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陵著作集:清词丛论(第二版)

迦陵著作集:清词丛论(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拿大] 叶嘉莹 著
图书标签:
  • 清词
  • 词学
  • 迦陵
  • 文学研究
  • 古典诗词
  • 清代文学
  • 文本研究
  • 版本研究
  • 诗词理论
  • 文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43381
版次:2
商品编码:1156590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迦陵著作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2
字数:29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适合于文学爱好者、普通大众阅读
  《清词丛论》原为台北“中研院”词学主题计划成果之一。词学主题研究由“中研院”研究员林玫仪主持,参与学者有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中研院”张以仁教授、刘少雄教授,加拿大叶嘉莹教授及大陆词学专家吴熊和教授、严迪昌教授,因而这个计划的清词研究水平是相当高的。本书主讲清词的创新与开拓。
  
  海报:
  

内容简介

  清词之盛,号称中兴。
  《迦陵著作集:清词丛论(第二版)》对首开词风转变的云间词派代表人物陈子龙、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词坛巨擘纳兰性德、常州词派领袖张惠言这四位巨子在清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价值,作了深入的探究,并借以展示了清代词苑的繁盛景象。

作者简介

  叶嘉莹,号迦陵。蒙古裔满族人,出身叶赫那拉氏。192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并在淡江与辅仁两大学任兼职教授。1960年代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曾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鲁大学、印地安那大学讲学,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2008年,荣获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2年6月获聘中央文史馆馆员,2013年荣获由中央电视台、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共同主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目录

从云间派词风之转变谈清词的中兴
从艳词发展之历史看朱彝尊爱情词之美学特质
谈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之词与词论及其影响
论纳兰性德词
——从我对纳兰词之体认的三个不同阶段谈起
常州词派比兴寄托之说的新检讨
说张惠言《水调歌头》五首
——兼谈传统士人之文化修养与词之美感特质
清代词史观念的形成与晚清的史词
由《人间词话》谈到诗歌的欣赏
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
论王国维词:从我对王氏境界说的一点新理解谈王词之评赏
记南开大学图书馆所藏手抄稿本《迦陵词》

精彩书摘

  《迦陵著作集:清词丛论(第二版)》:
  我讲词并不是要像张惠言那样,都一定要说它有比兴寄托或有什么微言大义在里边。我们讲一首词只能从更客观的方向着手,比如考证他写这首作品的年代,考证西园,考证他们在当年有什么样的聚会。你可以从这些语码发现词里边的潜能,而不一定要指实说有什么托意。
  我们已经从歌辞之词讲到诗化之词。歌辞之词也是分两种:像温庭筠、韦庄、冯延巳他们的词就有较多可供联想的潜能;像欧阳炯的“相见休言有泪珠,酒阑重得叙欢娱……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肌肤”,这把男欢女爱都写出来了,但并没有更深一层的意思,这是比较没有言外之意的一类词。至于诗化的词,可分成三类:一类就像我前面说的苏轼词“老夫聊发少年狂”,虽然它没有词的美感,可是它有诗的美感。还有一类就像我刚才说的《水龙吟》咏“杨花”、《八声甘州·送参寥子》,既有诗的美,也有词的美。这是诗化之词最好的一类作品,辛稼轩也有很多这类的作品,这是非常好的。可是还有第三类的,是诗化之词里不好的作品,那就流为叫嚣,就像刘过有些词,有豪气,但空疏,如牖F风呼啸而过。说了一大套但没有一点言外之意,那就是诗化之词里不好的一类词。好,现在我们已讲到了诗化之词。既然是从小令变成长调了,长调的词是要铺展开去描述的,如果你写男女爱情的婉约词,其下焉者就会流为柳永的淫靡。如果你用长调写豪放的词,好的当然也很多,但其下焉者就会流为叫嚣。词人他们也不断地在反省,但是并没有把这个道理真正地说透或想透,他们还是在那里摸索。他们发现长调如果没有言外的意思,婉约的就流为淫靡,豪放的就流为叫嚣。所以到了南宋的司人他们就有另外一种作法了,为了要避免浅露,因此他们就造作,造出一点深度来。他们也知道浅露不好,浅就没有余味,他们也知道有余韵是好的。可是他们那种余味不是自然而然的余味,而是造作出来的余味。他们故意用很多典故、故意用比兴,要让它隐藏一些东西在词里边,故意不直接说出来。当然这样的词也不是就绝对的不好,像《乐府补题》中王沂孙的作品,他是真的有国破黍离之悲,他确实是有感慨在里边。他用这种手法写的词,我管它叫赋化之词。
  所以从歌辞之词、诗化之词,演进到这种赋化之词,这是我给它们取的名字,我认为过去都没有区分,这是不对的。我为什么把最后这一类长调的词叫赋化之词呢?因为它注重铺陈,注重制作,赋化之词它是要用技巧来安排。它是用思索而不是用直接的感发去写。中国诗的传统是兴的传统,是以直接的感发为主。诗人的写作从直接的感发而来,作品的传达也以直接的感发为尚。可是赋却是要用思索安排的,而南宋的很多词是用赋的笔法来写的,就是它是由思虑安排来写作的,所以王国维不欣赏,因为他老要用有无直接的感发这个尺寸来衡量词的好坏。赋化之词是从思索安排得来的,因此你就要透过思索安排这个方法去理解它。所以南宋词如果要讲可以讲得很好,特别是王沂孙的词,那真是写得委婉、细腻、深刻,所以它有它的好处。当然南宋这一类赋化之词也有不好的,就是用这种造作、安排去写,而其实内心或作品真的没有什么东西,只是拼命在那里制作,其结果言之无物,只是一堆空话。很多人不明白欣赏的途径,所以找不到进去的门路。因此欣赏不同类型的词,要透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最后我要说的是,云间词人也是以小令的感发为主,而比较不能像南宋的词人那样去用思虑安排写铺叙的长调,所以云间词人的乱离之悲、黍离之叹、身经改朝换代之悲与南宋之季的王沂孙等人是相同的,但是他们写作的方式不同,因此表现出来的作品也就不一样了。
  ……

