(將小問題放大)、非黑即白思維(認為事物隻有好與壞兩個極端)、過度概括(將一次失敗視為永遠的失敗)等。我們將揭示這些“自動化”思維的運作機製,讓你能識彆並開始挑戰它們。 “不夠好”的內在聲音: 現代社會高度強調成就和完美,這常常讓我們産生“不夠好”的自我評價。我們會探討這種內在批評傢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如何不斷打壓我們的自信,讓我們難以獲得內心的平靜。 對未知的恐懼與掌控欲: 人類天生渴望安全感和確定性,而對未知的恐懼,以及過度追求掌控一切的心態,是內心不安的重要根源。我們會分析這種心理如何導緻我們過度擔憂,並且在失控時産生巨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覺察與接納——寜靜的基石 認識到問題的存在隻是第一步,真正的改變始於覺察和接納。這一部分將引導你培養一種全新的內在觀察能力。 正念的實踐: 正念(Mindfulness)是本書的核心實踐之一。我們將詳細介紹如何通過呼吸練習、身體掃描、靜坐冥想等基礎方法,將注意力重新拉迴到當下。正念並非要清空大腦,而是以一種不評判的態度,觀察進入意識的一切,包括思緒、情緒和身體感受。 觀察而非認同: 學會區分“我是誰”與“我正在經曆什麼”。你的情緒和想法隻是暫時的心理事件,你不是你的情緒,也不是你的想法。本書會提供練習,幫助你成為自己內心活動的旁觀者,而不是被它們捲入其中。 溫柔地接納: 接納不是認輸,也不是屈服,而是承認事物本來的樣子,包括自己的不完美和生活中的不如意。我們將探討如何運用積極的自我對話和自我關懷,來化解對負麵情緒的抗拒,從而為它們留齣空間,讓它們自然流淌,最終消散。 理解情緒的信號: 每一個情緒,無論愉快與否,都是身體在嚮我們傳遞信息。我們將學習如何傾聽這些信號,理解它們背後的需求,而不是簡單地壓抑或爆發。例如,焦慮可能是在提示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計劃,而憤怒可能是在錶達自己的界限被侵犯。 打破思維的慣性: 通過有意識地覺察,我們可以開始識彆並打斷那些自動化的負麵思維模式。本書將提供一些認知行為療法(CBT)中的簡單技巧,例如思維重構,讓你能夠以更客觀、更積極的角度看待問題。 第三部分:培養內在的寜靜力量 在覺察與接納的基礎上,我們將進一步構建和強化內在的寜靜力量,讓它成為我們應對生活挑戰的堅實後盾。 感恩的力量: 感恩是一種強大的情緒放大器,能夠將我們從關注缺失轉嚮關注擁有。我們將引導讀者建立感恩日誌,每天記錄值得感恩的事情,無論大小,從而培養積極的心態。 自我關懷的藝術: 學習如何像對待一位親密的朋友一樣,善待自己。這包括保證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飲食、適度的運動,以及給自己留齣放鬆和享受的時間。我們還將探討如何在睏難時期,給予自己必要的安慰和支持。 設定健康的界限: 學習對不閤理的要求說“不”,保護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清晰的界限是維護內心空間的重要手段,它能有效減少不必要的衝突和消耗。 專注當下,活在此時此刻: 很多時候,我們的不安源於對過去的懊悔或對未來的擔憂。本書將提供具體的練習,幫助你將注意力一次次拉迴到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上,體驗活在此時此刻的充實與平靜。 培養內在的平靜之源: 探索不同於外界喧囂的內在資源。這可能包括沉浸在熱愛的事物中,與大自然連接,進行創造性活動,或者通過有意義的社交互動。找到並滋養那些能夠讓你內心感到充實和寜靜的活動。 應對挑戰的平靜策略: 當睏難不可避免地來臨時,如何運用我們培養的寜靜力量去應對?我們將提供實用的策略,例如深呼吸、暫停思考、尋求支持、以及從小處著手解決問題等,幫助你在風暴中保持鎮定。 建立持續的寜靜習慣: 寜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種需要長期培養的習慣。本書最後將強調如何將這些練習融入日常生活,形成一種內在的穩定模式,讓你在任何時候都能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安穩。 《寜靜之道》不承諾為你消除生活中的所有煩惱,因為這是不可能的。但它承諾為你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讓你能夠學會如何在煩惱中安住,如何在挑戰中保持內心的力量。它是一本伴隨你成長的書,在你每一次感到迷失和不安時,都能從中找到指引,一步步走嚮更平靜、更豁達的生活。翻開這本書,就是邁嚮內心寜靜的第一步,願它能成為你在這喧囂世界中,最溫柔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