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被媒体誉为“第1行走记者”的唐荣尧先生将记者的敏锐和务实、学者的严谨、文学家的诗意三者结合,采用人类学调查的方式和历史文化散文的笔法,追寻千年间伊斯兰文明落地中国之路,深度探寻中国穆斯林的精神世界。488座城市,12679座清真寺,4376本图书文献,4883名阿訇,260学者专家……作者在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草原之路、唐蕃古道、滨海环线、大河之路上徒步10万里考察伊斯兰文明的中国之旅。
  “伊斯兰文明的中国之旅”丛书共五本:
  《月光下的微笑》:帕米尔高原的瓦罕走廊、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敦煌大戈壁、河西走廊、黄土高原等传统丝绸之路的伊斯兰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演变……
  《北纬40—45度:青草间的信仰》:从新疆天山以北的塔城草原、伊犁绿洲,北疆的阿勒泰草原、阿勒泰山西麓到东天山的巴里坤草原,内蒙古和新疆、甘肃、蒙古国交界的八百里无人区的黑戈壁、阿拉善高地、乌兰察布草原、锡林格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到大兴安岭脚下的整个北方草原带上的伊斯兰文明传播与演变之路……
  《大河倒影》:从黄河上游青海境内的撒拉族、东乡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生活区开始,顺河而下,完成甘肃临夏境内黄河边积石山县的保安族、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地区的伊斯兰文明顺河演变考察,进入甘肃境内的兰州、宁夏境内的吴忠、内蒙古境内的阿拉善地区,考察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以及河南境内黄河边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和历史上信仰伊斯兰教的犹太人,同时考察山东境内信仰伊斯兰教的济南、东营等地。从杭州开始,顺着当年大运河的开凿方向北上,途经扬州、德州、天津、通县、北京等城市,完成大运河两边的城市生活区内的中国伊斯兰文明之旅考察。从四川李庄开始,顺长江而下,直抵上海,完成长江边的伊斯兰文明之旅考察。以上三个方面,体现黄河、长江、大运河三条水系边的伊斯兰文明。
  《青藏的屋檐下》:从新疆和青海、甘肃北部交界的阿尔金山开始,沿着祁连山西麓而行,途经西宁,甘肃卓尼,四川阿坝、甘孜州的康定;从云南的昆明到大理、丽江到香格里拉的茶马古道;沿着传统的唐蕃古道抵达青海玉树,沿着传统的京藏公路,从西宁到拉萨日喀则、阿里地区,完成这条线上的穆斯林生活考察。
  《蔚蓝色的背影》:从海南省的三亚起步,途经广州、泉州、上海、青岛到大连,记录海边的穆斯林生活。     
作者简介
     唐荣尧,具有独立精神的人文地理写作者。多年来,曾徒步走过18个省区,探究西夏王朝的来龙去脉和西夏后裔去向;从黄河源头徒步到入海口,梳理黄河文明;沿着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中国大陆海岸线等线路探寻“伊斯兰文明的中国之旅”。被诸多媒体誉为“中国第一行走记者”,曾获“中国人文地理写作杰出贡献奖”,入围2013年“中国当代徐霞客”评选。
  迄今出版个人诗集《腾格里之南的幻象》,人文写作专著《王朝湮灭——为西夏帝国叫魂》《王族的背影》、《西夏帝国传奇》《消失的帝国:西夏》《宁夏之书》《大河远上》《青海之书》《中国的新天府》《文字背后的美丽》《秘域》《青海湖》,新史学专著《西夏史》等。曾担任20集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回族》总撰稿、中央电视台大型史诗纪录片《西夏》的总撰稿与编剧。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伊斯兰文明的中国之旅——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唐荣尧在不依靠任何资助的情况下,用学术的理性结合田野调查的方法,独立完成这个话题的调查、研究和抒写,展现了一个宏大的文明场景,其间的艰难和困苦,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在世界文明的历程中,伊斯兰文化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种族间的交流与对话将为世界和平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毫无疑问,唐荣尧先生的“伊斯兰文明的中国之旅”丛书将成为这场对话中重要的参与者与贡献者。
  ——师永刚《凤凰周刊》杂志社主编  
  ★唐荣尧与很多写作者不同的是,他不是坐在家里埋头写东西,他用灵魂带着身体在大地上写诗。这么多年,他孤身一人行走在罕有人迹的人文探寻之途中,用执着与艰辛,倔强和孤独筑构了属于他的文化孤旅和文学之城。