前言/序言







《清词丛论》(第二版)—— 融汇古今,探微清词的艺术殿堂 “迦陵著作集”系列,始终秉持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传承,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独特的艺术洞察力,为读者呈现了一系列不朽的文化瑰宝。《清词丛论》(第二版),作为该系列中的重要一员,继往开来,对中国词史发展至关重要的清代词学,进行了一次更为全面、深入的梳理与剖析。本书不仅是对前版学术成果的精炼与升华,更融入了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新得,旨在为当代学者、词学爱好者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学怀有深厚兴趣的读者,构建一个更为立体、精致的清词艺术世界。 清词之潮涌:拨开历史的迷雾,重塑学术坐标 清代,是中国词史发展历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在宋代词学辉煌成就的光环之下,清代词学虽不乏大家,却常被笼罩在一层“复古”的论调之中。然而,若仅以“复古”二字概括,则未免失之偏颇。《清词丛论》(第二版)正是着眼于此,通过对清代词学思想、创作实践以及理论批评等多个维度进行细致考察,力图拨开历史的迷雾,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复杂而多元的清词面貌。 本书开篇,便从宏观视角出发,勾勒出清代词史发展的时代背景。从明末遗民的悲歌慷慨,到乾嘉学派的严谨治学,再到晚清风云变幻中的社会思潮,这些宏观的历史因素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词人的心境与笔触,是如何在词作中留下印记的,本书都将一一细致解读。作者并不满足于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探究这些历史脉络与词学演进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清代词学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对宋词精神内核的一种继承、转化与创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复古”论的辨析,堪称点睛之笔。作者通过对比分析,指出清代词人并非机械地模仿宋词的格调与形式,而是在继承宋词“写情”之旨的基础上,融入了自身所处的时代感受、个人遭遇以及更为广阔的人生体验。这种“复古”实则是一种“返本”,是对词作为抒情言志之体的本真回归,是词人借古抒今、寄托情怀的艺术选择。本书将逐一展现那些看似“复古”实则充满时代精神的词作,引导读者体会其中深沉的家国情怀、人生感慨与审美追求。 大家风范,薪火相传:精选名家,深度解读 清代词坛名家辈出,群星璀璨。从早期的王船山、纳兰性德,到乾嘉时期的陈维崧、顾贞观,再到中晚期的王国维、梁启超,每一位词人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声音,一种风格的极致。《清词丛论》(第二版)精选了这些代表性的词家,对其创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 本书对王船山的词学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其“以神韵说”的理论高度,更深入其词作,探究其“诗眼”观在词创作中的具体体现,如何以深邃的哲学思辨融入词境,开创词坛新气象。对纳兰性德,本书不回避其“悼亡词”的沉郁婉转,更着力于发掘其词作中更为丰富的层次,如对人生易逝的感叹、对羁旅之愁的描摹,以及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贵族生活气息与个人情愫,力图呈现一个更为立体、丰满的纳兰形象。 陈维崧与顾贞观,作为清初词坛的重要人物,本书将详细剖析他们如何承接明遗民词风,如何以其豪放与缠绵并存的风格,为清词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对陈维崧,本书将重点关注其对词体形式的探索,以及其在词学理论上的贡献。 乾嘉时期,词学理论进入一个活跃期。本书将深入探讨如洪亮吉、王昶等词人的词学主张,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词学活动,推动词学理论的普及与发展。同时,也会关注这一时期词创作的某些特色,如一些地方词派的兴起,以及它们在词史上的独特地位。 而到了晚清,随着时代巨变,词的创作与理论也呈现出新的特点。王国维作为集大成者,本书将对其“境界说”进行重点解读,分析其如何融汇中西哲学思想,构建出影响深远的词学理论体系,并探讨其词作如何体现出“境界”之美。梁启超、赵声等人的词作,则更多地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感,本书将分析他们在词中融入的政治抱负与家国情怀,展现词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价值。 本书在分析每位词家时,都力求做到“言必有据,论必精当”。不仅梳理其生平遭际,更注重其作品的艺术特征,结合具体的词作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分析其遣词造句、炼意构景、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独到之处。通过对这些大家作品的深度剖析,读者不仅能领略其个人风采,更能从中窥见清代词坛的全貌。 