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国文人【套装4册】刘小川 文学家传记品中国文人【区域免邮

品中国文人【套装4册】刘小川 文学家传记品中国文人【区域免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传记
  • 中国文学
  • 文化史
  • 历史人物
  • 刘小川
  • 文人
  • 传记
  • 历史
  • 文化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思远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48141
商品编码:1162577544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作者:刘小川 著
  •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 版次:1
  • 装帧:平装
  • 纸张:胶版纸
  • 印刷时间:2013-12-01
  • 印次:7
  • 页数:4
  • 套装数量:4册
  • 正文语种:中文
  •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漫长而丰富。中国很早就有记载自己民族历史的优秀传统。
《品中国文人(套装1-4册)》尝试着从中国历代大文人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以这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联的单个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况。所有文章融文史哲于一炉,同时也注入了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人的见解和情感。
《品中国文人(套装1-4册)》的作者原为小说家,在对这些文人和历史的讲述中也融入了文学的笔法,展现出作家雄厚的笔力、丰富的艺术再现力和广博的人生阅历。

     作者简介
刘小川,1960年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县。供职于四川省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苏曼殊》、《汉刘邦》、《暧昧》、《色醉》、《老夫少妻》。主要论著:《苏轼:叙述一种》、《来到汉语中的德国大师》。

