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參數遙感協同反演與同化模擬

生態環境參數遙感協同反演與同化模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顯峰,廖春華 等 著
圖書標籤:
  • 遙感
  • 生態環境
  • 參數反演
  • 協同反演
  • 數據同化
  • 模擬
  • 環境遙感
  • 生態模型
  • 地球科學
  • 環境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22750
版次:1
商品編碼:1159684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生態環境參數遙感協同反演與同化模擬》以新疆為研究區域,係統介紹陸麵生態與環境參數的遙感協同反演算法、模型以及同化模擬技術,共9章#主要內容包括重要生態環境參數的含義、地麵測量方法及儀器、基於多源遙感數據的反演算法與模型;區域尺度與建築物尺度的太陽輻射估算模型與係統;基於光學與微波遙感協同反演積雪覆蓋分布與積雪深度的原理、方法與模型,並以新疆雪災災情應急監測為實例,探討雪災遙感應急監測的方法;陸麵數據同化的基本概念,陸麵數據同化模擬方法及其應用,以及當前主要的陸麵數據同化模擬係統;基於光學與被動微波遙感的陸錶土壤水分協同反演方法、基於VIC與Kalman濾波的同化模擬方法與係統,以及乾旱區重要生態環境參數遙感反演模型與軟件係統研發等。

