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3
★《寻找遗失的美好》与其他青春主题的书籍最大的不同,它并不是简单粗暴否定年轻人的自私、无力或者空喊口号,这本书结合了作者郎世玮的亲身经历,幼时出生台湾,少年成长美国,青年重返大陆的波折历程。在文中,作者从不掩饰自己的困惑、内心的挣扎,他直面难题,亲近佛法,逐渐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书像一位老友,静静倾听你的苦恼,并通过睿智的言语,引导你发现自我,获得自己的人生答案。
★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的经济学理论我们众所周知,但对他的家庭生活我们所知甚少。郎咸平之子郎世玮首次跨界出书,给了我们一个深入了解郎式家族的机会。郎世玮以平实幽默的语言,结合自身传奇成长经历,为我们展示了名人之子成长中的迷惑、与父亲之间的相处细节以及内心探索的感悟。
★《寻找遗失的美好》从经济学、心理学相结合的角度,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实用有效的心灵修行法,也为生活苦闷的人传授了一套完整的幸福盈利法。
★一位台湾青年写80后、90后的修心启蒙书。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倾情推荐
★这本定位给20多岁年轻人看的书,读者已经蔓延到30、40、50岁的人,有读者说,这里讲的不仅是年轻人要面临的困惑,而是你一生都要应对的问题!
《寻找遗失的美好》是向80后90后的年轻人讲述佛学生活理念的修心启蒙书。本书贯穿作者的亲身经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读深奥艰涩的佛理,从生死观、婚姻观、金钱观等多个角度,运用年轻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阐述正确的人生观念。
据调查,在当代中国,有八成20至35岁的年轻人因工作、婚恋、人际交往中的压力,而长期被焦虑、郁闷、烦躁等不良情绪所困扰,《寻找遗失的美好》 采用现代心理学,以促膝谈心的方式,为读者轻松减压,用通俗、风趣的笔触,阐释了更积极的生活与思维方式,希望以此帮助读者解答心理困惑,提高生活幸福指数。
郎世玮,1981年出生于中国台湾,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之子。3岁随家人移民到美国并在国外完成了学业,高中时也曾获多个英文作文奖项。后回国从事金融投资工作并在多家大型企业任职。2007年开始自主创业,目前担任多家金融和实业公司高管。201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进修取得EMBA学位。工作空闲时喜欢研究中国历史和宗教,2010年依止格荣尼玛活佛,成为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传承弟子。
前言:寻找与忏悔
第一章:一个莫名其妙的开始
第二章:死亡,你怕吗?
第三章:痛苦——活着真累
第四章:金钱——穷与富的划分
第五章:婚姻——有时比死亡还恐怖?
第六章:佛学101
第七章:年轻人的心
结语:遗失的美好
满足不是知足
过度欲望范围很广阔,可能是对物质的欲望,也有可能是对名声、权利、社会地位等的欲望。虽然普通人都有欲望,但假如欲望超标,就会给自己带来更多压力、更多的不开心与更多的痛苦。从经济学理念而言,所谓的欲望就是需求,没有需求,经济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我们期待日子更好过是天经地义的,比如住舒服的房子,开豪华的车,看大一点的电视,用好一点的手机。但如何控制这个度,却是未知。
这里可举的例子很多,比如对一个从农村刚刚搬到城市的小伙子来说,能拥有一套小公寓,他就会觉得幸福异常,兴奋不已,因为比起农村的生活,这简直是梦想成真。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起初的开心会慢慢被不平衡所替代。看着当时和他一起种田的哥们儿搬进了一处环境和房型更好的高档住宅,他立即就会产生欲望。过了很多年,他终于买得起高档住宅,可这还不够,隔壁的高尔夫别墅似乎更好些。于是他埋头苦干,经过不知道多少坎坷,终于搬进了别墅。但满足感是否会再一次被不平衡所替代?
不用说苹果和三星最新款的手机了,对于我们80 后而言,第二代替换第一代,第三代又替换第二代的事情再正常不过,然而是否有必要一出新一代手机就换?是否有必要在上面镶满了钻石,培养自己的暴发户品位呢?