      目录
《品中国人1》
屈原(战国约前340-278)
屈原披头散发徘徊于大江之北,暴雨般的句子挥向郑都。他是具有远见的政治家,不谙权谋术。他不退缩,不迂回,不妥协,所以他是屈原。屈原把政治的理想方向,保存在文化的基因之中。他是源头性的诗人,天地入神巫,五体合一。他开端性地被流放,开端性的百折不挠……
司马迁(西汉约前145或135-?)
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万里长城和《史记》,究竟哪个更伟大?我认为是后者。如果没有司马迁写下的《史记》,那么,遍及全球的十几亿炎黄子孙,将发生“身份”认同的危机。五千年文明从哪几来?从司马迁的《史记》而来。他的下体受阉割,却令人吃惊地精气神十足。他以民间的价值观挑战残忍嗜血的汉武帝。他留下的文脉也是民族的血脉。
司马相如(西汉约前179-前118)
司马相如匆匆上路了,大文人奔向小县城,哼着几首过时的宫廷歌曲。这些日子,他饱一顿饿一顿的,想肉吃想酒吃,比想女人还厉害。即将碰上一桩千古艳遇的落魄男人,首先想到的是肚子问题。司马相如在朝廷歌功颂德很得意了,精神却被阉割,回家很郁闷。他是炮制拍马文字的祖师爷么?他对美人迟暮的卓文君如对黄脸婆么?
嵇康(魏晋223或224-263)
司马昭之心,嵇康未能看透。前后两封著名的绝交书,使嵇康靠近了断头台。他影响太大,所以他非死不可。行刑的这一天他破例穿得很漂亮,他要尽显“龙章凤质”。刑场也是大舞台,他将完成他后的生命之舞。四十岁的美男子身首异处,鲜血从颈腔喷出。三千太学生泪飞如雨……
陶渊明(东晋365-427)
中国历代辞官者,数以千万计,唯有陶渊明,将朴素的欣悦,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官场内外,朝堂民间,所有尚存良知与美感者,都会感谢他,是他,确立了人性的价值,审美的价值。他是中国的头号乡村歌手:房前屋后皆风景,一草一木亦关情!
李白(盛唐701-762)
李白的野性,更多地野在漫游,寻仙,干大事。这个外形并不高大威猛的男人,却留给人活力喷射的印象。他一辈子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没发疯,显示出他掌控极端情绪的非凡能力。中华文明几千年,这样的人是不多见的。李白是异类中的异类。李白的生命冲动乃是人生的极限运动。
杜甫(盛唐712-770)
杜甫是中国的苦难诗人,集个人、国家、民族的巨大苦难于一身。本文只追问一个问题:杜甫的那双眼睛,为何能细看人世间那么多的苦难?
白居易(中唐772-846)
杰出的爱情诗篇《长恨歌》,与白居易的情爱缺乏症是有联系的。白居易放大并深化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男女之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用《新乐府》恶斗形形色色的权贵,在今天看是太浪漫了。浪漫却有结果。他把唐朝的精英艺术拉向平民……
李煜(南唐937-978)
李煜生于七夕死于七夕,他和美丽的女英共同丰富了今天的情人节。他失掉南唐故国,赢得艺术。他用汉语为人类的“基础情绪.”赋形。他是活向审美和爱情的,他是中国的美神和爱神。他以自己的奇形怪状的惨死证明了:刀枪与
毒药杀不死文化。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品中国文人2》
苏东坡(北宋1036-1101)
中国古代,苏东坡这样的个体生命可能。没人比他更丰富多彩。他似乎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穷尽了中国文化的可能性。他抵达了生存的广度与深度的极限。他生活在古代,却比现代人更现代。他生命中的核心要素,提纯了人类文化的“遗传基因”。
柳永(北宋987-1053)
柳永老是在离别,转身,上路,好像在一个地方待不长。这是什么原因呢?南北繁华地,他清瘦而挺拔的身影穿梭于市井,出没于绮陌红楼。“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死于道路,妓女们凑钱安葬他。她们哭呀,她们又闹,她们在悲痛的时候也牢记着自己的职业要求:欢笑。墓中的柳永瞅着她们。
欧阳修(北宋1007-1072)
欧阳修在洛阳一待三年,异常活跃,带着他的小个头、近视眼和近乎神经质的举止。二十五六岁风华正茂,什么都想试试,白天用功夜里胡闹……他成为一代文化宗师,他做了的政要,面部表情却永远丰富,想说就说想唱就唱想醉就醉。,他是中年人学习的好榜样,是古往今来老年魅力的排头兵……
王安石(北宋1021-1086)
高人的确有高招,善理财不是编故事。一张大网撒下来,民间财富藏不住。赵宋立国百年,好比一潭深水,大鱼老鳖有的是。王安石的龙睛能穿透深潭,小鱼小虾悉数打捞,犹如巨鲸张口,一次就能吞下成吨的鱼类……可是王安石终于闹得众叛亲离爱子夭亡了,他徘徊钟山喃喃自问:你真的是一位比诸葛亮还诸葛亮的高人吗?
陆游(南宋1125-1210)
时值隆冬,快过年了,偌大的陆家张灯结彩。然而岳飞父子的惨死,使所有的红灯笼透出血色。陆游和泪疾书岳飞的《满江红》……两个陆游:一个念念不忘北宋,一个时时怀念唐琬。《钗头凤》“杀死”了唐琬吗?爱国爱酒爱山川爱美女,恨一切卑鄙野蛮,爱与恨,成就了我们的诗人。八十年一步一个脚印,八百年感动着中国……
辛弃疾(南宋1140-1207)
辛弃疾的形象颇为奇特:总觉得他跃马挥枪,漫山遍野旌旗在望。大将军而兼大文豪,三千年难得一见。辛将军才高、性烈、脾气大,行军打仗,为官待友,都是大刀阔斧雷厉风行。而文人的豪放往往暗通温柔,非梁山好汉所及也。辛词的传世佳作可分三类:英雄气;乡村语;儿女情。“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李清照(南宋1084-1151)
李清照敢爱,并向世人发出爱的声音。两千年封建史,数她声音大,大而美,美而稀。苦难也拖不住她的。“谁怜流落江湖上,冰肌玉骨未肯枯!”她是唯美的:美少女、美少妇、美寡妇、美妙的《漱玉词》、美不胜收的爱情生活。金人的屠刀断下北中国,也把李清照的命运切成两段……张汝舟骗财骗色骗文物,李清照凄凄惨惨戚戚:“三盏两杯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曹雪芹(清代1724?-1764)
荣华富贵转眼成空,美好女性群芳散尽,给曹雪芹刺激太大,印象太深,记忆太稠。天闷要下雨,人闷要讲话。写作,无非是纸上的更具规模的表达。“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颜知己脂砚斋,陪伴着伟大的作家:相亲相爱两支笔,共同追忆逝水年华。曹雪芹哭红楼诸艳,哭几千年的华夏女儿。脂砚斋却在除夕之夜痛哭曹雪芹……