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审美的自觉与时代的烙印 《清词丛论》(第二版)并非仅仅是对词人的作品进行简单赏析,更着眼于挖掘其背后的词学思想与审美取向。作者深知,任何文学创作都离不开时代思潮与理论指导。因此,本书在探讨词人创作的同时,也穿插了对清代重要词学理论流派的梳理与评介。 从 early 清代词人对宋词“本色”的追求,到乾嘉时期对词律的重视,再到王国维的“境界说”,清代词学理论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本书将详细介绍这些理论流派的形成、发展及其对词创作的影响,分析它们在词体论、词境论、词品论等方面的不同见解。作者力求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对话,说明理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创作实践,又指导着创作实践。 本书还特别关注清代词创作的时代烙印。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民族交流、文化碰撞的时期,也是一个封建社会走向衰落、革命思潮涌动的时代。这些历史变迁,无疑在词人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书将引导读者去体察词作中那些或隐或显的时代信息,如对民族问题的思考、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对人生无常的慨叹,以及在变革时代中个体命运的挣扎与呼喊。 例如,本书会探讨明遗民词人在亡国之痛下的沉郁悲怆,如何将这种家国之思融入词的抒情之中。也会分析晚清词人,在西学东渐与社会动荡的双重压力下,其词作中如何体现出变革的呼唤与对国家前途的忧思。通过对这些时代特征的深入解读,读者将更能理解清词的独特魅力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精益求精,再铸辉煌:《清词丛论》(第二版)的学术价值 《清词丛论》(第二版)的出版,凝聚了作者多年来的心血与智慧,其学术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性与全面性: 本书以宏观的视野,系统地梳理了清代词学的发展脉络,覆盖了主要词人、重要词论和创作流派,力图构建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清词学术图景。 深度与新意: 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融入了作者独特的学术视角与研究方法,对一些长期存在的学术争议进行了辨析,并提出了新的见解,为清词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本解读的精湛: 对词作的分析,注重文本细节,深入挖掘词句的意蕴,揭示词作的艺术匠心,使得理论探讨与文学鉴赏相得益彰。 语言的典雅与通俗并重: 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力求语言的流畅与典雅,使得学术内容易于为广大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既有高度的学术价值,又兼具普及性。 结语 《清词丛论》(第二版)如同一个精心搭建的艺术殿堂,邀请您步入其中,细细品味清代词坛的万千气象。在这里,您将与那些伟大的词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丰富而深邃的情感世界;您将领略清代词学理论的博大精深,理解诗歌创作背后蕴含的哲学思考;您还将触摸到时代的脉搏,体悟词作如何成为历史的回声与情感的载体。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次对中国古典文学精华的深度探索之旅,一次对民族文化精神的虔诚致敬。它将引导您以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深刻的理解,重新认识清词,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次翻开《迦陵著作集:清词丛论》(第二版),就被它厚重的学术底蕴和优美的文字所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于清代词的梳理,更是一场关于词学精神的深刻对话。作者的治学态度严谨扎实,对史料的运用驾轻就熟,但又不会被史料所束缚,而是能够从中提炼出自己的见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词学思潮的梳理,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流派、不同风格在清代的碰撞与融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清代词,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评判标准,而是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价值和意义。作者对一些词人的评价,常常出人意料,但细细想来,又合情合理,足以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给研究者看的,对于任何一个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它能够拓宽你的视野,丰富你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你的审美情趣。