  ——沈浩波著名作家、出版人  
  ★唐荣尧是一位冒险家,他孤身一人,一次次地叩响伊斯兰文明的大门。他的执着和真诚,感动了数以万计的穆斯林,他们向他真诚地讲述自己民族的故事,他也真诚地倾听,忠实地记录,他用理性的思考和充满情感的笔墨书写着中国大地上穆斯林的故事。
  ——李栓科《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  
  ★唐荣尧先生秉持着对文明传承研究的独立精神,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探访了许多城市和清真寺,与众多阿訇深谈,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他的“伊斯兰文明之旅”无疑将成为中国伊斯兰文化研究领域一个积极的探索。
  ——娄晓琪《文明》杂志社社长     
目录
   第一章 瓦罕走廊,伊斯兰入华
第二章 塔吉克,世界屋脊上的雄鹰
第三章 祖国“西极”,诗意的生活与信仰
第四章 散发在“帕米尔高原纽扣”上的智慧之光
第五章 新疆边境,穆斯林的爱国情结
第六章 麻扎,埋着的历史和智慧
第七章 喀什,中亚的“文明之胃”
第八章 花香深处,两个穆斯林王妃出场
第九章 寻找木卡姆,又见木卡姆
第十章 东干,信仰伊斯兰教的特殊族群
第十一章 桑皮纸上传承的民间工艺
第十二章 一个维吾尔族老人半个世纪的影响
第十三章 从喀喇昆仑山而来的玉石之路
第十四章 头顶的风情与拜毯上的信仰
第十五章 沙漠中的三副陌生面孔
第十六章 毛驴背上,信仰花开
第十七章 巴扎,驮在驴背上的市场
第十八章 吐鲁番,葡萄架下的诗与经
第十九章 穿越哈密,圣者的背影
第二十章 祁连山北端,戈壁滩上的一弯新月
第二十一章 河西走廊,伊斯兰来华的东方大通道
第二十二章 黄土深处的信仰之薪
第二十三章 哕哩,随成吉思汗而来的“回回别种”
第二十四章 长安的敞怀,揽月入抱
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序言
       
				 
				
				
					月光下的微笑: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  “伊斯兰文明的中国之旅”丛书,如同一扇缓缓推开的古老门扉,引领我们踏上一段跨越千年、融汇东西的文化探索之旅。而《月光下的微笑》作为这套丛书的璀璨一页,并非简单地勾勒一段物质的迁徙或地理的跨越,它更是一次心灵深处的对话,一次文明在碰撞与交融中绽放的细腻描摹,一场在历史长河中,不同文化如何以各自独特的方式,绽放出相似的温暖与光辉的静默观察。  这并非一本单纯的史书,也不是枯燥的学术论著。它邀请读者,以一种诗意而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去审视伊斯兰文明与中国这片古老土地相遇的那些微妙瞬间。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温度,他/她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岁月冲刷却依旧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细节。这些细节,或许是丝绸之路上偶然休憩的驼队,或许是某个静谧夜晚,异域旅人眼中闪烁的故乡月光,又或许是古老市集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交易的嘈杂中,偶然投射出的一个善意微笑。  《月光下的微笑》试图捕捉的,正是这种在看似遥远的文化隔阂之下,涌动着的共同人性。它讲述的,是如何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伊斯兰的智慧、艺术、哲学,与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精神、佛教禅意,展开了一场无声却深刻的交流。这种交流,并非征服与被征服,而是相互的吸引、借鉴与融合。它展现了,当不同的文明之光照耀在同一片土地上时,所激荡出的火花,以及最终沉淀下来的,那份超越了时代与地域的理解与尊重。  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对“微笑”这一意象的精妙运用。月光,象征着永恒、宁静与普遍,它照耀着大地,也照耀着人心。而“微笑”,则是人类最直接、最纯粹的情感表达,它能跨越语言的障碍,传递善意与温暖。作者将这两者巧妙地结合,意在揭示,无论来自何方,无论秉持何种信仰,在面对生命中的美好与挑战时,人类共通的情感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如何以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姿态,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印记。  