《品中国文人3》
《品中国文人4》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该简介旨在不包含您提到的《品中国文人【套装4册】刘小川 文学家传记品中国文人【区域免邮》的内容。 --- 卷帙浩繁的东方史诗:一部纵览古代中国的文化变迁史 书名: 东方之光:从先秦到明清的文化长河 作者: 史学研究组(化名) 出版社: 九州文化出版社 字数: 约 80 万字(全三卷) 装帧: 精装,附赠高清地图集与大事年表 --- 内容概述:穿越时空的文化观察站 《东方之光:从先秦到明清的文化长河》并非一部单纯的帝王将相史,它是一部专注于解读中国古代社会肌理、思想脉络与艺术成就的恢弘巨著。本书试图打破传统史学中以政治军事为核心的叙事模式,将笔触深入到社会结构、哲学思辨、科技发明、民间信仰乃至日常生活美学的细微之处。 全书以时间为经,以文化领域为纬,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古代中国文化图景。它旨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塑造了中华文明独特气质的那些“非显性”力量究竟是什么? 详细卷目解析: 本书分为三卷,每一卷都聚焦于中国历史上的关键文化转型期。 第一卷:思想的萌芽与轴心时代的奠基(先秦至魏晋) 本卷聚焦于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阶段,特别是“轴心时代”的伟大精神觉醒。 一、蛮荒与秩序的初探: 重点探讨了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如何从宗教性的巫术崇拜,逐渐演变为世俗化的伦理规范。详细分析了甲骨文、金文所承载的早期宇宙观和祖先崇拜观念。我们着重考察了“天命观”的演变,它如何为后世的政治合法性提供了最初的哲学基础。 二、百家争鸣的智慧熔炉: 本卷用大量篇幅梳理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诞生背景、核心思想及其相互间的辩论与融合。我们不仅重述了孔子、老庄的经典论述,更深入挖掘了游说士、方士群体在这一时期的社会活动,探讨了他们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政治实践或生活指南。例如,对墨家“非攻兼爱”思想在战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实用性分析。 三、大一统下的文化融合与玄学兴起: 秦汉统一后,中央集权体制对思想的规制与“独尊儒术”的确定,是本卷的另一个重点。然而,秦朝的速亡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内部的分化(如今古文之争),为魏晋玄学的勃发埋下了伏笔。本卷详细考察了玄学清谈之风的社会心理根源,分析了“竹林七贤”等知识分子群体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反思与超越,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个体生命体验来对抗僵化的官僚制度。对佛教自印度传入,并开始与本土思想渗透结合的早期阶段,也有细致的描摹。 第二卷:制度的精细化与士人精神的坚守(隋唐至宋) 本卷探讨了文化体系的成熟与官僚制度的完善如何共同塑造了唐宋两代的社会风貌,特别是文官集团作为核心文化载体的角色。 一、科举制度与文化普及: 详细阐述了隋唐科举制对社会阶层流动和文化教育模式的颠覆性影响。它不仅是选拔人才的工具,更是儒家经典知识标准化的过程。我们分析了唐代诗歌的鼎盛,将其置于信息传播(如印刷术的初步应用)和地域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考察。 二、唐代的国际视野与文化吸收: 本书强调了唐代长安作为世界性都会的文化特征。通过对丝绸之路沿线艺术、宗教、音乐(如胡旋舞、天竺乐)的分析,展现了盛唐文化“兼容并蓄”的开放性,以及它对周边文明的影响力。 三、宋代文人政治与理学的新高峰: 宋代文化转向内敛与精微。本卷深入剖析了宋代“重文抑武”的国策如何催生了空前繁荣的市民文化(如瓦肆勾栏的兴盛)和精英的理学思辨。重点对比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侧重,以及他们对个体道德完善和社会治理逻辑的重塑。特别关注宋代山水画、宋瓷等艺术形式中体现出的“格物致知”的审美取向。 第三卷:集权下的张力与世俗化的转向(元明清) 本卷分析了外族统治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及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文化结构带来的冲击和最终的定型。 一、异族统治下的文化韧性: 元朝的统治对汉族知识分子群体造成了冲击,本卷考察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避世倾向与民间文学(如元曲)的蓬勃发展,它们是如何成为民间情绪和传统叙事的载体。 二、明代的思想僵化与民间活力: 明初的八股取士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创造力构成了压抑,本书详细分析了这种制度对思想解放的阻碍。但同时,我们也描绘了晚明时期市民阶层的崛起及其对世俗生活和个性解放的追求(如小说、版画的流行),以及王阳明心学在社会层面的广泛传播所展现出的个体能动性。 三、清代的学术转型与文化保守: 清代学术以“考据学”的兴盛为标志,体现了一种从宏大思辨转向对具体文献考证的回归。本卷分析了乾嘉学派的学术特征及其在文化史上的意义,同时也审视了清代社会对异端思想的严格管控,以及这种保守倾向对近代文化转型造成的深远影响。 本书特色: 1. 文化地理学的视角: 突破了地域限制,将江南、巴蜀、中原等地的文化差异,置于统一的王朝框架下进行比较研究。 2. 物质文化与精神世界的联结: 探讨了建筑(如园林)、饮食、服饰等物质层面如何反映了某一时代的哲学观和审美观。 3. 史料的广博性: 吸收了大量的碑刻、地方志、出土文物以及海外传教士的记录,力求描绘出更丰满的社会群像,而非仅是帝王将相的视角。 《东方之光》是一部献给所有对中国历史深层结构、文化精神脉络抱有好奇心的读者的力作。它提供了一幅宏大而又细腻的古代中国文化全景图,值得反复品读与深思。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沉浸在古籍和历史文献中的“老书虫”,我对市面上的一些传记类书籍的态度往往是挑剔的。但《品中国文人》这套书,却着实给了我一些惊喜。我通常不太喜欢过于煽情或者过于八卦的叙述方式,而是偏爱那种能够深入挖掘人物精神内核,探讨其思想演变的严谨之作。刘小川先生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他笔下的文人,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他善于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切入,分析文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关系,同时也注重微观的情感描写,展现他们在个人生活中的挣扎与选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某位文人仕途坎坷的描述,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剖析了其内心深处的彷徨与坚持,以及这种经历如何反哺于其创作,最终成就了其不朽的文学地位。这种深度的挖掘,让我对这些文人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他们的作品,而是延伸到了他们的人生哲学和精神追求。这套书,确实能够称得上是一次对中国文人精神的深度“品鉴”,它不仅仅满足了我的阅读兴趣,更激发了我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思考。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人物的传记颇感兴趣,尤其是一些在各自时代留下浓墨重彩的文化名人。这次入手《品中国文人》这套书,完全是因为其精美的装帧和“品”这个字所带来的独特韵味。我想象中的“品”不仅仅是品读,更是品味,是去感受这些文人墨客们生活的时代气息,他们的人生轨迹,以及他们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沉情感。这套书没有让我失望,刘小川先生的叙述风格非常吸引人,他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更是在描绘场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文人雅士之间,聆听他们的谈笑风生,感受他们的愁绪满怀。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的挖掘,这些细节往往能勾勒出人物更立体、更真实的面貌,打破了我们对某些历史人物固有的刻板印象。比如,他对于某位大文豪在落魄时的生活状态的描写,就让我看到了那位曾经辉煌的文人,也有如此落魄和无奈的一面,这让我觉得更加真实,也更加能够理解他们作品中的那种悲悯情怀。这套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沉浸,我仿佛在与历史对话,在与这些伟大的灵魂共鸣,这种感觉非常美妙。

