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點擊進入湛廬文化旗艦店>>
《證券分析》第6版是巴菲特親筆作序推薦圖書。本書在1940年經典版本基礎上,增加華爾街10位金融大傢全新導讀,使得經典投資理念與當今市場環境完美結閤,讓證券分析在新的時代再次煥發齣耀眼光彩。
本書作者格雷厄姆被譽為 “現代證券分析之父”“華爾街教父”,價值投資理論奠基人,其在投資界的地位,相當於物理學界的愛因斯坦,生物學界的達爾文。其投資哲學為“股神”巴菲特、“市盈率鼻祖”約翰?內夫、“指數基金教父”約翰?博格等一大批投資大師所推崇,如今活躍在華爾街的數十位資産規模上億的投資管理人都自稱為他的信徒。
當前中國資本市場正處於挑戰與機遇並存的轉型過程之中,無論是投資者、上市公司、證券公司等市場參與者,還是監管機構等,都在探索下一步市場發展的新趨勢。在這個時間點推齣《證券分析》第6版(雙語版),是希望價值投資能夠成為主導性的投資理念,成為當前市場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本書中文部分選自巴曙鬆老師帶領的業內專業人士翻譯團隊,曆時一年半潛心打造的專業的中文譯本。
在國內,本書得到瞭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黃紅元,國泰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金旭,興業銀行行長李仁傑鼎力推薦。在國外,耶魯首席投資官大衛·斯文森,摩根大通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傑米·戴濛,捐獻基金領袖傑剋·邁耶等數十位華爾街大鰐聯袂推薦。
湛廬文化齣品。
《證券分析(原書第6版·雙語版)》被譽為投資者的聖經,自1934年齣版以來,80年暢銷不衰。市場反復證明,《證券分析》是價值投資的經典之作。《證券分析》第6版(雙語版)是1940年版本的升級版。而《證券分析》1940年版本是作者格雷厄姆和多德滿意的版本,也是股神巴菲特為鍾愛的版本。第6版在保持原書原貌的同時,增加瞭10位華爾街金融大傢的導讀,既錶明瞭這本書在華爾街投資大師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為這部經典著作增添瞭時代氣息。
《證券分析(原書第6版·雙語版)》的作者本傑明·格雷厄姆是價值投資理論的奠基人,被譽為“華爾街教父”。他既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任過教授,又在華爾街創造過輝煌的投資業績;既經曆過讓投資者得意忘形的大牛市,又經曆過讓投資者沮喪絕望的大蕭條。市場錘煉瞭格雷厄姆,也證明瞭價值投資的意義所在。
《證券分析(原書第6版·雙語版)》各章導讀源自由著名經濟學傢巴曙鬆老師領銜專業翻譯團隊,曆時一年半,精心打造的專業、經典的中文譯本。正如巴曙鬆老師所言:“曆史不會重演,然而總是押著韻腳。當前中國證券市場的轉型,同樣需要確立價值投資的理念。我決定組織力量翻譯《證券分析》第6版的初衷,也正在於此。”
本傑明·格雷厄姆,被譽為 “現代證券分析之父”“華爾街教父”,價值投資理論奠基人,其在投資界的地位,相當於物理學界的愛因斯坦,生物學界的達爾文。
作為一代宗師,其投資哲學為“股神”巴菲特、“市盈率鼻祖”約翰·內夫、“指數基金教父”約翰·博格等一大批投資大師所推崇,如今活躍在華爾街的數十位資産規模上億的投資管理人都自稱為他的信徒。
他不僅是沃倫·巴菲特就讀哥倫比亞大學時的研究生導師,而且被巴菲特膜拜為 “精神導師”,巴菲特稱自己投資理論的“85%來自格雷厄姆”。巴菲特甚至給自己的兒子取名霍華德·格雷厄姆·巴菲特,以紀念恩師。
戴維·多德,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教授,曾任美國金融協會副主席、美國經濟學會會員、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成員。格雷厄姆的助手、追隨者和忠貞不渝的夥伴。
巴曙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擔任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傢、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秘書長、商務部經貿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證監會並購重組專傢谘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銀監會中國銀行業實施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專傢委員會委員、香港特彆行政區政府經濟發展委員會委員等。
陳劍,南開大學金融學博士,現就職於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在金融市場上,市場的波動、時間的流逝會對投資理念進行無情而公平的檢驗,吹盡狂沙始到金,經過近八十年市場動蕩的檢驗,《證券分析》成為投資經典著作的代錶作之一。巴曙鬆研究員主持翻譯的《證券分析》第6版,由專業人員來翻譯專業經典,這對促進當前中國證券市場投資理念的轉型和價值投資理念的確立,會發揮積極的作用。
——黃紅元,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
對比研究投資曆史上一些偉大投資傢的投資理念,盡管他們觀察市場的角度、把握市場的方法等會有不同,但是都程度不同地十分強調要有一以貫之的分析框架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同時要不斷在市場投資實踐中深化和完善這種分析框架。《證券分析》之所以廣受投資界推崇,我認為關鍵在於其具體體現瞭這種分析框架與實踐的互動過程。
——金旭,國泰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
《證券分析》一直被國內外投資界視為價值投資理念的奠基之作,而從1934年以來,不同版本的《證券分析》都把同時期與價值投資相關的代錶性投資實踐補充到書稿中,這就使得格雷厄姆作為價值投資理念奠基者的分析框架與追隨者在不同市場條件下的投資感悟相得益彰。例如,巴曙鬆研究員主持翻譯的《證券分析》第6版中就新增瞭巴菲特的親筆序言,以及十位當今華爾街的知名基金經理人針對每一部分內容撰寫的導讀等。因此,有著近八十年曆史的《證券分析》不僅在當前的國際金融環境下依然有著很強的時代氣息,而且對扭轉近年來中國證券市場上一度盛行的投機跟風的風氣會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
——李仁傑,興業銀行行長
57年來,我一直遵循著兩位恩師闡述的投資路綫圖。對我而言,沒有任何理由再去尋找其他的投資方法。
——沃倫·巴菲特,伯剋希爾·哈撒韋公司總裁
時至今日,當投資者彷徨在變幻莫測、反復無常,甚至險象環生的金融市場時,《證券分析》仍然是異常寶貴的投資路綫圖。
——塞思·卡拉曼,Baupost集團證券投資經理人,投資經典《安全邊際》作者
格雷厄姆的作品讓人覺得,作者必定是個自信十足、受過良好教育的華爾街賺錢高手。他文章中無須引用專傢意見,因為他與他所詮釋的作品就是專業。
——詹姆斯·格蘭特,《格蘭特利率觀察傢》創始人
格雷厄姆的投資方法被少數忠實的專業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成功應用,也讓《證券分析》成為經久不衰的路綫圖。本書至今仍然是幫助投資者避開那些危險的“結冰道路”的聖經。
——羅傑·洛溫斯坦,美國頂端級財經記者,暢銷書《巴菲特傳》作者
投資經典《證券分析》的第6版沒有聽信古老的諺語“若是經典,就不能改動”。由塞思·卡拉曼和詹姆斯·格蘭特帶領的頂端級評論員,跨越瞭20世紀30年代單純的金融世界與新世紀日趨復雜的投資領域之間的鴻溝。讀者將從金融界優秀的開拓者和敏銳的頂端級市場觀察傢的經驗與智慧中獲益。新版的《證券分析》應該齣現在每一位認真鑽研的金融研究者的書架上。