在《月光下的微笑》中,你会看到:     丝绸之路上的人文图景: 远不止是货物的交换,更是思想、技艺与生活方式的传递。作者将带领读者穿越尘土飞扬的古道,去感受那些背负着家国情怀与商业梦想的旅人们,如何在异域的星空下,思念故乡,也如何被异域的风土人情所吸引。他们或许在长安的坊市中,惊叹于中国精湛的丝绸与陶瓷工艺;或许在撒马尔罕的清真寺中,感受伊斯兰建筑的宏伟与庄严,并与中国的建筑师探讨结构与美学的奥秘。这些场景,都弥漫着一种温和的交融气息,如同月光洒在不同颜色的石头上,折射出和谐的光彩。     哲学与艺术的对话: 伊斯兰世界的几何图形艺术、阿拉伯文的书法艺术,与中国的水墨丹青、园林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否存在着精神上的共鸣?作者将深入探讨,伊斯兰独特的抽象艺术观念,如何在接触到中国绘画中对自然的细腻描摹与写意精神后,产生怎样的新的可能性。同样,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否也在某些伊斯兰思想家对宇宙和谐的探索中,找到某种隐秘的呼应?这些都是跨越文化屏障的智慧闪光,如同月光下,不同植物投下的影子,在地面上交织成一幅幅别样的画卷。     宗教与世俗的交织: 当伊斯兰的信仰者踏上中国的土地,他们的宗教习俗、生活礼仪,如何与中国本土的文化土壤相互影响?作者不会回避宗教的严肃性,但更着重于展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信仰如何成为一种内化的力量,影响着个体的行为与观念,同时也如何在与中国社会互动中,呈现出地域的特色与包容性。例如,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在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后所呈现出的独特韵味;或是在饮食习惯上的相互影响,都为我们展示了文化融合的生动样本。     美食与风物的叙事: 饮食是文化最直观的载体之一。《月光下的微笑》会烹饪出一道道充满文化韵味的故事。从胡椒、香料的远道而来,到它们在中国菜肴中的巧妙运用;从中国的茶文化,如何为远方的旅人带去慰藉,到不同地域的食材如何在交流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市集,闻到异域香料的芬芳,品尝到东西方食材碰撞出的独特滋味。     民间传说的温情: 除了宏大的历史叙事,作者还将目光聚焦于那些流传在民间的故事与传说。这些故事,或许是关于一位伊斯兰商人,在中国娶妻生子,将异域的文化融入中国的生活;或许是一位中国文人,被伊斯兰的典籍所吸引,并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东方韵味的诗篇。这些个体化的叙事,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它们是文明交融最真实的写照,如同月光下,村庄里传来的孩童的笑声,纯粹而动人。  《月光下的微笑》所要讲述的,绝非简单的历史事件堆砌,而是一种对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它试图说明,真正的文明交流,并非是单向的输入与输出,而是一种双向奔赴,一种在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基石上,共同创造的过程。当来自远方的月光,洒在中国的大地上,它并非改变了这片土地的颜色,而是与本土的阳光、星辰,共同构成了更加丰富而迷人的夜空。  在这本书里,你不会读到对任何文化的批判或褒扬,只有一份对人类共同文明遗产的敬畏,以及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地以“微笑”传递善意、沟通心灵的普通人的深深致意。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冰冷的史料转化为有温度的故事,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鲜活的场景,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即便在遥远的年代,即便语言不通、信仰各异,人类之间依然可以通过眼神、可以通过行为,传递那份最真挚的、如同月光般温柔而坚定的“微笑”。  《月光下的微笑》,是“伊斯兰文明的中国之旅”丛书中,一首关于和谐、理解与永恒人文精神的动人诗篇。它邀请每一位读者,在静谧的月光下,回望历史,倾听来自不同文明的低语,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穿越国界的、共同的人性之光。这是一次心灵的远足,一次关于“为何我们能相互微笑”的深刻追问,也是对人类文明多元共生美好未来的期许。它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那份最简单、最美好的“微笑”,永远是连接心灵的桥梁,是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