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华东 华东解放战争实录

决战华东 华东解放战争实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统 著
图书标签:
  • 华东解放战争
  • 解放战争
  • 军事历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历史
  • 战争
  • 战略战术
  • 国民党
  • 共产党
  • 华东战役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50803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235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回顾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7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决战华东华东解放战争实录》讲述的是:华东解放战场上,国共双方展开殊死博斗,人民解放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老百姓的独轮车推出了战争的胜利。百万雄师强渡长江,誓将革命进行到底,插上南京“总统府”的红旗,宣告了蒋家王朝的灭亡。

内容简介

  华东解放战场上,国共双方展开殊死博斗,人民解放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老百姓的独轮车推出了战争的胜利。百万雄师强渡长江,誓将革命进行到底,插上南京“总统府”的红旗,宣告了蒋家王朝的灭亡。该书为再版书,上次出版时间为2007年7月。社会反响良好。作者刘统为目前*优秀的军事历史专家,国内无人能出其右。

作者简介

  刘统,1951年生于北京,文*中老三届。
  学历:历史学博士(1988年授予)
  职务职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2000年评定);大校军衔(1996年授衔),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东北解放战争纪实》(1997),《华东解放战争纪实》(1999),《中原解放战争纪实》(2003),《唐代羁縻府州研究》(1998),《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纪实》(2004)。

目录

第1章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第2章 苏中七战七捷(一)
第3章 苏中七战七捷(二)
第4章 转战山东、两淮
第5章 艰难的转折
第6章 集中兵力宿北歼敌
第7章 鲁南战役:“快速纵队”的覆灭
第8章 莱芜大战
第9章 “耍龙灯”寻战机
第10章 激战孟良崮
第11章 七月分兵
第12章 将战争引向蒋管区
第13章 挺进豫皖苏
第14章 战略的抉择
第15章 豫东之战
第16章 山东大反攻
第17章 攻济打援
第18章 红旗插上济南城
第19章 淮海战役(一)徐东大血战
第20章 淮海战役(二)歼灭黄维兵团
第21章 淮海战役(三)风雪陈官庄
第22章 百万雄师过大江
第23章 “紫石英”号事件
第24章 战上海