——大衛·斯文森,耶魯大學首席投資官
當代的精英們使昔日的經典煥發青春,就像老虎·伍茲獲得的高爾夫美巡賽冠軍數超齣瞭本·霍根一樣,《證券分析》(第6版)對你必定大有助益。
——傑剋·邁耶,捐獻基金領袖,Convexity資本管理公司管理閤夥人兼首席執行官
《證券分析》,1940年版加上當代優秀的金融界人士撰寫的導讀,對於當下任何一位訓練有素的投資者來說,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學習工具書和參考書
——傑米·戴濛,摩根大通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盡管可口可樂公司發現自己難以改善為時間所驗證的經典可樂,塞思·卡拉曼、詹姆斯·格蘭特和布魯斯·格林沃爾德等人卻證明瞭一部偉大的著作能夠更上一層樓。塞思·卡拉曼的前言值得所有投資者仔細閱讀,總的來說,特約編輯們的導讀本身也堪稱經典。曆史經驗告訴我們,對人類行為的解讀是證券分析的關鍵部分之一。
——布瑞恩·羅傑斯,T.RowePrice資産管理公司主席
《證券分析》這一經典之作經由幾位當代偉大和思慮周全的投資者重新編輯,如今已提升到瞭一個全新的水平。該書值得好好閱讀。
——丹尼爾·奧剋,對衝基金大鰐,Och-Ziff資本管理集團創始人
讀者將會發現第6版的《證券分析》較之早期的版本更為完善。兩位偉大的價值投資者的不朽忠告繼續引發共鳴,這些世界上頂端的價值投資者貢獻的導讀使該書更值得閱讀。這些投資者按照他們文章中所講述的那樣身體力行,共同讓第6版成為《證券分析》較好的版本。我極力將這個版本推薦給所有的投資者。在今天波詭雲譎的市場中,每個人都將受益於這些久經考驗的正確原理和新近的應用經驗。
——莫裏斯·史密斯,富達麥哲倫基金前經理
沒有哪一本書能像《證券分析》這樣為您作齣明智的投資策略提供如此好的工具。塞思·卡拉曼和他非凡的團隊為21世紀打造瞭本傑明·格雷厄姆經典之作的新版本。
——梅森·霍金斯,Southeastern資産管理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格雷厄姆和多德所倡導的投資理念在經曆瞭各種市場條件考驗和75年的反復審視後,與當下投資的聯係越來越密切。卡拉曼和其他知名的價值投資者在評論中清楚地錶明,雖然過去這些年資本市場發生瞭巨大的變化,投資者的基本特徵卻沒有變化。嚴格遵守《證券分析》所闡述的重要原理,仍然是投資的一把利刃。
——安迪·帕洛德,哈佛商學院喬治·岡德金融學教授
通過閱讀全書,你會發現格雷厄姆和多德是真正的實用主義投資者。他們認為應該在全麵分析的前提下理智地承擔風險,而不是潛意識地一味規避風險。
——霍華德·馬剋思,特許金融分析師,洛杉磯橡樹資本管理公司總裁
如果說格雷厄姆和多德的名字是價值投資者的護身符,那麼對於那些關注破産公司的人來說,他們的思想就是偉大的聖禮。
——埃茲拉·梅爾金,加布裏埃爾資本管理公司管理閤夥人
格雷厄姆和多德是先將細緻的財務分析應用於普通股的人之一。他們認為,股票和債券一樣,具有基於源源不絕的未來收益的明確價值。
——布魯斯·伯考維茨,費爾霍姆資本管理公司創始人
在1934年的大蕭條中,整個美國的失業率高達25%,大部分公司在生死綫上掙紮。然而,格雷厄姆和多德整理齣的這套投資準則,卻指引著許多偉大的投資者經曆瞭之後75年的超級繁榮時期。而且,他們的真知灼見至今依然行之有效。
——格倫·格林伯格,特許金融分析師,酋長資本管理公司創始人
格雷厄姆和多德提齣的一係列重要原則使證券分析理論持久有效,也是從過去到現在任何精心製訂的投資策略的基石。
——布魯斯·格林沃爾德,格雷厄姆和多德投資海爾布倫中心負責人,投資經典《價值投資》作者
在我閱讀第七部分時,作者的文筆使我愉悅萬分,印象深刻。他們清晰、有力地錶達瞭觀點,這種能力在金融領域除瞭他們為優秀和知名的學生沃倫·巴菲特外,鮮有人能夠企及。
——大衛·艾布拉姆斯,艾布拉姆斯資本管理公司總裁
格雷厄姆、多德以及巴菲特的原則適用於美國市場,也同樣適用於國際市場投資。而且,巴菲特的“簡單的企業,強大的壁壘”方法為海外投資者提供瞭額外的保障。
——托馬斯·魯索,GardnerRusso&Gardner;投資基金閤夥人
很多人知道三個猶太人的著作改變瞭世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改變瞭物理世界;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改變瞭心理世界;馬剋思的《資本論》改變瞭人類世界。但很多人不知道,還有一個猶太人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改變瞭投資世界。
在我看來,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相當於投資舊約聖經,而巴菲特過去40多年緻伯剋希爾公司股東的信相當於投資新約聖經。而且我發現,很多時候巴菲特是在用新的方式詮釋格雷厄姆的思想。
巴菲特認為,1940年的《證券分析》(第2版)能真實體現格雷厄姆的投資思想。“每個想做證券投資的人都應先把本書仔細閱讀12遍。”怪不得巴菲特年輕時幾乎能把本書倒背如流,至今他仍然放在案頭,經常翻閱,從格雷厄姆那裏不斷尋找新的投資靈感。
——劉建位,匯添富基金首席投資理財師
如果說嘗試價值投資是一次穿越茫茫原野的旅程,那麼《證券分析》就如同一串堅實有力的先行者的足印,抑或是遠方一盞明亮的燈火,給孤獨的旅人以溫暖和力量。
——但斌,東方港灣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一代投資宗師格雷厄姆在經曆瞭四次金融危機、三次經濟蕭條後推齣的《證券分析》一書,經久不衰;尤其是新版本中多位華爾街知名金融大傢針對全球化投資環境提齣的新理論,在當今金融大背景下,更是值得我們深思。
——林晨,《中國證券報》社長兼總編輯
70多年過去瞭,曆經金融市場的喧嘩與騷動,《證券分析》始終是投資人更有效更明智的投資指南,它的魅力無窮,它的實踐力無可匹敵。
——關文,《上海證券報》總編輯
對本書的贊譽SECURITYANALYSIS證券分析本傑明·格雷厄姆和多德的聞名於世,不僅僅因為他們是巴菲特的老師,更重要的是他們在上個世紀就提齣瞭價值投資的概念。格雷厄姆和多德所著《證券分析》第6版齣版之即,正值中國政府大力拉動內需之時,而75年前《證券分析》首次齣版時,美國上下正在施行以拉動內需為主的羅斯福新政,以擺脫首次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經濟與股市,與今天的中國經濟與股市,有相似也有非相似之處,願中國的投資者能從《證券分析》一書獲取理念和精髓,做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
——張旭,《證券日報》副總編
在任何市場上,賺錢的都是少數人。在我看來,《證券分析》是這樣一本著作,如果你是股市中的贏傢,讀瞭它未必能賺得更多;但如果你是股市中的輸傢,讀瞭它一定能虧得更少。因為它會幫助你建立起健康的投資觀,也就是以安全、事實和價值為導嚮,以適當的價格取得和持有適當的股票。
——秦朔
投資是一種信仰,對於許許多多偉大的和平凡的投資者來說,《證券分析》是他們投資信仰的“聖經”。他們理性、堅持、樂觀,因為他們是價值投資者。優秀的舊作被拙劣的新作取代是常有之事,但是仍有偉大的作品經受得起時間的考驗,《證券分析》就是我們迴避不瞭的課題。
——水皮,著名財經評論傢、《華夏時報》總編輯
在中國內地股市,聯係産業經濟政策的供應實際,運用價值投資分析框架,我們可以捕捉到萬科A、特變電工、貴州茅颱、蘇寜電器這樣的漲幅數十倍、上百倍的大牛股、長牛股。過去如此,未來也如此。
——袁幼鳴,《東方早報》暨《理財一周報》首席評論員
《證券分析》一書所闡述的計量分析方法和價值評估法使投資者少瞭許多盲目,增加瞭更多的理性成分;隻有理性的投資,纔可能在成熟的資本市場中獲得更好的投資機會。
——章知方,和訊網董事長兼CEO
追求“價值遠超價格的安全保障”是格雷厄姆式投資的精髓。相信有人存在,價格與價值之間寬廣的差值就不會消失;有投資存在,就會有更多的人同我們一起尋求投資的“聖經”。
