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知道就好了:哈佛商学院1963届毕业生关于职业、财富和生活的建议 [If I Knew Then: Advice on Careers, Finance,and Li]

当时知道就好了:哈佛商学院1963届毕业生关于职业、财富和生活的建议 [If I Knew Then: Advice on Careers, Finance,and Li]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亚瑟·布尔克 著
图书标签:
  • 职业规划
  • 财富管理
  • 人生经验
  • 哈佛商学院
  • 毕业生建议
  • 成功学
  • 投资理财
  • 个人成长
  • 决策
  • 智慧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291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1045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If I Knew Then: Advice on Careers, Finance,and Li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当时知道就好了:哈佛商学院1963届毕业生关于职业、财富和生活的建议》,可以让你回望过去,也可以让你展望未来……
  教育的价值不可估量,尤其是学府的教育。但是任何一个毕业多年的人都会告诉你,生活才是好老师。从哈佛商学院毕业50年后,1963届的毕业生在纸张上重聚,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从如何找到适合的工作,到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领导;从慈善和信仰的作用,到找到终生伴侣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如何应对从哈佛毕业后的各种挑战。
  自毕业之日起,哈佛商学院1963届的毕业生已经拥有许多成就,但是其中伟大的贡献刚刚完成,这就是他们细细回顾人生,并写下来与我们分享的智言智语。从现在起50年,你就可以说“当初实在是太幸运了,能得到那些宝贵的人生经验”而不是嗟叹“当时知道就好了”。

内容简介

  半个世纪之前,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走进了哈佛商学院,开启了他们的美好未来;毕业之时,他们豪言壮志,打拼商界,成为一批才气逼人的商业精英;如今,当走过人生,光环褪去时,他们留给我们的全是沉甸甸的“财富”。事业、婚姻、创业、领导力、财富、成长、信仰、成就、人生转折,这些永恒的主题与人生经验和盘托出,与我们共同体会。
  2013年是哈佛商学院1963届毕业50周年的日子,近100位校友分享了他们的人生感悟,于是有了这样一本书。他们中有州长、议员、世界500强CEO和哈佛大学首批女性MBA,除此之外,他们还是合格的丈夫或妻子,优秀的领导和商人。尽管这群人成长的年代已经显得很久远,这几十年发生了太多的变化,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问题在过去的50年,甚至500年里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如果人生是一场漫长的冒险,这群现在已近古稀耄耋的过来人能告诉你前方哪里是险滩,哪些是美景。
  《当时知道就好了:哈佛商学院1963届毕业生关于职业、财富和生活的建议》献给仍在追寻事业、家庭和生活的人们,尽管你可能难以笃信50年前的哈佛商学院毕业生的建议,但仔细倾听,他们的智慧绝对会让你受益无穷。无论你是30岁还是50岁,只要还在路上,请带上这本书!

作者简介

  亚瑟·布尔克,哈佛商学院1963届终身秘书,他积极组织和鼓励1963届毕业生分享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感悟。毕业后,他从事了教育和商业方面的工作,事业有成。他在担任华盛顿大学发展部主任期间,学校的捐款额增加了3000个百分点。之后他任赛佳德自存储中心主席(Shurgard Storage Center),将一个地方性的小存储机构发展为欧美地区超过500家分支机构的大企业。除了担任多家公司的董事外,布尔克还热心参与民权与教育公益组织,包括教育联盟,华盛顿大学毕业生联合会,63届合伙人等。最近他又参与策划并创办了位于华盛顿大学的福斯特商学院的亚瑟?布尔克创业中心。布尔克是本书成功出版的主导者,50年来他一直收集同学们的毕业感悟,他觉得应该有更多的读者分享这些智慧和箴言。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职场篇
第二章 婚姻家庭篇
第三章 创业篇
第四章 领导篇
第五章 财富篇
第六章 岁月沉积篇
第七章 慈善与信仰篇
第八章 幸福与成功篇
第九章 人生转折篇
第十章 人生经验篇
第十一章 关于1963 届




