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至武为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论稿》一书,用以表达一个爱好者心目中的传统武术,并以此向各位先进方家请教。主要内容是对传统武术技术操作结构、社会应用功能和基本文化属性的理论分析。书中研究思路分别涉及传统武术的技术思想、活动归属和观念反思三大层面。
内容简介
武术说到底是个文化活动、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文化形态,是具有中国文化系统质的一个全息元,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行为定势,是中国人生存方式的典型文化符号。
借助系统科学成果对传统武术进行分析探究,可以为人们认识复杂事物提供一个认知框架的范例。阮纪正编著的这本《至武为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论稿》主要内容是对传统武术技术操作结构、社会应用功能和基本文化属性的理论分析,希望能为当今武术学的建立提供思考素材和研究参照。书中突出有关分析的方法论意义,力图弄清某些命题背后的真实内涵,并努力寻找一个能够全面把握传统武术真谛的认知框架;论述着力于传统武术的哲学概括、历史对照、文化比较种技术分析,反对不着边际的跟风从众和牵强附会的想当然,整个探究深入中国社会历史演化洪流当中,但又跟当下流行时尚话语保持明显距离。
《至武为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论稿》涉及传统武术的技术思想、活动归属和观念反思三大层面,于此深入辨明其肢体应对的技术本质、江湖草莽的文化本性和以弱对强的生命智慧,并努力挖掘其在当代环境应对的实用价值、把握对象的认识价值和发展研究的借鉴价值。其中第一辑从技术操作层面分析武术的基本结构,并借助传统哲学范畴对此给予理论说明;第二辑从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角度讨论武术的主要特点,探讨其背后的历史和逻辑联系;第一辑就当下武术理沦进行全面反思,对当前武术异化现象进行颇具个性的理论反拨。
作者简介
阮纪正,广东省政府参事。男,1944年生,广东中山人。从幼自学习武,为民间知名业余太极拳师。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长期在部队农场和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劳动锻炼,1980年底调回广东,曾兼职广州武术馆教练、广州精武体育会太极拳总教练等;后调广东省社科院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任哲学原理研究室主任并聘为哲学研究员,是中国武术学会第二届委员,兼广东省哲学学会理事等二十余个社会文化团体职务,退休后又曾受聘为广州体育学院武术系教授。1985年来发表各类论文140余篇,出版著作9本(其中个人专著2本)。曾获广州武术协会五十周年武术成就奖,十余项各种类型的国家及省、市级优秀论文奖,还有全国性的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优秀奖。现列名广东省社科院老专家工作室研究员、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武术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和广州武术协会顾问、广州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并兼体育史分会顾问、广东省华文国学研究院副院长等多个社会学术职务。
目录
序一:《至武为文》,一个时代的课题
序二:武术,中华文化的一枝奇葩
序三:厚德载武
代前言:试谈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研究
第一辑 肢体应对技术:狭义武术的操作结构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一)形态特征
(二)系统建构
(三)练功过程
(四)文化内涵
太极拳系统文化论纲
(一)太极拳的历史形成
(二)太极拳的层次结构
(三)太极拳的建构过程
(四)太极拳的整合机理
(五)太极拳的文化特征
汇集百家——中国武术的学理渊源
(一)三大支柱:起于易、附于兵、成于医
(二)道家取向:道本论、用反论、归真论
(三)博取众长:融百家、汇于理、纳新知
招式动作——中国武术“器”的层面
(一)形态:动静开合
(二)操作:形神体用
(三)机理:一气流行
劲路应对——中国武术“技”的层面
(一)着法:攻守进退
(二)劲法:虚实刚柔
(三)心法:得机得势
文化气质——中国武术“道”的层面
(一)天道:阴阳有无
(二)人道:性情志趣
(三)造化:神妙万物
循序建构——中国武术的练功进阶
(一)见招拆式:“着熟”练体
(二)劲路问答:“懂劲”应对
(三)意念运行:“神明”逍遥
……
第二辑 身体文化活动:广义武术的社会归属
第三辑 武术理论反思:历史身份的自我认同
主要参考文献
代后记:我的武术情缘
作者业余武术著述一览表
精彩书摘
《至武为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论稿》:
气已至焉;气之所函,精亦至焉。皆相依相济,以成自然之用”,由此“神全则气旺,气旺则精足”。于是人们“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通过机体意识引导的自我平衡机制去提高生命质量、挖掘人体潜能、发挥身上功效,涵养性情志趣。
有道是“情志要和、阴阳要平”。这里的基本机理在于,身体内精、气、神及其综合表现的情与志,不但互相分阴阳,而且各自也都有阴阳。《内经·素问》日:“生之本,本于阴阳。”这一方面是指构成人体生命活动从本质上可以归结为“阴精”与“阳神”的矛盾运动。这里的“阴精”指人体的物质基础,如精、血、津、液等;而“阳神”则指这些构成人体的生理功能,两者之间互相依存、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它又指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一切组织结构均可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当然,这些划分又具有某种相对的性质。
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武术功理于是形成了炼形、惜精、养气、凝神四大观念和对应于阴阳、虚实、表里、寒热“八纲辨证”的自我平衡操作应对方式。据此内家拳类在自身松、稳、慢、圆、匀、柔的身体活动中,跟气功一样,特别讲究调身、调息、调心。它吸取了“存思”和“内丹”的基本经验,在操作上突出“以心行气、以气运身”那养气调神和敛气凝神的“意气运动”,并且强调活动中对立双方的相济协调;以至被认为是区别于一般体育运动的一种独特心理体操,充分发挥人体身心双向调节的良性互动,让精、气、神三个方面的阴阳平衡,在自我修炼中都得到充实和提高。这是一种生命信息运动“自组织”的“稳态效应”,讲究自然秩序和动态平衡。其理论基础明显区别于建立在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上的近代西方医学那机械的实体还原理论,并可跟现代科学系统理论的发展在精神上相通。笔者以为,中医学说给内家拳类提供的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养生技术,而且还是一种待人接物、经世处事、应对环境的人生智慧和生活技巧。
……
前言/序言