——王東,《錢經》雜誌齣版人兼主編
證券類的書籍,隨著市場的發展,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但是讀後能被記住的能有幾本?每年證券類的暢銷書籍也有很多,可是讀後滿足瞭好奇心而能夠被重溫的能有幾本?這就是暢銷書,隻是一時喧囂。但是,經典類書籍就不一樣,也許你不常閱讀,但是當你要瞭解一些重要思想和概念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它。它不會隨歲月的更迭和變遷而失去它的價值。《證券分析》就是這樣一本書,它是經典而不是暢銷書;它會影響幾代人而不是隻影響幾年;它不會熱鬧一時,曇花一現,而會恒久留香。
——姚振山,央視財經頻道《中國證券》知名主持人
一本以80年前市場背景為基礎的投資類著作,在今天還值得閱讀嗎?雖然社會環境和市場本身都發生瞭巨大的變化,但關於投資的基本方法和觀點,依然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因此,我推薦大傢閱讀《證券分析》,你甚至可以把它作為曆史教材來閱讀,從中發現投資與投機的本質區彆,並踐行價值投資。
——吳強,《投資者》報執行總編
中國投資者讀《證券分析》,可領悟投資真諦,告彆跟風炒作,做理性投資人,迎接中國金融資本時代的到來!
——趙曉,著名經濟學傢
譯者序 在中國證券市場轉型的過程中重溫經典的價值
Foreword
SixthEdition Preface The Timeless Wisdom of Graham and Dodd
Second Edition Preface
First Edition Preface
Six Edition Introduction Benjamin Graham and Security Analysis: The Historical Backdrop
Second Edition Introduction Problems of Investment Policy
PART I SURVEY AND APPROACH
Introduction to Part I The Essential Lessons
by Roger Lowenstein
1. THE SCOPE AND LIMITS OF SECURITY ANALYSIS. THE CONCEPT OF INTRINSIC
VALUE
2. FUNDAMENTAL ELEMENTS IN THE PROBLEM OF ANALYSI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FACTORS
3. SOURCES OF INFORMATION
4. DISTINCTIONS BETWEEN INVESTMENT AND SPECULATION
5. CLASSIFICATION OF SECURITIES
PART II FIXED-VALUE INVESTMENTS
Introduction to Part II Unshackling Bonds by Howard S. Marks
6. THE SELECTION OF FIXED-VALUE INVESTMENTS
7. THE SELECTION OF FIXED-VALUE INVESTMENTS: SECOND AND THIRD PRINCIPLES
8. SPECIFIC STANDARDS FOR BOND INVESTMENT
9. SPECIFIC STANDARDS FOR BOND INVESTMENT (CONTINUED)
10. SPECIFIC STANDARDS FOR BOND INVESTMENT (CONTINUED)
11. SPECIFIC STANDARDS FOR BOND INVESTMENT (CONCLUDED)
12. SPECIAL FACTORS IN THE ANALYSIS OF RAILROAD AND PUBLIC-UTILITY BONDS
13. OTHER SPECIAL FACTORS IN BOND ANALYSIS
14. THE THEORY OF PREFERRED STOCKS
15. TECHNIQUE OF SELECTING PREFERRED STOCKS FOR INVESTMENT
16. INCOME BONDS AND GUARANTEED SECURITIES
17. GUARANTEED SECURITIES (CONTINUED)
18. PROTECTIVE COVENANTS AND REMEDIES OF SENIOR SECURITY HOLDERS
19. PROTECTIVE COVENANTS (CONTINUED)
20. PREFERRED-STOCK PROTECTIVE PROVISIONS. MAINTENANCE OF JUNIOR CAPITAL
21. SUPERVISION OF INVESTMENT HOLDINGS
PART III SENIOR SECURITIES WITH SPECULATIVE FEATURES
Introduction to Part III “Blood and Judgement” by J. Ezra Merkin
22. PRIVILEGED ISSUES
23.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IVILEGED SENIOR SECURITIES
24. TECHNICAL ASPECTS OF CONVERTIBLE ISSUES
25. SENIOR SECURITIES WITH WARRANTS. PARTICIPATING ISSUES. SWITCHING AND
HEDGING
26. SENIOR SECURITIES OF QUESTIONABLE SAFETY
PART IV THEORY OF COMMON-STOCK INVESTMENT.THE DIVIDEND FACTOR
Introduction to Part IV Go with the Flow by Bruce Berkowitz
27. THE THEORY OF COMMON-STOCK INVESTMENT
28. NEWER CANONS OF COMMON-STOCK INVESTMENT
29. THE DIVIDEND FACTOR IN COMMON-STOCK ANALYSIS
30. STOCK DIVIDENDS
PART V ANALYSIS OF THE INCOME ACCOUNT. THE EARNINGS FACTOR IN COMMON-STOCK VALUATION
Introduction to Part V The Quest for Rational Investing
by Glenn H. Greenberg
31. ANALYSIS OF THE INCOME ACCOUNT
32. EXTRAORDINARY LOSSES AND OTHER SPECIAL ITEMS IN THE INCOME ACCOUNT
33. MISLEADING ARTIFICES IN THE INCOME ACCOUNT. EARNINGS OF SUBSIDIARIES
34. THE RELATION OF DEPRECIATION AND SIMILAR CHARGES TO EARNING POWER
35. PUBLIC-UTILITY DEPRECIATION POLICIES
36. AMORTIZATION CHARGES FROM THE INVESTOR’S STANDPOINT
37. SIGNIFICANCE OF THE EARNINGS RECORD
38. SPECIFIC REASONS FOR QUESTIONING OR REJECTING THE PAST RECORD
39. PRICE-EARNINGS RATIOS FOR COMMON STOCKS. ADJUSTMENTS FOR CHANGES IN
CAPITALIZATION
40. CAPITALIZATION STRUCTURE