目錄

《地球觀測與航術書》齣版說明—?—
前言
第1章生態環境參數及其測量方法1
1.1生態環境參數及其意義1
1.1.1生態環境參數1
1.1.2研究參數測量的意義2
1.1.3常見生態環境參數及其意義4
1.2生態環境參數的地麵測量方法6
1.2.1土壤水分含量測定6
1.2.2地溫測量13
1.2.3地麵光譜測量17
1.2.4太陽輻射測量19
1.2.5葉綠素含量測量20
1.2.6光閤作用測量21
1.2.7葉麵積指數測量22
1.2.8植被地錶生物量測量23
1.3基於遙傳感器的測量25
1.3.1遙感測量的優勢與研究內容25
1.3.2生態環境參量遙感反演研究進展26
1.4遙感信息模型概述33
參考文獻35
第2章陸麵環境參數遙感估算模型41
2.1地錶反照率遙感估算模型41
2.1.1基本原理41
2.1.2反照率遙感反演模型43
2.2比輻射率遙感估算模型47
2.2.1植被指數法48
2.2.2分類法49
2.3陸麵溫度遙感估算模型49
2.3.1基本原理49
2.3.2分裂窗算法50
2.3.3單通道算法51
2.3.4多通道算法55
2.4土壤水分遙感估算模型56
2.4.1基於可見光-近紅外遙感土壤水分反演法56
2.4.2基於熱紅外遙感的溫度法61
2.4.3微波遙感監測法64
2.4.4存在的問題與分析66
參考文獻68
第3章植被指數與覆蓋度遙感估算模型73
3.1植被光譜指數模型73
3.1.1植被光譜指數的含義73
3.1.2常用植被指數模型介紹74
3 1.3植被指數的應用77
3.2葉麵積指數遙感估算模型81
3.2.1葉麵積指數的含義81
3.2.2葉麵積指數遙感估算模型82
3.2.3葉麵積指數的應用90
3.3植被覆蓋度遙感估算模型94
3.3.1植被覆蓋度的含義94
3.3.2植被覆蓋度遙感估算模型95
3.4植被覆蓋度反演的實例103
3.4.1數據獲取與預處理103
3.4.2像元二分模型的建立106
3.4.3多端元混閤像元分解模型的建立109
3.4.4簡單綫性混閤光譜分解112
3.4.5結果分析與精度驗證114
參考文獻117
第4章植被生産力與荒漠化遙感監測模型123
4.1植被淨初生産力遙感估算模型123
4.1.1NPP估算模型123
4.1.2CASA模型實例130
4.2生態資産遙感信息模型136
4.2.1生態資産及其評估方法136
4.2.2生態資産遙感評估模型流程136
4.2.3模型實現與結果分析137
4.3荒漠化監測遙信息模型141
4.3.1荒漠化監測指標的確定141
4.3.2荒漠化遙感信息模型142
4.3.3荒漠化時空動態分析145
參考文獻148
第5章多尺度太陽輻射潛能估算模型及係統150
5.1太陽輻射估算基礎150
5.1.1地錶太陽輻射估算方法150
5.1.2基本參數的介紹151
5.2區域尺度的地麵太陽輻射估算153
5.2.1基於輻射傳輸的逐時地麵太陽輻射估算153
5.2.2融閤多源氣溶膠産品161
5.3建築物尺度的太陽能估算模型166
5.3.1陰影算法簡介168
5.3.2對平麵投射法的改進168
5.3.3計算建築錶麵非陰影區麵積171
5.3.4基於三維分析方法的太陽能估算與可視化173
5.4基於機載LiDAR的建築和樹冠三維建模及應用177
5.4.1方法與模型177
5 4.2實例研究181
5.5軟件係統設計與開發183
5.5.1需求分析183
5.5.2係統分析與設計184
5.5.3係統開發方案與實現186
參考文獻188
第6章積雪參數遙感反演模型與應用191
6.1積雪遙監測進展191
6.2積雪覆蓋範圍的遙感提取方法193
6.2.1雪蓋遙感提取原理193
6.2.2基於MODIS與AMSR-E的積雪覆蓋範圍識彆195
6.3基於微波遙感的雪販演模型198
6.3.1雪深遙感反演原理198
6.3.2雪深經驗反演模型的建立200
6.3.3基於MEMLS模型的雪深反演202
6.3.4地形修正以及結果與精度評價211
6.4積雪麵在雪災評價中的應用——以新疆為例214
6.4.1雪災災害係統艦214
6.4.2新疆雪災成因分析215
6.4.3雪災遙感監測與評價216
6.4.4實例:2012年12月新疆雪災危害度評價219
6.5雪災災情評價係統設計與開發227
6.5.1需求分析227
6.5.2係統設計228
6.5.3模塊開發與係統實現229
6 5.4SPR&DAS;係統應用實例231
參考文獻234
第7章數據同化策略與陸麵數據同化模擬方法236
7.1認識地球錶層:觀測還是模擬?236
7.1.1觀測236
7.1.2模擬237
7.1.3數據同化的思想238
7.2數據同化的概念與應用238
7.2.1數據同化的含義239
7.2.2數據同化的特點240
7.2.3數據同化的應用領域241
73數據同化方法概述245
7.3.1數據同化方法的分類245
7.3.2主要數據同化方法248
74陸麵數據同化係統254
7.4.1陸麵數據同化係統的組成255
7.4.2陸麵數據同化係統的建立258
7 4.3主要數據同化係統介紹258
參考文獻264
第8章乾旱區土壤水分遙感協同反演與同化模擬268
8.1基於微波與光學遙感數據的協同反演策略268
8.1.1問題的提齣268
8.1.2協同反演策略與建模原理269
8.1.3土壤水分協同反演實例272
8.2TVDI模型及其改進278
8.2.1問題的提齣278
8.2.2對TVDI模型的改進278
8.2.3改進的TVDI模型應用281
8 3基於VIC模型與卡爾曼濾波的同化模擬286
8.3.1問題的提齣286
8.3.2基於VIC模型預測土壤水分287
8.3.3順序同化——集閤卡爾曼濾波方法288
8.3.4新疆地區土壤水分同化模擬290
8.4土壤水分遙感反演與同化模擬係統的設計與實現295
8.4.1係統總體結構295
8.4.2係統功能設計295
8.4.3係統開發與實現297
8.4.4SMIAS係統介紹301
參考文獻302
第9章生態環境監測空間信息服務係統304
9.1研究區概況及需求分析305
9.2係統設計與實現306
9.2.1係統分析與設計306
9.2.2係統開發與實現309
9.2.3基本結論312
9.3ESISS係統主要功能模塊介紹313
9.3.1係統概述313
9.3.2生態環境參數遙感反演314
9.3.3專題産品生成319
9.3.4産品發布模塊330
9.4準噶爾南緣生態環境綜閤評價330
9 5主要空間信息産品介紹331
9.5.1係統應用實例331
9.5.2生態環境空間信息專題産品一覽333
參考文獻334
索引336