评分

《迦陵著作集:清词丛论》(第二版)给我的阅读体验可以用“豁然开朗”来形容。我一直对清代词的发展感到有些模糊,总觉得它似乎不如唐诗宋词那样璀璨夺目,但这本书却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将清代词放在整个中国文学史的坐标系中进行考察,揭示了它独特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清代词的“丛论”,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词学发展的深刻洞见。作者并没有回避清代词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而是以一种更为客观和包容的态度,去发掘其内在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被忽视或低估的词人的深入挖掘,他们同样是清代词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作者的解读,我看到了这些词人在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以及他们如何继承和发展了词的传统。这本书的启发性在于,它鼓励我们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文学现象,不要简单地用“盛衰”来评判。读完之后,我对清代词的整体印象更加立体和丰满,也对中国文学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清代词研究领域的“百科全书”式的存在,但它又远不止于此。它是一部充满智慧和艺术魅力的作品。我之前涉猎过一些关于清代词的资料,但总觉得零散不成体系。而《迦陵著作集:清词丛论》(第二版)就像一张精密的网,将清代词的方方面面都网罗其中,并且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作者对于词学理论的阐释清晰透彻,同时又能将理论与具体的作品分析紧密结合。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词句的解读,有时候仅仅是几个字、一个意象,在作者的笔下就能焕发出令人惊叹的光彩。他能够精准地把握词人的情感脉络和艺术追求,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词的精妙之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十分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风雅,读起来是一种享受。它让我看到了清代词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创新性,也让我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读了《迦陵著作集:清词丛论》(第二版),真是让人爱不释手。这本书就像一个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首先,它并非简单罗列清代词人名录,而是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深入剖析了清代词的流变与特质。作者对词史的梳理清晰而又不落俗套,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提炼出一条条清晰的脉络,这一点尤其难得。很多时候,我们阅读学术著作,容易被繁杂的考据和拗口的术语所淹没,但在这本书里,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智性的启发和审美上的愉悦。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诗人的情怀。读到那些对词句精妙的解读,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词人所描绘的意境之中,能体会到字里行间的微妙情感。尤其是一些对传统认知进行挑战的观点,更是让人耳目一新,促使我重新思考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整本书的编排也十分考究,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生硬。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每一次都能从中获得新体悟的优秀著作。

评分

读完《迦陵著作集:清词丛论》(第二版),我仿佛与一位博学多才的引路人同行,一同漫步在清代词的星河之中。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作者的笔触如同画家手中的画笔,将那些沉寂的文字重新描绘得鲜活生动。他对于词句的赏析,不仅仅是对字词的考究,更是对情感的挖掘,对意境的体悟。我常常被书中某些段落所深深打动,仿佛词人当时的心境,也一同传递到了我的心中。这本书的学术性体现在其严谨的论证,但它的可读性却丝毫没有因此打折扣,反而因为有了深厚的思想内涵而更显魅力。作者对于清代词的理解,超越了简单的时代划分,而是看到了它在整个词史发展中的独特贡献。这本书让我对清代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唐宋词之后的一段“平淡”时期,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精彩和光芒。这本书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之作,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南宋词者,多慷慨激昂,爱国经典激发人的斗志。叶老讲得好。

评分

很早就想买的书了,很喜欢这方面的知识,书的包装也很精美。

评分

嘉陵著作集我只选择了这本论诗丛稿,理由是内容全面扎实,其他几个有拼凑之嫌,仅供参考。当然,诗词现代研究者中,迦陵绝对也算大家,虽然如周汝昌,包括某些大陆学者对其个别观点有些微词,但是我觉得我十分肯定迦陵的许多观点,值得学习,且其观点深入浅出,不是故弄玄虚,玄奇示博,就难能可贵了。不用拆封了,非常完好,很满意。

评分

不错的质地,也不知什么时候会拆封

评分

该套丛书是叶嘉莹教授对唐五代至清代名家词的讲演集。内容值得期待。送到包装很好,书无损折。

评分

迦陵先生的书断断续续的也买了不少了,还会继续努力收齐的哈~

评分

《历代词选集评》就认为这首词中的句子有寄托,只不过他所说的寄托我不大赞成,“窄袖轻罗”说的是小人常态,“雾重烟轻”说的是君子道消。这完全是一种政治上的比附,在文本中是没有根据的。

评分

终于收全了,虽说定价高,但值

评分

很喜欢叶先生讲解的诗词,深入浅出。这次趁着搞活动入了好多本,非常划算,平均三折多点。不过说实话,北大出版的不如中华书局的装帧精美典雅。不过读叶先生的书,真的是一种享受!希望多搞这样活动,下次把叶先生书都集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