41. LOW-PRICED COMMON STOCKS. ANALYSIS OF THE SOURCE OF INCOME
PART VI BALANCE-SHEET ANALYSIS. IMPLICATIONS OF ASSET VALUES
Introduction to Part VI Deconstructing the Balance Sheet
by Bruce Greenwald
42. BALANCE-SHEET ANALYSIS. SIGNIFICANCE OF BOOK VALUE
43. SIGNIFICANCE OF THE CURRENT-ASSET VALUE
44. IMPLICATIONS OF LIQUIDATING VALUE. STOCKHOLDER-MANAGEMENT
RELATIONSHIPS
45. BALANCE-SHEET ANALYSIS (CONCLUDED)
PART VII ADDITIONAL ASPECTS OF SECURITY ANALYSIS. DISCREPANCIES BETWEEN PRICE AND VALUE
Introduction to Part VII The Great Illusion of the Stock Market and
the Future of Value Investing by David Abrams
46. STOCK-OPTION WARRANTS
47. COST OF FINANCING AND MANAGEMENT
48. SOME ASPECTS OF CORPORATE PYRAMIDING
49.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MPANIES IN THE SAME FIELD
50. DISCREPANCIES BETWEEN PRICE AND VALUE
51. DISCREPANCIES BETWEEN PRICE AND VALUE (CONTINUED)
52. MARKET ANALYSIS AND SECURITY ANALYSIS
PART VIII GLOBAL VALUE INVESTING
Globetrotting with Graham and Dodd by Thomas A. Russo
APPENDIX
About This Edition
Acknowledgments
About the Contributors
About the Authors
譯者序 在中國證券市場轉型的過程中重溫經典的價值
巴曙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傢
推薦序 改變一生的智慧之書
沃倫 巴菲特
伯剋希爾 哈撒韋公司總裁
第6版 前言 格雷厄姆和多德永恒的智慧
塞思 ·卡拉曼
Baupost 集團的證券投資經理人
第2版 前言 對金融行業新發展的探討
第1版 前言 不可以蠡測海
第6版 引言格雷厄姆和《證券分析》麵世:時代背景
詹姆斯 ·格蘭特
《格蘭特利率觀察傢》創始人
第 2版 引言 投資策略的難題
第一部分 證券分析綜覽及方法
導讀 必不可少的教誨
羅傑·洛溫斯坦
美國頂級財經記者,暢銷書《巴菲特傳》作者
01證券分析的範圍與局限以及內在價值的概念
02分析問題的基本要素以及定量和定性因素
03信息來源
04區分投資與投機
05證券的分類
第二部分 固定價值投資
導讀 解開債券之謎
霍華德·馬剋斯
特許金融分析師,洛杉磯橡樹資本管理公司總裁
06固定價值投資選擇的第一原則
07固定價值投資選擇的第二和第三原則
08債券投資的具體標準
09債券投資的具體標準(續)
10債券投資的具體標準(再續)
11債券投資的具體標準(完)
12鐵路與公用事業債券分析中的特殊因素
13債券分析中的其他特殊因素
14優先股理論
15優先股投資的選擇技巧
16收益債券和擔保證券
17擔保證券(續)
18保護性條款與優先證券持有人的補償
19保護性條款(續)
20優先股的保護性條款與維持充足的次級資本
21對所持證券的監管
第三部分 具有投機特徵的優先證券
導讀 “衝動與理智”
埃茲拉·梅爾金
加布裏埃爾資本管理公司管理閤夥人
22特權證券
23附帶特權優先證券的技術特徵
24可轉換證券的技術特徵
25附帶認股權證的優先證券、參與型證券、轉換與對衝
26存在安全性問題的優先證券
第四部分 普通股投資理論與股息因素
導讀 跟隨現金流
布魯斯·伯考維茨
費爾霍姆資本管理公司創始人
27普通股投資理論
28普通股投資的新準則
29普通股分析的股息因素
30股票股息
第五部分 損益錶分析與影響普通股估值的收益因素
導讀 追求理性投資
格倫·格林伯格
特許金融分析師,酋長資本管理公司創始人
31損益錶分析
32損益錶中的非經常性損失和其他特殊項目
33損益錶中的誤導手段與子公司的盈利
34盈利能力與摺舊及其他類似費用之間的關係
35公用事業類公司的摺舊政策
36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摺舊與攤銷費用
37 過往收益的作用
38 質疑或否定過往收益
39 普通股市盈率與基於資本總額變化的調整
40 資本結構
41 低價普通股與收益來源分析
第六部分 資産負債錶分析與資産價值的內涵
導讀 解析資産負債錶
布魯斯·格林沃爾德
格雷厄姆和多德海爾布倫投資中心負責人,《價值投資:從格雷厄姆到巴菲特》作者
42資産負債錶分析與賬麵價值的重要性
43流動資産價值的重要性
44清算價值的
Introduction to Part I
THE ESSENTIAL LESSONSBY ROGER LOWENSTEIN
If the modern reader were asked, what did the junk bonds of the 1980s, the dot-com stocks of the late 1990s, and, more recently, the various subprime mortgage portfolios of the 2000s all have in common, the first correct answer is that each of them took a nosedive from a highly inflated price to one rather closer to zero. You can throw in, for good measure, the net asset value and reputation of the world’s most intelligent hedge fund, 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TCM). The second right answer is that each was an investment disaster whose perils could have been avoided by a patient reading of Security Analysis. Graham and Dodd wrote the first edition in 1934 and first revised it in 1940—some four decades before Michael Milken became a household name and three score years in advance of the frenzy for no-documentation, adjustable-rate mortgages. The authors advocated more than a merely generalized skepticism. They prescribed (as we will see) a series of specific injunctions, each of which would have served as a prophylactic against one or more of the above-named fiascos and their associated investment fads.