精彩書摘

  第1章生態環境參數及其測量方法
  1.1生態環境參數及其意義
  1.1.1生態環境參數
  生態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數 量與質量的總稱,關係到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人類社會的飛 速發展和人口數量的激增,人類對自然資源進行瞭大規模的不閤理開發與利用’幾乎漠視 自然生態係統自身的生態功能。這些開發和利用在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 時,也給人類自身帶來瞭嚴重的生態災難與環境問題,使全球生態環境發生瞭急劇的變 化。環境汙染、氣候變暖、森林雜被遭到破壞與退化、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減 少等生態問題不斷齣現(吳炳方等,2005)。人類正受到某些資源短缺或耗竭的嚴重挑戰, 資源環境問題正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Daily,1995;李曉兵,1999)。
  生態環境麵是用來刻畫地球錶麵生態與環境的生物、物理與化學麵,能夠反映區 域生態環境的狀況,其中最直接反映生態環境狀況的是植被特徵、土壤特徵與冰雪水體變 化。隨著全球變化研究的深入,人們酬地認識到研究地錶生物物理化學參數是地球係 統科學的核心內容之-,通過釀這些錄或變量從而能更好地瞭解全球變化的趨勢及 其驅動因子。生態環境錄包括很多方麵:反映植被覆蓋狀況的植被指數、植被覆蓋度、 葉麵積指數、植被淨初級生産力和地上生物量等反映生態環境變化的地錶物理環境屬性 的參量,如反照率、陸麵溫度、亮度溫度、比輻射率和土壤水分等。一些常用的生態環境參
  數及含義,見錶11。
  錶1.1生態環境參數及其含義
  參數名稱 含義
  植被指數 由遙感傳感器獲取的多光譜數據,經綫性或非綫性組閤而構成的對植被有一定指示意義的 各種數值(陳述彭等,1998)。常用的植被指數有歸一化差值植被指數(NDVI)、比值植被指 數(RVI)及增強型植被指數(EVI)等
  反照率 從非發光體錶麵反射的輻射與人射到該錶麵的總輻射之比,它體現瞭物體反射太陽輻射能 力的強弱。它是許多遙感反演模型的輸人參量,也是全球輻射變化研究的-個重要變量 (Liu and Hete,1995)
  比輻射率 物體在溫度瞭、波長A處的輻射齣射度Ms(A,T)與同溫度同波長下的黑體輻射齣射度 muaj)的比值。比輻射率是衡量物體齣射輻射度的參量,是計算陸麵溫度的一個參數 (Qin and Karnieli, 2001)
  參數名稱 含義
  陸麵溫度 指陸地錶麵土壤、水體、建築物和植被冠層錶麵的溫度,它是區域和全球尺度地球錶層物理 過程的一個關鍵參量,它是地氣相互作用與能量交換的結果,單位為開爾文(K)
  植被覆蓋度(FVC) 植被(包括葉、莖、枝)在地麵的垂直投影麵積占統計區總麵積的百分比。錶徵地錶植物群 落覆蓋地錶狀況的-個綜閤量化指標和描述生態係統的重要基礎數據;是全球、區域變化 監測模型中所需的重要信息(劉廣峰等,2007)
  葉麵積指數(LAI) LAI有多種不同的定義和解釋,但最常用的是指單位水平土地麵積上的植物葉子單麵的總 麵積。它是研究植物冠層錶麵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參數,被廣泛應用於植物生長模型、 能量平衡模型、氣候模型和冠層反射模型等諸多方麵的研究(程武學,2010)
  淨初級生産力(NPP) 綠色植物在單位時間單位麵積內總初級生産量(GPP)減去呼吸作用消耗掉的能量⑵,餘 下的有機物質的量就是淨初級生産力
  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是指土壤中含水的多少,可按重量含水量"和體積含水量來統計。大範圍的土壤 水分監測是農業過程研究和環境因子評價的基礎,在改善區域及全球氣候、預測區域乾濕 狀況,以及乾旱監測等研究中意義重大
  植物生物量 植物生物量是指某-時刻單位麵積或體積內實存生活的有機物質的質量(乾重或鮮重)。 植物群落的生物量是植物生態係統生産力的最好指標,是植物生態係統結構優劣和功能高 低最直接的錶現。生物量還對碳、氮等物質循環研究、全球變化研究有重要意義
  注:"這裏重量含水量嚴格來說應該稱為質量含水量,這裏沿用習慣叫法。
  1.1.2研究參數測量的意義
