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 [WANG DAHONG ARCHITECT 1942-1995]

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 [WANG DAHONG ARCHITECT 1942-1995]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徐明松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3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560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8059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WANG DAHONG ARCHITECT 1942-1995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384
字数:768000
正文语种:中文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王大闳(1917—)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先驱”,他以现代建筑理念、营造模式与中国传统建筑精神有机结合,为二战后台湾建筑界如何面对传统、如何诠释现代,作出了重要的启蒙与示范贡献。他的国父纪念馆、台北故宫博物院方案、建国南路自宅、虹庐等,都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范例。
  他又被称为“最后的贵族”。因家世背景与机遇,他自少年时期便得到了欧洲精致文化的滋养,其后又先后在英国剑桥、美国哈佛接受了完整的现代性教育。中西文化精粹的兼收并蓄,使他成功把中国传统的空间格局带到现代建筑里来,把东方元素置入西方的架构空间。
  王大闳是我们思考、探究中国自身建筑之路所必须了解的。他是连接我们断裂、模糊的建筑发展之路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我们明了原本模糊的想法,促使我们更自觉地思考,看见我们的未来。如果作为一名建筑师或建筑系学生,只知密斯或库哈斯,不知王大闳或华揽洪,那么,这正说明此书出版的意义。

内容简介

《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是台湾建筑史学者、评论家徐明松多年来对王大闳建筑成就的研究成果,不仅以专论形式收录了对其中39个建筑案例的评述,更以文献形式详尽记录了王大闳先生的所有建筑作品,以及他在文学方面的创作。读者从中不仅可了解到王大闳建筑实践的特点及演变、一些重大项目的前后始末,更可窥得一位建筑师在动荡大局下的人生际遇。

作者简介

  徐明松,台湾建筑史学者,建筑、都市评论与策展人,铭传大学建筑系专任助理教授,威尼斯建筑学院建筑硕士、意大利国家建筑师。著或编有《柯比意:城市、乌托邦与超现实主义》《古典、违逆与嘲讽:从布鲁涅列斯基到帕拉底欧的文艺复兴建筑师》《建筑师王大闳》等十余本作品。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他放弃了在欧美追求名利之途,遗世独立,潜存于台湾迄今六十多年,也成为华人人格上的标杆。
  ——华昌宜(王大闳建筑研究与保存学会理事长)


  建筑师王大闳是最后的贵族,再现了战后现代建筑在台湾的移植之梦。
  ——夏铸九(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创始人、名誉教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宜兴讲座教授)


  他的人跟他的建筑同样硬朗质朴。
  他说:意志力比灵感重要!有好的生活才有好的建筑。
  ——王镇华(德简书院主持人)


  一位兼具西方的自信与东方的谦冲的建筑师。一位真正的君子。
  ——吴清友(诚品书店董事长)


  王大闳无疑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先驱,他是中国建筑师中最早对现代性感兴趣的人之一,同时,他又把中国空间的传统带到现代建筑里来。
  建国南路自宅和虹庐这两个作品的平面,是王大闳对中国建筑最大的贡献——同时带有鲜明的现代建筑特征和中国传统特征的空间格局出现了。
  ——张永和(非常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MIT建筑系教授、前系主任,普立兹克建筑奖评委)


  王大闳在建筑上的表现称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仅是观念与形式美学的成熟,尤其对细部设计与营造性的掌握,更是无人能比。
  ——郭肇立(台湾现代建筑学会理事长)


  中国现代建筑史上承前启后并引领一个时代的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
  ——史建(策展人、建筑评论家)

目录


导读 静默、原乡与隐逸
专论
预制住宅
战后住宅竞图
城市中庭住宅
浴室设计
小住宅
建国南路自宅
日本驻台湾地区长官官邸
松江路罗宅
沙利文宅
台湾省政府二楼连栋式宿舍
“中油”大楼马公办事处
台北故宫博物院竞图计划案
台北监狱龟山新监总办公厅
台湾大学第一学生活动中心
淡水高尔夫球场俱乐部
台湾大学地质工程馆
台湾大学法学院图书馆
济南路虹庐
登陆月球纪念碑计划案
国父纪念馆竞图计划案
台湾银行台北宿舍
《杜连魁》
台湾大学化学研究中心
亚洲水泥大楼
良士大厦
台南区基督教大专服务中心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办公大楼
台湾外事主管部门办公大楼
鸿霖大厦
台湾大学归国学人宿舍
淡水假日自宅计划案
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学研究所
台湾“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庆龄工业研究中心
张群宅
弘英别墅
东门基督长老教会
成功大学文学院
台湾“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
文献
王大闳建筑作品文献描述一览表
王大闳非建筑作品(著述)一览表
有关王大闳的出版、论述、座谈会一览表
王大闳生平年表

