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日本生活美学大师松浦弥太郎代表作,松浦弥太郎生活哲学的亲身实践。献给人生路途上的每一位旅者。
★在加州北滩领略别样生活,夏威夷旅行先选希洛,迷上巴黎是因为奥贝尔康普夫,走进温哥华的咖啡馆点上一杯Espresso,习惯在东京中目黑一带漫步,台北的书店24小时不打烊,红砖巷有伦敦好吃的贝果……在喜欢的街道,寻找喜欢的地方,画出专属地图。
★最重要的是,爱自己生活的土地,以更贴近的姿态审视日常的美好,把日日过成好日。
★独特裸脊装帧,值得珍藏。
海报:
内容简介
日本生活美学大师松浦弥太郎代表作,记录他与著名摄影师若木信吾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中国等地的行走见闻,用自己擅长的方式纪录下对未知地方的感受。
《自在的旅行》是松浦弥太郎对其生活哲学的亲身诠释。不事先规划旅程,不上网查找信息,而是背起背包随性漫步,享受走路、观看、聆听、感受、邂逅、观察的轻松心态。
置身未知的地方,感受陌生的魔力,也让这未知激起我们生活的光芒。
“即使到了几乎一无所知的地方,那里也必定有耀眼之处,而自己要亲自将这些光芒一个个拾起、收集起来。希望读者能在本书中感受到这些小小的耀眼的美好。”——松浦弥太郎
作者简介
松浦弥太郎,日本生活美学大师。一九六五年出生于东京。创办了个性书店COWBOOKS,现任日本《生活手帖》总编辑。
他是特立独行的思想家,生活美学的先行者,被称为“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
著有《100个基本》《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找到人生的好感觉》《最糟也最棒的书店》等。
若木信吾,一九七一年生于日本静冈县浜松市。毕业于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摄影系。作品刊登于《TheNewYorkTimesMagazine》《Newsweek》《Switch》等杂志。代表作有持续拍摄自己祖父的《Takuji》《葬送》,木村拓哉写真集《%》等。此外身兼导演。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松浦弥太郎教我们的,从来不是什么“处世原则”,而是“生活风格”的实践。
——
王聪威(小说家) ★喜欢这位作家好多年了,每次读他的文章都能获得许多生活能量。
——范玮琪 目录
1.North Beach
北滩 美国加州旧金山
2.Hilo, Hawaii
希洛 美国夏威夷
3.New York
曼哈顿 美国纽约
4.Paris
奥贝尔康普夫 法国巴黎
5.Berkeley
伯克利 美国旧金山
6.Brimfield
布里姆菲尔德 美国马萨诸塞州
7.Naka Meguro
中目黑 日本东京
8.Vancouver
温哥华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
9.Los Angeles
洛杉矶 美国加州
10.Taipei
台北 中国台湾
11.Taitung&Taipei;
台东?台北 中国台湾
12.London
红砖巷 英国伦敦
写在最后
精彩书摘
North Beach
北滩 美国加州旧金山
电报丘(Telegraph Hill)。旧金山北部。狭窄的街道,没有窗子的高墙,坡度很陡的阶梯,木造的白色房子,洗好的衣服在充满雾气的风中摇摆。面对旧金山湾的海岸边有一个叫作北滩(North Beach)的小镇。很久以前移居到北滩的一位爱尔兰工人曾歌颂过这片土地:“圆形起伏的古老丘陵,泥泞的古老丘陵,这就是电报丘。”五十年代的诗人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为了见一位朋友,用搭便车的方式穿越了几千公里抵达此地,歌颂着“这片丰饶的土壤孕育出多元美丽的美国新文化”。北滩是意大利人、西西里人、葡萄牙渔夫、中国人筑起的现代世界村,接受任何种族的外来移民。原住民欧隆尼族(Ohlone)的子孙至今还居住在这个地方,所以这里也是原住民之村。
到加州旅行的人应该都会来北滩吧!为了买葡萄酒和食材,听爵士乐,在城市之光书店(City Lights Bookstore)看书,到托里艾斯特咖啡馆(Caffe Trieste)喝意式特浓咖啡,或为了在此地生活。以前的艺术家和革命家住在蒙哥马利街区,电报丘则住了一群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波西米亚主义者。他们是融入北滩起伏地形的野猫,也是创造许多新潮流的文化人。
为了追寻这些野猫的足迹,我自制了北滩地图,这让我得以理解所谓乡村生活的新精神。
早上我躺在华盛顿广场的草坪上,一只狗突然从我脸上飞跳而过。当我看着狗时,它也回望着我,带着邀约似的微笑。狗的女主人一手拿着葡萄酒瓶,大声地叫着狗的名字。狗一会儿望着我,一会儿望着主人,最后鼻子朝上发出声音示意,便往主人的方向飞奔而去。
当太阳过于炙热刺眼时,我便往阴影处移动,看到一位年轻人将一堆旧书排在板凳上,于是我问:“这些书是要卖的吗·”他回答“是”。“卖得好吗·”“卖得很好。”映入我眼帘的是杰克·伦敦(Jack London)、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等作家的精装书。角落里有一本新的手册,我好奇地拿起来看。“这是什么书·”我问。他说:“是我自己的诗集。”我问他:“卖得好吗·”他说没有人买。
当我打算在板凳上坐下来时,看到戴着安全帽骑自行车的老人正缓缓地穿越草坪。卖书的年轻人说“那位老人是诗人”,然后开始吟诗:“The dove-white gulls / on the wet lawn in Washington Square / in the early morning fog / each a little ghost in the gloaming...”