  全球變化對陸地生態係統的強烈影響正在改變著陸地生態係統固有的自然過程,其 後果已經並將越來越嚴重地威脅人類的生存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這一 問題不僅僅引起瞭全世界各國科學傢的關注,也成為當前生態學釀的一個重點領域,同 時也已經成為政府和公眾高度關注的一個社會和經濟問題。為瞭最大限度地減少全球變 化可能引起的不良後果’人類必須科學地認知在全球自然變化和人為活動雙重影響下的 陸地生態環境變化的過程,進而實施對生態係統的有效管理,以維持對人類生存和持續發 展適宜的環境(傅伯傑等,2005)。葉篤正先生曾指齣,“全球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任何區域的環境變化都要受到整體環境變化的製約;反過來,整體環境的變化又是各區域 相互影響著的環境變化的綜閤體”(葉篤正和陳伴勤,1992)。生態環境是社會經濟可持續 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環境狀況的定量評價是實施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雜(宋鬆 柏和蔡煥傑,2004)。生態環境參數的準確測量與定量化描述對全球變化研究、地球係統 釀,以及氣候變化監測都有著重要作用。
  1.錶徵生態係統物質能量循環
  生態係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是緊密結閤在一起的。物質是能量的載體,能量 是物質循環的動力,在能量的驅動下物質從一種形態變成另外一種形態,從一個物質載體 中進入到另外一個載體。植被是生態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球上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植。植被通過光閤作用將自然環境中的無機物質閤成為有機物質,把所吸收的太 陽能儲存起來,為其他生物直接或間接地提供物質和能量來源。同時,植物在食物鏈和食 物網的作用下與其他生物聯係起來,使有機界和無機界連接成一個整體’推動著地球生態 係統的進化和發展;其次,植物是環境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主要調節器。植物吸收二氧化 碳,釋放齣氧氣,維持著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平衡。二氧化碳和氧氣是生命活動的原 料,也是生命活動的産物,它們在大氣中的含量狀況影響著整個地球環境。因此,陸麵溫 度、土壤水分和太陽輻射等生態因子不僅直接影響整個生態係統,而且通過影響生態係統 中最重要的因子——麵,從而間接影響地球錶層係統的變化。
  植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一直是生態學釀的核心問題。植物的生命活動需要從環境 中獲得光照、溫度、水分、無機鹽等基礎生態因子,與此同時也會影響環境境水分是植物生 長發育所必需’與其他因子相比,植物功能性狀對水分的響應更為顯著’如乾旱地區植物 會有較高的氮、磷含量(Wright et al.,2001)。研究錶明,常綠樹種的葉片滲透水含量、葉 綠素含量均會隨著乾季到濕季的變化而降低,而比葉重、葉片密度會隨之增大(Prior et a",2004)。水分還影響著植物的光閤速率,在區域尺度上植物光閤作用也會隨著環境 濕度上升而減弱。一般來說,個體植物對環境的影響是有限的’隨著個體數量的增加’植 物對環境影響的範圍和強度也加大。不同的植物群體因組成和結構的區彆而成為不同的 群落’每一個群落創造著自身的“植物環境”,並不同程度地影響周圍的外界環境。這就是 說,植物群落的組成和結構及其規模,對環境影響的程度都是呈正比的。
  通過地麵測量或遙等手段對生態係統物質能量的組成要素及其變化進行定量化認 識,是瞭解生態係統物質能量循環的基本方法。因此,這些量化的“參數”可用來錶徵生態 係統物質能量循環的基本特徵’如葉麵積指數可以錶徵不同植物或同一植物在不同生長 階段的群體生長狀況。
  1.製備陸麵過程模型參數
  當今生態學研究的熱門問題是全球變化的釀,全球變化是由於C02等溫室氣體的 濃度升高造成溫度與水分這兩大生態因子改變並將由此驅動的大範圍的生態係統改變的 現象。要研究在當前或預測未來全球氣候條件下,大氣組成、氮循環、人類土地利用/土地 覆蓋在全球或區域尺度上的變化,需要有一個對環境和植被、土壤、太陽輻射等生態環境 要素之間在更廣闊水平上相互關係的機理性的認識(廖海萍和蔣高明’ 2000)。地球上每 一個生物化學反應都以某種形式與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相聯係’因此要瞭解全球變化的原 因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需要研究全球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數學和數鋪型的應用’ 有助於對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動態的定量理解’同時定量理解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在過去和 未來中的作用。由於許多生態環境錄都是全球變化模型的輸入參數,因此生態環境參 數的測量在全球變化釀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球係統為開放性係統,受到外部的影響非常大,如受到太陽輻射變化的影響或另外 一些未知的影響,地球係統模型的運行有著不確定性。因此需要不斷對內部各個因子進 行校正,對各個生態環境錄進行準確及時的測量。在很大程度上生態環境參數的準確 測量直接決定瞭地球係統模型運行的精度。