至武为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论稿 内容简介: 《至武为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论稿》并非一本关于具体武术招式、套路演练或技击技巧的指导手册,而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武术背后深层文化意涵、哲学思想与社会价值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摆脱对武术的表面化理解,超越“拳脚功夫”的狭隘定义,将中国传统武术置于中华文明的宏大语境中进行审视与解读,揭示其作为一种独特文化载体的多重面向。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武”与“文”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从根源上就与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以及社会治理理念紧密相连,最终指向“文”的境界。“文”在此处,并非仅指书本知识,更包含着教化、修身、安邦、治国的宏大叙事,以及追求和谐、平衡、圆融的人生与社会理想。因此,本书并非在传授“如何打”的技艺,而是在阐释“为何练”、“为何存”、“为何演变”的文化逻辑。 全书围绕“至武为文”这一主旨,通过一系列专题性的论述,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丰富内涵。 第一部分:武术的哲学根基与精神溯源 在这一部分,本书追溯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哲学源头。我们考察了道家思想对武术的深远影响,例如“以柔克刚”、“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等核心观念如何在武术的理论体系中得到体现。太极拳、形意拳等内家拳派对阴阳五行、精气神等道家哲学的具象化运用,被详细剖析。同时,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范畴,如何通过武术的习练过程,潜移默化地塑造武者的品格,培养其尊师重道、克己复礼、忠义爱民的精神,也是本部分的重点。本书认为,中国传统武术并非单纯的身体对抗,而是一种“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实践哲学,通过肢体的锻炼,达到对宇宙自然规律和人生真谛的体悟。 第二部分: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表达与审美载体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武术在中华文化中的表达功能和审美价值。我们分析了武术套路设计的内在逻辑,认为其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叙事性。动作的起承转合、刚柔相济、虚实变化,不仅是技击的需要,更是对自然界现象(如风雨雷电、动物形态)、人体生命活动乃至宇宙运行规律的模拟与升华。武术的“形”与“神”,即外在的动作姿态与内在的精神气质,被视为武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从传统戏曲、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中汲取养分,比照武术的动作美学,阐释武术如何成为一种独特的、富有表现力的身体艺术。通过对武术表演的“精气神”的解读,揭示其所传达的生命力、意志力以及对美的极致追求。 第三部分:武术的社会功能与历史演变 此部分将中国传统武术置于具体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本书探讨了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角色,包括其作为军事训练手段、民间防身技艺、乃至维护社会秩序、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力量。同时,我们也分析了武术与宗教(如少林寺武僧)、民间信仰、江湖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了武术如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各种社会文化元素,形成其多元而又独特的面貌。本书还将梳理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脉络,探讨其内部的传承体系、道德规范以及与其他社会群体的互动,展现武术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如何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适应社会变迁并焕发生机。 第四部分:武术的伦理规范与人格塑造 “文”的内涵在这一部分得到更深入的阐释,即武术在个体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方面的作用。本书重点分析了武德的重要性,包括“尊师重道”、“武德为先”、“止戈为武”等核心原则。武术的练习不仅是技术的磨砺,更是对心性、意志、品德的锤炼。通过刻苦的训练,武者学习如何控制情绪、克服困难、尊重对手,并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提升人格境界。本书认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最高境界,并非在于战胜他人,而在于战胜自我,达到身心和谐、内外兼修的“文”之境界。这种“文”的追求,体现在武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对和谐的向往。 第五部分:武术的现代意义与未来展望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作者将视角转向当代,探讨中国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发展前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生活节奏加快的当下,传统武术所倡导的身心健康、和谐平衡、内在修养等理念,反而显得尤为珍贵。本书分析了传统武术在全民健身、青少年教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潜力,并探讨了其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保持其文化独特性,同时借鉴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方法,实现创新性发展。本书并非提出一套完整的“现代武术”方案,而是希望通过对传统武术文化价值的再认识,唤醒人们对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关注与珍视,从而为“至武为文”的理念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弘扬提供理论支持。 《至武为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论稿》致力于从宏观文化视角出发,打破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刻板印象,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深邃思想和人文价值。本书不提供简单的“练什么”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思考“为何练”、“如何理解”以及“如何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它是一次关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精神的深度探索,一次对“武”之精神如何升华为“文”之智慧的哲学回响。本书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历史演变以及武术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