精彩书摘

摘自《建国南路自宅》


  1953年的建国南路自宅是他来台开业后的第一个作品,也是他为自己设计的住宅。这栋王大闳最早实现的自宅,据建筑界许多前辈说,是早期台南成功大学建筑系接受建筑洗礼的地方,高而潘建筑师就曾提到,看过这栋房子让他激动了三天都睡不着觉。尽管此建筑目前已拆,不过我们却掌握不少讯息,除早期成大的《今日建筑》第5期(1954/10)有刊登外,最近王家也提供不少早期影像,让我们可以更深入掌握细节。
  基地近87坪(62 英尺× 50英尺长宽),中间坐落了一栋27坪(31英尺 ×31英尺长宽)左右的房子。南向正面有近3m的高墙,据王大闳的长子王守正告知:“当时建国南路自宅周围都是一些日据时代留下来的低矮宿舍,家里的围墙感觉就比周围房子高。”显见在当时的城市脉络中,王大闳那高大的红砖围墙的确异于寻常。
  黑色油漆的双扇狭长木制院门由南面左侧围墙进入,踏石板穿过左右皆有扶疏花木的曲径,漫步至建筑物入口,进玄关,正对面是有四扇开门的朱红壁橱,约2.4m(8英尺)宽,直顶天花。左转是厨房,右转是餐厅与客厅,建筑物坐北朝南。
  值得注意的是,由客餐厅外望南侧庭园,除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外,退缩落地窗外的两根黑色铸铁柱子恰恰响应了传统合院正厅左右对称的逻辑,也就是在看似不对称的整体配置(无论是围墙大门或入口玄关),最后进入客、餐厅竟然又回到传统中轴线的“礼制”逻辑。因此前院所扮演的角色,正是传统的院落空间。然而这两根柱子也是结构所需,周围的一砖半厚的清水砖承重墙在南向由一排不间断、比例修长的大片落地窗所取代,结构上需要两根柱子支撑上方的钢筋混凝土梁,因此这两根柱子并不只是装饰性的存在。再者是关于整片落地窗的窗樘也颇有玄机,华昌宜教授就曾忆起,一次陪一位外国朋友参观建国南路自宅,外国朋友非常惊讶落地窗窗樘的做法,因为王大闳直接挪用了传统建筑上下轴承支撑的做法,因此少掉许多框材,让室内外的视觉更没有阻碍。
  餐桌是白色的圆形中式餐桌,周围则环绕六张没有靠背的圆形板凳,板凳面为柚木涂朱红色,支撑为涂黑漆的三支钢脚,客厅则有三张密斯似的白色沙发与一张同样有着洁白大理石面的茶桌,另一侧亦是密斯似的长型靠榻,“上面放着古色古香的垫子与枕头,再配合天花上悬下的大葫芦,充分流露出东方情调”。
  东西两侧是清水砖墙粉白,地板则是黑色水泥分割成60.96cm(2英尺)宽的釉黑色水泥地面,与卧房、浴室之间的隔间墙与平顶天花则涂以白漆,犹如白色画布,准备吸纳来自各处的景色,无论是昼间的自然或人工光线,或是人影移动的光影。至目前为止,我们描述了王大闳许多用色,敏锐的读者一定会察觉到,建筑师试着要活用那些传统的朱红、黑、白、清水砖等颜色,再配上有传统味道的摆饰来建构他的新东方空间。
  客厅一侧转进后方,无门,是王大闳的卧室,东侧有直径168cm(5又1/2英尺)的圆形窗,外有木制窗棂可开关,界定室内外。卧房内的浴室不循唐宋做法,但也不买现成浴缸,据王守正描述,浴缸为砖砌,上方再覆以观音石。
  从建国南路自宅可以看到王大闳另一个重要的尝试,密斯(特别可以比较1934年密斯的“三个中庭的住宅”)似乎被融入传统中国的氛围里。在1945年王大闳发表的城市中庭住宅中,所谓的“东方”还是以元素呈现,整体氛围仍然是密斯的,但建国南路自宅往前跨了一大步,因为建筑师在庭园与建筑中发现了传统,就像王大闳在一篇访谈中所说:“中国建筑的特色……它的神秘感很重要,中国建筑与庭园的设计,往往善于使用‘内造墙’、‘外造墙’,让你一眼看不透,一进再一进……”
  ……