正准备回去时,刚刚那条狗拖着主人往这里冲了过来。狗正在笑,看得出女主人没有穿胸罩。
我站在格林街和哥伦布大道的交叉口,想起杰弗逊飞船合唱团(Jefferson Airplane)的保罗·坎特纳(Paul Kantner)曾说过:“这里是西方世界中最重要的街角。”穿着胸口印有“Back to lands”(回归土地)T恤的年轻人从交叉口对面走了过来。一手拿着布朗尼,两颊微微鼓起,大口地咀嚼着。一位美到让人舍不得移开视线的中国女性从唐人街里冲出来赶着搭巴士。背着低音提琴的黑人踏着有节奏的大步伐穿过马路。
在马尔维纳咖啡馆前,打扮像是服务员、留着短发的女性坐在椅子上抽烟。当我走进店里时,女服务员把烟丢在路边。当她来到餐桌前,我点了比萨和咖啡,她对我微微一笑后离开。收音机里传来悦耳的K-JAZZ,我拿出在华盛顿广场买的华兹华斯诗集开始读,装着咖啡和比萨的托盘被静静地摆放在我前方的桌上。看到我读诗集,女服务员笑着问:“你几岁啊·”我默不作声,她在我面前伸出自己刺着“溪声便是广长舌”的手臂,眨了眨一只眼睛说:“这是中国的诗。”然后对着我耸了耸肩。
历史和传统渗入北滩,因为如此这里仍发着新的芽。在凉爽的微风中,今天我也来到北滩徘徊。走到店外,低矮的白色街景一直延伸到远方,看不到尽头。
早晨的托里艾斯特咖啡馆的espresso奶泡绵密美味,这是有着一只会笑的狗的女性告诉我的。早上7点的托里艾斯特咖啡馆内,挤满了还未进公司的上班族和附近的居民,正热切地谈论着信使号,柜台后方的espresso咖啡机冒出白色的蒸气。我拨开人群来到排队等着点餐的客人的后面。店里意大利裔的老人围着桌子正在玩一种名为“Tresette”的扑克牌游戏,一旁看来像是学生的年轻人正移动着笔记本电脑的画面,翻开中文报纸认真读报的老人打着大大的呵欠。
不论古今,北滩的社交场所几乎都是像托里艾斯特咖啡馆、维苏威咖啡馆或是波西米亚烟草店这类洋溢着乐观又朝气十足的街角咖啡馆。我很惊讶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竟在这样喧闹的咖啡馆里和马里奥·普佐(Mario Puzo)写完了《教父》的电影剧本。迷人的小镇必定有迷人的咖啡馆。迷人的咖啡馆会吸引人和话题聚集,孕育出许多人生戏码,起伏又消失。旧金山的专栏作家之所以常到北滩的咖啡馆报到,就是这个原因。
轮到我了,我点了双份意式特浓咖啡和杏仁酥派,把6美元放在柜台上。店员细心地把煮好的咖啡放入棕色纸袋里,对我说“请小心拿”。我走出店外,发现朝阳已洒落在蒙哥马利街的角落。
……
前言/序言
探索未知,遇见更好的自己:一本关于旅行与心灵成长的指南 旅行,对于许多人而言,是逃离日常的出口,是释放灵魂的窗户,更是踏上未知,遇见崭新自我的奇妙旅程。而“自在的旅行”,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它更像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对生活深度体悟的追求。这本书,正是一次关于如何实现这种“自在”旅行的深度探索。它不拘泥于攻略的罗列,不迷信于网红的打卡,而是致力于引领读者,以一种更宁静、更深刻、更贴近内心的姿态,去拥抱世界,去发现旅行的真谛。 一、 何谓“自在的旅行”? “自在的旅行”,并非漫无目的的游荡,也不是刻意追求的“无所事事”。它是一种平衡,是在探索新奇与回归内心之间找到的恰到好处的尺度。它意味着,在旅途中,我们能够抛却那些不必要的束缚,无论是物质上的行李,还是精神上的顾虑。我们不再被固定的行程表束缚,不再被他人的期待左右,而是跟随内心的声音,去选择最能触动我们的风景,去体验最能滋养心灵的时刻。 这种“自在”,源于对自我的深刻认知。了解自己的喜好,明白自己的节奏,知道什么才是真正能让自己感到舒适和愉悦的。也许是清晨的一缕阳光,照在陌生的异乡街道上;也许是午后的一杯咖啡,伴随着当地人悠闲的交谈;也许是傍晚的海风,轻拂过疲惫却满足的脸庞。这些细微之处,构成了“自在”最真实的底色。 二、 踏上旅程前的准备:心灵的行囊 在踏上物理的旅程之前,我们更需要为心灵做好准备。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进行一系列的自我探索,帮助大家理清旅行的真正动机,而非仅仅是被社交媒体的图片所裹挟。 挖掘内在的渴望: 为什么想去旅行?是逃避压力,还是寻求灵感?是想体验异域文化,还是想挑战自我?