While the book was received by serious investors as an instant classic, I cannot say it elevated Wall Street or the public above their tendency to speculate. If I can venture a guess as to why, it is that even the experienced investor is too often like the teenage driver first taking over the wheel. He hears the advice about being careful, avoiding icy patches and so forth, and consigns it to the remote part of his brain reserved for archived parental instructions. He surely does not want to wreck the family car, but avoiding an accident is a low priority because he does not think it will happen to him. Thus with our investor: he is focused on making money, not with averting the myriad potential wrecks in the investment landscape. And I suspect that Graham and Dodd have been ignored by those who suffer from the misconception that trying to make serious money requires that one take serious risks. In fact, the converse is true. Avoiding serious loss is a precondition for sustaining a high compound rate of growth.
In 25 years as a financial journalist, virtually all of the investors of this writer’s acquaintance who have consistently earned superior profits have been Graham-and-Dodders. The most famous, of course, is Warren Buffett, and he is also the most illustrative. Buffett became Graham’s pupil and disciple in 1950, when as a scrawny 20-year-old, he confided to a friend that he would be studying under a pair of “hotshots” (meaning Benjamin Graham and his assistant David Dodd) at the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1 And he was also, years later, the first to admit that he had moved beyond the stocks that lay within his master’s ken. Buffett was an adapter; he did not imitate his mentor stroke for stroke. He began with Ben Graham types of stocks such as Berkshire Hathaway, which was then a struggling textile maker, and he moved on to Walt Disney and American Express, which possessed less in the way of tangible assets but more in economic value. Yet his approach remained consistent (even if the choice of securities it yielded did not).
It is this approach, successfully applied by a devoted minority of other professional and individual investors, that makes Security Analysis an enduring roadmap. It is still the bible for avoiding those icy patches—perhaps that much seems obvious—but it is also an instruction manual for identifying investments that are superior as well as safe.
This was known without a doubt to the working investors who enrolled in Graham’s classes, some of whom would bolt from the lecture hall to call their brokers with the names of the stocks that Professor Graham had used as examples. One later successful broker maintained that Graham’s tips had been so valuable that the class actually paid for his degree. Whatever the literal truth, Graham was the rare academic who was both theoretician and working practitioner. Some brief knowledge of the man will elucidate his approach. 2 At a personal level, Graham was a caricature of the absent-minded professor, a devotee of the classics, a student of Latin and Greek, and a translator of Spanish poetry who could dress for work in mismatched shoes and who evidenced little interest in money. But intellectually, his curiosity was unrivaled. When he graduated from Columbia in 1914, he was offered positions in English,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Taking the advice of a college dean, he went to Wall Street, which he treated rather like another branch of academia—that is, as a discipline that was subject to logical and testable principles (albeit ones that had yet to be discovered). He gravitated to money management, in which he excelled, eventually combining it with writing and teaching. It took Graham 20 years—which is to say, a complete cycle from the bull market of the Roaring Twenties through the dark, nearly ruinous days of the early 1930s—to refine his investment philosophy into a discipline that was as rigorous as the Euclidean theorems he had studied in college.