  生態環境問題是指由於生態平衡到破壞,導緻生態係統的結構和功能嚴重失調,從 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現象。目前,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最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之 -,是全球變化釀中的-個重要內容。荒漠化在世界上造成瞭嚴重的環境惡化和經濟 貧睏,被列入威脅人類生存的十大環境與發展問題之首。它不僅威脅到整個人類的生存 環境,而且是製約全球經濟發展和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荒漠化是指包括氣候變異 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乾旱、半乾旱和乾燥的亞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包括 三個方麵的內容:①風蝕和水蝕緻使土壤物質流失;②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或經 濟特性退化;③自然植被長期喪失。
  荒漠化監測對荒漠化防治對策的製定黯重要意義。荒漠化監測的主要內容是荒漠 化發生空間範圍及其分類分級。目前幾乎所有有關荒漠化的評價都是以包括乾燥的亞濕 潤區在內的乾旱土地退化為評價對象象荒漠化監測評價體係主要以氣候、土壤、植被、動 物和人類影響等因子為依據’提齣瞭用於全球、地區(跨國傢的)、國傢和地方的評價指標 體係。然後’又把荒漠化指標進一步具體化,歸納為自然地理學、生物與農學、社會三個方 麵,涉及土壤、植被、水、動物與人類活動等眾多指標。因此生態環境參數(尤其是植被和 土壤水分等參數)的測量是對生態環境狀況進行監測的重要手段。
  2.1.3常見生態環境參數及其意義
  1土壤水分和陸麵溫度
  在地球係統中,地錶土壤水分和陸麵溫度是重要的地球物理麵。其中,地錶土壤水 分是陸地和大氣能量交換過程中的重要因子,是氣候、水文、生態、農業等領域繼土壤乾 旱程度的重要指標’也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對陸地碳環等物質循環有很 強的控製作用(Seneviratne et ),2010)。在水文循環中,它是聯係地錶水與地下水的紐 帶,在水資源的形成、轉化及消耗過程中有重要作用,同時土壤水分狀況對於降水産流、植 被蒸騰、土壤蒸發及生態環境下墊麵植被生態係統的變化等具有重要影響。在氣候領域’ 土壤水分決定太陽輻射能用於潛熱和顯熱的比例,影響土壤的蒸發和植被的蒸騰;在生態 釀領域,土壤水分是決定土地沙化、植被覆蓋、乾旱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農業生産方麵, 土壤水分是農作物發芽、生長發育的基本條件’它對降水和灌溉後的徑流、滲漏、重新分 布、排水的儲存等也是相當重要的。全球範圍的地錶土壤水分反演又是陸麵過程模式研 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改善區域及全球氣候、預測區域乾濕狀況研究中意義重大(Zhang et al.,2011; Zhao et al.,2011)。
  陸麵溫度則影響大氣、海、陸之間的顯熱和潛熱交換’是研究全球和區域地-氣之間能 量、物質交換、水分與碳環的關鍵指標。陸麵溫度作為一個重要的水文、氣象麵’影響 著地氣之間的顯熱和潛熱交換,在氣象、水文、植被生態、環境監測中等方麵有著重要的應 用價值(Qin et al.,2001)。
  陸地生態係統碳環是全球碳環釀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全球變化科 學研究的核心科學問題,在全球碳收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陸地生態係統淨初級生産 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是繼綠色植物通過光閤作用固定太陽能和生産有 機物的效率指標,是計算生態係統中綠色植物物質循環的基礎數據。在全球變
  ……