精彩书摘

  查理·埃利斯 CHARLEY ELLIS
  家庭生活要放在首位。结婚的对象,应该是双方彼此仰慕且互相学习的人。互帮互助,探讨价值观,一起分享计划、经验、欢乐。
  亨利·托马斯 HENRY THOMAS
  家庭幸福的秘诀很简单:老婆满意,生活如意。
  沃伦·巴茨 WARREN BATTS
  你的孩子是宝贵的财富。无条件地爱他们,但是要有一个范围,就是既要让他们领会你的精神价值,又要使他们形成独立人格。尽可能地抽空陪伴他们。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就像是存钱罐里的零钱:假如你不曾陪伴他们度过年少,也不要期待他们陪伴你度过晚年。
  约翰·施瓦茨 JOHN H. SCHWARZ
  找到真正适合的结婚对象是需要时间的。把个性强加于别人之前,要先了解自己。虽然实现工作的宏图伟业需要投入时间,但也要兼顾家庭,即便想要在商界有一番成就,但从长远考虑,实现目标不能牺牲家庭生活。
  教育孩子,既要谆谆教导,又切忌空洞务虚。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告诉他们即使成功也要谦卑。在家里常常结伴游戏, 这样家人就会学会合作。坚定且言行一致,同时要善解人意、留有余地。别指望孩子会成为你或替你完成梦想,让他们做自己吧。
  第九章 人生转折篇
  介于现实和传奇故事之间永远都是一片被迷雾笼罩的区域,你必须在其中做出选择,最终走哪一条路。
  喜剧演员比尔·默里,曾经想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他放弃医生的梦想而转向喜剧的转折点,是在奥黑尔机场他被查出携有九斤大麻而被拘捕,同时被大学除名。
  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的转折点,可以追溯到1955年的一天。当时的他病重得几乎难以参加英国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学校的入学考试。然而,就在他13岁入学的圣奥尔本斯学校,转折点出现了,一位老师的指导激发了他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无论是一个偶然的时刻,抑或是一段缓慢而又坚定的累积之路,许多哈佛的学子都能够认准他们人生中的岔路口。 如果说要从他们寻找转折点的经验中吸取什么教训, 那么可以采用我们一位校友的话来准确概括:"当你一路走来, 你必须冷静地分析所有可能的路径和方法,然后努力地去争取它。相信你的直觉,不要担心。纵然失败,那又如何?"
  约翰·费边 JOHN A. FABIAN
  第一个转折是来到哈佛商学院。收获并不是来自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而是我懂得一个事实:我能够和世界顶尖的同学竞争。
  第二个转折是结婚。我明白了伴侣的选择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芭芭拉·明托 BARBARA MINTO
  在哈佛商学院学习无疑算是我人生重大转折其中的一个。紧随其后的是作为麦肯锡的第一位女性顾问,被其"试验性" 地录用。但是真正改变一切的事件是1966年去伦敦工作。那里的麦肯锡公司和美国大不相同,伦敦分公司里没有MBA出身的咨询师,因为当时英国没有商学院。那真是一段激动人心、富有创造力的时光,但还不是真正的转折点。
  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人们对咨询行业的需求大大降低。于是麦肯锡需要在伦敦裁员,我不幸在列。我面临的选择是,回到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找一份稳当的工作,还是留在伦敦试着创立自己的公司。
  我最后选择留下来并创办了明托国际公司。在这里,我继续修炼并向世界上的人传授我在麦肯锡公司学到的内容。我仍在续写自己的故事。
  鲍勃·格里芬 BOB GRIFFIN
  从准备上哈佛商学院到现在,我的人生轨迹至少发生了四次重大改变。
  第一次是我1960年离开美国空军时,我的一位空军战友建议我申请哈佛大学的学位。
  第二次改变并不愉快,那是10年前我从哈佛毕业之后, 面对一场复杂的人事纠纷我选择了个人立场,放弃了在一家大公司前景辉煌的工作。
  第三次转折是转手了一家公司,我时任副董事长并负责财务规划。这也为我之后二十年的小企业经营打开了大门。
  第四次改变是毕业40年之后,我的女儿去世,却留下了三个聪明伶俐的外孙。我继续经营企业的欲望消失殆尽,便卖掉公司选择退休。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恢复,我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义工服务,主要途径是"扶轮国际"(1905年成立于美国,是一种由从事工商和自由职业的人员组成的群众性服务社团。--译者注)和教堂。这些经历仍在继续,从许多角度而言是我最充实的人生阶段。
  ……