導讀 必不可少的教誨
羅傑·洛溫斯坦
美國頂級財經記者,暢銷書《巴菲特傳》作者
如果問現在的讀者,20 世紀 80 年代的垃圾債券、20世紀 90 年代末的科網股和 21 世紀的各種次級按揭貸款組閤有什麼共同點?第一個正確的答案是,它們的價格都經曆瞭從高位暴跌至接近零的過程。世界上最“睿智”的對衝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TCM)的聲譽和資産淨值也經曆瞭同樣過程的例子。第二個正確的答案是,這些投資災難都可能通過耐心閱讀《證券分析》得以避免。格雷厄姆和多德於 1934 年閤寫瞭本書的第一版,在 1940 年進行瞭第一次修訂,這個時間比邁剋爾·米爾肯(Michael Milken,被譽為“垃圾債券之王”)成為一個傢喻戶曉的名字早瞭約四十年;比不需審查貸款申請人收入就為其提供的貸款(no-documentation mortgages),及浮動利率抵押貸款(adjustable rate mortgages)的熱潮早瞭六十多年。作者倡導的不隻是一般意義上的懷疑論,他們提齣的是一係列具體訓誡,其中每條訓誡都可以防止一個到多個上述投資災難和相關狂潮的齣現。
雖然這本書被嚴謹的投資者奉為經典,但我不認為它能夠改變華爾街機構或公眾的投機傾嚮。我認為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投資者,也可能錶現得像初次駕車的年輕人一樣。他聽到瞭如“小心駕駛”、“避開結冰路麵”這樣的忠告,卻置若罔聞,權當是父母的嘮叨。
他肯定不希望撞壞傢裏的車,但避免意外並不是他優先考慮的事,因為他不認為意外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與此相似,投資者常常隻將注意力集中於賺錢,卻對投資環境中無數潛在的風險置之不理。我懷疑那些誤認為“高收益必定來自高風險”的人一直將格雷厄姆和多德的話當作耳邊風。但事實上,避免嚴重的損失,是維持高復利增長的一個先決條件。
在我 25 年的財經記者生涯中,我所知曉的能夠一直獲得豐厚利潤的投資者,幾乎都是格雷厄姆和多德的信徒。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沃倫·巴菲特,他也是最具說服力的實例。1950 年,巴菲特成為格雷厄姆的學生,那時他還是個年僅 20 歲,瘦弱的年輕人。他曾嚮朋友透露過,他在哥倫比亞商學院兩位“能人”(指的是本傑明·格雷厄姆及其助手戴維·多德)的指導下學習 ① 。而幾年後,他也是第一個承認涉足超齣導師所熟知的股票領域的人。巴菲特是一個相機行事者,沒有依葫蘆畫瓢地模仿他的恩師。他從格雷厄姆青睞的股票類型開始,如伯剋希爾·哈撒韋公司——一個當時還苦苦掙紮在破産邊緣的紡織品製造商。隨後,他轉嚮沃爾特·迪士尼(Walt Disney)和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等擁有較少的有形資産,但更具經濟價值的公司。但他的投資理念始終堅持不變(即使因之選擇的證券在變)。
後來,少數忠實的專業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堅持用這種投資方法取得瞭成功,也讓《證券分析》成為投資者手中一張曆久彌新的路綫圖。至今,本書仍可謂是投資者不可或缺的聖經,它提醒著投資者避開那些顯而易見但十分危險的“結冰道路”。同時,它也是投資者不可多得的一部投資寶典,引領著投資者尋覓一些齣眾而安全的投資項目。
那些一邊參加格雷厄姆所授課程,一邊工作的投資者對此深信不疑。他們中的一些人曾中途溜齣講堂給經紀人打電話,交易格雷厄姆教授在課堂上舉例子時提到的股票。一個後來取得成功的經紀人堅稱,格雷厄姆的提示非常有價值,聽他的課能賺足學費,可謂“課超所值”。無論這些記載是否屬實,格雷厄姆確實是不可多得的集理論傢和實踐傢於一身的學者。為瞭能更好地瞭解他的投資方法,我們先簡要地介紹一下他的特點。在個人層麵上,格雷厄姆是一個十分健忘的教授,他一心記掛著工作,以至於意識不到自己穿著不成對的鞋子。同時,他也是古典文學的忠實愛好者,拉丁文和希臘文的研究者,西班牙語詩歌的翻譯傢。他對金錢沒什麼興趣,但在學術上,他的好奇心無人能及。1914 年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時,他同時得到瞭英語、數學和哲學的任教機會。但他聽從瞭一名院長的建議,來到瞭華爾街。在這裏工作時,他更像是麵對學術界的一個分支,一門涉及邏輯學和久經檢驗的原則(盡管這些原則尚未被發現)的學科。他被資金管理深深吸引,並在該領域錶現齣色,最終將實踐的成果融閤到瞭他的寫作和教學中。格雷厄姆花瞭二十多年的時間把他的投資理念凝練成一門如歐式定理般嚴謹的學科。在這麼長的時間裏,市場經曆瞭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從 20 世紀 20 年代興旺的大牛市,到 20 世紀 30 年代初黑暗的、接近毀滅的蕭條。
……
改變一生的智慧之書
沃倫·巴菲特(伯剋希爾 ·哈撒韋公司總裁)
在我豐富的藏書中,有四本我特彆珍視,它們都寫於五十多年前。然而假使我今天纔第一次讀到它們,仍會受益匪淺文字雖老,智慧不朽。
它們中的兩本分彆為亞當 ·斯密的《國富論》第一版( 1776)和本傑明 ·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1949),而第三本就是讀者手中的《證券分析》的原稿。 1950—1951年,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的時候,就開始研究《證券分析》,並非常幸運地成為格雷厄姆和多德的學生。可以說,《證券分析》和兩位恩師改變瞭我的一生。
以功利論之,當年所學為我後來的投資和商業生涯奠定瞭紮實的專業基礎。在遇到本傑明和戴維之前,我早已對股票市場充滿興趣。在 11歲攢足購買第一隻股票所需的 115美元之前,我已經讀完瞭奧馬哈公立圖書館( Omaha Public Library)中每一本與股票市場相關的書。我發現很多與股票市場相關的書都非常引人入勝,且妙趣橫生,但可惜,沒有一本是真正有用的。
直到讀瞭本傑明和戴維的著作並聆聽瞭他們的教誨之後,我纔意識到我的“取經之旅”結束瞭。 57年來,我一直遵循著兩位恩師闡述的投資路綫圖。對我而言,沒有任何理由再去尋找其他的投資方法。
兩位恩師不僅教會我投資的方法,而且一直信任並鼓勵我,我們結下瞭畢生的友誼。他們從未想過從年輕的學生身上索取分毫迴報,隻是付齣與幫助,這是我最佩服兩位恩師的地方。如果聰慧與生俱來,慷慨和仁慈則是他們的選擇。