前言/序言


地球係統動力學:復雜性、湧現與可預測性 一本深入探索地球係統復雜性、非綫性動力學以及宏觀尺度可預測性前沿的綜閤性專著。 本書概述 本書聚焦於地球科學領域一個最富挑戰性也最具前沿性的交叉學科——地球係統動力學。它摒棄瞭將地球視為一係列獨立子係統簡單疊加的傳統觀點,轉而采用一個高度耦閤、反饋驅動的復雜係統視角。全書旨在係統闡述理解和模擬地球係統內部固有的非綫性和湧現現象所需的理論框架、分析工具和計算範式。 本書的結構圍繞地球係統復雜性的三個核心維度展開:復雜性的來源(非綫性與反饋)、復雜性的錶現(湧現與臨界現象),以及復雜性的預測與控製(多尺度建模與不確定性量化)。 --- 第一部分:地球係統的非綫性基礎與反饋機製 本部分奠定瞭地球係統動力學的理論基石,強調瞭係統內部各個圈層(大氣、海洋、陸地水文、冰凍圈和生物圈)之間,以及圈層內部過程之間普遍存在的強非綫性相互作用。 第一章:非綫性動力學的數學錶述與地球科學應用 本章首先迴顧瞭相空間分析、分岔理論和混沌動力學在描述氣候係統中的基本概念。重點探討瞭諸如天氣係統中的洛倫茲吸引子、海洋環流中的雙穩態現象以及植被-大氣反饋的閾值效應。引入瞭基於隨機微分方程(SDEs)來描述氣候係統中的噪聲驅動過程,特彆是如何利用路徑積分方法來分析高維係統的統計性質。 第二章:關鍵反饋迴路的識彆與量化 本章深入剖析瞭驅動地球係統長期演變和短期劇烈變化的關鍵反饋機製。內容涵蓋: 冰雪-反照率反饋: 詳細分析瞭冰蓋消融如何加速氣候變暖的非綫性過程,並引入瞭滯後效應和時間延遲在反饋迴路中的作用。 碳循環中的生物地球化學反饋: 探討瞭海洋溶解泵、陸地生物碳匯飽和效應以及甲烷水閤物釋放的潛在正反饋。特彆關注瞭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開關”機製(Tipping Points)。 大氣-植被相互作用: 論述瞭植被覆蓋度變化對區域蒸散和地錶能量平衡的復雜調製作用,尤其是在半乾旱地區的臨界轉變。 第三章:多尺度耦閤與時間尺度分離問題 地球係統充滿瞭從毫秒級的湍流到百萬年級彆的構造運動的不同時間尺度過程。本章討論瞭如何通過多尺度分析方法(如模態分解、投影算子)來有效處理這些尺度差異。重點討論瞭經典的氣候模型中“參數化”方法的局限性,並介紹瞭基於信息論(如互信息)的尺度間相互依賴性度量方法。 --- 第二部分:復雜性的湧現性、臨界點與突變 第二部分轉嚮地球係統動力學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湧現行為和係統可能發生的突變(Regime Shifts)。 第四章:從微觀過程到宏觀湧現:復雜性的層次結構 本章闡釋瞭湧現(Emergence)的科學定義,即係統整體行為無法僅通過對其組成部分的綫性疊加來預測。通過構建簡化的格子模型(Lattice Models)和基於個體的模型(Agent-Based Models, ABMs)來模擬自組織臨界性(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SOC)在地震活動、森林火災傳播中的體現。討論瞭如何使用信息熵和復雜性度量指標來量化係統的湧現程度。 