评分

收到《品中国文人》这套书的时候,我还在进行一项关于宋代文学的研究。原本只是抱着随意翻阅的心态,没想到却被书中对几位宋代文人的描写深深吸引。刘小川先生的笔法非常生动,他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曾经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重新带到了我的眼前。我尤其喜欢他对文人之间交往的描写,那种志同道合的惺惺相惜,亦或是因为理念不同而产生的摩擦,都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声音,看到他们的神情。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也相当有见地,他能够将文人的命运与当时的社会变迁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他们的才华和他们的痛苦,都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这套书让我对“文人”这个群体的认知,不再是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看到了他们作为个体,在历史的洪流中,所经历的种种无奈与抗争,以及他们如何用自己的笔,去记录那个时代,去表达那个时代。这种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评分

《品中国文人》这套书,我终于在无数次的纠结和等待中入手了。拿到手的时候,厚重感和墨香扑鼻而来,瞬间勾起了我尘封已久的文学情怀。我一直觉得自己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了解,停留在课本上那些零碎的诗句和简单的生平介绍,总觉得他们是遥不可及的存在,是历史长河中闪耀却又模糊的光点。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那些名字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刘小川先生的笔触,细腻而又不失力量,他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而是以一种近乎对话的方式,将这些文人墨客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挣扎与坚持、他们的才华与困境,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文人精神的解读,那种在时代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在困顿中不失风骨的傲骨,深深地震撼了我。读完第一本,我感觉自己仿佛与几位文人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灵魂交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都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套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文人”这个词的重量,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就必须去了解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头脑。而中国文人,无疑是中国文化最璀璨的明珠。当我看到《品中国文人》这套书的时候,我就知道,这可能是我一直在寻找的。这套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是对文人生平的简单介绍,更是对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刘小川先生的文字,带着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感,他不会刻意去制造戏剧性,而是用一种顺其自然的方式,展现了文人们的智慧、才情,以及他们在那复杂时代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抉择。我特别欣赏他对于文人精神的解读,那种在乱世中保持清醒,在逆境中坚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精神的力量,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带来启迪。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让我对一些原本只是名字的文人,产生了更加真切的共鸣。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如何在一个个寂静的夜晚,伏案疾书,如何在一个个失意的时刻,借酒消愁,又如何在一次次跌倒后,重新站起来,用他们的文字,去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精神世界。这套书,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人的温度,也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送朋友 对方很喜欢

评分

评分

送朋友 对方很喜欢

评分

不爽啊 第三本是旧的。。。

评分

送朋友 对方很喜欢

评分

非常完美

评分

评分

,,,,,,,,,,,,

评分

高中要求买的,很好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