憤世嫉俗者也許會對兩位恩師的行為大惑不解。本傑明和戴維指導像我這樣的年輕人購買廉價股票或參與套利交易,實質上是在培養數以韆計的潛在競爭者,與本傑明投資的格雷厄姆 -紐曼公司( Graham-Newman Corporation)競爭。值得一提的是,本傑明和戴維還會將真實的投資案例應用到課堂和著作中,這實際上是把學生要做的工作也完成瞭。恩師的言行和他們的學識給我和我的同窗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們不僅學會瞭聰明地投資,更學會瞭聰明地生活。
保存在我書櫥裏的《證券分析》是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時使用的 1940年的版本,我至少反復研讀過四次。不言而喻,這本書是如此與眾不同。
接下來我要提到的第四本書更加彌足珍貴。 2000年,戴維 ·多德的獨生女兒,芭芭拉 ·多德 ·安德森( Barbara Dodd Anderson)將她父親那本 1934年齣版的《證券分析》送給瞭我。這本書中有許許多多的筆記,都是戴維為 1940年齣版的《證券分析》準備的修訂意見。對我而言,沒有任何禮物比這本書更有意義。
在中國證券市場轉型的過程中重溫經典的價值
——《證券分析》第6 版譯本序
巴曙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傢)
關於證券市場的經典著作不勝枚舉,我們為什麼要從中挑選齣《證券分析》第6 版這樣一本被視為比較晦澀的投資經典來進行翻譯呢?首先,這是一本經受瞭時間和市場檢驗的經典,更重要的是,我們判斷,這本書對於當下的中國證券市場轉型來說,應當有其獨到的指引作用。
關於《證券分析》這本經典著作不同版本的譯本也不在少數,我們之所以選擇這本書,也是因為在我們自己的研究、工作過程中,切身體會到這一版的獨到價值。格雷厄姆有一句經常被引用的名言:“投資藝術有一個特點不為大眾所知,門外漢隻需要不大的努力與能力,就可以取得過得去(即使並不很可觀)的投資成績;但是如果要在這個入門級的水平上再更進一步,則需要更多的實際鍛煉與智慧積纍。”曆經約八十年歲月檢驗的《證券分析》,已經發展到第6 版,其中既體現瞭市場實際運作經驗的積纍,也可以說是對格雷厄姆投資智慧的印證和深化。
毫無疑問,當前中國資本市場正處於挑戰與機遇並存的轉型過程之中,無論是投資者、上市公司、證券公司等市場參與者,還是監管機構等,都在探索下一步市場發展的新趨勢。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以美國為代錶的資本市場自然成為我們的一個分析和思考的參考。
我們現在常常把美國證券市場視為全球資本市場的領先者,實際上從其兩百年的發展曆史看,在差不多前一百年裏,華爾街往往被冠以“操縱橫行、賭博成風”的藏汙納垢之所,當時不少證券交易常常根據各種虛實難辨的消息傳言,如同霧裏看花,再加上監管不力而滋生的市場操縱等,導緻市場亂象叢生,很難期望這樣的資本市場能為實體經濟的運行提供支撐和保障。直至美國“大蕭條”時期過後,市場痛定思痛,纔開始逐步走上專業理性的道路,其中,在證券分析方麵最有代錶性的著作也在這個時期湧現,那就是1934 年齣版的《證券分析》。在這本書中,格雷厄姆與多德首次提齣瞭價值投資的理念,強調建立完整嚴謹的證券投資的分析框架與理論體係,幫助投資者在市場中發現潛在的投資價值,《證券分析》一書也因此被尊為“投資聖經”。以此為標誌,價值投資理念被美國市場的投資者廣泛接受,成為美國證券市場逐步走嚮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現在重溫《證券分析》這樣一部曆久彌新的經典著作,並不僅僅是為瞭證券分析史的探究,而更多的是立足於當下的中國證券市場的轉型。我的理解是,價值投資成為主導性的投資理念,應當是當前市場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如果把經濟發展史與證券分析的演變曆史對照來看,可以發現,《證券分析》這部經典著作和經濟危機頗有淵源。1929 年到1934 年是《證券分析》的孕育期,在這個時期,美國的“大蕭條”給華爾街帶來重創,卻也讓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理論經受瞭危機的洗禮。格雷厄姆既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任過教授,又在華爾街創造過輝煌的投資業績;既經曆過讓投資者得意忘形的大牛市,又經曆過讓投資者沮喪絕望的大蕭條。泡沫膨脹時不得意忘形、危機肆虐時不放棄希望,市場錘煉瞭格雷厄姆,也更堅定瞭他對價值投資的信心。正如本書獻詞頁上所引用的賀拉斯的詩句:“現在已然衰朽者,將來可能重放異彩。現在備受青睞者,將來卻可能黯然失色。”
縱觀西方證券投資思想的變遷史,從不同的理論假定、分析視角和邏輯框架齣發,市場在不同階段分彆形成瞭不同的理論與思想,與價值投資理論並行活躍的有技術分析理論和現代金融理論。
從演變脈絡來看,技術分析理論從道氏理論發展而來,旨在從證券價格本身的曆史走勢中探尋規律,最早采用的是直覺經驗化的投資策略,而後發展到圖形化的投資模式,再到指標與模型化的投資決策方式。《證券分析》中對技術分析有不少評價:“技術分析是一門藝術,需要特彆的纔能方可成功。”書中將證券分析(書中代指價值投資理論)和技術分析類比為律師和音樂傢兩種職業,有纔能的律師能過上不錯的生活,而纔華橫溢的音樂傢在探尋成功的音樂生涯道路上,會遇到許多令人痛徹心扉的障礙。由此可見,遵循價值投資理論的證券分析師能從工作中獲得滿意的成果,而技術分析的持續成功卻需要非同尋常的素質或運氣。
大蕭條之後,格雷厄姆初步提齣瞭價值投資理論的基本框架,其內涵和外延被價值投資的追隨者不斷擴充,成為證券投資實踐領域最有影響力的理論框架之一。價值投資倡導的基本理念是:
(1)“價值遠超過價格所帶來的安全邊際”,這也是《證券分析》這本書的核心理念之一。價值投資者所追尋的安全邊際必須有足夠的緩衝帶,不是試圖以20 元的價格購買價值21 元的證券。巴菲特曾將“安全邊際”做過一個有趣的比方:“架設橋梁時,載重量為3 萬磅,但你隻駕駛1 萬磅的卡車穿梭其間。”
(2)投資的理念。格雷厄姆認為“投資是一種通過認真分析研究、有望保本並能獲得滿意收益的行為。不滿足這些條件的行為就被稱為投機”。格雷厄姆引導市場逐漸理解到,投資股票不是擊鼓傳花的遊戲,也不是投資者之間的零和博弈,“投資者不是從同伴手中賺錢,而是通過企業的經營賺錢”。價值投資者在擁有足夠的安全邊際時買入,當然這可能並不是價格的底部。
(3)尋求確定性的投資。在美國大蕭條的背景下,很多優質資産的價格處於明顯的低位,格雷厄姆也更多地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來分析有形資産的價值。巴菲特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做過精彩的闡述:“那些能夠做齣正確的定性分析的投資者有可能賺到真正的大錢,但是根據顯而易見的定量分析更有可能賺到有把握的錢。”後來價值投資者將格雷厄姆的分析框架逐步應用到無形資産等領域,尋找企業的護城河等。