前言/序言

  随着哈佛商学院1963届毕业生第50次聚会临近,我们特此邀请毕业生们为青年一代提出宝贵建议。
  这届毕业生的思想向来很有见地,他们有酝酿好久的话要说。但是你也许会好奇:正处在人生或事业起步阶段的年轻人,能从一群头发花白、坐拥财富的七八十岁老头子那里学到什么呢?其实1963届除了在商界和政界获得成功之外,那个特殊的年代也赋予了他们不可多得的财富。
  1963年,一栋新房的售价为12 650美元,现在这个价钱还买不到一套一般水平的房子。当年每加仑汽油的价格是22美分, 最低时薪是1美元,哈佛MBA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是每年9 500美元,当时全国国债是2 860亿美元,而现在则达到了17万亿美元。
  1963届毕业生经历的科技发展和文化变迁也与现在相去甚远。互联网、欧元区、气候变化,甚至男女、种族平等在当时都是不可想象的。如此不同的年代,这群人的想法会和当今二三十岁甚至四十岁的人产生共鸣吗?事实是,正因为他们见证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观察问题的角度才更可取、更犀利。在世界前后改变的图景里都有他们的位置。
  他们初入商界时,商业的范围还只限制在一国之内,然而,正是他们推动了整个国家与国际接轨,促进了“地球村” 概念的出现。他们工作时,大部分事务要有秘书协助,账单要用最普通的手写方式记录,是他们开拓了数码科技无线电子的处女地。他们刚踏入职场时,妇女和有色人种还被拒之门外。可以说,是他们引领我们进入平等公正的全新时代: 美国第44任总统贝克拉?奥巴马就是非洲肯亚人的后代。
  无疑地,哈佛商学院1963届的毕业生能够向世界提出独特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建议,唯有他们视野长远,兼备丰富的经验和正确的观点。
  向这届毕业生征询人生的意见,或许还有一条更令人信服的理由。漫步过艺术博物馆,或是深谙莎士比亚作品的人都会领悟,人生中要面对的难题往往不是3D打印机的发明,外汇交易或是养老体制改革。生命中真正重要的问题,在过去50年甚至500年内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
  生命的真谛并不是由人类与科技、经济或金钱的关系决定的,而是人与人的交往。爱、家庭、信仰与自信是永恒的主题,鼓舞人心、有经验的指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悟这些问题。
  假设你要开始一次布满险阻的长途跋涉,谁是你询问前路的最佳人选?是还差几里就到达起点的人,是离终点还有一半的人,还是已经走完全程的人?他们能告诉你哪些是经过风雨考验的桥梁,哪些是深不可测的险途,为你描绘未来难以言喻的美景佳苑。
  自毕业之日,哈佛商学院1963届的毕业生已经拥有许多成就,但是其中最伟大的贡献刚刚完成,这就是他们细细回顾人生,并写下来与我们分享的智言智语。


《远见之光:人生进阶的智慧密码》 人生是一场充满未知的旅程,我们常常在回首往事时,感叹“当时知道就好了”。《远见之光:人生进阶的智慧密码》正是这样一本凝聚了过来人宝贵经验的书籍,它并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而是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刻自我认知和更清晰人生方向的窗户。本书汇集了那些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洞察世事的智者们的集体智慧,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坦诚地分享了在职业生涯、财富积累以及人生价值实现等关键议题上的思考与感悟。 在职业生涯的篇章中,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职场的复杂性与挑战。它鼓励读者重新审视“成功”的定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晋升阶梯或物质回报,而是倡导在工作中找到真正的意义和成就感。书中提及了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心态的平衡,如何建立有效的人际网络,以及在快速变化的行业中保持学习和适应的能力。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求职技巧或管理方法,而是着眼于更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探讨如何在每一个职业选择中,为自己的人生积累更宝贵的资产。作者们分享了他们曾经面临过的迷茫与抉择,以及最终是如何凭借远见卓识,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超越。 关于财富的议题,本书采取了一种更为审慎而长远的视角。它超越了纯粹的金钱至上主义,强调财富的真正意义在于其为人生提供的自由度和可能性。书中探讨了如何建立健康的财务观念,如何进行明智的投资,以及如何规避常见的财务陷阱。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读者思考,财富如何才能真正服务于个人的幸福和人生的目标,而不是成为终极追求。那些经验丰富的分享者们,结合自身的经历,讲述了他们如何从对金钱的单纯渴望,逐步走向对财富的管理与驾驭,最终实现财务上的稳健与自由,并将这份自由转化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强大助推力。 而在人生价值的探索上,《远见之光》则触及了更为深邃的灵魂层面。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书中探讨了如何在事业的追逐中,不忘初心,保持内心的纯粹与热情;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享受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光;如何面对人生的起伏与挑战,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如何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并在这个过程中,为社会留下积极的影响。作者们坦诚地分享了他们的人生哲学,这些哲学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从无数次实践与反思中提炼出的真知灼言。他们鼓励读者,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意识地去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去体验生活的美好,去关爱身边的人,去为自己的人生赋予更深刻的意义。 《远见之光》并非一本教你如何“少走弯路”的教科书,而是一束引导你“看得更远”的灯塔。它传递的核心信息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往往不是那些显而易见的物质成就,而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智慧、经验和对自我的深刻理解。本书邀请你跟随这些过来人的脚步,一同穿越职业的迷雾,洞悉财富的真谛,并最终点亮人生价值的璀璨光芒。它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一次对人生方向的重新校准,一份献给所有渴望成长、追求卓越的读者的宝贵礼物。它或许不能直接告诉你“当时应该怎么做”,但它能让你在阅读之后,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成熟的心态,去面对眼前的每一个选择,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充满智慧与光芒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个书名,《当时知道就好了》,简直是直击我们所有人的痛点。人生就像一本永远在赶着截稿期的书,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事后才恍然大悟。而这本书,似乎就是一群已经“写”完了大半人生篇章的智者,回过头来,为还在赶稿的我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写作指南”。哈佛商学院毕业生的身份,本身就自带了一层光环,这意味着他们不仅拥有优秀的教育背景,更有在商业世界摸爬滚打的丰富经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是如何从一个新手蜕变成行业翘楚的?是凭借天生的才能,还是后天的勤奋与策略?而在财富方面,我更想了解的是,他们是如何看待金钱的?它仅仅是成功的标志,还是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更让我着迷的是“生活”这个词,在他们看来,如何在事业和财富的追逐中,依然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这本书,我相信不会提供速成的秘籍,但一定会蕴含着那些经过时间洗礼、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真理。