欲望是如何导致压力与痛苦的?慈诚罗珠堪布说:“欲望可以无限膨胀,而物质给我们带来的满足和兴奋却是有限的。”
尽管我们不可能没有丝毫的自私,但假若对自私不加以管理,不加强控制,它就会无节制地无限膨胀,最后导致更多的压力与痛苦。
说到这里,我想举几个亲身经历的例子与各位分享。
小时候,我原本觉得住在眷村挺好的,尽管那里只有水泥墙壁和地板,以及简陋的木头门窗。那时外婆简直神了,台湾台风特多,外公能在狂风暴雨中骑摩托车去买菜,外婆则可以在台风来之前先在家里摆满小桶子——狂风暴雨只要一来,房顶必定漏水,而这些水会全部毫不偏差地掉进已摆置好的桶子内。去了美国后,我们起初住在有名的费城“黑人区”。那里恐怖极了,可至少不再漏水。之后条件越来越好,房子越来越大,蟑螂也越来越少。我们搬了应该不下十次,而如今也住进了大房子里。可住进去没多久,我们就开始想着换。卧室太少了,没大花园给孩子玩等借口再一次出现。
对于痛苦的第二个来源自私心,我体会更深,而且前不久就在我公司内部发生过这类事件。
按照我们民营企业公司管理学的基本逻辑,员工工资是不允许公开的,因为这会扰乱领导对每个员工独立“价值”的判断。可有了第一步的保密措施,却忽略了其他细节。公司连续几个月超额完成盈利指标,我也特开心,于是决定加两位平级干部的工资。员工A 贡献大,而员工B 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很难去量化谁应该拿多一些。可按照制度,贡献大的理应多拿。于是我给员工A 加了1000 元工资,只给员工B 加了500 元。这都是额外的奖励,不是合同或协议规定的。
但有一天员工B 突然来找我,很客气地问他付出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而我只给他加了500 元,却给A 加了1000 元。刚开始我对有人竟然破坏公司规矩很不开心,但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就要解决。看在员工B 家境不好且在公司时间也长的份上,我也给他加了1000 元的工资,但为了不让贡献更大的A 感觉不适,我又把A的工资加到了1500 元。
之后虽然员工B 嘴上没说,但我知道他还是耿耿于怀。若我只单独给员工B 哪怕加了100 元,也许他会比我现在给他加到1000元还要快乐。为什么呢?因为大家认为,所有的好东西都只能我一个人拥有而不属于别人。无论用心理学、管理学还是佛学去解释这个问题,事实就是这种自私确实隐形地存在于我们心里。换作我是员工B 的话,八九不离十也会去找领导。格荣尼玛活佛说:“这只能说明我们是自私的,我们要学会放下这些不好的习惯,否则我们精神会出问题。”
以上的痛苦都是执着导致的,可要放下,哪怕只是一点,又谈何容易……
关于幸福的定义,我认为慈诚罗珠堪布讲解得非常好。这位仁波切在五明佛学院担任了二十多年的教授,以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举例教学,让许许多多初级修行者轻松理解佛学里比较深奥的内容。
希望拥有幸福,是包括动物在内的所有生命最终极的目标。痛苦和幸福的关系是所有哲学家研究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其实幸福的定义非常明了,不但佛学里有解释,几乎所有哲学大作都已经解释得非常透彻,只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去接受罢了。
幸福的定义其实再简单不过,只有区区两个字——知足。但也就是这两个字,我们却一直都理解不透。比如,我有一次带儿子和女儿去香港迪斯尼乐园,一大早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拉扯我下床。我当时非常累,但既然答应了,就得办到。终于到了迪斯尼乐园门口,孩子们激动地直奔大城堡跑去。我在大太阳底下,带着他们玩了数不清的游戏设施。回家后,我一个人累倒在一旁,突然想起活佛与大德们所说的知足为何那么难做到?我们家长带孩子去游乐园,他们的那种开心与激动无法复制到我们心里,我们作为家长只能假装开心地“陪着”玩。为什么?因为我们长大了,不再觉得这种游乐园有什么值得开心的。可当我们和孩子一样年纪时,爸妈带我们去游乐园时,是不是也曾经激动得活泼乱跳呢?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这位年轻活佛兼导演将这种现象讲解得十分清晰。他对比了人在每个年龄阶段不同的“知足”感觉。比如,童年时知足于玩耍、去游乐园,痛苦来自于读书和父母的责骂;青年时知足于交男女朋友,痛苦来自于失恋;中年时知足于赚钱、花钱、闯事业,痛苦来自于社会的不认可或破产;而晚年时知足于陪子孙,喝茶、打高尔夫等休闲活动,痛苦来自于疾病和死亡。按照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开示,这样的“知足”并不是知足,而只是满足,这样的“痛苦”也并不是痛苦,而是现实。知足的本意不是建立在不同阶段的满足感上,而痛苦的本意也不是建立在未获得满足的前提下。这一切全都建立在我们的内心中。
由于我们不是出家人,所以很难抛开欲望直奔“空性”成佛。但我们年轻人需要知道的是,每个阶段的人生会有不同的满足与痛苦的显现。只要我们能满足而不盲目追求,痛苦而不盲目气馁,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足”。
我们80 后目前正处在从成年转变到中年的阶段,婚姻和事业同时在进行着,所以更需要明白这个道理。当你为了一时成功而傲慢时,当你为了一时失败而伤心时,不妨先静下心来,重新想想知足的定义。