精彩书摘

  当时中央最重视的是山东和华中根据地。山东是以八路军115师为骨干,加上几个分区的地方部队,控制着鲁西南、鲁中、山东半岛等地区,由罗荣桓在那里主持。华中是新四军活动的地区,在苏中、淮北、浙东拥有大片根据地,此时由饶漱石在主持。这两个地区经过八年抗战,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最有利于我党我军大发展的地方。毛泽东的计划是要抢在国民党军队之前,指挥我军接收日伪占领区,猛烈迅速扩大解放区。他要派最得力的干部去加强和领导那里的工作。
  中央经过研究,决定派林彪去山东,让陈毅仍然回华中。对此,林彪是非常满意的。115师是他的老部队,可以放手去干。而陈毅却有几分顾虑:他不会忘记1943年10月期间,在盱眙县黄花塘的新四军军部,华中局代理书记、新四军代政委饶漱石发起了一场对他的批判斗争。饶漱石罗织罪名,诬陷陈毅“历史上一贯反对毛主席”,企图把陈毅整倒,排挤出新四军。直到毛泽东来电要陈毅到延安出席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陈毅才得以脱身。但是在延安,毛泽东不愿意听陈毅的申诉,而是要他先做自我批评。陈毅听从了毛泽东的劝告,在整风期间进行了认真的自我检查,在“七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此时,毛泽东要他回华中工作,陈毅考虑到与饶漱石的关系,坦诚相告:回华中去恐怕没有事情做,不起作用。毛泽东说:“怎么不起作用,只要你坐在那里就起作用!”陈毅看毛泽东这样说,就答应下来。为了让陈毅能顺利开展工作,毛泽东于8月26日在陈毅乘飞机走后致电华中局:
  “陈毅同志昨日飞抵太行,转赴华中。陈态度很好,一切问题均谈通。分工:饶为书记及政委,陈为军长及副书记,其余不变。”
  在那些日子里,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负责人与各根据地保持着密切联系,频繁往来电报,下达命令,部署反攻和向日伪占领区进军的行动。8月11日,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关于日本投降后我党任务的决定》中说:“目前阶段,应集中主要力量迫使敌伪向我投降,猛力扩大解放区,占领一切可能与必须占领的大小城市和交通要道,夺取武器与资源,并放手武装基本群众,不府稍有犹豫。”8月10日和11日两天,周恩来同志起草了延安总部的第一到第六号命令,以朱德总司令的名义命令解放区各部队前往敌占区接管受降。任弼时同志也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几份重要指示。8月10日,在致中共中央华中局的电报中,要新四军采取“重点主义”,集中主力占领津浦、沪宁两线,并向长江以南的城市进军。要新四军军部“即日发表江苏、浙江、安徽三个省主席,上海、南京两个市长”。遵照中央指示,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饶漱石发表粟裕为南京市市长、刘长胜为上海市市长的委任声明。
  延安的行动,急坏了在重庆的蒋介石。8月11日,他也连发三道命令。一是要国民党各战区部队“加紧作战努力,一切依照既定军事计划与命令积极推进,勿稍松懈”。二是命令沦陷区伪军“维持治安,保护人民。非经蒋委员长许可,不得擅自迁移驻地”。三是命令第18集团军(八路军)“该集团军所属部队,应就原地驻防待命。政府对于敌军之缴械、敌俘之收容、伪军之处理及收复地区秩序之恢复,均已统筹决定,分令实施。为维护国家命令之尊严,恪守盟邦协议之规定,各部队均勿再擅自行动”。
  毛泽东收到蒋介石的电报,怒不可遏。华北、华中、山东大片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都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打出来的。如今胜利到来,不让我军去受降,是何道理?他奋笔疾书,在8月13日以朱德总司令的名义,给蒋介石回电指出:“这个命令你是下错了,而且错得很厉害。使我们不得不向你表示:坚决地拒绝这个命令。因为你给我们的这个命令,不但不公道,而且违背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仅仅有利于日本侵略者及背叛祖国的汉奸们。”当天,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发表了长篇讲演《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提出了“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战斗口号。
  ……

前言/序言

  关于“回顾丛书”
  约半年前,艾明秋女士来电,要我“再做点贡献”。小艾是辽宁人民出版社文史编辑室主任,也是我的第一本书《大汉开国谋士群》的责任编辑,我们的合作非常愉快,进而“成为生活中的益友”(张立宪语)。
  对小艾的要求,我一向近乎有求必应。听她谈过初步设想后,觉得挺有意思,可以操作。随后,辽宁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洪兄来电,进一步讨论、商定了相关细则。这便是“回顾丛书”的由来。
  “回顾丛书”拟每年出一辑,每辑6册左右。以经过时间和市场淘洗的IH书再版为主,新作为辅;以专著为主,文集为辅;以史为主,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思想文学为辅。入选的各类书籍,都是我所感兴趣的,有料,有趣,有种。回顾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更好地前瞻、前行。
  太白诗: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2008年初夏,收到首册样书时,欧洲杯激战方酣。去年秋天再版,新书出炉时,我正沿着318国道驱车前往珠峰大本营。此情此景,宛如昨日。我想,再过五年、十年,回过头来看这套“回顾丛书”,又会是什么心境呢?
  是为序。
  粱由之
  2013年6月6日,夏历癸巳蛇年芒种后一日,于深圳天海楼。