理解这些深层动机,能帮助我们更有目的地去规划行程,避免在信息爆炸中迷失方向。 放下执念与期待: 旅行并非总是阳光灿烂,也不是每一刻都充满惊喜。学会接纳旅途中的不确定性,放下对完美的苛求,才能在遇到困难时更加从容,在平淡中发现美好。 精简行囊,轻装上阵: 物理上的行囊越轻,心灵的负担也就越小。本书将提供实用的建议,帮助读者学会打包必需品,舍弃不必要的物品,让旅行更加轻便自由。 培养观察力与同理心: “自在”的旅行,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用情去感受。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捕捉旅行中的细节之美;培养同理心,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交流与连接。 三、 在路上:发现旅行的诗意与意义 真正的旅行,是从迈出家门的那一刻开始。这本书将围绕“在路上”的体验,展开一系列的思考与感悟。 慢下来的艺术: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事物。本书推崇“慢旅行”的理念,鼓励读者放慢脚步,深入当地,去体验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去聆听市场的喧嚣声,去感受时间的流淌。 与在地文化深度对话: 旅行不仅仅是看风景,更是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和生活方式。本书将引导读者如何突破游客的身份,尝试与当地人交流,学习简单的当地语言,品尝地道的食物,甚至参与当地的活动,从而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验。 拥抱不期而遇的惊喜: 计划赶不上变化,旅途中的意外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本书将鼓励读者保持开放的心态,拥抱那些未被计划到的美好,那些意外的邂逅,往往会成为旅途中最动人的篇章。 旅行中的正念练习: 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本书将介绍一些简单的正念练习,帮助读者在旅行中更好地觉察当下,减少焦虑,享受过程。 视觉之外的风景: 旅行不应仅仅依靠眼睛去“看”,更要用心去“听”、“闻”、“尝”、“触”。本书将鼓励读者打开所有感官,去感受风的吹拂,雨的滋润,泥土的气息,食物的芬芳,以及与陌生人的一次温暖的眼神交流。 四、 旅行的终点,是心灵的起点 真正的旅行,其意义不止于旅途本身,更在于旅行带给我们的改变。当旅程结束,我们带着满载的感悟与回忆回到熟悉的环境,却已不再是出发时的那个自己。 反思与整合: 回到家中,如何将旅行中的经历与感悟融入日常生活?本书将提供指导,帮助读者梳理旅行中的收获,将那些闪光的瞬间内化为成长的养分。 “自在”的回归: 旅行的“自在”,并非短暂的逃离,而是一种可以迁移到生活中的状态。本书将探讨如何将旅途中培养出的开放、包容、宁静的心态,延续到日常生活中,让每一天都充满“自在”的色彩。 持续的探索: 旅行的结束,意味着下一次旅行的开始。本书将激励读者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不断地探索未知,不断地遇见更好的自己。 《自在的旅行》,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生活更深层次的渴望;它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如何在旅途中找到那份宁静与从容;它更是一份邀请,邀请每一位读者,踏上这场关于探索、关于成长、关于遇见自我的非凡旅程。无论你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旅行者,还是一名刚刚萌生旅行念头的新手,这本书都将是你不可或缺的伙伴,陪伴你,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寻找到属于你的那份“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