(4)風險與收益的關係。格雷厄姆曾告誡投資者:“作為一個成功的投資者應遵循兩個投資原則:一是不要虧損,二是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原則。” 價值投資者尋求的是企業價值迴歸的過程,因此從長期看,是一項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
進入20 世紀50 年代,馬柯維茨的資産組閤理論開創瞭現代金融理論的先河,隨後現代金融理論迅速發展,MM 定理、資本資産定價模型(CAPM)、套利定價理論(APT)、Black-Scholes 期權定價模型、有效市場假說等都對金融市場的變革産生著深遠的影響,尤其推動瞭衍生品市場的快速發展,現代金融理論中對收益與風險的衡量、均衡分析、資産配置、套利等的研究也閃爍著智慧的光輝。但這些理論上“優美”的模型在實踐時往往暴露齣程度不同的缺陷,受到較多批評的是“理性人”、“市場無摩擦”等假設並不符閤現實的金融市場。以有效市場假說為例,其主要的推論是任何戰勝市場的企圖都是徒勞的。該假說認為巴菲特等投資者持續戰勝市場純粹是運氣使然,但如果我們進行分類研究,就會發現價值投資者這一群體持續戰勝市場的概率會明顯高一些。這並不是個體現象,而是群體現象,因此不是運氣原因使然,而是價值投資者這一群體確有符閤市場實際運行規律之處。20 世紀80 年代以後,行為金融理論推動瞭現代金融理論的又一次突破,其放鬆瞭傳統理論中關於“理性人”的假設,強調參與人的認知缺陷,將人們的心理與行為引入模型分析,更好地貼近瞭市場現實,但是總體上看,行為金融理論目前依然處於起步階段。
綜閤對比上述不同的主流投資理論,我們便可發現,價值投資是經曆瞭多次市場危機檢驗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結閤得相對較好的分析框架之一。價值投資的理念曆經八十年全球金融市場的風風雨雨、起起伏伏,在今天仍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輝,其曆久彌新的根本原因正是在於價值投資並不是一套刻闆的操作守則,而是完整的投資原則與思想體係,這些原則與思想同證券市場的意義與運行規律有著良好的契閤,因此能夠“經受得瞭不可預知的未來的檢驗”。價值投資就像一套開源的係統,供投資者自由開發;而操作守則不同,如果一套很好的交易策略被市場所熟知,那它將立刻變得無效,這也是技術分析的缺陷之一。
我曾經與幾位在國際市場從事多年交易的投資者分析比較上述不同投資理念,盡管在對不同分析方法的評價上有分歧,但是有一點共同的看法是,價值投資是可以訓練、積纍、學習的,但是技術分析和行為金融等應用到投資上,更多的是一種藝術。
時至今日,證券市場的發展日新月異,市場環境已與格雷厄姆時代迥然不同,然而《證券分析》所傳達的投資理念,不僅沒有被扔入曆史的廢紙堆,還在更廣闊的領域有著越來越多的支持者與踐行者。巴菲特就是價值投資忠實的追隨者之一,他曾經這樣分析過自己投資理論的成分:“我是15% 的費雪加85% 的格雷厄姆。”尤其在身處經濟衰退、市場低潮時,價值投資者更有能力在市場寒鼕中巋然不動,並最終獲得成功。市場檢驗的結果顯示,《證券分析》這部經典著作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巴菲特自己也強調:“對於剛剛開始起步學習投資的投資者來說,模仿那些已經被市場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投資方法是事半功倍的做法,但是令人吃驚的是,這樣做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曆史不會重演,然而總是押著韻腳。當前中國證券市場的轉型,同樣需要確立價值投資的理念。我決定組織力量翻譯《證券分析》第6 版的初衷,也正在於此。在更為關注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主綫的金融發展背景下,以企業基本麵為對象的證券分析方法與原則,對增強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無疑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市場反復證明,《證券分析》是價值投資的經典之作。1934 年以來,每一版《證券分析》都努力將當時的投資實踐所得的寶貴經驗補充進書稿中,細細地品讀可以身臨其境般地感受曆代價值投資者的投資心得與感悟。第6 版的最新內容不僅囊括瞭巴菲特的親筆序言,還包括十位當今華爾街有一定市場影響力的基金經理人針對每一部分內容分彆撰寫的導讀,另外也新增瞭美國資深投資銀行傢托馬斯· 魯索最新撰寫的“環球價值投資”部分,給這部接近八十歲高齡的著作增添瞭時代氣息。
本書的翻譯由我主持和組織,並與陳劍博士共同進行翻譯的協調和統稿校訂工作,巴曙鬆、陳劍、羅泳濤、瀋長徵、李科、任誌強、李琦、陳昊、殷銘、孫健翔、鄭子龍、夏熒營、薑建軍、吳凡等參與瞭初譯,初譯之後又經過四輪的交叉校訂與統校。湛廬文化的編輯為促成此書的齣版也做瞭大量工作,在此錶示誠摯的感謝。同時,我們也十分感謝黃紅元先生、金旭女士、李仁傑先生對該書給予的積極推薦。
整個翻譯工作曆時一年之久,我們盡可能以從容的心態,力求為讀者獻上一份經得起市場檢驗的譯作,特彆是在當前中國證券市場的轉型過程中,期望這本書的翻譯,可以起到它在美國證券市場發展曆程中那樣的獨領風氣的積極作用。當然,即使再細緻的工作也難免齣現這樣那樣的疏漏與不足,還望廣大讀者不吝批評指正,以便不斷改進完善,就如同這本經典著作的不斷完善一樣。
最後,我樂意以格雷厄姆的名言與各位讀者共勉:“很顯然,價值投資需要堅定的信念,以不同於常人的方式思考做事,而且需要耐心等待遙遙無期的機遇。”
是為序。
巴曙鬆
2013年4月
書本質量很好,服務很不錯,價廉物美,值得購買!
評分證券分析,經典之作,不論是投資還是乾什麼這本書都值得讀。
評分人性似乎總有這些缺點:從眾心理、渴望暴富、希望不勞而獲。此書和《聰明的投資者》都是巴菲特推薦給投資者看的書,看的很枯燥。可是再怎麼也要看下去。希望改變一下投資理念。
評分學價值投資,必先讀厄雷厄姆的書。一來格雷厄姆是價值投資理論的開山鼻祖,二來格雷厄姆是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理念概括起來就是:“穩”、“分散”、“廉價股”。
評分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活到老,學到老
評分給同事買的,價格很不錯
評分很喜歡的設計,特彆顔色好看,收到的禮物?超美好的!我傢大豬頭送的!嘻嘻?雖然是彌補的!鶯鶯燕燕的禮物?
評分投資中的聖經。一定好好看看
評分重要說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