评分

这本《当时知道就好了》的书名,简直就是对人生经验的浓缩,充满了过来人的智慧和一丝丝的“早知道就好了”的感慨。我想象着,这是一群在商业战场上摸爬滚打了数十年的哈佛精英,他们将自己的人生精华提炼出来,以一种极为真诚的方式与我们分享。我特别好奇,他们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是如何看待那些不可避免的挫折和低谷的?是怎样从中汲取教训,最终实现自我超越的?而关于财富,我期待他们能分享的,不仅仅是如何“赚到钱”,更是如何“管好钱”,以及财富在人生中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更让我心动的是“生活”这个部分,在追求事业成功和财富积累的同时,他们是如何保持内心的平衡,如何经营好自己的人生,找到幸福感和成就感?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种种选择时,能够多一份从容,少一份迷茫。

评分

《当时知道就好了:哈佛商学院1963届毕业生关于职业、财富和生活的建议》,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诱惑力,它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先知先觉”的渴望。我想象中的这本书,绝非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温度的人生故事。一群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哈佛精英,用他们的人生阅历为我们铺就一条更平坦的道路,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馈赠。我期待着,他们能在职业规划方面,分享那些关于梦想与现实的权衡,关于坚持与变通的智慧。在财富积累上,我好奇的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他们对风险的态度,对机会的把握,以及如何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方”。而“生活”这个关键词,更让我充满了期待。在高度竞争和快节奏的商业社会中,他们是如何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点?是如何经营自己的家庭,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快乐?这本书,应该是一杯醇厚的陈酿,越品越有味道,越读越能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金色的字体在深邃的蓝色背景上跃动,仿佛点燃了智慧的火花。书名《当时知道就好了》更是直击人心,谁没有在某个岔路口,或是某个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有过“如果当时能听到这样的建议就好了”的感慨呢?我想,这大概是这本书最直接也最动人的地方。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仅仅是来自一群在时间长河中沉淀了半个多世纪的智者,用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写下最朴素也最真挚的“过来人”的叮咛。我期待着,他们会分享怎样在无数个选择面前的权衡与取舍,又是如何一步步从青涩走向成熟,从迷茫走向笃定。我好奇的不仅仅是他们如何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财富的增长和生活的经营中,究竟领悟到了哪些比物质更宝贵的东西。这种来自真实人生、经过时间检验的智慧,总能轻易地穿透浮华,触及灵魂最深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智慧的约会,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

《当时知道就好了》这个书名,光是听着就让人心头一颤,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岁月的痕迹。想象一下,一群曾叱咤风云、在各自领域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哈佛商学院毕业生,他们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将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经验凝练成文字。我深信,这其中绝不会是那些教科书式的理论,而是无数次跌倒又爬起的真实写照,是无数次彷徨与抉择后的洞见。我特别期待他们能分享在职业道路上,是如何应对那些突如其来的挑战,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清醒,又如何寻找真正的热爱所在。财富固然是他们可能涉足的领域,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他们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是否也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生活,这个看似简单却又无比复杂的命题,他们在其中又留下了哪些“当时知道就好了”的智慧?是关于家庭、友情,还是关于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睿智的长辈,用最温和却又最有力量的声音,为我们指点迷津,让我们在人生的长路上少走弯路,多一份从容。

评分

期待阅读品鉴

评分

东西已收到,都挺不错的

评分

。。。。。。。。。。。。。。。。。。。。

评分

600-400抵买,有京东,买什么都方便都优惠!

评分

一般。。。。。。。。。。。。

评分

不错

评分

前人总结的经验,学习学习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的呀

评分

还有书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