但现实往往落差很大,至今仍然有太多人不知足。尤其是我们80 后,有时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有时又会把问题想得过于复杂,导致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想不明白。我并不是有意批评各位,因为我也是这个样子。
我们往往通过经验来定义很多事物。比如,很多生活哲理来自于饭桌上过来人说过的话,我们有时不经过思考就将其纳入我们的知识储备,在其他场合重复的时候,如果有人认可,它们就会长期存在于我们脑中的人生经典语录中,并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思维的一部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方式,但由于我们大多数人的悟性有限,只能吸收外来的相关信息。
80 后、90 后的年轻人,乃至大部在中国生活的人,基本都有一个烦恼——精神亚健康。为什么说是中国人呢?因为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过快,国人从贫困走到富有的速度创下了历史之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容易忽略身体健康,更容易忽略精神健康。针对精神健康的解决方法有两种:第一,去精神病医院就诊;第二,自己咽下去。但精神的不稳定在我们的社会中仿佛是一种懦弱的表现,进而导致了目前盛行的精神亚健康,即便想去治疗也不敢。
单单凭借阅读佛学著作很难将其运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因为书里的内容很深奥,要反复阅读、反复体会才能有进步。记得我第一次看完《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时,自我感觉良好,于是给格荣尼玛仁波切打了个电话,头头是道、天马行空地瞎侃。结果活佛就回答了一句:“你多看几遍就会更了解。”安乐的定义很简单:没有痛苦方能安乐。再也不痛苦就是成就。人的快乐有很多内容及需求,希阿荣博堪布曾解释,安乐有很多名字,比如快乐、幸福、享受、乐趣、舒适、喜悦、宁静、满足、安全等。这种感觉由心而发,我们的心境影响我们所看到的外在的一切。所以如果内心不满足、不知足,即使外在再美丽,也不会察觉。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把外在的显现与内心的快乐颠倒了。我们应该内心满足,愉悦地看待外在的一切,而不是让外在的一切来决定我们内心快乐与否。
许多人理解到这一点后都会觉得佛学消极,让人不上进。这里可没有说物质缺乏人就必定开心,也没有说物质丰富人就注定痛苦。佛学是描述人需要有的心境,拥有后才不会因为短暂的物质缺乏而痛苦。佛学还要改变那些认为快乐仅是物质积累和财富增加的人。但安慰自己容易,让自己淡定却很难。这是什么意思呢?
当初我刚到上海的时候,骑着单车去上班,看到有车的人也没有产生强烈的嫉妒心,只是安慰自己,没事,以后咱也会有,想着想着就已经骑到公司了。但几年后,当我拥有了不错的车,却发现自己越来越看那些骑单车的人不顺眼。不光如此,对待跟我的车相比较差的车也开始慢慢产生嫌弃的态度。更恐怖的是当我看到更好的车,所产生的那种羡慕感比之前骑单车时的还要强烈得多。相信各位在成长过程中,也有过类似的体会。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毫无借口地堕落到一个难以回头路的陷阱里。其实当时我并没有察觉,只是走到哪里都觉得自己是个人物,自恋得不行。当时我没有察觉到自己内心的变化,任由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逐步成为交际圈里那个讨人厌的人。
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到以下几种情况才会结束:
(1)当你遇到一个比你还成功的人,但对方却比你还要淡定、低调许多,他是一个值得你学习的人;
(2)
当真正关心的你的朋友直接毫不留情地提醒你;
(3)
当你深刻悟到了佛学对此的相关讲义;
(4)
当你突然间一无所有,被打回了原型。
虽然我已经经过了上诉(1)到(3)的阶段,可有时还会察觉到自己突然有点自恋,这时我就会立刻提醒自己。这也算是认识自己的一个过程吧。
上述告诉我们,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除了看淡自己,还需要达到人人平等或不计较的境界。比如不嫌弃身边的人比你所谓的社会层次低,也不去仰慕那些表面上比你福报大的人,更不去和那些陷入同样陷阱的人斤斤计较。
但无论如何,我们年轻人最难脱离的陷阱,就是金钱
……
寻找遗失的美好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寻找遗失的美好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无声的震耳欲聋
评分爱你的我这结果
评分★《寻找遗失的美好》与其他青春主题的书籍最大的不同,它并不是简单粗暴否定年轻人的自私、无力或者空喊口号,这本书结合了作者郎世玮的亲身经历,幼时出生台湾,少年成长美国,青年重返大陆的波折历程。在文中,作者从不掩饰自己的困惑、内心的挣扎,他直面难题,亲近佛法,逐渐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书像一位老友,静静倾听你的苦恼,并通过睿智的言语,引导你发现自我,获得自己的人生答案。
评分------------------------------
评分书是没包装的 连塑料袋都没有
评分男人们心潮激荡
评分拖着身体回上海
评分高原空气很稀薄
评分因为,他渴望当下的青年,能明白那些所谓的美好。
寻找遗失的美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