第五章:地球係統的臨界點(Tipping Points)與不穩定性分析 臨界點是地球係統動力學研究的核心焦點。本章詳細介紹瞭識彆和量化臨界點的方法論。 早期預警指標: 重點介紹瞭基於時間序列數據的關鍵慢特徵(Critical Slowing Down, CSD)指標,如方差增大和自相關性增強,並論述瞭其在真實氣候數據中的應用潛力與局限性。 多重平衡態與亞穩態: 分析瞭海洋環流(如AMOC)和冰蓋動力學中存在的多個穩定平衡態,以及係統如何通過外部擾動或內部波動越過鞍點(Saddle Node)導緻不可逆轉的轉變。 第六章:混沌、可預測性極限與模型誤差的結構化 混沌係統的本質決定瞭長期預測的固有難度。本章區分瞭係統的內在混沌性與模型結構誤差。討論瞭集閤預報(Ensemble Forecasting)如何在有限的觀測信息下,通過概率密度函數(PDF)來捕捉不確定性。特彆關注瞭“模式崩潰”(Pattern Collapse)現象,即在超越係統內在雅可比矩陣的特徵時間尺度後,模型預測如何迅速偏離真實軌跡。 --- 第三部分:地球係統模型的理論構建與信息融閤 本部分著眼於如何將動力學理論轉化為實際可操作的模擬框架,並處理觀測數據在係統識彆中的角色。 第七章:高維地球係統模型的架構與簡化策略 本書探討瞭耦閤氣候模型(AOGCMs)的結構性挑戰,特彆是如何高效處理巨大的計算需求。引入瞭降維技術(如經驗正交函數分析EOF、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 POD)在捕獲關鍵氣候模態中的應用。此外,探討瞭基於網絡科學的方法來分析地球係統模型的耦閤結構,識彆係統的“瓶頸”節點和關鍵驅動因子。 第八章:數據同化在復雜係統狀態估計中的新範式 傳統的數據同化方法(如卡爾曼濾波)在綫性假設下錶現良好,但在處理強非綫性地球係統時存在局限。本章詳細介紹瞭先進的同化技術: 延展卡爾曼濾波(EKF)和無跡卡爾曼濾波(UKF): 探討瞭它們在近似非綫性動力學中的優勢和計算成本。 粒子濾波(Particle Filters): 闡述瞭其在捕捉多峰分布和識彆罕見極端事件狀態方麵的獨特能力。 貝葉斯反演與模型校準: 討論如何將地球物理先驗知識嵌入到貝葉斯框架中,以解決模型參數的不確定性問題。 第九章:因果推斷與係統識彆的機器學習前沿 隨著計算能力的提升,機器學習方法開始用於地球係統動力學的“黑箱”識彆。本章關注如何使用這些工具來推斷隱藏的因果關係,而非僅僅進行模式識彆。討論瞭基於信息幾何的度量方法,以及稀疏識彆技術(如Sparse Identification of Nonlinear Dynamics, SINDy)來從高維觀測數據中提取簡潔的、具有物理意義的微分方程組。 --- 目標讀者: 本書麵嚮地球物理學、氣候科學、復雜係統科學、應用數學及計算科學的研究人員、高級研究生及工程師。它要求讀者具備紮實的微積分、微分方程和基本的物理學背景。 本書的價值: 《地球係統動力學:復雜性、湧現與可預測性》提供瞭一個統一的視角,將看似異構的地球科學問題置於一個嚴格的、基於非綫性動力學的理論框架下進行審視。它不僅是對現有知識的總結,更是對未來地球係統科學研究方嚮的深刻展望,特彆是對極端事件的預警能力和長期氣候風險評估的理論支撐。

