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呜呼!自剖判以来,生民之祸乱,至今日而极矣。物极必反,自然之理也。一旦忽易阴森惨酷之世界,而为晴朗和平之宙合,天而不欲遂丧斯文也,则国家必将尊礼先生,以为国老儒宗,使弘宣我华夏民族之文化于京师太学。其时纵有如梦之青山,宁复容先生高隐耶?然而白发者,国老之象征,浮名者,亦儒宗所应具,斯诚可嘉之兆也,又何叹哉?又何叹哉?
——陈寅恪
内容简介
近代国学研究,从1902年梁启超谋创《国学报》,到20世纪50年代初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等终止,历经半个世纪。流派纷呈,观念不一,但总体上看,乃是数百年间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特别是晚清西学东渐之风的鼓荡,最终导致中国文化在学术层面上融入近代世界体系之旅程。作者不以时代群趋为是,由沉潜而期冀千虑一得,由学人交往与学术公案探寻学界的相互关系,进而把握近代中国学术源流与轨辙。
作者简介
桑兵,河北威县人,历史学博士。历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出版《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等专著。主编《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及同名丛书、《清代稿钞本》。合编《戴季陶集》、《近代中国学术批评》、《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国学的历史》、《读书法》。
目录
第一章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与西学
一、西人东来
二、科学与学科
三、国际汉学的影子
第二章 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
一、粤人与南学
二、太炎门生
三、新文化派
四、学分南北
第三章 大学史学课程设置与学风转变
一、史家之总法
二、议论与讲学
三、南北异同
四、综合与考据
第四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国际反响
一、日本:有信有疑
二、韩国:声应气求
三、欧美:汉学专利
四、内外有别
第五章 东方考古学协会
一、新兴学科
一、意在结盟
三、分歧与影响
第六章 陈寅恪与清华研究院
一、入院因缘
二、师生名分
三、讲学与研究
第七章 陈寅恪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一、不古不今
二、成同之世
三、具有统系与不涉附会
第八章 陈垣与国际汉学界
一、独吾陈君
二、海内公意
三、汉学正统
四、天下英雄谁敌手
第九章 厦门大学国学院风波
一、旧嫌新隙
二、文理争风
三、学派与政争
第十章 胡适与《水经注》案探源
一、作案动机
二、案中有案
三、意在争胜
四、治学方法
第十一章 近代学术转承:从国学到东方学
一、新史学与史学革命
二、新旧难辨
三、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
四、专精与博通
人名索引
征引书目
一、著述文献
二、报刊
再版后记
精彩书摘
国学倡导者的出发点最初不在研究而在保存,以养成国民的爱国心,所以强调抱残守缺,政治或文化关怀明显高于学术追求。此后,西学的精密系统日益影响国人的学术旨趣。较早设立的国学保存会每月开讲习会,商量旧学,相互切磋,并请刘师培担任正讲师。该会还准备开设国粹学堂,因经费不足而罢。但所拟定的学科预算,清楚显示出近代国学的内涵与旧学大相径庭。其学制为三年,科目包括经学、文字学、伦理学、心性学、哲学、宗教学、政法学、实业学、社会学、史学、典制学、考古学、地舆学、历数学、博物学、文章学、音乐、图画、书法、翻译、武事等①,至少形式上与旧学分科截然不同,采用了西学的分类法。
此外,国学倡导者大都从事新式文教事业,从私人书院式传习转向凭借近代大众传媒向社会广泛宣传。而对这一舶来品版面的模仿,很容易引起固有学术表述形式的改变。从传统札记变为近代学术的标志……论文,据说以《国粹学报》为最早。②该报从第五年起,政论性社说明显减少,而以学术著作为替代。第六年更取消社说,代以纯学术的通论。
国学保存会对后来的国学研究影响极大,或者说,它显示了近代国学研究共同路向的基调。从清末到民初,有章太炎开办于东京的国学讲习会、国学振兴社,章氏弟子马裕藻等人发起的北京、杭州国学会,谢无量、廖平、刘师培、宋育仁等人执掌的成都国学馆(后改名国学学校、国学专门学校),罗振玉、王国维的《国学丛刊》(1911年北京、1914年日本),唐文治的无锡国学专修馆,吴仲、沈宗畸等人的《国学萃编》(1908年北京),陈尔锡、吕学沅等人的国学扶危社及《国学》杂志(1914年东京、北京),倪羲抱等人的国学昌明社与《国学杂志》(1915年上海),南社姚光等人的《国学丛选》等。一些青年显然为此所吸引,也呼吁“振兴国学”③,决心编撰《国学志》(如顾颉刚)。统治者方面,鼓吹中体西用的张之洞等亦主张保存国粹,倡设各省存古学堂及古学院,还有人奏请设立国学专门学堂。①
这一时期的国学,无论派分如何,从主张、章程、科目看,抱残守缺的一面更为凸显,但也吸收西学。东京国学讲习会宣称:“真新学者,未有不能与国学相挈合者也。”②王国维更直接反对言学者有新旧中西之争,“正告天下日: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指争论者为不学或不知学之徒。他认为:“世界学问,不出科学、史学、文学,故中国之学,西国类皆有之,西国之学,我国亦类皆有之,所异者广狭疏密耳。”“中国今日实无学之患,而非中学西学偏重之患。……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动。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虑二者之不能并立者,真不知世间有学问事者矣。”③官方倡导,虽被斥为“挟其左右学界之力,欲阻吾民图新之先机,以是为束缚豪杰之具辞”④,而且张之洞确有重守成轻研究之意⑤,但以国学为专门,本身就是对西学影响的回应。
……
前言/序言
中华学人丛书: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有点儿!!!!!
评分
☆☆☆☆☆
学人相轻,自有“专业”与“方向”以来尤甚。
评分
☆☆☆☆☆
新版出来,终于不用高价买了
评分
☆☆☆☆☆
书很不错,支持京东好货!
评分
☆☆☆☆☆
618购书节,果然给力啊。
评分
☆☆☆☆☆
坎:“北大国文系仍不免有被浙江同乡会章氏同学会包办的嫌疑”(34)20年代的北大浙籍章系包括:中国文学系主任马幼渔、史学系主任朱希祖;文科学长沈尹默(短暂);国学门主任沈兼士;其他:马衡、钱玄同、刘半农。北大季刊国学组由胡适(非浙籍)任主任,但12位委员有8位浙籍。
评分
☆☆☆☆☆
此外,在桑兵看来,还有一批虽然组织上可以归在主流派别,而其学术水平则远超各家各派、不可归而类之的王国维、陈寅恪、陈垣。
评分
☆☆☆☆☆
大家的东西,值得收藏,慢慢品读
评分
☆☆☆☆☆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