好的,为您撰写一份关于“决战华东 华东解放战争实录”之外的、详尽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铁与血的交响:近代中国军事思想的演变与实践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陈鸿飞、李文涛]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现代军事文化出版社] 定价: [例如:98.00 元] --- 图书简介:铁与血的交响:近代中国军事思想的演变与实践 导言:百年烽烟中的思想淬炼 自晚清“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来,中国的军事图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固守传统、被动挨打的旧式军队,到探索建立新式武装力量的艰难求索,再到最终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革命战争理论,这条道路上充满了血与火的洗礼,更蕴含着深刻的军事思想演变。本书《铁与血的交响:近代中国军事思想的演变与实践》并非聚焦于某一场具体的战役或某一个阶段的军事部署,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入剖析了自洋务运动发端,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军事思想如何应时代之需,如何吸收外来精髓,又如何最终熔铸出具有自身生命力的理论体系。 本书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列强环伺、内战频仍的复杂环境中,中国军事家们是如何在实践中发展、修正并最终确立其战略指导原则的?这种演变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深层次的政治哲学与战争观的重塑。 第一部分:旧梦难醒——晚清军事思想的迷思与开端(约1860-1911)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军事思想的起点。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首次将军事现代化提上国家战略层面。然而,此时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的舰船、枪炮和筑城技术。我们详细考察了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的组织模式,分析了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军事管理、筹饷、以及早期参谋体系构建上的贡献与局限。重点分析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中暴露出的思想僵化问题——即技术引进了,但战略思维和战争动员能力并未跟上。甲午海战的惨败,如同一记警钟,宣告了单纯依赖器物引进的军事现代化路线的失败,催生了要求对军事文化进行更深层次反思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转型的阵痛——民国初建与军阀时代的思想碎片(约1912-1927)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军事思想并未能实现统一的飞跃。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的局面,使得军事思想呈现出高度碎片化的特征。本部分重点梳理了北洋系、滇系、桂系等地方势力在军事建制、训练标准上各行其是的现象。 更重要的是,我们详细探讨了孙中山先生“联俄、容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军事建设上的体现。黄埔军校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首次尝试建立一支带有明确政治信仰和统一思想指导的革命武装力量。我们深入分析了廖仲恺、蒋介石等人在借鉴苏俄军事教育经验时,所做的本土化改造,以及早期“革命军人”身份认同的塑造过程。这段时期,是引入苏俄军事理论的初期,为后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理论的熔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战略探索(约1927-1937) 这是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史上最为关键和富有创造力的阶段。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强大军事压力和“围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被迫在极端困境中进行军事理论的创新与完善。 本部分的核心内容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系统化形成过程。我们不再将之视为零散的战术经验,而是系统地梳理了其理论基础的建立: 1.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与《井冈山的斗争》: 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总体战略,这是对传统城市起义、效仿苏俄模式的根本性修正,是战略思想的第一次伟大突破。 2. 游击战理论的精细化: 从“敌进我退”到“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解析了游击战在不同阶段的战术和战略定位。 3. 根据地建设与政治工作:强调了“枪杆子里出政权”与政治动员的不可分割性,分析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如何成为新型军队的生命线和思想内核。 通过对中央苏区、湘鄂西、川陕等根据地建设经验的对比分析,本书展现了这一时期军事理论家们如何在实战中检验、修正并丰富了这套革命战争学说。 第四部分:战争的洗礼——抗日战争中的战略调整与整合(约1937-1945) 抗日战争是检验和发展中国革命军事思想的“大熔炉”。面对拥有绝对技术优势和强大正规军的侵略者,中国军事思想必须完成从“游击为主”到“游击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战略转型。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抗战初期,八路军、新四军如何根据国共合作的形势,将游击战提升到配合正面战场运动战的战略高度。重点分析了《论持久战》的划时代意义:它不仅是对中日战争进程的科学预判,更是将中国传统战争观、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战争理论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我们探讨了“一战区游击战”、“敌后战场战略牵制”等具体实践,如何验证了持久战的理论框架。 此外,本部分还考察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如何学习西方军事理论(特别是德式和美式训练),在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中展现的组织能力与局限性,以及这些经验教训对未来军事思维的影响。 结语:迈向“人民战争”的成熟形态 全书最后总结了这一系列演变如何最终汇聚成成熟的“人民战争”思想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涵盖了战略、战役、战术的完整链条,更重要的是,它将军事行动完全置于人民的政治觉悟和广泛支持的基础之上。这种思想的成熟,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不可摧的理论基石。 本书特色: 1. 跨越式对比: 不仅关注革命军队的理论发展,也对比了同时期国民党军队对西方军事学说的引进和实践,提供多维视角。 2. 思想深度挖掘: 侧重于军事战略思想的“为什么”和“如何形成”,而非简单的战役复盘。 3. 史料丰富详实: 整合了大量军事报告、内部文献及当事人口述材料,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与真实性。 《铁与血的交响》是一部献给所有军事史爱好者、战略研究者以及关心中国近代命运的读者的严肃著作,它揭示了在国家危亡之际,中国军事思想是如何在实践的熔炉中,锻造出抵御外侮、赢得民族解放的强大理论武器。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时代氛围感。作者似乎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他笔下的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优缺点、有挣扎与抉择的个体。我特别留意到那些关于后勤保障和民间动员的章节,它们往往是宏大叙事中容易被忽略的“毛细血管”,但作者却赋予了它们应有的分量。正是这些细节,支撑起了前线的浴血奋战。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泥土和火药的味道,感受到胜利曙光来临前的焦灼与期盼。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难以企及的。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更像是在唤醒读者对于特定历史时期集体记忆的共鸣,那种时代洪流裹挟下的个人命运,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酣畅淋漓的,它成功地做到了将复杂纷繁的军事信息梳理得井井有条,同时又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战役阶段时的叙事节奏把控,时而如疾风骤雨,将冲突的激烈程度展现得淋漓尽致;时而又回归到战略层面的沉思,让人有机会停下来反思其背后的深远意义。不同于某些史书的枯燥说教,这里的论述充满了动态的美感,每一个转折点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却又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必然性。对于军事爱好者来说,书中对特定地域地形和部队调动的精妙分析,无疑是一场饕餮盛宴。它不仅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何发生的”,这种知其所以然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满足感和知识的吸收效率。