用戶評價

評分

盡管書名中的“協同反演”和“同化模擬”聽起來有些專業,但我仍然被它所吸引,因為我一直關注著我們星球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並深信科技的力量能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新的途徑。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部關於如何用先進的遙感技術“傾聽”地球聲音的著作。我特彆想瞭解,書中是如何具體地講解“協同反演”的,它是否涉及到不同類型遙感影像(如光學、雷達、激光雷達)的融閤處理?又或者,它是否強調瞭多源數據在時間維度上的協同,例如利用不同時間點的衛星影像來捕捉環境變化的動態過程?而“同化模擬”則更讓我聯想到“預測”和“管理”。它是否能夠通過整閤海量的遙感觀測數據,構建齣能夠模擬生態係統演化趨勢的模型?我希望書中能舉例說明,比如在區域水資源管理中,如何利用遙感反演降雨量、蒸發量等關鍵參數,並將其同化到水文模型中,從而進行長期水資源供需預測。又或者,在森林生態係統中,如何通過遙感監測植被生長狀況、病蟲害發生情況,然後將這些數據融入到森林碳匯模型中,來評估其在全球碳循環中的作用。

評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就被其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宏大的研究視野所震撼。雖然我不是專業研究人員,但書中的邏輯清晰、條理分明的寫作風格,以及大量的圖錶和公式,都暗示著這是一部嚴謹的學術專著。我特彆感興趣的是書中關於“遙感協同反演”的部分,它究竟是如何將不同波段、不同分辨率的遙感數據進行有機結閤,以剋服單一傳感器局限性的?例如,在反演地錶溫度時,是利用熱紅外數據,還是結閤可見光和近紅外數據來校正大氣影響?而“同化模擬”則更讓我著迷,它是否是在現有生態模型的基礎上,引入實時的遙感數據進行迭代更新,從而不斷提高模型的預測精度和可靠性?我設想,在研究大氣汙染物擴散、水體富營養化過程,或者森林火災的發生與蔓延等方麵,這種協同反演和同化模擬的技術,能為環境管理部門提供多麼及時、準確的預警和決策支持啊!我期待書中能有關於復雜算法和模型構建的詳細闡述,當然,最好也能附帶一些易於理解的僞代碼或者流程圖,幫助像我這樣的非專業讀者也能窺見其精髓。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相當吸引我,深邃的藍色背景,點綴著抽象化的地球和衛星圖像,予人一種科技感與地球關懷並存的視覺衝擊。我原本對“協同反演”和“同化模擬”這些術語的理解僅限於字麵意思,但它厚重的篇幅和嚴謹的排版,讓我隱約覺得這絕非一本泛泛而談的科普讀物。我期待它能深入淺齣地剖析遙感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中的具體應用,比如如何通過不同衛星傳感器的數據融閤,更精準地捕捉到土地利用變化、植被覆蓋度、水體質量等關鍵參數。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能詳細闡述“同化模擬”這一概念,它是否意味著能夠將遙感觀測數據融入到復雜的生態模型中,從而實現對生態係統未來演變的預測?例如,在應對氣候變化、乾旱、洪水等極端事件時,這種協同反演和同化模擬的模式,能否為我們提供更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決策依據?我對書中案例的選擇和分析方法也充滿好奇,希望能夠看到一些實際應用場景的詳細介紹,比如在某個區域進行生物多樣性評估,或者在某個流域監測水土流失,這些過程是如何一步步通過遙感和模型協同完成的。

評分

讀完這本書的目錄,我被其中涵蓋的議題所深深吸引,特彆是“協同反演”和“同化模擬”這兩個詞語,讓我對書中內容充滿瞭期待。在我看來,前者很可能是在講述如何將不同來源、不同特性的遙感數據“捏閤”在一起,以獲得比單一數據更豐富、更可靠的環境信息。我想象著,在研究全球氣候變化時,可能需要融閤衛星上的海量遙感數據,比如地錶溫度、雲量、植被指數等,然後通過復雜的算法進行協同反演,從而構建齣更精確的氣候模型。而“同化模擬”則更像是對未來的一種“預演”。它是否是將遙感獲得的實時觀測數據,作為輸入項,不斷喂給一個復雜的生態係統模型,從而讓模型能夠持續地“學習”和“進步”,最終能夠預測未來環境可能發生的演變?我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具體應用的案例,比如在水文循環研究中,如何利用遙感數據反演齣地錶蒸發、土壤濕度,然後將這些數據同化到水文模型中,以預測未來河流流量、地下水位等;或者在農業生産中,如何通過遙感監測作物長勢、土壤墒情,然後將這些信息同化到作物生長模型中,為精準灌溉和施肥提供指導。

評分

我一直對遙感技術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當它能夠與模擬技術結閤,實現更深層次的理解和預測時。這本書的書名——《生態環境參數遙感協同反演與同化模擬》,在我看來,就充滿瞭前沿科技的味道。我好奇的是,“協同反演”這一概念在書中是如何被具體闡釋的。它是否意味著能夠有效地整閤來自不同傳感器、不同平颱(如衛星、無人機)的遙感數據,以剋服單一數據源的局限性,獲得更全麵、更準確的環境參數?例如,在監測區域空氣質量時,是僅僅依賴地麵監測站的數據,還是能夠利用衛星遙感數據反演齣顆粒物濃度、溫室氣體排放量,然後將這些數據進行融閤分析?而“同化模擬”則更讓我聯想到“智慧”。它是否是在構建一個能夠模擬生態係統運作的“數字孿生”?我期待書中能詳細介紹如何將遙感觀測到的實時信息,源源不斷地輸入到生態模型中,不斷修正和優化模型的預測結果,從而實現對環境變化的動態跟蹤和精準預測。比如,在應對突發性環境事件,如石油泄漏、工業汙染事故時,這種技術能否幫助我們快速評估汙染範圍、擴散趨勢,並為應急響應提供科學依據。

評分

很好值得一讀 很好值得一讀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挺好

評分

書籍不錯,包裝的結實!

評分

很好值得一讀 很好值得一讀

評分

運送過程中外包裝磨破,書側麵的書脊直接破損,用不瞭多長時間紙張肯定會散開。

評分

定量遙感反演與不同尺度的數據同化技術一直是環境遙感、生態、氣象、農業等多學科的學術前沿與麵臨的挑戰。《生態環境參數遙感協同反演與同化模擬》一書以新疆地區為例,係統地介紹瞭陸麵生態與環境參數的遙感協同反演算法、模型以及同化模擬技術,對於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協同作用下區域生態環境的響應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評分

這是在京東買東西頭一次遇到!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