前言/序言

序(徐明松)



  “……他(指贝聿铭,作者按)始终居留异邦;我急于回往祖国。他胸怀壮志,从纽约麦迪逊大道迈进欧亚,抓紧机会,不顾一切地去实现自己的雄心;我只有野心:在台北街头巷尾,白日燃烛,追寻一种属于中华民族的生活与环境,渴望有一天能完成几件深具意义的工作。”
  这是王大闳第一次在大陆,真正的原乡,出版建筑作品。他1947年回到上海,1949年离开,2000年重回暌违51年的家乡;2014年简体中文版建筑作品全集《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发行。
  动荡不安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让身处其中的创作者背负许多必要、不必要的包袱与压力,两岸看似不同,其实背后的文化根源或情结是相同的。
  2006年我们开始全面关注王大闳,办展览、拍纪录片、出版相关书籍,其实都是我们为自己的研究与自身的历史寻找一个参考点,重新看待周边正在发生的事,以便对照地讨论问题。
  趁《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简体中文版出版之际,我们提出一些问题,其中少数问题本书已试着解答,但相信多数仍待探求,因此希望更多的大陆朋友一起来思索,并找出答案,或思索本身可能就是答案。
  一、王大闳13岁离乡背井,30岁回国,所有重要的养成皆完成于西方,怎能设计出有中国况味的建筑?是13岁以前的身体经验?还是往后的奋力思考?尤其他谈的是拜伦的诗,翻译的是王尔德的小说,吃的是从瑞士空运来台的巧克力,他是如何综合东西方的?
  二、王大闳诗意的语言,像建国南路自宅与济南路虹庐那样继承传统合院、园林,又接受西方新观念的建筑,到底是开放还是封闭的语言系统?我们有无可能延续?
  三、王大闳的空间经验符合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黄仁宇的“西学为体、中学为用”?还是这些条条框框无法禁锢创作的灵魂,创作是忧郁森林里的寻寻觅觅?
  四、亲炙正统的包豪斯教育,一方面是指导老师格罗皮乌斯(包豪斯第一任校长),另一方面又仰慕当时在芝加哥的密斯(包豪斯最后一任校长),这两股在包豪斯内部冲突相反的力量都为王大闳所吸纳,所以我们总可以读到王大闳在模数化框架底下,欲挣脱物质性束缚的尝试,因此这个西方现代性的“新传统”(new tradition)是否仍为华人追求现代性的基础?
  五、到底什么是传统,什么是在地?它们的界限在哪里?如何在全球化时代确认带流动性的文化身份(identity),还是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中,建筑如同艺术已死亡了(黑格尔语),建筑生产已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的装点,完全失去推动社会与时代的角色?难道王大闳的建筑语言是华人追求这个文化身份的最后灵光(aura)?
  最近台湾建筑圈正积极推动建国南路自宅重建与王大闳25栋代表性建筑的保护运动,目前皆获台湾文化主管部门与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善意回应。前者让我们记起1983年几位西班牙建筑师努力奔走在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密斯的德国馆原址重建(1986年完工)的事件。这位让王大闳心仪,且一辈子以其为师的德国建筑师,也感召了一群西班牙建筑师,显见好作品是完全无畛域之分的。如今距离1953年建国南路自宅兴建完工已整整一个甲子,借由仪式性的重建,构筑、材料、五金、颜色、工法等等都可以让我们回到那个简单素朴的年代,重新拥有一颗未受污染的心,检视当下的自己,重新出发。


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 [WANG DAHONG ARCHITECT 1942-1995]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 [WANG DAHONG ARCHITECT 1942-1995]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 [WANG DAHONG ARCHITECT 1942-1995]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 [WANG DAHONG ARCHITECT 1942-1995]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回顾,很有深度

评分

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回顾,很有深度

评分

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回顾,很有深度

评分

好.一直买.京东值得信任  

评分

好.一直买.京东值得信任  

评分

好.一直买.京东值得信任  

评分

好.一直买.京东值得信任  

评分

好.一直买.京东值得信任  

评分

好.一直买.京东值得信任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 [WANG DAHONG ARCHITECT 1942-1995]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