评分

我通常对纯粹的战争题材书籍持保留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会陷入到纯粹的战术堆砌中,但这本书明显超越了那个层面。它更像是对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社会肌理的深度解剖。作者在描绘军事行动的同时,穿插了大量关于地方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民众心态变化的观察和记录。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整部作品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阅读时,我感到自己不仅是在学习历史事件的经过,更是在理解那个社会系统是如何在剧烈的冲击下自我重塑和最终走向统一的。这种宏大叙事中的细致入微,和对复杂因果链条的清晰梳理,让这本书在众多历史著作中显得尤为突出和深刻。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并没有采用简单的编年体叙事,而是巧妙地将区域冲突、政治博弈与军事行动三者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的立体叙事网。不同章节之间的切换流畅自然,仿佛每一次翻页都将视角推向了新的高度,或是深入到更微观的层面进行审视。作者在分析战略决策时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近乎科学的理性分析,与描述战争残酷场景时流露出的深沉悲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张力使得全书的基调既不失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尤其是一些关于关键决策点前后各方情报的对比呈现,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厚重感,让人在合卷之时,不禁对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产生深深的思索。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笔触如同历史的洪流,将读者瞬间卷入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仿佛亲历了每一场关键战役的硝烟弥漫与决策的艰难抉择。它不仅仅是对军事部署和战术演变的罗列,更深入地挖掘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不同派系人物的心路历程与思想碰撞。那些鲜活的人物群像,有运筹帷幄的指挥官,也有身经百战的普通士兵,他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构筑了一幅宏大而又充满人情味的战争画卷。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那种紧张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所震撼,它让我对“解放”二字背后的付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冷冰冰的史实,用富有温度的笔墨重新打磨,使之栩栩如生,充满了历史的张力与思想的深度。这种深入骨髓的描摹,远超一般的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史诗级的文献。

评分

纸质普通,书内容很好,满意。

评分

活动入手,留着慢慢看,不错

评分

还没来得及看,刘统的书应该不错,质量可以

评分

不错!

评分

值得一读

评分

呵呵还好还好哈哈哈还好还好哈哈哈

评分

服务基本可以,但特别注明除了常规写图书外,特别写清书名却没有写。不知何故?

评分

收到了,好书一本,值得了解。

评分

不错的书,性价比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